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正是说明了臣子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危险性,要是哪天一不小心说错一句话或者做错什么事,自己的脑袋就要搬家了。特别是陪伴在开国皇帝的身边,因为这些开国功臣们虽然与皇帝存在昔日的情分,但是一旦统一天下后,这些昔日的情分往往成为皇帝怀疑他们不忠的借口。
皇帝屠杀开国功臣的事在西汉和明朝时期比较常见,因为刘邦和朱元璋的出身都比较低,所以他们比较忌惮那些曾经帮助他们的开国功臣们。但是好歹刘邦还当过亭长,然而朱元璋祖宗八代都是农民,加上朱元璋本人比较多疑,所以明朝前期诛杀开国功臣的情况比西汉还要严重的多。
明朝偌大的江山单靠朱元璋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打下来的,在朱元璋辛苦创业的那段岁月里,正是因为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蓝玉等一大批干将的鼎力辅佐,朱元璋才最终得以建立大明朝的天下。但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蓝玉等开国功臣辛苦了大半辈子,还没有享受多久荣华富贵就成为朱元璋集权道路上的刀下鬼。跟随他打天下的主要功臣就有150位,这些人最后都功成名就,却90%都不得善终。幸运的是早年去世的……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发生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在胡惟庸案中牵连了一大批开国功臣,其中就包括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前后共诛杀3万多人。一时间,朝中的大臣们惶恐不安,但是又不敢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出来。当时的太子朱标察觉到大臣们的担心,于是对朱元璋说:“父皇,天下刚刚平定,一下子就杀掉那么多功臣臣,恐怕此举会引发大臣们心中的惶恐与不安,甚至还会引发大臣与大臣之间的相互猜忌。另外,这也不利于君臣间的和气。””
朱元璋听到太子朱标这番话后,甚为生气。于是命令人将一根长满刺的木棍拿到太子朱标的面前,并太子朱标用手拿起来。朱标犹豫了一会,实在不知从何下手好。于是朱标对朱元璋解析道:“父皇,这根木棍的刺实在是太多了,儿臣怕扎到自己的手”。
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以后清杀身边跟随他打下江山的有功之臣,而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为了考虑自己的后代可能驾驭不了这些朝臣,二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权免受威胁。
正是因为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标生性软弱,太过仁慈,怕他日后镇不住那些立下赫赫功勋的开国功臣们。于是朱元璋就开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特别是在太子朱标死后,因为日后继承皇位的皇太孙朱允炆比他爹还要软弱,而且年龄尚小,所以就更加坚定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决心。
后来,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发生了“蓝玉案”。在蓝玉一案中,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因牵连被杀的人多达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开国功臣经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次大清洗,朱元璋身边的有功之臣基本上已经被诛杀殆尽了。唯有一人不仅安享晚年,并且用自己的智慧为子孙后代换来了200年的荣华富贵,这个人就是汤和。
汤和是开国功臣,其地位非常高,战功显赫,却能逃过两次大清洗,并活了下来。
那么朱元璋为何不杀汤和呢?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有36位开国元勋获封爵位。其中,获封公爵者6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禹),侯爵者28人,伯爵者2人。
这36人,构成了明朝初年第一批权贵阶层,因为其中大部分都出身于淮西地区,又被称为是淮西勋贵。
不过,往后的历史证明,这36人竟然成为历代开国功臣集团之中下场最为悲惨的,没有之一。
论功绩,汤和应该是六公之首,李文忠是他的晚辈,冯胜、邓禹更曾经是他的属下。而汤和仅仅得了个侯爵的封号,而这恰恰是他的幸运。
在获封公爵的6个人中,除了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卫国公邓愈英年早逝之外,其余皆未得善终:
