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取代元朝,为什么没能继承元朝疆域?

明朝取代元朝,为什么没能继承元朝疆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872 更新时间:2024/1/13 10:07:22

如果要问在中国历史上占地面积最大的朝代是哪一个,答案肯定是元朝,这是毋庸置疑的。整个元朝的面积分布,东到朝鲜一带,南到缅甸一带,西到哈密一到,北到贝加尔湖一带,整个国家的面积加起来超过了1400万平方公里。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大一统帝国。其一,这是由中国少数民族由外到内建立的王朝,和传统汉人王朝有所区别。其二,蒙古帝国分为四大汗国,而元朝(也叫大汗汗国)只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虽然名义上是蒙古帝国附属,但实质是个行政独立的国家系统。

元朝的疆域面积堪称历代王朝之最,即便是元朝的大汗汗国,面积也多达1372万平方公里,甚至比后来的大清帝国面积还要大一点。

那么为什么中国到后来没有能够把元朝的面积版图全部继承下来呢?想要知道这个原因,我们就只能从明朝的历史上去寻找答案了。

元顺帝并非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朱元璋了那么何来继承一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有两种,一种是禅让,一种是革命。国家政权以禅让的方式过度,大抵能保持先朝的疆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由于时处近代,其政权更迭已不能用禅让来表述,用西方的说法叫“归政于民”,当时宣统帝所下诏书为退位诏书,中华民国是承位的主体,因此清朝的疆域是被民国继承的,这也是我们现代法定领土的渊薮。

大明立国的疆土取决于明军的实际控制区域,明军没有能力灭掉北元,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草原的控制权。蒙古人没有臣服于大明,明朝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元朝疆域的所有权,更何况元朝自身都无法保持对开国初期领土的控制,更别说明朝了。唯一一个拥有草原地区疆域的汉族王朝是唐朝,那是因为唐朝灭掉了东、西突厥,各部落称太宗为“天可汗”。

作为皇帝,哪个不想扩张版图、显示强盛,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一笔雄才大略青史留名。明朝也不例外,也是盼望能够全盘接收元朝庞大的疆域,只是实力有所不足,不能扩张到元朝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罢了。

在明朝建立之后,对于那些原本是属于元朝管辖的吐蕃各部、缅甸土司、征东元帅府、关西七卫等地区完全不重视,只是满足于简单的名义上的册封,最终就导致14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版图,直接缩减到只剩下400万平方公里。明朝初期,中期,末期疆域大小都不一样。整个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明朝疆域一直在动态变化中,当然,趋势是在缩小。

公元1368年,随着徐达攻入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已经开国98年的元朝,终于寿终正寝。不过,当时徐达虽然打下了元大都,彻底收复了传统意义上的幽燕之地。但是,在当时的西北,以元朝将领王保保为首的元朝残余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当中,朱元璋数次北伐,后来朱棣又五次北伐,才终于灭掉了北元。

但奇怪的是,明朝灭掉了元朝之后,却并没有完全接管元朝原本的疆域。要知道,当年蒙古铁骑横扫天下,疆域在历朝历代当中,都是最为庞大的。那么,作为战胜了元朝的胜利者,明朝明明打败了元朝,为什么最终却没有继承下来那庞大的疆域呢?

明朝的疆域面积比起元朝少很多,让许多人为之扼腕。作为皇帝,哪个不想扩张版图、显示强盛,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一笔雄才大略青史留名。明朝也不例外,也是盼望能够全盘接收元朝庞大的疆域,只是实力有所不足,不能扩张到元朝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罢了。

明朝并不是不想去将整个原本归属于元朝统治的疆域都收入囊中,而实在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将元朝仅剩的那部分领土打下来罢了。要知道,从朱元璋正式称帝开始,也在继续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消灭元朝的这些残余势力,并将原本属于他们的领土收归到大明朝的疆域范围内。只可惜每次出征,收到的结果都不是很能令明朝的当权者们感到满意的。这样到后来,明朝的其他统治者不但放弃了攻占元朝残余势力所占领着的疆土,甚至还将曾经专门用于防范这些残余势力南下入侵大明疆域所设的边防机构都撤销掉了。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曾经先后对元朝的残余势力发起过很多次的进攻。虽然最后都并未占到太大的便宜,但起码那时的明军手中还握有个进攻的主动权。而之所以明军当时还能拥有这样的主动权,不光是因为他们的皇帝足够英明神武,还因为当时明朝拥有大批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徐达、汤和、常遇春等等。即便有几次讨伐元朝残余势力时,朱元璋并未亲自挂帅,但是明军的气势却依然很大。如果不是朱元璋自己在世的时候急于为孙子清除称帝的障碍,杀了那么多擅长打仗的大将,那他之后继位的皇帝,应该还有机会继续攻打元朝才对。

朱元璋毕竟是乞丐出身,他哪有这个觉悟,只知道将心思都扑在如何才能帮助自己的孙儿将称帝之路清扫干净这件事上。结果到他的孙子继位的时候,大明朝真正还能用得上的武将已经所剩无几了。虽然后来朱棣谋夺了皇位后,也曾经致力于过讨伐元朝残余势力这件事。但是他在这件事上取得的成效并不太明显,就更不要说他之后的明朝接班人在这件事上能够做出多大的成绩来了。

我们应该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元朝剩下的那些疆土之所以到最后都没有被明朝占据,并不是因为明朝不屑于或者主动放弃了与元朝残余势力争夺这部分地盘的机会,而只是因为明朝当时根本没有能力将这部分疆土占为己有罢了。正因为如此,元朝灭亡后,它的残余势力才会一直都与大明王朝并存。而且但凡元朝的残余势力抓到了机会,他们就会对明朝展开疯狂的骚扰和反扑行动。由此可见,当时明朝在北方的边防形势应该算得上是蛮严峻的。

至于扯什么中国传统的农耕思想,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统治思想截然不同纯属扯淡,大明就是实力不行,没有实力攻占地盘。明朝发源于江南,经过元末乱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枭雄,才平定了南方,进而举兵北伐。但目标并非是灭掉蒙古帝国,而且以明朝当时的国力,也无力灭掉偌大的蒙古帝国,乃是驱逐元军于中华,恢复传统的汉地江山,所以自大都被平定后,明朝的统治者便有依燕山之险和长城防线坐守天下之意,即便是后来的成祖北伐,其目的也并非是将蒙古版图纳入中华,而是削弱蒙古部落势力,使之无力南下。

所以明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元朝国土的广袤远超出历代王朝,元朝的皇帝不但是王朝的首脑还是“蒙古帝国”的共主-蒙古大汗。所以原则上元朝就是大蒙古国大汗领地加中原王朝版图的总和,如果不是把西亚分封给了旭烈兀那么元朝的版图应该是这样的: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东抵太平洋、西至地中海。况且元顺帝是有计划在保持建制的情况下退回蒙古草原的,大明作为传统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能恢复中原统治已经是极限了。对于元朝全部领土的继承确实是有心无力。

