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庙号独特到历史独一份宋朝皇帝 靠废后撑起南宋

庙号独特到历史独一份宋朝皇帝 靠废后撑起南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223 更新时间:2023/12/21 18:58:06

宋哲宗赵煦,北宋第七个皇帝,活的年头不长:24岁就没了;当皇帝时间不算短:在位15年;亲政时间不长:在位头八年他奶奶高太皇太后做主,后七年他是他说了算。就是这么个小皇帝,故事挺多:继位时被几个叔叔惦记皇位,当政后又是党争,又是征伐西夏,英年早逝后,皇位之争又平衡出一个结果最差的人选。

宋人绘《宋哲宗坐像》轴

赵煦的庙号,也是很少见的“哲”。纵观中国历史,叫哲宗的可是头一份。再往后找到叫哲宗的,就得到外国了:大清同治年间死的朝鲜国王李晟,庙号朝鲜哲宗。据说是那位朝鲜傀儡君主

在谥法里,“哲”,是个美谥。知人曰哲;明知渊深曰哲;官人应实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识微虑终曰哲;知能辨物曰哲。在这么短的人生里,哲宗能得到这么一个庙号,说明他还是干了点事的。

宋朝皇帝里,宋哲宗属于少见的好武的几个。哲宗亲政后不断主动打击西夏,并获取了一系列胜利,让武力孱弱处处退让的宋朝扬眉吐气了一把。但哲宗朝被说得更多的,是所谓元祐党争。说到新旧党派的相互清算,除了各派的立场不同,观念不同,我个人臆想宋哲宗的心理因素可能也占部分比重。这小孩没爹,说起来故事就长了,而且这事延续的时间也长。

不知怎么搞得,从宋哲宗往上数的祖孙三代都短命,宋英宗赵曙36岁(1032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38岁(1048年1085年);宋哲宗赵煦25岁(1076年1100年)。

宋神宗赵顼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二月,赵煦的老爹宋神宗病情恶化,不能处理朝政。宰相王珪率宰执大臣们入见,请求立储,并由皇太后高氏听政,高氏即后世著名的高滔滔是也。神宗当时的健康状况已经很糟了,已说不出话,但神宗心里清楚,自己那两个年富力强的兄弟雍王赵颢、曹王赵頵也在觊觎皇位。为了自己儿子着想,神宗立马点头首肯。当年的三月,宋神宗就被神召走了,九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改元元祐。

宋哲宗继位时年幼,高滔滔由太后升级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在宋神宗活着的时候,大搞王安石变法,高太后就看不过,现在是高太皇太后当权了,自然要翻案。

高太皇太后把当年反对新政而遭贬的旧党官员都招了回来,重点应用,比如司马光。司马光因反对新法而被发到洛阳,坐了十五年冷板凳。重新上课以后,司马光把多年来对新法积压的反感来了一次清算。司马光本人虽是君子,但对新法是极力反对的,在他的力主下,新法大部分被废除,旧法被逐步恢复。据说是女中舜的高太后

在宋哲宗登基后的头八年,在高太皇太后的明里暗里的支持下,旧党对新党进行了全面打击。旧党的刘挚、王岩叟、朱光庭等人采取了风闻言事的做法,大肆搜寻新党骨干,如章惇、蔡确等人的传闻轶事,甚至不惜穿凿附会,把罪名安插到新党人员的头上。其中之最,就是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力度最大的文字狱案车盖亭诗案。

除了立场问题,新党的部分核心官员,在私德和其他一些政务上也留有把柄给人家。比如宰相蔡确,曾在神宗立储时有想拥立宋神宗兄弟的意思,如此又跟当时的高太后结怨。旧党利用这些矛盾问题,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了数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蔡确、章惇、韩缜一起被“光荣”的定为“三奸”。包括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度重贬,甚至连地方官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也没有放过。