(1)洪武二十三年,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因为牵涉“胡惟庸案”而被满门抄斩;
(2)洪武二十八年,宋国公冯胜被朱元璋猜忌,惨遭赐死;(3)洪武十六年,曹国公李文忠染病,朱元璋命人医治,不久李文忠一命呜呼;
(4)洪武十六年,魏国公徐达染背疽,稍稍康复,朱元璋便将其召回南京,第二年二月徐达死于南京;
关于李文忠和徐达之死,史学界争议颇多,按照史学家吴晗的观点,他们皆死于朱元璋之手。
在获封侯爵的28人中,因为牵连“胡惟庸案”、“蓝玉案”而被杀者更是比比皆是,在洪武朝能够最终获得善终者,仅仅只有汤和、沐英、耿炳文三人而已。
而在这三人之中,又以汤和最为特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沐英、耿炳文能够善终的主要原因:
(1)沐英本是孤儿,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跟着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多年,深受器重和信赖。成年后,沐英展现了超强的军事天赋,他后来出色的镇守云南地区,为朱元璋解除了西南一块心病。沐英的后代也累世为明帝国守卫西南大门,直到明朝灭亡。
(2)耿炳文跟沐英的功能也很类似,明朝开国后,他率军开拓河西并常年驻军在西北,修筑城池,打造要塞,为明戍边。
正因为他和沐英常年驻守边关,远离朝廷中枢,加之为人处事圆滑得当,所以才幸免于难。而汤和则不然,在他身上,似乎找不到被放过他的理由。
第一,汤和配得上“功高震主”。
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甚至很有可能是儿时玩伴。大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汤和率领十余人加入郭子兴的部队,因战功被授千户之职。
而此时的朱元璋,还在皇觉寺里苦哈哈的当和尚,吃了上顿没下顿。对于是否要加入红巾军,他甚至还一时犹豫不决,《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太祖诣伽蓝卜,问避乱,不吉;即守故,又不吉。因祝曰:岂欲予倡义耶?果大吉,帝意遂决。”
推翻蒙元、建立大明的朱皇帝,当年竟然是靠着求神问卜的方式来决定加入起义军的,不禁令人唏嘘。
而朱元璋后来的“入伙”过程,更是显得狼狈不堪,甚至差点被守濠州城的红巾军小卒子砍了脑袋。
朱元璋刚“入道”时的青涩,与很早就成为红巾军宿将的汤和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而在之后的作战中,汤和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战功卓著:
公元1355年,汤和生擒蒙元义军元帅陈野先;公元1356年,汤和进军常州,逼迫张士诚请和;公元1358年,张士诚攻打长兴,汤和大破之;公元1368年,汤和参与西征,平定宁夏;公元1372年,汤和又率军入川,攻灭了盘踞于四川的夏国。
因此,以汤和的资历和功绩来看,获封公爵丝毫也不为过。但因为一个重要原因,他在开国之初只是侯爵之首。而这个重要原因,也足以要了他的命。
第二,汤和的“致命污点”
公元1357年,汤和率军在常州守备张士诚。有一次,因为挨了朱元璋几句批评,汤和在军中喝闷酒,嘴里埋怨道:“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右。”意思是“我现在率大军在此,就好比站在梁上,往左倾就是敌方,往右倾就是己方,这主动权可在我自己的手里。”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最后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汤和虽然是喝多了发牢骚,但敏感的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手下大将拥兵自重,且有不臣之心,这还了得?
果然,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没有把这位长他三岁的老大哥放到公爵一档之内,而是将其列为侯爵第一。
并且,在公元1372年汤和灭蜀的庆功宴上,朱元璋还旧事重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斥责汤和当年在常州的“不臣之语”,吓得汤和赶紧磕头谢罪。
而此事还没有完,在洪武十一年(1371年)汤和进封信国公时,朱元璋还是揪住这件事不放,命人将汤和当年在常州的罪过,一一刻在赐予他的免死金牌之上。
可见,朱元璋对汤和是何其恨也。以此推之,朱元璋想要杀汤和,这一大历史污点足矣。
但汤和最终却还是能寿终正寝,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看对人、跟对人
前文说过,汤和早于朱元璋加入红巾军,而且依靠战功,很快升为千户,成为起义军中的宿将。
而朱元璋呢?不仅比汤和小三岁,而且最早只是郭子兴身边的一名亲兵而已。
