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完二十四史要多久?多少人能读完二十四史

读完二十四史要多久?多少人能读完二十四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91 更新时间:2024/1/5 8:05:19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何为“正史”?按照《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就是皇帝批准、允许传播的史书。所以与正史相对应的还有“野史”,野史就是那些在野之人写的历史记载,既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也不具备广泛传播的资格。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四千多年来几十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它是中国最详细、最权威的历史名著,堪称“中华文明百科全书”。加之《清史稿》可以称得上是二十五史。

历史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文化传承上意义非凡。中华文明延续了千年,古人的智慧凝聚成智慧的文字。一个《二十四史》,几千年的兴衰,都记录在里面。读史使人明智,但《二十四史》不止于此,它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明白什么是“中国”。特别是在当今浮躁高速的时代里,读史可以让一个人的心彻底沉淀下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化,可谓是至宝学问。

二十四史的价值何在?读完二十四史得多长时间?这么浩瀚的卷帙,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而二十四史则完成了这个巨大的使命,保留了我们自黄帝帝以来,历朝历代珍贵的史料。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通读二十四史有必要吗?读二十四史对我们有何好处?二十四史读完要多久呢?

若不是达到十分痴迷的程度,建议仅仅看看《史记》和《三国志》就行,因为二十四史里面,最属《史记》的文采最好,《三国志》则是文笔极其简练传神,使人不忍释卷,若是读此二史觉得难度很大,建议《史记》看三家注的版本,《三国志》看裴松之注的版本,这些版本都是古代名家做的注,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把二十五史大约全文浏览一遍,偶尔做重点读史笔记,前后花了十年时间,读史很多时候非常难受。

读完二十四史得多长时间?因为二十四史是文言文,四千多万字的文言文可不像四千万字的网络小说,四千万字的网络小说有可能熬一个月不分白天黑夜的看,能看完(经常读网络小说的朋友有这个经验,读小说到一定境界的时候,通常可以一目十行,乃至几十行。)但是四千万字的文言文,根本没办法做到一目十行,因为文言文以言简意赅为特点,里面的一个字或者一个典故的成语,人名,地名,等都会让人半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这四千万字的分量尤其重,可谓是精华所在。因而有些人喜欢读白话文(也就是当代人翻译过来的版本),这样固然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和门槛,但是却深深有个弊端,凡是翻译,大多都是按照译者的理解去翻译,这样对原著的精华大大打了折扣,无疑好想看见一盘菜,自己不敢吃,别人吃完告诉你是什么味道,你感受了下而已,至于原文的精华,则永远体会不到。那么读原文的好处是?读原文,可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魅力,因为要不断思考,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原文最近接作者的意思,所以,若要读二十四史,非读原文不可,虽然刚开始会遇到文言文理解的难度,但是一旦加入佳境,反而会觉得文言文的巧妙真是不可思议,远非白话文能达到的效果。

读二十四有什么好处?

我们听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那么读史为什么使人明智呢?因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无数人成功了,无数人失败了,这就是经验啊,读史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习古人的谋略,经验,为人处世,可以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化,以及韬略和情商,可谓是至宝学问,因为自古以来,大商人,大政治家,都对历史趋之若鹜。尤其在当今浮躁快速的时代下,读史让自己的心灵彻底沉淀冷静下来,也是很不错的。

读二十四是得多长时间?

通读原版的话,至少十年,但是先看前四史,然而对其它选择性研究的话,还是用不上十年的,毕竟通读和精读是很痴迷的人或者是专家才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的。

这套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永远绕不开的一个障碍。为何说是障碍?应为部头太大,就是上海书店的缩印本,也是整整的十二大厚册,看外形都很眼晕。但是这确实研究历史的入门读物(不说断代史了),不读是不行的。其实这书也不是读不完,虽然厚,但毕竟有个限度,有个完。只是我们不肯下功夫而已。因此,先一个前提,这书是读的完的。

第二个主题,多长时间能读完?不好说,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读的慢的,读的快的,不可一概而论。因此就需要定一个量出来最好。那就以一天一卷为准,读的慢的,一天也可以终卷,读的快的,读完一卷就不读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二十四史是多么大的一套书,请看下面的数据:

“二十四史”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编写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这二十四部史书,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钦定,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史书,也就是“正史”“二十四史”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

你对二十四史哪些内容感兴趣了。一般非历史研究者而言,建议不读志、表,读读纪传就够了。以读纪传而言,如果古文基础不错的话,那就拿中华书局点校本读,如果不经常接触古文的话,可以看看白话版。

但这也肯定也读不长远,因为传纪的撰写方法是有一个套路的话,读得多了就会烦。我有一个方法就是你先确定你对哪个时段感兴趣,就这一时段多看点书,然后把兴趣逐渐展开,时段拉长。

共3229卷(或3249卷)共约4000万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有人算了一下:其字数等于40部《红楼梦》,或60部《三国演义》。

有人在网上发帖询问网友:读一遍二十四史需要多长时间?