蒙古高原这片地区地理比较复杂,这里拥有着高大的山脉和广袤的沙漠,气候也较为恶劣,以畜牧业为主,和汉人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此外,这里还曾是元朝的“龙兴之地”,成吉思汗曾在此处发家,也是蒙古人最终的归宿,具有不错的民众基础,所以元人自退出中国后,就重新回到了老家,过起了和祖先铁木真一样套马、放羊的游牧生活。凭借老家优势的地利和人和,酝酿着反攻中原的计划。大量蒙古骑兵随同元顺帝回归漠北草原,还是以“元”为国号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完整,继续与长城以南的明帝国对抗。此后,北元虽然经历剧烈的分裂动荡,但终明一朝始终无法对漠北、西北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实施直接的控制。元朝在政权形式上并未真正灭亡,至于忽必烈“黄金家族”的彻底断绝,那更是皇太极的满洲八旗才干成了的事。

明朝也一直视此处为鸡肋。既有拿下蒙古高原的雄心,但又受限于蒙古复杂的地理环境,既知道元人的威胁,又拿它没有办法,所以就只能通过时不时的讨伐来抑制蒙古的发展。蒙古人在明初时曾经被蓝玉、朱棣一再打压,游动的部落政权落魄得如同丧家之犬。到了明英宗前期,瓦剌部落又日渐崛起兴盛,其势力不仅涵盖蒙古草原,而且西向扩张到了新疆、青海的中亚一带,东面直达东北威逼朝鲜边境。不堪忍受瓦剌日益座大的明英宗,在亲信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几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不想土木堡一战下来全军覆没不说,连皇帝本人也被俘虏北去。此战过后,明朝再也没有制定过攻灭蒙古诸部落、将其领地纳入版图的军事计划,只是在长城沿线构筑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并且用生铁、茶叶等贸易手段为辅助制衡蒙古。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的政治口号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所以在家天下的明朝君王的意志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意志。所以朱元璋的意愿很明显,就是把元朝驱逐会草原老家在中原恢复汉家统治。传统汉家王朝的版图是哪里?我们可以参照一下汉朝版图:

西域+中原版图+汉四郡+交趾,也就是北到长城加上西域就是传统的中原王朝的版图了。汉四郡就不用说了从高句丽崛起就窃取了这里,虽然唐朝在平定高句丽后短暂恢复国统治但是不算传统版图范围。交趾也是同样的道理,从五代十国时期失去后再明成祖朱棣时期曾经短暂恢复过统治。那么剩下就是北抵长城、西跨葱岭了。西域从唐朝失去至今已有数百年,况且此时占据这里的东察合台汗国异常恭顺对大明称藩纳贡。所以明朝自始至终的想法就是恢复中原王朝的统治,而立国初期数次攻击蒙古不过是为了解除对明朝的军事威胁而已。

再说明朝虽然号称可以和汉唐齐名,但是其军事实力与汉唐还有不小的差距。明朝军队能够保持对蒙古军队的优势,除了元朝腐败不得人心以外就是明朝军队对于热兵器的熟练运用。比如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在土木堡之变以前对蒙古作战中就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想凭借以步兵为主的神机营远征大漠,想一战定乾坤基本不可能。所以明朝对蒙古的政策是尽量削弱后册封,减小蒙古对明朝的军事威胁。如果大明想把漠北和西伯利亚纳入版图还真是有心无力。

退回草原的北元政权依然有相对健全的军队、政治体制、国号等,黄金家族依然在草原上保持着绝对的威信。当明朝北伐军兵临大都城下时,元顺帝带着宗亲贵族、皇帝玉玺印信等撤出北京回到故地漠北草原。也就是说虽然元朝失去了中原领土,但是在草原的统治依然存在。就如同辽国天祚帝被金国俘虏后,但是在可敦城的西北招讨司依旧在正常运转一样。所以耶律大石带着200人就可以在可敦城拉起十数万的军队进行西征。后来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中俘虏了北元天元帝的皇子、公主宗室等数千人以及玉玺印信等物,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只身逃走。虽然此战后黄金家族威信迅速降低,但是鞑靼和瓦剌部的崛起也让明朝头疼不已。明成祖朱棣的数次亲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消耗很大。草原部落如同春风吹又生的小草总是此消彼长,最终也先率领的瓦剌在土木堡之变中击败大明导致蒙明攻守态势逆转。大明想彻底占据漠北就更不可能了。无论是大明的预期还是实力都不能彻底平定实力犹在的漠北草原。大明王朝想完全继承漠北草原版图,就如同让大一统王朝长期把边疆的羁縻制度改成直辖一样困难。

明朝继承不了元朝的蒙古高原,除了政治上的因素外,还有技术上的限制。中国传统疆域只有汉地十八省(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汉地十八省都不复存在?),到了元清时期才延伸到蒙古、新疆、西藏等外域,四周皆有高大山脉阻隔,帝国对外扩张到达了一个地理极限,再往外延那么中央的控制力将远不能及,而且蒙古高原对农耕文化的汉人来讲经济意义也并不大,相反还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军力来建设和戍守,实在是得不偿失。

明朝始终未能直接掌控的元朝领土,首先就是北方长城之外的蒙古草原、西北的戈壁大漠。当朱元璋派出的徐达大军逼近元大都时,元顺帝眼看低挡不住,于是提前带着皇族后妃、文武官员和剩余骑兵跑回蒙古草原,过起了和祖先铁木真一样套马、放羊的游牧生活。

此时,元朝在政权形式上并未真正灭亡,至于忽必烈“黄金家族”的彻底断绝,那更是皇太极的满洲八旗才干成了的事。大量蒙古骑兵随同元顺帝回归漠北草原,还是以“元”为国号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完整,继续与长城以南的明帝国对抗。此后,北元虽然经历剧烈的分裂动荡,但终明一朝始终无法对漠北、西北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实施直接的控制。

蒙古人在明初时曾经被蓝玉、朱棣一再打压,游动的部落政权落魄得如同丧家之犬。到了明英宗前期,瓦剌部落又日渐崛起兴盛,其势力不仅涵盖蒙古草原,而且西向扩张到了新疆、青海的中亚一带,东面直达东北威逼朝鲜边境。不堪忍受瓦剌日益座大的明英宗,在亲信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几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不想土木堡一战下来全军覆没不说,连皇帝本人也被俘虏北去。此战过后,明朝再也没有制定过攻灭蒙古诸部落、将其领地纳入版图的军事计划,只是在长城沿线构筑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并且用生铁、茶叶等贸易手段为辅助制衡蒙古。再加上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明朝可以通过海上,和西方进行联系和贸易,自然也就没有了扩张的欲望。

