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城因何伟大?万里长城是如何建成的?

长城因何伟大?万里长城是如何建成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990 更新时间:2024/1/6 3:14:58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道绵延21196180米的高墙[1]

它从大海

(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图中大海为渤海,摄影师@任世明)

到沙漠

(甘肃张掖正义峡兔儿墩,图中沙漠为巴丹吉林沙漠,摄影师@吴玮)

它翻过高山

(北京司马台长城,摄影师@周青阳)

跨过平原

(山西大同长城保平堡段,此处为山间平原,从大的地理视角来看这里是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相交处,摄影师@张伟)

它穿越良田美池

(甘肃永昌长城,摄影师@刘忠文)

环绕村庄城镇

(山西守口堡长城,摄影师@吴祥鸿)

由于它的体量太过庞大

被人们称为

万里长城

而在西方人的眼里

它的大和长都不足以说明

它无穷的魅力

索性称它为

伟大的墙

(TheGreatWall)

(北京八达岭长城,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它被冠上如此无以复加的美名

难道只因为

它是一堵又大又长的墙吗

长城究竟因何伟大

要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从它的建造说起

伟大的诞生

遥望东亚

你会发现这块土地

被两种颜色区分开来

其中绿色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

而黄色区域植被覆盖率较低

(亚洲植被分布图,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这一黄一绿

在现实中有着巨大的差别

绿色区域的土地肥沃且适合耕种

这里率先发展出了农业

而黄色区域的土地则相对贫瘠

只能继续从事不断迁徙的牧业

两块区域的相交之处

便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界线

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春秋战国时期

农牧交错带以南的农耕区

已经出现了土地私有制

各诸侯国间因争夺土地而发生连年的战争

他们急需完备的进攻与防御体系

来保护已经获得的土地

长城便在这时诞生了

(战国长城,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这时候的农牧交错带两侧

已经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农耕区生产力开始突飞猛进

而游牧区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每当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

牧民便南下与农民争夺资源

这种冲突引发的矛盾不断升级

一场万里大封锁

即将开始

伟大的崛起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

统一的社会使得财富快速的积累

他们急需一个有力的防御措施

来保卫帝国的每一份财产

(秦帝国疆域,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秦王命蒙恬[tián]大将率兵30万

在原来燕、赵、秦等战国长城的基础上

增建与修补了一条完整的长城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大规模修长城

(秦长城修建场景复原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十多年后

一条西起今甘肃岷县(临洮)

东至今朝鲜半岛(辽东)的秦长城

横亘在了帝国北部的边境

由于秦长城的总长度超过万里

被后世称为“万里长城”

(秦长城分布图,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到了汉代

汉武帝将目光投向了西域

骠骑大将军霍去病降服河西匈奴后

相继在河西设置两关四郡

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

汉武帝在河西大规模修长城

汉长城沿用秦长城的建造技艺

夯土之中加入草木进行夯实

这种方法既简单又高效

(汉河西长城修建场景复原,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随后多年

一条西起渠犁(今库尔勒)东至辽东

的汉长城

贯穿在汉朝的北部边境

为抵御强悍的匈奴

汉代在阴山以北修筑了

两重平行的长城

(汉长城分布图,汉代在今新疆境内修建的多为烽燧而非绵延的城墙,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由于汉长城的东西跨度太大

而河西地区又人烟稀少

很多地方只修了天田和烽燧

烽燧又叫

烽火台

(方台体烽燧图解,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烽燧作为信号传递的工具

为了合理控制视线距离

修建时遵循

“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

的原则

战争一旦发生

一排排烽燧配合在长城内外

可以将敌情以快于马跑的速度

传递给各个军事据点

(烽火台与长城关系,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事实证明

汉代河西长城的修建

为后来丝绸之路的繁荣

提供了安全保障

(汉长城与丝绸之路,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到了唐代

为了保护丝绸之路沿线的安全

唐王朝在天山南北修建了大量烽燧

在其他地区唐朝并没有大规模修长城

而是利用藩镇控制边疆地区

其所辖的版图再一次扩大

这种边防政策在前期看似卓有成效

却导致唐朝末年因藩镇割据

进入混乱的五代十国

(唐帝国疆域图,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此后的各个中原王朝

都把修长城

作为国家防御的重要措施

甚至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

将原来汉人用来防他们的长城

用来对付更北边的游牧民族

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

更是将长城修到了

草原腹地

(金长城示意,金长城多为界壕与土墙,与中原地区的长城有差别,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不同于前朝的长城