答曰:“至少需要十年。”

答曰:“要读到头发白了。”

答曰:“一遍读罢头飞雪。”

这反映了现代人已经不习惯坐下来读书,对大部头的书望而生畏的心理状态。其实,只要利用业余的时间静下来阅读,锲而不舍,每天读两卷(约两万多字),一年下来就是730卷,五年下来就可读完了。当然,这也不太容易,现代的70后、80后、90后,是很难坚持的。

那二十四史到底有多少卷呢,好,我帮大家查一下,列在下面:

《史记》汉·司马迁一百三十卷(篇)其中十卷已佚,但是有后人的补,因此也算进去

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汉书》(汉·班固)一百二十篇应该是一百篇,但其中有十篇被后人分为上下篇,因此算一百二十篇

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一百二十篇应该是一百篇,但其中有十篇被后人分为上下篇,因此算一百二十篇

本纪二十篇,列传八十篇

《三国志》(晋·陈寿)六十五卷

《晋书》(唐·房玄龄等)一百三十卷

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宋书》(南朝梁·沈约)一百卷

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五十九卷原本是六十卷,但丢失了一卷《自序》,因此算五十九卷

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

《梁书》(唐·姚思廉)五十六卷

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

《陈书》(唐·姚思廉)三十六卷

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

《魏书》(北齐·魏收)一百三十卷应是一百二十四卷,但有的篇幅过长,被分为上下或上中下,因此是一百三十卷

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

《北齐书》(唐·李百药)五十卷

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五十卷

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隋书》(唐·魏征等)八十五卷

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

《南史》(唐·李延寿)八十卷

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

《北史》(唐·李延寿)一百卷

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二百卷

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二百二十五卷

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一百五十卷还有两卷目录,不算在内

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七十四卷

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

《宋史》(元·脱脱等)四百九十六卷

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

《辽史》(元·脱脱等)一百一十六卷

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

《金史》(元·脱脱等)一百三十五卷

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

《元史》(明·宋濂等)二百一十卷

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

《明史》(清·张廷玉等)三百三十二卷

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共计三千二百四十九卷

如此算来,需要3249天就可以了,再直观一些,就是八年十个月零二十二天而已。想想看,真是用不了多长的时间。而且。这里我们还可以再大些折扣。

“表”这种类型是史书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翻开看去,满眼都是空格,而且“可读性”非常的差,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读了几乎也等于没读。于是我们可以将这一部分刨去。就是抛掉九十八卷了,这样还剩下三千一百五十一卷。再有就是“志”这种体裁,志的内容相当复杂,比如天文志、水利志、艺文志、律志等等,他们的可看性其实也是需要打些折扣的。有兴趣者当然可以通读,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其中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可以忽略的。再做一次减法,减掉四百九十二卷(一共六百一十五卷),就是两千六百五十九卷。这样,我们只需要七年三个月十二天就可以读完了。

最后再说一下,一般想读完二十四史的人,基本都是一些喜欢国学且有些国学功底的人,对于他们来说,一天读两卷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那么,读完二十四史,大约只需要三年半的时间了。想想看,三年半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呢?