然而,汤和从这个差点饿死、当过和尚和乞丐的小兄弟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因此,这位天生的“投资家”汤和,也不惜把宝也全部押给了朱元璋,义无反顾的放弃一切,鞍前马后追随其打天下。
“雪中送炭”远远比“锦上添花”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或许正因为此,朱元璋才对汤和这位老大哥情有独钟,以至于虽然汤和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朱元璋也可以“大度”的放他一马。
二、看透事,做对事
汤和虽然作战勇猛,但绝非看不清事态的莽夫。朱元璋几次三番拿他在常州的失语行为敲打之,已经让汤和如坐针毡、如履薄冰。
看透事的汤和,也开始了一系列明哲保身的操作做对事。
1、饮酒“误事”。虽然汤和因饮酒而失语,但他并没有改掉好酒的毛病,反而更加喜欢酒后处理军务,甚至因此而滥杀。
部下们怕他误事,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每当汤和酒后命令军法从事时,部下便将几个假人头拿给汤和看。醉眼惺忪的汤和看后便抚髯大笑。
这种“自污”和“自黑”的行为,跟历史上许多功臣名将突然变得“贪财好色”起来,完全如出一辙。
2、告老还乡。建立大明后,朱元璋故意制造了明初“四大案”,废除丞相,铲除功臣,一心为维系皇权而努力,手段不可谓不毒辣。
不过,作为一位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他又何尝不想学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但功勋们对权位的贪恋,让朱元璋一次次不惜与曾经的战友决裂,刀兵相向。与他们不同的是,在这方面,汤和又一次做对了事。
洪武十八年,信国公汤和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大喜,当即在老家凤阳为他置办良田美宅。
汤和隐退后,每日饮酒作乐,不问世事,不会旧友。不久,东南有倭寇袭扰,朱元璋忧心忡忡,再次启用汤和到福建营建海防。汤和不辱使命,立即到沿海修城。竣工后,他回京复命,并立即辞官回乡。
三年后,李善长曾想建造府宅,从汤和处借了卫士三百人,汤和立即悄悄把此事告诉了朱元璋。这件事,也成为朱元璋对李善长动手的罪证之一。这也是李善长最后被赐死及灭族(全家70口被杀)的直接原因。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李善长的留有后代的,而且李善长的长子李祺更是明朝的驸马。不仅仅是李善长的长子李祺没有死,就连李善长其余的三个儿子也因为公主的求情,没有遭到株连,从而保全了性命。
李祺身为李善长的长子,按理说应该在株连之列,而且是首当其冲。但是因为李祺是驸马,而且所娶之人还是朱元璋最宠爱的临安公主。临安公主是朱元璋的长女,而临安公主出生的时候,朱元璋的年纪已经即将进入晚年,因此对临安公主十分的疼爱。胡惟庸一案爆发时,李善长受到牵连朱元璋本来想要株连李善长的几个儿子的,但是临安公主极力地维护李祺以及李善长其余的儿子,从而从朱元璋的手中将他们救了下来。
李善长的后代李祺虽然是罪臣之子,但是李祺也很有才能。所以,朱元璋对李祺十分的重视。每每国内出现动荡的时候,例如天灾人祸灾害,朱元璋便派李祺前去解决,安抚民心。据记载,临安公主在1421年离开人世,而李善长的后代李祺则比临安公主更早逝世。
李祺被朱元璋流放到了江浦。李祺两个儿子,分别叫李芳和李茂,都随父亲流放,并没有被诛。朱棣登基后,感怀长姐的不易,将这两个外甥放了出来,并且还赐了他们军职,李家一脉,才得以延续。其中,李茂这一系,后来在云南生根,现在已经传到第31代。在山东等地,也有李芳的后裔。
洪武二十三年元旦,汤和因病失声,朱元璋亲自前往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
四年后,汤和病重,已经不能站立。朱元璋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摸着汤和的背,与他追忆家乡故旧、创业之难。汤和此时已经已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
第二年,汤和病逝,享年七十岁,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朱元璋一生信得过的朋友不多,汤和应该是那少数中的一个。当然,这也和汤和平时为人小心谨慎,低调谦卑有关系。
汤和,1326年生人,老家今安徽凤阳,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汤和是和朱元璋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当他写信给朱元璋让他来参军的时候,那时汤和就已经是郭子兴手下的千人长了。
明初的重要文官武将有大半是淮西人,都与汤和有同乡之谊,更兼汤和入伙早,其地位之高是毋庸赘言的。而且,汤和的军事能力是有足够明证的:汤和参与平定思州叛乱后退休,此时倭寇犯边,朱元璋力主起复汤和。汤和用方鸣谦计,仅用两年就在浙江、福建沿海搭建好了较完备的防御系统。但是汤和在历史上似乎并不是特别的出类拔萃。他即无刘基的谋略,也无徐达,常遇春那样的军事天赋,更没有李善长那样的管理调度后勤的才能。