金朝在长城的墙体上修建马面

并在长城内侧大量修建边堡等单体建筑

将长城的防御上升到一个立体模式

提升了长城的纵深防御能力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金长城,图中在墙体一侧突出的台体为马面,摄影师@方忠诚)

这些修建规模

都远不及秦汉之大

但少数民族在防御技术上的探索

则为后来明长城的修建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明长城

将再次刷新纪录

这将是一场空前的

超级大营建

?伟大的升级

公元1368年

统治了中国近百年的元朝

被明王朝击退至长城以北

为防止蒙古人卷土重来

明王朝开始了贯穿整个王朝的

长城大升级

(明长城修建场景复原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明朝借鉴前朝的长城建造技艺

先后三次大规模修长城

其中最后一次的修建规模最为浩大

由谭纶和戚继光组成的长城修建队伍

相继提升了长城的整体防御能力

戚继光时期所建的空心敌台

更是成为明长城的

经典之笔

(明长城空心敌台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明朝开始

大规模使用砖石砌筑城墙

包砖的城墙使墙体更加坚固耐久

在城墙之上修建有

枪眼、垛口、垛台、礌石孔

等作战装置

(明长城作战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为了增加城墙的防守强度

明王朝甚至在城墙上

装配一种起源于葡萄牙的

威力巨大的火炮

佛郎机

(佛郎机炮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在长城要经过的交通要道上

明朝还增设了大量的

关隘

(关与边墙组合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战争时期

关成为边防前沿的军事据点

可起到封锁限流的作用

而在和平的年代里

关则促进了边境地区

贸易交流的繁荣

(甘肃嘉峪关关城,摄影师@杨东)

除此之外

明朝陆续在长城沿线

设置了一系列军事辖区

史称

九边重镇

(明代九边重镇分布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这些军事重镇

多为历代戍边人口

在长城沿线定居所形成的聚居区

这些聚居区形成了长城防御体系中

又一大元素

城堡

(城堡与长城关系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城堡的设置

相当于在边境地区

驻扎了一批常备军

这样一来

极大地减少了战争时期

从中原腹地调兵的成本

因此

城堡需要具备更强的防御能力

以应对兵临城下的危机

(城堡图解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较为重要的城堡

会在城墙外围设置

护城河

并在护城河上架设吊桥

(吊桥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平时用作跨越护城河的通道

战时当吊桥缓缓升起

护城河便成了草原骑兵

难以逾越的天险

(吊桥升降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城墙之内

则设置登城马道和步道

便于战时往城墙快速输送兵力

较大的城墙

可以将马车通过登城马道

直接开到城墙上

(城墙马道、步道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城墙的四面

往往会设置高大的城门

城门之上建造城楼或箭楼

用于向下射击

(城门和箭楼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较为重要的城门

还会在城门之外再设一重门

两门之间的围合空间

称作瓮城

当敌人攻入第一道城门

瓮城便如同“瓮中捉鳖”一样

将敌人围困起来

杀伤力不可小觑

(瓮城示意,在更为重要的城堡,城门会设置两道甚至三道瓮城,以增加城门的防御强度,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在明朝270多年中

修长城活动几乎没有停止过

有记载的大规模修建达到20多次

加上沿途天险

明长城的总长度

超过8800多千米

(明长城分布图,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至此

一个集合了

边墙、烽燧、敌台、关隘、城堡的

大型综合性防御系统

将帝国边境的防御

连成一个整体

(明长城防御体系层次结构示意图,请横屏观看,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它像一条巨龙

横亘在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间

(箭扣长城,请横屏观看,摄影师@杨东)

明代修建的长城是历代长城中修建时间最长、工程规模最大,功能最为完善、外形最为美观,结构最为坚固、类别最为丰富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长城中的经典。