重新站在政治舞台中央的旧党老臣,自然知道谁提拔了他们,谁是现在掌权的。所以每每上朝奏事时,这帮子大臣都围着高太皇太后转,并不把宋哲宗放在眼里。朝堂上高太皇太后和哲宗对坐听政时,大臣们都是面向高太皇太后奏事,留给哲宗的只是一片屁股和后脑勺。所奏之事只要高太皇太后首肯了,宰执大臣们经常连形式上给哲宗看看,让皇帝点点头的面子工作都省了。哲宗虽然年幼,可不见得不记恨这帮人的势利做派。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元祐初年,大臣苏颂被从外地召回京城工作。他有事在奏报高太皇太后以后,必定再禀告哲宗;哲宗凡有要事宣读,苏颂必定告诉诸大臣,让他们俯首听命。后来哲宗亲政,元佑时期的旧臣都遭贬职,御史周秩想一并弹劾苏颂。哲宗说:"苏颂素明君臣之义,不要轻率议论这位国家的元老。"你说哲宗既然记住了当时谁对我好,哪能没记得谁对我坏。苏舜比较厚道

高太皇太后也好,众旧党大臣也罢,他们都想把宋哲宗培养成一个守成天子,别像神宗那样,还想着改革,还想着进取。最好大家都安安稳稳的,谁不也别折腾,也不用进步。从朝廷给年幼的哲宗安排的导师就能看出来。

司马光当权,自然选自己一派的人出任帝师,好施加影响。当然选帝师也不能瞎搞,从学术水准来看,司马光选的人也没得说:程颐,著名的大家。我们知道这位老兄,更多的是因为程门立雪和程朱理学。程颐这位大哥学识一流,但是教学枯燥刻板,想想他本身就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和心态得多教条和死板。他行路走方步,说话求斯文。每每讲课之前,都会宿斋豫戒,正襟危坐。他是在以圣人样、教圣贤书,希望把小皇帝培养成他们“模子”里的圣主。

哲宗皇帝年幼,对这位程老师十分敬畏,甚至害怕。爱玩是人的天性,何况哲宗当时就是个孩子。一次哲宗上课途中,随手在御花园折了个柳枝,一边摇一边背《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本以为这种“即景学习”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谁知程颐教训道:“万物当春发生,怎堪无端摧折!”把小皇帝吓坏了。类似程颐这种做法,在不知给小皇帝带来多少内心的阴影。皇帝的伴读小盆友和周边的小太监也反感。这种做法,连原来支持、看中他的同僚们也看不下去。司马光也烦得不要不要的,说:“就是因为程颐他们这种做法,才使得皇帝不愿意亲近儒生。”旧党的吕公著也认为小题大做,有些过分了。一直看好程颐的高太后,这次也生了气,曰:“坏鬼乱事”。哲宗皇帝

皇帝虽然年纪小,但不一定会忘记这些个破事。等哲宗长大亲政,把旧党都打发了,除了想变法改革必须先挪开这些旧党之外,恐怕也有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厌烦因素。

至于高太皇太后,对年幼宋哲宗而言也未必是个愉快的存在。

在一般人家,奶奶辈的看孙子辈,一般都是疼爱。当然北宋官家那不是一般人家,自然是按皇家规矩来。政事上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生活上也对哲宗的严苛管教。首先为了避免哲宗年轻就耽于女色,高太皇太后派了二十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嚯嚯,估计哲宗心头一万个草泥马奔腾。然后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这相当于限制了哲宗活动自由和自主独立的空间。

让哲宗更难接受的,是高太皇太后对待其生母朱氏的严苛。因为朱氏出身寒微,仅是神宗的侍女,后被临幸生了赵煦、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当时的正宫皇后是向皇后,直到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朱氏才被封为德妃。赵煦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朱氏只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如何对待朱氏问题上,朝中曾有争论,但高太皇太后想压制朱氏,直到元祐三年(1088年)秋,才允许朱氏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

对高太皇太后和旧党大臣的所作所为,年幼的宋哲宗都记在心里。因为当时人微言轻,对于一个手中没权的皇帝来说,可以这样形容,宋哲宗不说话并不代表他没意见。少年老成的他把这些烂人破事记在心底,等着以后清算。在他还没有亲政的时候,有些不满已经有所表现。比如每次大臣向高太皇太后奏报时,哲宗都沉默不语。有次高太后问哲宗为何不表达一下意见,哲宗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