汤和虽无过人的军事天赋,但他追随朱元璋攻集庆,占镇江,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此升为统军元帅。后又跟随徐达征战甘肃,宁夏等地。可见其并不是没有军事才能,只不过是在他那个年代有军事才能的人才太多,他只是不够闪亮而已。汤和在战绩上相比徐达他们确实不值一提,但他却对朱元璋有引荐之恩。
汤和的能力和功勋难保不会引起朱元璋的警惕,否则朱元璋不至于历数汤和之过,并将这些镌刻在铁券上。汤和为自保,可能除了表忠和主动上交兵权外,他在晚年隐藏锋芒和对与自家相关的人严格约束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之,在史籍上找不到汤和在朝中的党羽,也查不到朱元璋称帝后可以株连到汤和的任何人和事。这与李善长明里退休,暗里在朝中安插代理人的行为是有天壤之别的。
因而汤和虽然功高,但未必会让朱元璋受到震动,故而汤和也得以在洪武年间善终。
其原因有三:带出山之恩,汤和的性格,与朱元璋的关系。
早年的同乡之谊和共事经历,让朱元璋更加了解让汤,这保障了汤和在朱元璋称帝之初不受猜疑。
1、朱元璋之所以会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是因为儿时伙伴汤和的极力邀请,要不然朱元璋要在皇觉寺当和尚;正是汤和的推荐信,朱元璋才最终下定决心走上起义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
2、郭子兴起兵早年,汤和便已投入其中。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成为汤和的直接部下。汤和不因为年资,欺负朱元璋,或者倚老卖老,而是能恪守礼节。并且在朱元璋来到军队后,汤和一直非常谦卑的对待他,这也潜移默化的让朱元璋觉得自己就该是一个领导范,不甘屈居于他人。这对他之后选择要摆脱郭子兴和韩林儿,自立为王的野心也起到了一定的心理作用。虽然后来朱元璋凭借个人出色的能力和谋略成为义军的首领,但是汤和没有因此心生妒忌,反而是在众人不服从朱元璋的时候,第一个主动听从朱元璋的命令;并且在当年朱元璋脱离郭子兴的时候,汤和放弃了自己高官厚禄,甘愿成为了朱元璋带走的二十八个人之一,不可不说他的远见是何等了得,所以注定历史不会忘记他。
其实,汤和的性格原本存在缺陷,史载汤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汤和守常州时曾醉怨朱元璋,此事朱元璋一直耿耿于怀。但汤和除此事外,和朱元璋再无摩擦,且汤和在行动上从未表现过对明朝和皇帝的不忠不敬。无论是早年甘居朱元璋之下,还是后来的任劳任怨,汤和均恪守臣礼。
3、在洪武二十年,汤和就看到朱元璋有诛杀功臣的心思,所以汤和主动高老还乡。而且在告老还乡之后,汤和再也没有理会国家大事,也很少也朝中大臣联系。
正是因为汤和为人比较低调,不因为自己功高而傲慢,而是越来越低调,他不仅遣散了一百多侍妾,所得赏赐基本分送给部属,对待早年的亲朋好友还是很热情,更重要的是不贪恋权势,主动上交了兵权告老还乡,从此不问国事,给朱元璋一个老实人的形象。汤和虽然功高却不震主,这点让朱元璋找不到诛杀他的理由。但洪武年间功高如傅友德,亲密如李善长,荣宠如宋濂都不得善终,可见汤和的性格才是让其安度晚年更为重要的原因。
其实,汤和的性格原本存在缺陷,史载汤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汤和守常州时曾醉怨朱元璋,此事朱元璋一直耿耿于怀。但汤和除此事外,和朱元璋再无摩擦,且汤和在行动上从未表现过对明朝和皇帝的不忠不敬。无论是早年甘居朱元璋之下,还是后来的任劳任怨,汤和均恪守臣礼。
加上他与朱元璋的同乡关系,所以作为开国功臣的汤和,不仅能安度晚年,而且还得到了朱元璋的优待,当时朱元璋还命令人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以供汤和养老之用。
晚年的汤和更是“益为恭慎”,他遣散了一百多侍妾,所得赏赐基本分送给部属,对早年的亲朋父老一律热情待之。最关键的是他在明朝大局安定后主动提出退休,在外从不谈论国事。汤和表现出的是一个有心辅君、无心问鼎、眷念故土又作风严谨的老实人形象,这让朱元璋很舒心。
其实朱元璋也想过要除掉汤和。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冯胜之后,就想要除掉汤和。此时的汤和已无兵权,一心只想做个良民,混个好下场而已。
据记载,一天朱元璋亲自上门去看望汤和,但当他进门看到的是一个老态龙钟,步履蹒跚,需要支撑才能勉强给他行礼的老人时,朱元璋心里也是思绪万千。汤和虽老但不糊涂,他当然知道此时朱元璋上门的用意。朱元璋的为君之道汤和太了解了。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正是这些年汤和对朱元璋的认识。李善长,冯胜,刘基都没得善终,朱元璋会放过他汤和吗?当汤和带着这样的疑问用一种似乎乞求的眼神看着朱元璋时,朱元璋是能读懂那眼神里含义的。
至此朱元璋才彻底的放过了汤和。