在明帝国的南部边疆,成祖朱棣倒是发兵攻占过今天的越南一带,这也是百多年前蒙古骑兵唯一两处折戟沉沙的地方(另一处是日本)。只是在这块新纳入的版图上,原住民的激烈抵抗从未中断,明帝国受不了在这块“蛮荒之地”的巨额军事消耗,于是没过多少年就主动放弃了。

倒是后来的满清政权,基本完整地接收了蒙古的势力范围和明帝国的整个版图。对于崛起于西北、中亚一带的准格尔汗国,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历经百余年,也终于将其彻底攻灭。

丧失蒙古各部,减少了400万平方公里

瓦剌和鞑靼:大约400万平方公里

明朝在建立之后,元朝在北方还有一些残余势力,这些残余势力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元顺帝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集结在大漠地区,而东部是纳哈出,其西北是扩廓帖木儿。那时的蒙古还没有放弃皇帝称号,因此遭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猛烈进攻。在刚开始发动的几场战役之中,明朝的军队都取得了胜利,从而使得漠南河套地区都落到了明朝的统治之中。1372年,徐达、冯胜、李文忠几人在朱元璋的派遣下,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兵分三路开始向北元发起进攻。此次出征就不像前几次那么顺利了,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朱元璋一方兵力严重受损。因此,朱元璋认为蒙古一时半会是很难攻克下来的,于是就主动放弃了再继续动用兵力去攻打蒙古,接着又下令让军队延长城沿线驻扎,并且还不断地修建城墙,变进攻为防御。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策略来应对蒙古,才使得蒙古一直没有被攻下,明朝前后和蒙古总共征战了200多年的时间。后面到了明朝的嘉靖年间,蒙古越来越强大,基本上长城以北的一些地区都被蒙古占领了,也是从这个时候,长城就变成了蒙古和明朝的一个分界线。

兀良哈三部

大兴安岭的两侧,就是蒙古高原的东部地区。在这段区域内分布着三个蒙古部落,它们分别是乌齐叶特、兀良哈部还有一个翁牛特。元朝末年时期,纳哈出带领着20万蒙古大军驻扎在这个地方,也是北元残留下来的三大势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纳哈出,纳哈出各部被打的实在不行了,于是纷纷选择投降。第二年,蓝玉还开始出兵去北伐,前去征讨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一直到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贝尔湖)。1389年,明朝在这个地方册封了三大王公,其中包括朵颜、福余和泰宁三卫,历史上把他们称之为“兀良哈三卫”,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朵颜三卫”。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兀良哈三部在第二年的时候就背叛了明朝。从此之后,兀良哈就一直被明朝和蒙古夹在中间,总是在这两大势力之间来回周旋,摇摆不定。最终兀良哈看着瓦剌、鞑靼日渐强盛起来后,就彻底地选择投靠向了蒙古。

在嘉峪关以西的各个地区,分布着察合台王系的蒙古王公贵族,总共加起来有7个。朱元璋在攻打扩廓帖木儿取得胜利之后,就开始派遣使者来招抚安扎在这里的蒙古王公贵族们,最终把这几个7个蒙古王公贵族册封了7个卫,他们分别是安定、曲先、阿端和罕东、哈密、以及沙州和赤斤蒙古,在历史上,他们被称为“关西七卫”。但是明朝并没有派任何的一官一职来管理他们,也没有在这个地方驻扎任何的军队。明朝还想尽一切办法来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彼此之间开始猜忌、产生矛盾,最后再开始彼此互相残杀,朱元璋压根就没有把他们当作是自己人来看待。因此,关西七部们在内心深处也没有完全服从于明朝,明朝对他们下的什么号令这些他们也从来没听过,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残害那些明朝派来的使者。最后等到瓦剌强盛之后,关西七部就纷纷投降到了瓦剌的麾下。后面瓦剌也开始慢慢地走向衰落之后,吐鲁番也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开始日渐强盛起来,不断地向哈密等部发起了多次进攻,而这期间,明朝就只派遣过一次军队前来协助他们。最终等到了1513年,哈密就被吐鲁蕃给打败了。明朝的势力范围就再进一步地缩短了,这次就直接退缩到了嘉峪关以内的区域。

丧失吐蕃,又减少了250万平方公里

1239年,蒙古军在窝端的率领下正式进入到了吐蕃地区,于是原本就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下的吐蕃势力就开始土崩瓦解了,他们都无路可走,最终纷纷都选择了投降蒙古。1247年,萨迦.班智作为吐蕃的宗教首领签订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在该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吐蕃从此之后就隶属于蒙古汗国了。到了1271年,忽必烈就正式地向外宣布他将要继承为中国皇帝,随即就建立起了元朝。而元朝的宣政院就要负责管辖吐蕃等地区,并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清查所有的民户、接着又设置了驿站、开始征收当地的赋税、也派了军队驻扎在此地、还任命了一些官员,历法和刑法也得到了统一。元朝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乌思藏宣慰司,在它的下面还设置了十三个万户府,还有若干个千户所。就以上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就正式地标志着西藏在历史上真正地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了中国的管辖之内,成为了中国的领地。吐蕃是如何灭亡的?并逐步纳入中国版图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一直不断地派遣使者去到吐蕃地区对他们进行劝说,让他们投降到自己麾下,也希望可以继承当初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管辖权。最开始的时候确实还是有一点效果的,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作为乌斯藏宗教的首领在洪武六年的时候来到了南京。明朝并将其册封为“炽盛佛宝国师”。到了1372年,帕木竹巴僧章阳沙加监藏又被朱元璋册封为了“灌顶国师”。因为这些宗教首领全部都在明朝得到了册封,又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于是当他们几人回到吐蕃之后,就开始有更多的“高僧”想像他们一样得到那些好处,就纷纷开始不远万里地来到明朝,请求明朝给他们册封一个名号。到了永乐时期,明朝就将这些高僧册封为了八大法王,这八大法王分别是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大慈法王、赞善王、阐化王、闻教王、护教王和辅教王。

其实实际上,明朝此次册封的都是一些道行比较高的高僧,他们也就是所谓的“僧官”,那时候的明朝还没有达到世俗的层面。而明朝一直都不太了解吐蕃地区的政治格局,也从来没有派过一兵一卒又或者是一官一职前去西藏管理当地的政治。那时候吐蕃地区的马比较健硕,明朝为了能够获得吐蕃地区的马,就下令允许明朝内部的人可以和吐蕃地区的人进行“茶马贸易”,这样一来双方都可以受益,后来为了能够让茶马贸易能够进行得更加地顺利,明朝还在川西地区修建了驿站。但是明朝和吐蕃两者之间除了平时有一些茶马贸易之外,剩余其它的一些民间经济交流基本上都是被明令限制和禁止的,这个政策和明朝对外关西七部、女真族地区还有兀良哈三部的政策基本都是一样的。因而,对于吐蕃来说,它也从来没有在明朝这里得到过归属感。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可以说吐蕃就从来没有被纳入到明朝的版图之内。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明朝后期,在吐蕃,蒙古人就建立了和硕特汗国,他们的大汗和宗教首领基本都直接无视了明朝的存在,最后都纷纷开始选择向远在东北的皇太极称臣。