我写这个帖子,看似有些无聊,其实并不是希望大家都可以把二十四史读完,我的真正意图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说,没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走第一步,并再坚持几步,就没有做不完的事。

自有二十四史以来最有资格说读过的现代人或许就是吕思勉,他旧学出身,历史学家,而且著述累累,就这样,他第一遍不甚了了的阅读也花了八九年时间(15-23岁)。读书狂人钱锺书,据我考证,也没通读二十四史,大部头的宋史明史引述极少,中文笔记目录里也未曾见涉猎。

在《吕著史学与史籍》中,吕思勉屡次提到、建议的旧史阅读速度是一日一卷,而二十四史共3259卷(据《辞海》,因为统计方法不一,有其他说法),那么按照这个速度要读3259/365=8.9年。

阅读速度加快,每天读5卷或者10卷,对于一个古文功底不深厚的人来说,你也许就不知道书里在说啥了;古文阅读最高可以达到什么速度呢,在《读古指南》这本书里(P479),作者讲到全祖望为了看极为难得的《永乐大典》,强迫自己每日读二十卷。

自有二十四史以来最有资格说读过的现代人或许就是吕思勉,他旧学出身,历史学家,而且著述累累,就这样,他第一遍不甚了了的阅读也花了八九年时间(15-23岁)。读书狂人钱锺书,据我考证,也没通读二十四史,大部头的宋史明史引述极少,中文笔记目录里也未曾见涉猎。

「人家说我正史读过遍数很多,其实不然,我于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最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都只两遍而已。」吕思勉

关于二十四史,想必不是大家都熟悉了解的。本文给出几个方面的知识点,为大家读二十四史做点普及工作。

一、关于修史的时间顺序

二十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唐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按照我们一般的想法,上述二十四史的修史顺序应该是与朝代的时间顺序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后汉书》与《三国志》的修史顺序了。《后汉书》记载的主要是东汉的历史,起于光武帝时期,止于汉献帝时期;而《三国志》主要记载三国鼎力时期魏、蜀和吴的历史。虽然东汉结束之后才有了三国鼎力,但实际上《后汉书》要比《三国志》晚出100年!这就比较奇怪了。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朝代灭亡之后,新朝往往要召集旧臣们来修史,以此表明自己王朝的正统,同时也宣告旧朝的灭亡。但也有隔一个朝代,甚至是隔好几个朝代才来修史的情况。

就拿《后汉书》来说,本来东汉末年的大学问家蔡邕是修东汉史实的最佳人选。但不幸的是,在董卓被杀事件中,蔡邕因感念于旧恩(蔡邕曾受过董卓恩惠)在朝堂上为董卓叹息了一句,结果被王允收监,最好死于狱中。最有可能修东汉历史的人死了,以至于到西晋建国、东晋南迁之时仍没人拿起笔修史,还是南朝时期的范晔在前人所记史料基础之上完成了《后汉书》。

二、唐朝是修史数量最高的朝代

前面已经讲过,按照一般修史的过程,是当代的人修前朝的史,但唐朝显得十分特殊,因为二十四史中有八史是在唐朝前期修成的!

唐朝统治者如此重视修史的工作,还得得益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史学家令狐德棻。这位是唐朝第一个主动向统治者提出要修史的人,结果李渊和李世民两父子赞同不已,在他的协调之下,唐朝期间完成了八部正史。这八部分别是《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和《北史》。没错,唐朝修的史书全是记载两晋及南北朝隋朝时期,因为这长达三百年的大混战时期,朝代更替地太过频繁,历史学家都来不及修史!

三、修史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虽然说历史是最好的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却是胜利者提前动过手脚的。所以在读史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信书上所记之事,所谓“全信书不如不读书”。

最明显的就是为了宣扬本朝代的合法性而故意摸黑前朝皇室的行为,这对于历史的真实记载是十分有害的。譬如在《隋书》中对隋炀帝的记载可能有所夸大,后人在读史过程中就会对他形成“荒淫无道”的形象,而忽略了他有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爱读书,喜批注,是出了名的。从1952开始直到去世,毛泽东用24年的时间,通读了4000万字左右的《二十四史》,做了大量的批注,有些部分还不只读过一遍,多的至少看过五遍以上。即便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能通读一部《二十四史》的人也很少见。毛泽东读书,经常带着分析和批判的眼光。他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不能因此就不读,要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例如对陈桥兵变,毛泽东的评价是,“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又如《宋史·秦桧传》,毛泽东批注:“宋高宗、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赵构。”

《资治通鉴》是毛泽东特别青睐的历史著作,1975年某日,他指着桌上的《资治通鉴》问孟锦云:“孟夫子,你知道我这部书读了多少遍了?”不等孟回答,他接着说:“一十七遍,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那个时间啰。”

在延安的窑洞里,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他把李达撰写的42万字《社会学大纲》,整整看了10遍,并在书眉和空白处写下了1万多字的批注。