纵观历史,朱元璋能放过汤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他二人是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朋友,并且是对他朱元璋有引荐之恩,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深些。
二是,汤和对他大明王朝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人都老成那样了,杀不杀也无所谓。
三是,可能朱元璋自己也老了,晚年心也柔软了许多,知道生命的珍贵吧。所以汤和可以安度晚年,有个好结局。汤和是活下来了,得到了善终,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剧,几千年来一直重复这等低等的人生哲学,因为王八羔子们成了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当然,汤和为了能够让朱元璋安心,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他放走了100个侍妾,跪着去见朱元璋等。
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惟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
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明史汤和传》记“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与其等他“杯酒释兵权”,不如自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所有功臣的,天网恢恢之下,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历史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个“异数”。
汤和卑躬屈膝仅为了活下去做朱元璋这个畜生的臣子太难
一、汤和其人
朱元璋的有功之臣大多都是在他进入军队以后所结识的有勇有谋之士,但是汤和不一样,汤和与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
朱元璋在加入起义军以后,才逐渐在群体之中展现自己的能力,但是汤和一直坚信,朱元璋以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能够进入军队,也是靠着汤和作为引荐者才得以实现。
在汤和的心目当中,他十分认可朱元璋,并且认为朱元璋是有独到才华的人。
一路的杀伐果决加上朱元璋的有勇有谋,汤和越发坚定自己的认识,而朱元璋也确实做到了一统天下,登基为王。
在他登上皇位以后,跟随他打下江山的大臣们原本以为自己终于有扬名立万成为开国元勋的机会,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也很快走向了尽头。
汤和算到了朱元璋是能成就大业之人,可惜没有算到的是朱元璋是一个心眼十分小的人。
在朱元璋成为皇帝以后,他找到各种理由来清理这些眼中钉肉中刺。随着死去的大臣越来越多,汤和也逐渐认识到,朱元璋对他们的态度已经改变,所以自己的举动也开始变得小心谨慎起来。
但凡朱元璋会指派他做任何事,汤和都一律完成,但是他深知,即便自己如此忠诚,也不会让这个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放下心中的芥蒂。
为了能够让朱元璋彻底放下心中的疑虑,汤和决定放下手中的权力。
当朱元璋开始考虑如何处置汤和之时,天下已经太平,而汤和也已经进入了垂暮之年。
汤和明白,此时就是他最好的救命时机,于是,他先是驱散了府中100多名侍妾,然后拖着一副佝偻的身躯去见朱元璋。
当汤和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时,朱元璋才意识到,这个和自己从小到大一起长大的玩伴,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少年郎,他身形佝偻,只能慢慢地挪到朱元璋面前,在二人距离达到以后,汤和甚至直接在朱元璋面前跪了下来。
光是走出来这段路程就花费了汤和不少的力气,这些都让朱元璋的心中十分触动。
紧接着,汤和所说的话,更让朱元璋感到一阵窃喜,他向朱元璋表明自己希望能够告老还乡的愿望,两人看似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叙旧,实则是一场政治拉扯的计策。
二、安度晚年
汤和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朱元璋放下心中对自己的芥蒂,并表明内心毫不关心权力争夺的问题,并希望能够让朱元璋明白自己只求安度晚年的愿望,而朱元璋本就在惆怅如何手中大臣们身上的权利,汤和的所言正是他想要的。
为了能够表彰汤和的忠诚,也为了给朝中大臣作出榜样,朱元璋下令在汤和的老家安徽凤阳修建他的私人住宅,而汤和也在作出这一举动之后,获得了安度晚年的机会以及子孙无恙的生活。