丧失了黑龙江流域地区,直接损失了200万平方公里

当初在元朝时期,黑龙江流域地区还是属于辽阳行省的管辖之地,总面积加起来总共达到了200万平方公里左右。还在黑龙江的入海口的的特林处,元朝设置了一个征东元帅府。后来在元朝灭亡之后,这个地方有一段时间没有人来管理,就一直处于权力真空的状态。明朝建立之后,刘益作为辽阳行省的长官,他便选择了向明朝投降,随后,朱元璋就在这里建立了辽东都司。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地把黑龙江流域控制在明朝手里,就前后多次派遣使者去到女真族地区去进行招抚。但是朱元璋也仅仅就是多次地招抚他们而已,朝鲜则不一样了,他们直接是派出军队去进行攻打,后面甚至把疆域向北移动到了鸭绿江的沿线上面,并且还设置了“东北六镇”和“西北四郡”,朱元璋和朱棣都没有什么其它的应该办法,到最后也只能表示默认了。

到了永乐时期,明朝对女真族展开的一系列招抚也开始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女真族的众部落都纷纷开始表示要向明朝称臣。于是朱棣就在1411年的时候,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位置就和之前元朝征东元帅府的地址一样,都在特林,其实这个很明显就可以看出,这种行为就是对元朝政策的一个继承。不过明朝对女真族地区的管辖控制还是非常有限的,后面到了1434年的时候,明宣宗时期,他就开始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方针,因此,奴儿干都司就被下令撤回到了辽东地区。这也就明显地标志着,明朝已经对黑龙江流域死心了,已经彻底地放弃它了。

在女真族开始表示要归顺于明朝的时候,明朝也像对待之前几个归顺他们的民族部落一样,也将这些归顺的女真族册封为了卫,长时间一来,明朝册封的卫就越来越多了,到后期这个卫的数量甚至高达384个。但事实上,明朝自从把奴儿干都司从黑龙江流域撤出来之后,就再也没有派遣任何的一兵一卒又或者是一官一职去管理、驻扎在黑龙江流域,而明朝的军事这些也基本都退缩到了辽东区域。为了抵御女真族的进攻,明朝还在辽东地区修建了一段长达1900多里的辽东边墙。并且明朝还明令禁止女真族和汉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在整个女真族里面,就只有他们的首领可以到明朝来进行“朝贡”贸易。后面到了明英宗时期,这些女真族就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就准备开始对辽东地区发起进攻,此事一发生,明朝和女真族之间的关系就开始恶化了,从最开始的“君臣”关系,变成了现在的敌对关系,并且两者之间的战争还延续了100多年的时间。

在缅甸的攻打之下,中南半岛土司失陷,再次损失100万平方公里

元朝时期,忽必烈总共对缅甸发动了两次战争。在战争之中,就刚好遇到缅甸蒲甘王朝发生分裂,于是元朝就在缅甸附近一带设置了很多土司,就比如说邦牙、蒙光、云远、通西、木邦、蒙憐、孟广、蒙莱、孟併等,这些都是归属于云南行省来直接管辖的,这也是在东南亚第一次进行土司设置。除了缅甸以外,元朝还在老挝和泰国北部地区都设置的有土司。在泰国北部有八百宣慰司、车里(彻里)路军民总管府、蒙庆宣慰司,在老挝也设立了老告军民总管府。元朝设置的这一系列土司,主要是泰族(也就是我们中国现在的傣族,在缅甸又被称为掸族)聚居的地方,他们之间的语言都是相通的,文化这些也比较相同,地域之间也是连接在一起的。就算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缅甸的人们依然把这些地区叫做“掸邦”。

明朝在建立之后,在1382年时就平定了云南,于是就又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岛去对他们进行招抚,从此就向外宣布他们继承了土司政策,于是,这些土司几乎全部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后面到了永乐初期,就总共形成了10个宣慰司,这10个宣慰司分别是缅甸、孟养、木邦、大古剌、车里、底兀剌、老挝、底马撒、麓川、八百。但是面对这10个宣慰司,明朝依旧没有派出任何的一兵一卒又或者是一官一职去到这些地方去进行管理。虽然此次册封的这些土司从名义上看来是隶属于云南的,但是却一直被称为“外夷”。明朝和这些土司之间的联系主要就是靠朝贡的方式来维持的,除了朝贡的方式以外,其它的方式就基本没有了。因此,明朝对这些土司的控制强度和对云贵高原的土司的控制强度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大一截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进行什么控制。

中南半岛土司分布

在永乐时期,缅甸也开始进入到了南北朝时期,它的南部是勃固王朝,它的北部是阿瓦王朝,这两大王朝之间一直不和,一直处于相互混战的局面,并且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大概有四十年左右。当时的缅甸并不是只有这两大王朝,除了这两大王朝之外,还有东吁、孟密、木邦、阿拉干、孟养等国,虽然在名义上,它们其中有些是接受了明朝的册封,但是实际上却是缅甸的诸侯之一。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勃固王朝也开始渐渐地兴起,它的兴起也使得大古剌、底马撒、底兀剌这三个宣慰司,就直接和明朝之间断绝了一切地联系。

明朝后期的云南

到了明朝后期,位于缅甸中部的东吁王朝开始崛起。到了1551年,东吁王朝又直接消灭了阿瓦王朝,事情发展到了这里,缅甸就再一次地宣告了统一。15561557年,东吁王朝又再次取得了胜利,前后攻克了翁榜、孟养、孟密、孟拱、孟别、孟乃、良瑞、耀绍等地,当地的掸人们纷纷都开始归顺。到了1581年,东吁王朝的属国已经多达51个。从此之后,东吁王朝开始不断地向明朝的“外野”宣慰司发起进攻,明朝也派出了军队前来迎战,他们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久,直到1606年才开始有所好转,最终的结果就是,缅甸占据了木邦,此事也就标志着云南的“外野”土司全部遭到了沦陷。

在明帝国的南部边疆,成祖朱棣倒是发兵攻占过今天的越南一带,这也是百多年前蒙古骑兵唯一两处折戟沉沙的地方(另一处是日本)。只是在这块新纳入的版图上,原住民的激烈抵抗从未中断,明帝国受不了在这块“蛮荒之地”的巨额军事消耗,于是没过多少年就主动放弃了。