伟大的故事

自战国时期长城诞生,到明王朝结束的两千多年间,修建的长城总长度超过了20000千米,贯穿今天中国15个省份。

(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图,请横屏观看,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它们在中国北方留下了一个面积极为广阔的长城地带[2],给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长城地带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长城的修建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耕地,另一方面则促进了草原部落的结盟与壮大。而草原部落的结盟对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正如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攻不破中国长城,以及蒙古族富有侵略性的部落联盟的形成,往往使牧民不断向西入侵、挺进,在经过一系列的冲击波式的向西入侵之后,最终形成了渡过奥克苏斯河、多瑙河和莱茵河的大规模蛮族入侵”

(草原部落西迁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而庞大的修建工程带给普通民众残酷的压迫,使修长城成为“恐怖”的代名词。为缓和修长城留给人们的伤痛记忆,明代将长城的称呼改做“边墙”。

但这座伟大的墙也起到了很多正面的作用。在和平的年代里,长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控制沿线人口的流动与发展。对边疆地区社会的繁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今它们有的已长满杂草

(箭扣长城,摄影师@周青阳)

有的成了残垣断壁

(甘肃省金昌市明长城-永昌段,摄影师@刘忠文)

有的成了农家大院

(山西忻州河曲罗圈堡,摄影师@王牧)

有的被人们渐渐遗忘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顶部的明代城堡云冈堡,摄影师@王牧)

(北京箭扣长城西油娄,摄影师@陈爱红)

今天仍有上亿人[3]生活在长城地带,他们的生产生活势必会给长城的保护带来影响,让这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承受着人与自然的双重压力。

(山西朔州怀仁县晏头堡长城,摄影师@王牧)

作为军事防御系统,长城的作用已经一去不返,甚至大多已从边墙变为内墙,但它所携带的长城文化却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周边的人们。

千百年来,有多少悲壮的故事在这里随风而逝,长城就是这悲壮故事汇聚的河流,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沉静如海。

-End-

创作团队

撰稿/制图|张靖

图片|谢禹涵、蒋哲睿

审校|风子、撸书猫、陈思琦

专家顾问

天津大学|张玉坤教授、李哲副教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张依萌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尚珩

备注:

1:[1].中国历代修建的长城实际上分布在一个相对广阔的区域,而非完整的一道墙,本数据为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的测量数据,而非历代修建过的总长度。[2].美国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所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提出“长城边疆地带”的概念。他认为长城不是一个绝对的边界的“线”,而是一种“被历史的起伏推广而成的一个广阔的边缘地带,”文中简称“长城地带”,这一概念被国内学界广泛采用,由中国长城学会所著的《中国长城志》中亦采用了这一说法。[3].根据国家文物局出台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中最新数据,历代长城分布在今天中国15个省(区、市)的404个县(市、区),其所辖区域的人口总数超过一亿。

2.文中引用的关于长城的数据大多采用中国长城学会编纂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长城志》中的数据,如有更新的研究成果发布,欢迎读者留言反馈。

3.本文中模型的制作与场景模拟,多以《中国长城志》建筑卷中的文献资料为创作原型,因部分场景复原旨在还原建造过程中的场景感、氛围感,在科学性及严谨度上有模糊处理之处,望读者理解。

参考文献:

1:景爱|《中国长城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汤羽扬|《中国长城志·建筑》,[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3:张玉坤|《中国长城志·边镇·堡寨·关隘》,[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4:董耀会、贾辉铭|《中国长城志·总述·大事记》,[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5:李鸿宾、马保春|《中国长城志·环境·经济·民族》,[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6:张柏、黄景略、朱新等|《中国长城志·遗址遗存》,[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7:孙志升|《中国长城》,[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8:国家文物局|《长城保护总体规划》,[S]国家文物局,2019-2035年

9:肖鲁湘、张增祥|《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

10:刘军会、高吉喜、韩永伟、王小亭|《北方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发展,2008年

1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12:欧文·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标签: 长城长城如何建造

更多文章

  •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子虚乌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周恩来,握手