哲宗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太皇太后令人换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皇太后问为何,哲宗答:“这是父皇(宋神宗)用过的。”刘挚曾上疏,让高太皇太后教导赵煦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皇太后说:“我常与皇帝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高太皇太后已然知道这个孙子,恐怕不会按照自己的规划路线成长了,更加不舍手中的权力,跟哲宗之间裂缝也就越来越大。哲宗陵

终于到了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的八月,高太皇太后大限将至,她当着哲宗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宰执大臣:“先帝,指神宗,追悔往事,至于泣下,这事官家应该好好记着。老身殁后,必然有很多人来教唆官家,应该不要听。”

几天后,女中尧舜高滔滔病死,终年62岁。同年十月,17岁的哲宗亲政,开始正式行使他的皇权。亲政后的宋哲宗,立马展现出他隐忍已久的想法,希望继承神宗的遗志,变法图新,富国强兵。推行新法,首要之事,当然是重用变法派大臣,打击旧党老臣。

新党主将如章惇、吕惠卿等,皆被哲宗召回。转年的四月,宋哲宗改年号为绍圣,明确宣示继承神宗改革事业的意思。章惇成为宰相,曾布入主枢密院,蔡卞、许将、黄履等先后任执政,林希任同知枢密院事,新党控制了朝政。

旧党的重要官员像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相继被贬往偏远地区。其他人旧党官员包括韩维、苏轼、程颐等数十人也都相继被贬。死人也不能避免被清算。司马光、吕公著已经病死,都被夺谥毁碑。就连对高太皇太后,哲宗在章惇的撺弄下,直指这位女中尧舜是“老奸擅国”,差点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

本来新党推行新法是改革弊政,希望国富民强。结果党同伐异的事态愈演愈烈,打击旧党成为主要政事了。哲宗虽然是个有上进心,也干了些正事的皇帝,但在他的庇护或者支持下发生的党争乱象,是那个时代留给历史的一个极差的样例。

一个段子,旁证党争的激烈和乱象:

绍圣、元符年间,有个叫马从一的人,主管归德府,即现在河南商丘县的水运公署。正巧转运使到归德府来视察,这位马大人就随着众官员去拜见。转运使看到他很生气,大声呵斥说:“听说你不尽职守,本来就想查办你,你还不马上走?怎么还敢来见我!”马从一听了大惊,忙说他是湖南人,为了供养父母而不得不到职。转运使听他说话是南方口音,于是就渐渐息怒说:“湖南也有司马氏的族人吗?”马从一回答道:“我姓马,主管排岸司的工作。”转运使的脸色就阴转晴了,说:“既然这样,那么你好好尽你的职守就行了。”原来转运使大人刚才看名单不仔细,把排岸司和马从一连着看了,一瞧叫司马从一,那定是司马光的族人,所以想收拾他。从这以后,这位马大人再写简历时,就把“司”去掉,只写“南京排岸马从一”。

这个段子是瞎编的,还是真的,我们不知道,能知道的是,这篇是出自大诗人陆游的手笔。陆大诗人

不管怎样,年轻的哲宗有梦想,有干劲,但最重要的那个“命”,他没有。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当皇帝15年,亲政仅7年的宋哲宗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他英年早逝又没儿子,突然驾崩给宋朝带来的蝴蝶效应,可就有意思了。他之后的北宋朝廷,就得欢迎一代才子:宋徽宗,闪亮登场。

孟太后,昭慈圣献皇后(1073年-1131年),孟氏,又称元祐皇后。宋哲宗赵煦第一任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

靖康之难后、徽钦父子俩被俘虏北上,宋王朝宣告灭亡,然而南宋哲宗的废后孟氏却撑起了一片天,她成为了赵构合法性的钦定人,世界以痛吻我我愿回报以歌孟氏垂帘重建大宋,史称“南宋”。

标签: 宋朝皇帝宋哲宗

更多文章

  • 曹操不爱处女爱人妻是人妻控?谁说的给我站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处女,人妻,人妻控

    首先问个当下最流行的问题,和别人的妻子单独商讨事情需要注意点啥?为啥这么问?因为这个时代,一定不能单独与人妻过夜,特别是有点名气的,一不小心就稳稳的头条了。但是回到三国,这都不是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对酒当歌&