倒是后来的满清政权,基本完整地接收了蒙古的势力范围和明帝国的整个版图。对于崛起于西北、中亚一带的准噶尔汗国,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历经百余年,也终于将其彻底攻灭。

结语:从上面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元朝留下来的疆土,之所以到最后都没有被明朝完全占为己有,并不是因为明朝看不上它们,也不是明朝主动放弃与那些元朝残余的势力来争夺这些地方,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明朝能力不够,他没办法将其占位己有。也正是因为明朝的实力不够强大,所以才会出现元朝的残余势力一直与他们并存的局面。并且元朝的残余势力一抓到机会,就会疯狂地向明朝展开反扑。由此可见,当时的明朝在北方边防的形势,应该还是蛮严峻的。也就有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当然,明朝的巅峰时期,版图其实也很大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长时间维持巅峰版图。交通速度,直接决定了一个政权,能够统治的版图上限。

比如唐朝,真正的版图巅峰期,其实也就是李治在位中期的十多年时间而已。等到李治去世之后,唐朝的版图很快就迅速缩水了。

至于说像很多历史爱好者畅想的那样,由明朝政府完全恢复整个蒙古帝国的疆域,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一统帝国,这事基本上就不现实。就算是当年的元朝,其实也没做到这一步。元朝开国之后,西边的四大汗国,其实只是名义上对元朝称臣,彼此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管辖的关系。

以明朝的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来说,想要建立一个囊括整个蒙古帝国版图的大一统国家,基本不现实。这样一个国家,从东到西骑马行走,恐怕一年的时间都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自然不可能完成统一。

所以,就算朱元璋能活两百年,一直在位,最多也就只能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中亚。至于再远一点,只要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大幅提升交通和通信能力,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朱元璋的小农意识对明朝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为明朝是个内敛的王朝,它扩张无力,且一直在丢失地盘儿。开国的时候,北元北遁,没有灭亡。强力的朱棣打完了以后,又没有继续经营。朱棣儿子1年没干满就死了,孙子干了11年也死了。朱棣的重孙,熊孩子明“英"宗当皇帝了,土木堡一役,北京直接成边疆,于是天子就真的是守着国门了,对比现在我国已经有所缩水的版图,大家想一想,北京是边疆,是什么概念,内蒙古,东三省是国外了…….新疆西藏就没拿到过土地,青海等地也慢慢的被蚕食,也就没多少土地了,当然了,比宋朝好那么一点点。

明朝版图在朱棣在位时期达到了顶峰有九百七十万平方千米,而从朱棣之后一直缩水,到了万历时期就剩下三百多平方千米了。蒙古是被明朝灭掉的,长时间处于敌对状态,不归明朝统治,东北方向明朝只是建立监管机构,没有实施绝对统治。明朝还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修筑了长城,从嘉峪关到山海关,长城以内是明朝,长城以外就不管了。明朝版图小就是没有得到西域,以及漠北这两块地。而这两块地恰恰是非常大的,而清朝和元朝都将这两大区域都纳入自己版图。因此明朝版图比元清都小。

明朝夹在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元和清中间,和这两个朝代相比明朝的版图实在是太小了。有明一朝始终没有完全统治蒙古各族,蒙古各族所处的领土也不属于明朝。朱元璋崛起之后,扫清了国内一些对手,然后从南向北统一全国。虽然灭掉了存在百年的元朝,但是始终没有将其残余势力消灭殆尽,这些势力退回漠北再次分散成多个族群,他们占据的面积不小,而且统治时间也相当长,这成了有明一朝最为头疼的外患问题。

明朝初期虽然经过几次皇帝的亲征,将这些部族赶向了更北的地方,但是等这些英明之主逝世,明朝渐渐由强大变得不强大,他们就再次袭扰明朝的边境。这时明朝也没有能力去争夺除了中原以外的地方,尤其是蒙古部族统治的地方。所以漠北地区始终不属于明朝,明朝也乐得清闲,反而筑起了长城来抵御他们,长城以外的地方失不失去影响不大。

明朝时期的经济重心已由中原秦陇转到江南,陆地丝绸之路早已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明朝自从郑和下西洋后,虽然官方停止出洋活动,但开了海外朝贡体系,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西域也就变的不那么香了,要想统治西域要废多少人力物力,多少财力,还不一定能短时间占领这些地方,所以大明根本没必要费钱费力的经营地瘠民贫的西域。

西域曾是蒙古察合台汗国领地,这里绝大部分人一直在蒙古察合台后裔诸王控制之下,而且当地伊斯兰化严重,没有汉人基础,加上地广人稀、物产贫瘠,占领这里成本太高,就是占领了也不容易守住。还有一旦战端开启,补给线过长,胜败未可知,所以明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不再想着要经营西域了。

明朝巅峰时期版图:红色为疆域,黄色为势力范围

《明史》所记载,明朝领土最多的时候,曾经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向西没过吐蕃高原,往南包裹着越南沿海地区,往北占据着岭北的沙漠。这样一算,大概有一千万平方公里左右。

当然一些地区是不能真正算到明朝头上的,除去那些也有九百多万平方公里。这时朱棣统治时期的疆域,然而这个时期没有维持多久,二十年后到了明宣宗时期明朝疆域开始逐渐缩水,明英宗时期丢掉了河套地区,明武宗时期丢失了哈密卫,到了明神宗时期又丢掉东北一些地区,其疆域剩下了三百万平方公里。

《明史》曾对朱棣的统治有这样一个评价:“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与前一个世界性帝国元帝国相比,明朝显然是更加保守。朱元璋的小农意识,对明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对于帝国设计的原则是稳定,给自己的王朝定位就是保持现在的所有,能进取就进取,不能进取就算了。因此他制定了很多政策来维持明朝的统治。在他的设想中,大明朝的百姓应当按照他朱元璋设定的分工去行事,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民绑在了土地上,有的人世世代代必须务农,是为农户;有人世世代代为军队提供兵源,是为兵户;有的人世世代代给官营手工业做工,是为匠户。规定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严格的社会等级,对外采取海禁。任何人不得更换职业,这个臭傻逼忘记了自己当初在元朝统治下可以是农民,也可以是乞丐,也可以是和尚。为了维护它所设定的秩序,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惩戒机制,来震慑百姓,使之不敢去违背。

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就在于其版图太大,不好控制,所以朱元璋认为只要控制好核心区域就好了,其他的地方,占据无用。比如现在韩国的济州岛,是元朝的养马地,元朝灭亡之后,当时的朝鲜找朱元璋讨要,朱元璋觉得没用,随手就送给朝鲜了。