感觉他的一生都在与书相伴,在学校看书,打仗的时候看书,当了主席后依然看书。“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学贯古今,东方的,西方的,古文的,白话文的,地理、哲学、兵法、史学、经济什么类目的他都博览了。

看书要能“厚今薄古”,很多人看过就看过了,没什么感触。毛泽东常常站在当下,以古人之智去解决今人的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从二千年前的故事观照当下发生的事情,以史为鉴,看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比如读《西厢记》,可以从红娘身上读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小人物的大勇气;如果我是红娘,我处在她那样的处境,我会怎么和老夫人对抗呢?我能讲出红娘那样的话吗?仅仅只是一个丫鬟呀,要和高高在上的老夫人对抗,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再一想,很多问题只要置换一下,把书中的人物换成了你自己,站在当时的立场,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很多难处,你会大呼:“原来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毛泽东读《三国志》,其中有那么一节:孙权招降敌人的某员大将,招过来后给了他要职,但是孙权把一同来自敌方的这员大将过去的部下全部杀了。毛泽东在这里做了批注,认为孙权招降大将,很对;但杀了大将的部下,大错!毛泽东说“何不把大将的部下一起招来用?”大致是这么一个意思了。在很多书籍里面,毛泽东都特别留意俘虏的处置问题。在毛泽东亲身的革命实践中,红军都不滥杀俘虏,而是采取宽大、改造、为己而用的策略,像后来傅作义、程潜这些国民党的将领都被招过来了!

读书,要有粗有细。书那么多,肯定读不完。有些没有意思的东西,越过去。但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发现什么有用,什么没有用。很多有用的东西不会写着“有用”两个大字,不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反倒是它们装成没有用,躲在某个角落,和你捉迷藏!

毛泽东对《南史·韦睿传》非常重视,在这篇900字的文章中,所加批注多达25处。韦睿出身世家大族,曾经官拜南朝宋的雍州刺史,齐的上庸太守、建威将军,后来跟随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萧衍称帝(梁武帝)后,韦睿担任廷尉,封都梁子,迁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韦睿》中有这么一段

睿素赢,每战,不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魏兵凿堤,睿亲与争。魏军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起斗舰,高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城溃,俘获万余,所获军实,无所私焉。初,胡景略与前军赵祖悦同军交恶,志相陷害,景略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睿以将帅不和,将致患祸,酌酒自劝景略曰:‘且愿两虎勿复私斗。故终于此役得无害焉。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墉壁,皆应准绳。合肥既平

毛泽东对这段记载很感兴趣,在文句旁密加旁圈,写了不少批语。在说到韦睿每战“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和“魏军凿堤,睿亲与争”,毛泽东逐字旁圈,分别写了两处“将在前线”,推崇他身先士卒的领兵作风。在说到韦睿攻克合肥时,“所获军实,无所私焉。”毛泽东又逐字旁圈,批道:“不贪财”。韦睿能团结部下,在胡景略和赵祖悦闹矛盾时,他亲自调解,晓以利害,避免了不利后果。毛泽东于此处批道:“干部需和”。说到韦睿治军,通宵达旦,操劳各种事宜,设立法度那一段,毛泽东也是逐字旁圈,批道:“劳谦君子”。

曹刿论战》我们高中时都学过,可是很多人只学到皮毛,很多人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毛泽东是怎么读的呢?比如毛泽东说:打仗要讲战略,要在战略上轻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什么叫战略呢?毛泽东拿这篇文章来讲:“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毛泽东打的很多胜仗,几乎就是《曹刿论战》的翻本,很多都是以少胜多的例子,但从具体的某一次战争上看又都是以多胜少的例子。毛泽东在读《孙子兵法》后十分推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我们听得够多了吧,可是谁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呢?我们的理解无非是:知道了自己的情况,也知道了别人的情况,我们就能打胜仗。我们把它放到商业竞争中,我们可曾了解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我们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吗?也许我们试图去了解,可幡然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原来要做到知己知彼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会有很多迷雾,有很多障眼法。我们如果想得更深一点,怎样去知己知彼?怎样拨开迷雾,弄清真相?这又关系到了如何做出一个正确判断的问题。比如我说管理也好,做生意也好,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在现代这个社会,要获取信息是有很多诀窍的,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怎样获取信息就是怎样去知己知彼。由一个战争的策略性问题,联想到了商业竞争、管理上的问题,这就是读书的方法。要读书,读好书,更要懂得怎样去读书!