    中美两国外交官之间的确一方主动过来握手而遭到另一方拒绝的不愉快的事,但事件中的人物、场合和时间完全不同。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一九五四年四月下旬至七月下旬,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讨论和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次被邀请参加重大的国际会

  • 宋朝宫殿叫什么?宋朝的皇宫为何如此寒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宫殿,宋朝,宫殿,北宋,南宋

    但凡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都会建造成金碧辉煌的宫殿来彰显身份、国力。秦朝有阿房宫、汉朝有未央宫、唐朝有大明宫、明清两朝则是故宫紫禁城。但是有这么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它的皇宫却显得平淡无奇、默默无闻。宋代皇宫主要有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作为一国之核心的都城是如此,作为帝王安身之处的皇宫更是如此。所以就

  • 清朝皇帝的称谓,庙号、谥号、年号、大行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皇帝,庙号,谥号,年号,大行皇帝

    为什么我们对清朝皇帝的称呼和别的朝代的不同?早期皇帝用谥号或者庙号而不用年号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谥号或者庙号是后人追认的唯一的称号,一人就一个,不会跑出两个谥号或者庙号。但从汉代到宋代,一个皇帝在执政期间往往有很多年号。比如说觉得这几年实在是风不调雨不顺性生活不和谐,那就换个年号换换运气。比如我们

  • 陈友谅身中流矢而亡后 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陈友谅,朱元璋

    元朝末年因为对老百姓的压迫特别严重,所以诸多百姓已经受不了元朝的剥削,纷纷揭竿起义想要推翻元朝统治。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当时诸多百姓起义军运动中有三支队伍脱颖而出,分别是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所带领的军队实力最强,是元末抗元起义三巨头。三支军队早期相互协作确实也将元朝军队赶到黄河以北。其中,朱元璋、

  • 中国十大著名饭局,除了鸿门宴 你还知道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鸿门宴,饭局

    中国历史上有10个著名的饭局,每个都暗藏众多的奥秘,就算在现代社会,这些饭局中的学问也可以运用。古人酒局,或惊心动魄,或极尽风雅。遥想古人当年种种盛况,今人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五体投地之余,别无他想。盘点古代十大著名酒局,全当抛砖引玉,实在惶恐之至。十大酒局之第十:醉打金枝醉打金枝是“酒

  • 浙江方言为什么这么难懂 浙江人讲方言像外星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浙江方言,吴语,方言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进步,方言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说他们当地的方言了。而江南地区的吴语,被称为最难懂的方言,浙江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地分南北,十里难同音。亿万口舌,吐千百言语。腔调各异,人心不同,一座文化巴别塔,难倒古今贤人。据统

  • 东京?汴梁?开封?北宋的都城到底是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东京,汴梁,开封,北宋都城,北宋

    夏商时期,由于黄河时不时泛滥的缘故,都城也处于一种随时迁徙的状态,比方说商部族就曾经迁都至少13次。而到了后来,两京逐渐成为每一个王朝的必备框架:西周时的镐京(即宗周)和洛邑(成周)、隋唐时的长安(西京)和洛阳(东京)、明代的京师(北京)和南京(南京)、清代的京师与盛京…&hellip

  • 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共有720个左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年号

    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故颇值得一书。年号溯源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如周宣王元年、=1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为止。这种“帝

  • 西汉末年四位刘姓领袖 最能干的却当不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縯,刘秀,东汉,汉朝,宗室

    刘玄、刘盆子并无帝王之才,都被拥戴称帝在民间,刘秀反王莽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如果翻看史书我们会发现,在王莽还活着的时候,刘秀并不是反莽领袖。初期实际上的领袖,是刘秀的哥哥刘縯;名义上公认的“带头大哥”,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刘玄。刘秀无人不知,刘縯、刘玄是啥情况?新朝末年的起义首领一

  • 西夏为什么灭国最惨 看看他们的皇帝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夏灭国,西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可以说除了神话时代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其他的时代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而且保存得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完整。历史的记录除了文物外,更多的是靠修史保存下来的。国家修官史,民间修野史。说来很是奇怪,中国古代是禁止民间修史的,被抓住后直接定为杀头的重罪,但还是有数不清的人在暗地里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