稳定不仅需要内部行政力量的维持,对外部因素不得不考虑。面对北部的蒙古骑兵和南方的倭寇,朱元璋无力彻底解决。因此对于蒙古,他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一面多次出塞打击,消灭并震慑塞北;另一方面对归附的蒙古人,给予充分的自治权,即实行羁縻统治;对于倭寇,则寄希望于日本的执政者,在南北朝统一之后,倭寇的确消停了一段时间。

朱元璋为大明帝国定下的基调,决定了明王朝的基本策略是“自守”。贸易采取坚决杜绝民间海外贸易的策略,只准许朝贡贸易;对外军事则基本采取守势,尤其是在朱棣五次北伐蒙古之后,明朝军队疲敝不堪,首次出现了北部边界南移的情况,之后的朱瞻基为了收拾朱棣晚年留下的烂摊子,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战略,将安南、东北的所有驻军悉数撤回,安南得以独立,而东北则进入了羁縻统治时期,实际由女真、蒙古各个部落首领控制,明朝皇帝仅作为名义上的上级,无任何实权。

明朝保守政策的出发点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因为军事制度的缺陷,导致其连固守都做不到。明朝长期采取卫所制度和军户制度,以卫所为单位将世世代代充当士兵的家庭束缚在卫所之中。卫所掌握有一定区域以及田地,田地由军户日常耕种。这一制度最初是为了实现军队的自给自足,减轻明朝国家的军事财政支出,朱元璋一度对此颇为得意,朱元璋自认顶层设计:“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但卫所制度也有其弊端,卫所数量多,难以实现精准管控,久之卫所军官便将卫所土地据为己有,令军户为其耕种,于是军事地主和军事农奴产生。相应地,军队战斗力自然退化。明朝到了后期不得不依靠私人训练的军队抵御外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直接导致明朝在对外的无力,面对四分五裂的蒙古都难以应付,面对沿海倭寇更是束手无策,只能被动防守。这些统治制度虽然巩固了大明王朝的统治,但是这也使得明朝失去了活力,失去进取的理念,只要过好当前就行,领土少点没所谓。

建文帝时期军队退化的情况已经出现,朱棣之所以能够靖难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朵颜三卫,当时蒙古骑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已经超过了明朝军队。到了明英宗时期,蒙古雇佣军居然成为了朝廷最为精锐的部队,可见明朝军队退化的速度之快。

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无法承担起守卫边关的重任,于是明朝自明英宗开始便大面积丢失地盘。明英宗丢弃河套、明武宗丢弃哈密卫、明神宗时期辽东全线溃败、明熹宗年间台湾被西班牙人夺取(后被荷兰人击败)。到了明神宗时期,明朝实际控制的区域只剩下三百多万平方千米。柏杨先生曾经提出观点:如果明朝没有灭亡,那么进入近代之后,很有可能被直接分割为数个殖民地。

总结:明朝的版图由大变小跟皇帝的能力,开国时制定的国策,军队的战斗力有很大关系。一个王朝到了后期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军队没有战斗力,皇帝拿不出军饷,就算拿出来了也被官员贪污,这就导致了恶循环,致使一个国家边患日益严重,领土被侵占,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进而推到了这个王朝。这就是明朝版图为什么这么小。

因为明朝属于农业立国。

自始皇帝统一中国以后所有的汉族政权均以秦朝版图为基准进行扩张,秦朝版图内基本全部为农耕文明。凡是大于秦朝版图就属于统一王朝。反之则属于割据政权。

历朝历代扩张到秦朝版图以外地区则基本采取羁绊政策,交由当地民族自行管理,只需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定期向中原王朝进贡朝奉即可。

历代中原王朝开国伊始,旧有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并未完全建立,周边民族政权不一定臣服新兴王朝。因此历朝历代开国初期必定对周边还未臣服的民族政权进行轮番征讨,直到打服为止。因此王朝初期版图大部分处于扩张时期。

王朝中后期以后,统治者安逸贪腐现象出现,中原地区土地兼并出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王朝统治力下降,但中原地区作为王朝命脉必须稳定,则王朝军事全面向内部收缩进行镇压。给予周边民族政权起事的机会,此时中原王朝本着强本弱末的心态,对周边民族政权的独立,大部分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只要周边民族政权不侵扰中原地区,一般不会采取清剿政策。但只要出现民族政权侵扰中原地区,王朝政权肯定会依据自身实力采取和平(和亲)或者武力方式进行反击。

同理,明朝洪武朝,朱元璋灭亡元朝,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云南梁王政权后,基本统一中原地区,乌斯藏帝师喃加巴藏卜先入南京朝奉,洪武帝在西藏地区设立僧侣统治政策,乌斯藏被纳入明朝版图。明朝对西藏名义上有管辖权,实则只有册封权

永乐朝,朱棣五征蒙古,迫使北元政权瓦解,先后降服瓦剌,鞑靼,兀良哈等部,设立奴儿干都司统治东北地区。

宣德朝,蛐蛐皇帝。朱瞻基初期亲征蒙古,稳固明朝在蒙古地区统治,但统治后期成为蛐蛐皇帝,放弃奴儿干都司,明朝在东北的势力减弱。

正统朝,俘虏皇帝。太皇太后张氏死后,官宦专政,朝政贪腐,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虏,瓦剌和鞑靼两部崛起,明朝势力开始退出蒙古地区。

正德朝,豹房皇帝。朱厚照派刘允率军一千余人入藏,以武力劫持噶玛巴第八世弥觉多杰进京,不料事情败泄,木土司一万余兵趁夜袭击刘允,弥觉多杰被秘密去了丽江。明朝逐渐丧失乌斯藏的管理权。

嘉靖朝,丹药皇帝。朱厚熜统治期间驱逐京师番僧、法王,同时蒙古军队攻入乌斯藏,乌斯藏向嘉靖帝求救,嘉靖帝拒绝救援,乌斯藏彻底脱离明朝版图。同时葡萄牙人登陆澳门,澳门治理权丢失。

万历朝,深宫皇帝。朱翊钧在张居正死后亲政,不常视朝,大事营建,挥霍无度。并派遣宦官到各地任矿监、税监,搜括无厌,激起人民反抗。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先后登陆台湾,驱逐明朝官员,台湾管制权丢失。

天启朝,木匠皇帝。朱由校时期东林党和阉党争权,国力损耗。与此同时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三部,萨尔浒之战爆发,明朝东北主力被消灭,明朝势力基本退出东北地区。

至此,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位帝王建立起的统治秩序被子孙基本败完,明朝版图仅剩中原地区。20年后明朝也宣告灭亡。

元明疆域对比(元疆域含明疆域)

其实对于关内的掌控上,明朝实际控制的土地要多于元朝。而关外大片土地未曾纳入大明版图,则与元朝的二元帝国性质有着很大关系。

二元的大元帝国

忽必烈所创建的元朝,既是蒙古帝国的主体延续和宗主,又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王朝序列。