  • 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看到大清的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英国特使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乾隆皇帝

    乾隆帝在位的六十年,也是清朝开始走下坡路的六十年,这在1792年英国使者访问事件中便可以窥见一二。原来英国人十分向往中国,就是因为当时马可波罗来中国的时候,写了《马可波罗游记》,他说中国真的是寸土寸金,路上都是用金子铺的,就连房间里的地砖上都是黄金,中国人,也十分的高大威猛。所以许多外国人都十分向往

  • 明朝历任皇后(含追尊)总结表(附图附影视形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皇后,明朝历任皇后

    一、明德祖朱百六皇后:玄皇后,胡氏。(洪武元年追尊)二、明懿祖朱四九皇后:恒皇后,侯氏。(洪武元年追尊)三、明熙祖朱初一皇后:裕皇后,王氏。(洪武元年追尊)四、明仁祖朱世珍皇后:淳皇后(公元1286年公元1344年)陈氏,明太祖朱元璋母。(洪武元年追尊)上述追尊毫无意义,分明是乞丐发达后的炫耀。五、

  • 明朝皇帝戴金冠?那是历史剧忽悠金冠是死后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皇帝,明朝皇帝金冠,明朝

    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大明王朝,这一年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大明朝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历朝历代,都没有明朝三百年这么多的传奇故事,明朝的大臣有个性,皇帝也十分有性格,而宦官更是能人辈出,整个大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些人物粉墨登场,为人们呈现出了一个个喜怒哀乐的

  • 美国总统选举:选举人票制度是“伟大的妥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美国总统选举,选举人票制度,美国总统大选

    美国总统选举的核心制度被称为“选举人团制度”,这个制度是在1787年的美国制宪会议上被制定出来的,其制定的过程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伟大的妥协”。1787年是美国建国的第11年,这一年美国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讨论选举总统的方式,所讨论的第一种方式是由国会选

  • 用气候变化视角来读上下五千年 结果让人震惊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气候,气候变化

    先来讲个小故事1816年欧洲大陆八月霜冻、全年无夏▼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歉收导致大量家畜死亡马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也不例外面对这一困境德国大发明家卡尔·德莱斯公爵竭力寻求马匹以外的交通替代方式于是发明了“双轮跑动机”▼这就是现代自行车的雏形从而改变了人类交通史▼◤19

  • 节俭过了头的道光皇帝 却耗巨资修皇陵沽名钓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道光皇帝,清朝皇帝

    古代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皇帝贵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可以无限享受帝国的一切资源。因此,无论哪个朝代,皇帝的生活都是极尽奢华,而且天下人都认为皇帝就应该过这么奢华的生活,皇帝本人也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天下人的供奉。然而,在清朝却有一位特立独

  • 大明悲歌,落魄天子:汉人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由榔,南明,明朝皇帝

    永历帝朱由榔南明流亡史公元1597年,大明万历二十五年,34岁的神宗朱翊钧迎来了他的第七位皇子朱常瀛,按照大明礼制,神宗将他封王,王号为桂王,藩治于衡阳。桂王,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并不多见的王号,在朱常瀛之前,只出现过两位桂王:唐桂王李纶,五代南汉桂王刘璇兴,前者封王十年后薨,后者封王七年后即为兄所杀。

  • 唐宪宗元和中兴 为何成为了唐王朝一次回光返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场动乱以后,藩镇割据始终都是帝国的心腹大患。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唐朝后期的很多君主都曾经试图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那么有没有人成功或接近于后成功呢?当然有,他就是开创了元和中兴,重振皇室权威的唐宪宗李纯

  • 金朝定都于北京,为何金宣宗却迁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金朝首都,金朝,开封,汴京

    金朝建立于公元1115年,亡于公元1234年,共九个皇帝(不算亡国时在位只半日的末帝完颜承麟)。而金朝九帝,却是在三个国都向全国发号施令的。严格来说,金朝有三个国都(不算亡国时金哀宗所在的蔡州),第一个是上京,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的阿城区。金朝兴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太祖完颜阿骨打(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