读书当学毛泽东那样的读法“厚今博古”,人物置换,情景置换,设身处地地思考!用古人的智慧解决今天的问题。从小细节展开去,发现大内涵!有些书中的叙述仅一笔带过,可能恰是一笔带过的东西,里面就有大真理、大智慧!故读书还要讲细心!要看书,看好书,细看书,观书进而观吾身,这就是看书的奥妙。古人说格物致知,看书不是白看的,看了一定是拿来有用的。

更多文章

  • 满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导火索 究竟是铁路还是暴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清朝灭亡原因,保路运动

    满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导火索,只是一条铁路20世纪初年,帝国主义列强如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家不断地扩大在中国的资本输出,这些国家通过在中国输出资本而用其获得的利润来回哺自己国家,为了使自己的国家能在当时的殖民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和更大的势力范围,他们竞相争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我们都知道,铁路运输是一种极其

  • 故宫600岁了 时空更迭走过6世纪的四季沧桑轮回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故宫600周年,故宫,紫禁城

    2020年故宫600岁啦!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63个王朝兴衰更替446位帝王君临天下他们营建众多宫殿作为权力的顶点俯视万民(上文数据,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附录一“中国历代世系表”整理而成,仅供参

  • 李白与杜甫究竟差多少?教授一语道破高下立判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白,杜甫,唐诗

    李白与杜甫究竟相差多少?教授一语道破两人的差距,高下立判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座永远屹立不倒的堡垒,不论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与打磨,它都能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给世人传递最优美的意境与最真挚的情感。在古人的观念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刻苦学习、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才能

  • 明朝年号大全,年号含义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年号大全,明朝年号,明朝,年号

    明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1、洪武(13681398,共31年)太祖朱元璋2、建文(13991402,共4年)惠宗朱允炆3、永乐(14031424,共22年)成祖朱棣4、洪熙(14251425,共1年)仁宗朱高炽5、宣德(14261435,共10年)宣宗朱瞻基6、正统(14361449,共14年)英

  • 俄国是怎么一步步吞并西伯利亚汗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伯利亚,俄国

    俄国是如何吞并西伯利亚的?怎么没有抵抗的记载?其实是全被灭了!一定程度上,沙俄还真算是“捡漏”一般夺取了西伯利亚。我们今天说的西伯利亚地区,一般是指西至乌拉尔山,东到太平洋沿岸,北至北冰洋,南接中蒙边境的广大地区。这块面积高达1276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成为前苏联及现在俄罗斯

  • 唐朝灭亡后53年时间五代更替 最终宋朝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五代十国,宋朝

    唐朝是公认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然而经过了近三百年的历史,黄巢起义后,大唐王朝也走到了尽头。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几十年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中原地区出现了五个疆域比较大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称为五代。五代之外有众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

  • 古都西安曾经有过多少几个王朝?多少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都西安,古都,西安,西安十三朝,西安13朝,朝代,皇帝

    中国四大古都、六大古都、八大古都、十大古都,指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一些历史丰厚、规模巨大、地位特殊的古都,这些古都可以说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们往往将几个重要的古都并称,统一表述。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受人们认可的古都并称也在慢慢演变。四大古都是比较早的说

  • 唐玄宗看上了杨玉环横刀夺爱 李琩为何不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李瑁

    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中,提起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琩(旧误作“瑁”),多多少少也算是个名人。不过悲催的是,他的名气并非源于他有过什么赫赫战功,或者在文学方面有什么过人的造诣。事实上,李琩之所以出名,仅仅是因为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生母,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还有一个是他的爱妻,后来也

  • 几幅英文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和中国版区别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地图,英文版中国历史地图,中国地图

    英文版的中国历史地图有很多,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由于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情况不是那么熟悉,在制作地图方面也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另外,由于观念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画历史地图方面也会出现偏差。本文中所选的地图来自于一个英文版的世界历史地图,其中中国的部分并不多,只有几幅。可能是受到地中海

  • 明亡,亡于万历?明朝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衰落,明朝,万历皇帝

    明朝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皇帝,莫过于明神宗朱翊钧。他继位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壮举,但是后期却怠政严重,将近三十年不上朝理事,同时贪财严重,究其原因,一生纠缠于四个女人之中,心力憔悴,大明的中央政坛也因此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并为帝国的衰落揭开了序幕。明亡,亡于万历。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