相比较那些被朱元璋忌惮的大臣,汤和后半生的日子确实十分舒坦。
据说汤和告老还乡以后,也会时不时进京面见圣上,两个人的交谈不似与他人一般各存心思,反而更多了一份坦诚和舒适。
朱元璋为了能够弥补汤和自动放弃权力的损失,在其子孙后代方面也给予了便利。
在汤和去世以后,他的后代子孙荣华富贵持续了200多年,这一切都归功于朱元璋的特别关照,可以说,汤和所受到的待遇在朱元璋时代完全能够成为一个个例。
明世祖朱元璋对于后期的历代皇帝而言都是榜样一般的存在,朱元璋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朱氏王朝稳定下去,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则和祖训,而他善待汤家人,这一惯例也延续了下去。在后期的历任皇帝当中,无一不对汤和后人恭敬有加,哪怕是没有实际功绩,但是对其赏赐也一定是具有实际价值的。
三、天子与俗人
有的人在评价朱元璋这位皇帝的时候用上了小心眼三个字,他们认为朱元璋本人嗜血无情,面对陪自己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兄弟们,却下得了如此狠心。
帝王本无情,当朱元璋走上皇位之时,他就已经不是汤和所认识的那个一起长大的少年郎。
当上皇帝的人,谁又不想将自己的统治延续到子孙后代百世,秦始皇一生都在求取长生之药来延续自己的统治,后人虽然寻求不到同样的方法,但也会试图谋取自家统治延续下去的方法。
即便是天子,也是俗人,无一例外地欲望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了不同的“无情”。
无情确实给人们的道德底线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对于朱氏王朝而言,也确实做到了一定的威胁心理。
在其位谋其职,坐上皇帝的位置,自然也要谋求政权的统治,他的方法过激,但目的与其他帝王没有一丝相差。被朱元璋抓住机会清杀的大臣当中,除去那些毫无防备的大臣,其中也不乏看清朱元璋所想之人。
面对杀头大罪和官职权力,他们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后者而非前者。
只能说放得下的人,才能和汤和一般安度晚年,放不下手中权力之人,则只能成为皇帝的肉中刺眼中钉。
抛去伦理道德而言,双方之间的拉扯无非是权力的争夺和人性之间的猜忌,上升到个人性格问题反而将一个理性的论题变成了一个感性的讨论。
汤和的子孙何在?
汤和子孙今何在,分布在哪里?在清朝时都做什么官?
汤和有五子。
长子汤鼎,官至前军都督佥事,在随征云南途中去世。
次子汤軏,曾任太原中护卫镇抚。
三子汤鼐,早逝。
四子汤燮,早逝。
少子汤醴积功升至左军都督同知、荣禄大夫,征讨五开时死于军中。
汤鼎之子汤晟(嫡长孙),汤晟之子汤文瑜(嫡长曾孙),都早逝,没能继承爵位。明英宗时,汤文瑜之子汤杰(玄孙)请求继承爵位,英宗竟以四十年之久没人继承为由,将爵位罢免,这种做法太奇葩了。
而且更倒霉的是,汤杰一辈子竟然没能生出一个儿子。最后没办法,只能从他弟弟汤伦那里过继一个儿子过来,叫做汤绍宗为后。
到了汤绍宗这一代,本来汤家已经不指望朝廷能够给什么爵位了。偏偏当时在位的,换成了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特别重视这些功臣之后,对于汤家更是格外的恩惠。直接给了汤绍宗一个南京锦衣卫指挥使的职位,而且这职位还是世袭的!
嘉靖十一年(1532),封为灵璧侯,食禄千石。汤绍宗传子至孙汤世隆,隆庆年间汤世隆协守南京,兼领后府,改提督漕运,历任四十余年,因功加封太子太保,进升少保。死后,谥号僖敏。这个灵璧侯的爵位,一共传了五代。一直到明朝末年,第五代灵璧侯汤国祚,投降了清朝之后,这个爵位的传承才算彻底结束。
汤和的曾孙汤胤勣,字公让,诸生,工诗,负才使气,“景泰十才子”之一。
从信国公到灵璧侯,虽然差别很大,但好歹还有一个世袭的爵位。汤和的后人,也是稳稳当当的活了下来,比起其他被诛杀的功臣来说,实在是好了太多。
除了这五个儿子之外,汤和还有五个女儿,日子也算是过的很好。
长女嫁给了嫁当时的德庆侯廖权;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朱檀做正妃(可惜朱檀二十岁就死了)。三女嫁给了万泉卫指挥俞鼎;四女嫁景东卫指挥赖镇之子赖溶;五女嫁楚雄卫指挥袁义之子袁兴。
这五个女儿,虽然没有名字流传下来。但根据史书考证,他们的丈夫都算过的不错。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也没殃及到这几个人,算是很好的结局了。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能找到很多汤和的后人存在。比如之前历史学家们,就曾经分别在云南、南京、杭州等地,找到了汤和的后人。
也就是说汤和的后代也不是以信G公世袭的,甚至中间有近百年没有任何爵位!他的后代最后是以灵壁候世袭至明末。信国公仅历一世一代;灵璧侯共历五世五代,至南明而绝。朱家人刻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