在长城以南,元朝的政治体现为蒙汉文化互相渗透。虽然元朝压制汉人,但由于汉人庞大的人口基数,汉文化强大的同化力,以及华夏体系与农耕经济的高度契合性,使得蒙古或色目法都不可能有效治理广大的汉地。

因此,对于农耕区域,元朝不得不依赖汉人,让汉人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由汉人士绅在基层发挥其重大影响力。

如今长城南北人口分布

为了笼络封建贵族和士大夫,忽必烈在北京建造了孔庙

但就长城以北的地区而言,由于400毫米等雨线的限制,主要经济模式还是游牧经济。留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完全不受汉人影响。南北之间形成了很大程度的断裂。

由此,元君主具备了两重身份中原王朝的皇帝和蒙古帝国的大汗。

如今长城南北植被分布

由于蒙古帝国的分裂,元朝只拥有西域的一小部分,而西域的大部被察合台汗国占据。这使得元朝境内的色目文化区范围有限,尚不足以作一个堪与中原并列的“一元”来讨论。

明朝的尴尬

明朝建立后,确实希望继承元帝国所有疆土。为了拉拢蒙古人,朱元璋宣称“昔胡汉一家,胡君主宰;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并承认元朝的正统性。

实际上,朱元璋对元朝是厌恶的,赐高丽国书中就声称“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之所以对其正统性承认,还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希望继承元的二元帝国。

那么,朱元璋的统战工作有没有效果呢?

元朝时,有40个万户驻守于中原。由于朱元璋的安抚政策,有36个万户留在中原。朱元璋命他们穿汉服用汉字习农业,与汉人互相婚配,于是这两百万上下的蒙古人渐渐都融入汉人当中。

而明朝对于内地蒙古人的安抚优待,配合明军出塞打击草原上的蒙古人,也使得很多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快速归降,进入汉地融入华夏体系。

然而草原上绝大部分的蒙古人依然不肯接受明朝的统治,选择继续效忠于北元的大汗。这并不仅仅因为明朝君主没有可汗的头衔。

唐朝也曾试图建立二元帝国,李世民就被游牧民族称作“天可汗”。但唐王朝凭借军事威慑、政治笼络、联姻建立起来的塞北统治并不稳固。

贞观三年(629年)唐灭东突厥,永淳元年(682年)后突厥便复国,总共控制60余年。玄宗朝虽然攻灭了后突厥,草原的霸权又被回鹘汗国占有。

蒙古高原极为广袤,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整个长城以南的北方汉地;而降水稀少,环境恶劣,不宜于农作。游牧民的迁徙性,注定了他们难安易动的特质,相对于定居农民要骜不驯得多。

广阔的蒙古高原

在机枪和机动车辆发明之前,中原王朝发兵蒙古高原,要面临极大的后勤压力,即所谓的“距离的暴虐”。秦始皇征讨匈奴,“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为六石四斗,则转运效率为一百九十二分之一。

而游牧民族又富于马匹储备,机动性强,在广袤的高原上极难捕捉。由于成吉思汗将蒙古高原上的诸多游牧民族整合为广义的蒙古部族,明朝要对游牧部落分而治之便比唐代越发不易。

元清两朝曾给予蒙古人高于汉人一等的地位并输送大量物资来笼络牧民,这是汉人建立的明朝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朱元璋的统战工作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哪怕祭出胡萝卜加大棒,也夺不走黄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威望,降服不了桀骜不驯又转移如飘风的蒙人。

大明对于东北控制

在谭其骧先生所绘制的著名地图中,明朝继承了元对于东北和西藏的全面控制,这版地图影响力很大。然而外国人却不承认,他们绘制的明朝地图往往只包括关内和辽东。

谭其骧版明朝地图

而国内也有很多人认同外国人的看法,认为大明朝在辽东边墙以北,以及西藏缺乏驻军,所以并不算控制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事实是否如此呢?

《永宁寺碑记》记:“永乐九年春(1411),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

明朝多次派遣宦官亦失哈作为钦差太监到外东北,巡视奴尔干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巡视时在奴儿干城(清朝称庙街,亦作庙屯,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修建了永宁寺。

宣德七年(1432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亦失哈第九次和第十次巡视奴尔干都司,修复了被当地土人摧毁的永宁寺并立宣德碑,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文,并宣谕土人,此后永宁寺再未被当地人破坏,哪怕到了清朝永宁寺因年久失修而自行坍圮。

瑷珲历史陈列馆里的永宁寺复原图

到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日本人间宫林藏到永宁寺遗址时还看到“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当地人对永宁寺碑敬若神明。直到沙俄夺取外东北,才将永宁寺碑搬走。

而大明对于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也一直维持着有效的控制。一方面明朝颁发的敕书对于贸易有着关键作用,体现出政治和经济的控制。

另一方面明朝也重视对各部女真的军事控制,如建州女真的李满住、董山不忠于明,就遭到成化犁庭的致命打击,而后来王杲反明,又被李成梁平定。

建州女真与汉商贸易复原图

而明朝采取封官设卫,分而治之的手段统治女真,在明末努尔哈赤崛起导致控制体系崩溃之前,都是颇为有效的。另外明朝还广泛地兴建了驿站道路系统,深入东北腹地以控扼女真。

大明对于西藏的控制

对于青藏高原的控制,也不能以驻军来论之。西藏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地形高峻,难以驻军占领。自元以来,中原王朝控制西藏的关键仍是依靠输入物资,通过赏赐和贸易对西藏进行财政补贴。

清末民国时在西藏并无驻军,而西藏仍不愿受英人撺掇分离,正是因为经济上依赖内地之故。

明政府利用西番人民对于茶叶的依赖,控制茶叶,使西番受制于中央王朝的“以茶驭番”政策。

著名的茶马古道不仅仅因为有利可图,

其政治意味在明朝也值得深思

明代官方茶马贸易使用的金牌信符,正面“信符”两字,背面为“皇帝圣旨,合当差发,不信者斩”的篆文,每三年征发一次。届时明朝官军会深入西番各部,进行贸易,并以此宣称统治权。

明代官方茶马贸易使用的金牌信符

在青海省档案馆珍藏的“拒虏纳马”告示中明确说“西番都是大明皇帝的疆土,番人都是大明皇帝的赤子。大明皇帝因尔番族得茶则生,无茶则死,每年尔合当差发,依期纳马,即给尔茶篦,以全尔性命,又加赏劳。尔子子孙孙,受我国恩,真是与天地生成一般,该得尽忠报效,永做藩篱……番汉合并剿虏,使虏不能驻牧西海,尔等自无顾虑,岁岁纳马易茶,永享安乐。”

明朝的武装使团更是屡次深入青藏高原,巡视赏赐,以宣示主权。

《明史·侯显传》:宣德二年二月复使显赐诸番,遍历乌斯藏、必力工瓦、灵藏、思达藏诸国而还。途遇寇劫,督将士力战,多所斩获。还朝,录功升赏者四百六十余人。

明宣宗时代,宦官侯显遍历青藏高原进行赏赐,并击溃了不服明朝的地方武装势力,昭示了明朝对于西藏的统治权。

西藏各地面的大小宗教首领,由明政府承认委任。明朝对西藏采取“有而不治,多封众建”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建立卫所体系,令西藏土著势力广修驿站道路沟通藏区与内地,另一方面对藏传佛教各派分而治之,设立三大法王加五大教王的体系,并往往封西藏重要宗教首领为国师,召至明京城讲经,予以尊崇。

民国时期拍摄的明朝荒废的卫所

另外,明朝在青藏高原东缘还设立了松潘卫,有驻军遥制西藏,如果西藏有变需要干预,便可如侯显率武装使团入藏一样发兵。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明朝对于西藏是有控制力的。

今天的松潘古城墙,雄伟的城墙说明明朝对此的重视

明朝对于西南控制的强化

比起元朝,明朝大大加强了对于云贵高原的控制。当然,云贵地区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不断消化的半独立政治实体。

譬如汉朝看似广大,内部却遍布各种不服王化的半独立政治实体,华夏网络存在严重的断裂。而后续各朝,则将这些断裂区域一步步消化。

贵州方面,有明一朝,贵州的播州杨、水西安、水东宋、思州田这四大土司全部被消灭,贵州从“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一线之外,悉皆夷峒”的状态,经营成为朝廷能基本实控的地区。

明朝在贵州的行政设置

播州土司遗址海龙屯

元朝时期云南主要依赖土司治理,人口绝大部分是土著。而明朝攻占云南后,又击溃了麓川王国,拓地至缅甸北部,其云南行省大于从元朝继承的状态。

之后明朝在云南一方面削除土司,改土归流,一方面进行空前的大移民,建立卫所,驻军屯田,增加云南的汉人比例,并推行教育,普及王化,文庙、科举制使得云南与内地有了共同的信仰。到明末,云南的汉人比例已经多达50%以上。

改土归流后的云南

经过明朝的经营,云南和贵州得以摆脱大部分地区的羁縻状态,进入汉地十八省之列。

古代和现代的疆域观并不完全一致,一味只看面积大小而评价每个王朝的领土政策,是不客观的。不能稳固控制的土地,往往容易失去,历朝历代的经营,才有我们今天版图的基础。

参考资料

元史.明史

论元朝的蒙汉二元政治文化体制.许滢

元史十八讲.李治安

明朝汉藏人民茶马互市的珍贵记录.景庆凤

标签: 元朝疆域明朝疆域

更多文章

  •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30万以上是如何认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南京大屠杀,南京

    对于认定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而言,“遇难者30万”不仅是遇难人数的底限,更是判定侵略者暴行、捍卫民族历史尊严的底限,不容任何形式的质疑和挑战。屠杀罪行是战后审判的重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国际惩办战犯的法律条例与协议规定,战胜国组织国际法庭和受害国法庭审判战争罪行

  • 中国历史上三次十分有名的刺杀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刺杀,刺客

    刺客,词表其意,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中国职业刺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刺客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汉朝史学家司马迁著作《史记》中的文章《刺客列传》为中国最早的刺客传记体史料,其中以“士为知己者

  • 了解中国历史无法绕开的常识:谥号庙号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谥号,庙号,年号,皇帝

    对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殁世帝王,后世往往有不同的称谓。关于古代皇帝的称号分为年号,谥号,庙号,尊号。皇帝一般有姓名、庙号、谥号、年号等称号。首先说姓名,皇帝也是人,也有姓名。比如汉高祖叫刘邦,唐太宗叫李世民,明太祖叫朱元璋。这些姓名一般在皇帝一出生就取好了,所以在皇帝活着的时候当时的人就知道。但是知道归

  • 李渊并非嫡长子 为何父亲死后能继承唐国公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渊,嫡长子,唐国公,爵位

    大家都知道,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而他之所以定国号为唐,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因为他家世袭的爵位便是唐国公。从他祖父李虎开始,唐国公这一爵位便被确定下来。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李渊并非唐国公李昞的嫡长子。这就怪了,在古代极重长幼身份的时代,李渊是如何继承这一爵位的呢?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首先

  • 晁错忠心耿耿为何被腰斩?智商极高,情商极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晁错

    周朝天下近八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悠久的朝代,周朝能维持这么久的国祚,完全是得益于分封制,但是最后灭亡也是亡于此。周武王灭商之后建立西周,西周初年建立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据说分封了有八百多个,这分封的诸侯有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其目的是天下共治,这种制度符合当时情况与

  • 煤都大同为何还是十大古都之一?哪朝在这立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煤都大同,煤都,大同,十大古都

    华夏祖国泱泱数千年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有过众多政权。朝代更迭之下,曾经有许多城市作为都城存在过。?所谓古都,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朝代和割据小政权,所以都城也非常多。在这些都城中,最早开始是四大古都的说法,即西安、洛阳、南京、北京;民国时期,学界加上开封成为五大古都,

  • 不同时期古代女子发型图鉴 各朝代可考发型分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女子发型图鉴,各朝代可考发型,发型,女子发型

    稍微了解汉服的人一定都知道我国古代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汉服形制。其实除了汉服以外,每一个朝代的妆容和发型也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不同朝代女子的发型都是什么样子的,西汉时期简约大气,宋朝清新婉约,盛唐时期的发型美呆了,来看看你最喜欢哪一种。一、先秦▲

  • 苏堤和白堤:苏堤跟苏轼有关 白堤与白居易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堤,白堤,苏轼,白居易

    凡到过杭州西湖者,大约极少有人是不曾徒步走过“白堤”“苏堤”这两条著名长堤的;凡徒步走过这两条长堤者,大约极少有人不知道它们的得名之由是:分别由唐宋两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在担任杭州地方长官时主持修筑的。其实,细究两堤来历,上述知识并不准确。位于西湖

  • 《庆余年》中的庆国是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庆余年,庆余年哪个朝代,庆国,历史朝代

    电视剧《庆余年》改编自猫腻的同名小说,《庆余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庆国的地方,《庆余年》是优权谋剧,但同时也是理想主义的一曲壮烈悲歌。虽然是一部架空历史的作品,但依然有着很深刻的世界观。那这个庆国在历史上有没有原型朝代呢?实际上猫腻在选择《庆余年》的背景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而是选择以架空的方

  •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怎么理解 天下为公具体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中山天下为公,孙中山,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天子之位,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传贤而不传子是一种美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