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权为什么没计算在明朝年代里?

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权为什么没计算在明朝年代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098 更新时间:2023/12/16 16:43:10

其实南明也还是明朝的一部分,因为当时弘光帝朱由崧继位的时候国号依旧是“明”,说明当时并不存在南明的概念,还是视明朝为正统而不是自立门户,而之后写史书的人称之为“南明”。那为什么没有将弘光政权计算在明朝年代里?

满清统治者故意不想将南明这段历史写进《明史》,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

《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清朝本就是把明朝推都无内容可翻锋有什么好心思呢?而且南明其实就是明朝朱家的后裔,清朝当时的做法就是赶尽杀绝的,这样的事情《明史》里面断然是不会提的。

1、一个朝代的定位取决于继任者对其的评价。按照正史来看,元朝修《元史》,承认三少帝,而清朝修《明史》从自身正统性出发,不承认南明三帝。清朝自顺治二年五月就正式开馆修《明史》,而那时弘光帝仍在南京控制着半个中国。清朝此举目的很明确,以修明史来宣告明朝灭亡。

2、因为所谓“正统”的说法,主要依据乾隆年间的钦定二十四史。东晋、南宋和清朝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他们就可以是正统。北元、南明、大顺、大西和清朝有利害关系,所以他们就不能是正统。

3、明朝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在理论上宣告灭亡,但实质上明朝还是存在的,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就是南明。在当时大多数老百姓心中认为南明才是正统,因为南明王朝本身就是明朝的正统合法继承,但是满清入关后,对于清朝人来说,南明不算正统王朝,甚至不承认南明朝。

首先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殉国,到这里明朝灭亡,这是史书记载的版本,现在我们也采用这种说法。李自成入京后只待了一个月就被满清赶走了,而满清入关进京的口号是“为崇祯帝报仇,剿灭农民军”。这时的南明小朝廷居然就相信满清人的所谓口号,还派出了使者去北京联络清朝,主动向清朝提出了“联合剿贼(起义军)”的倡议。

之后满清以便剿灭农民军,以边让弘光皇帝“削号归藩”,清朝认为明朝已经跟着崇祯灭亡,“大清”才是中华正统的真正继承者,你们南明是不合法统的。

如果把南明那些政权纳入明朝年代里,那自己进京就名不正言不顺,不能够稳定人心。你既然是为崇祯帝报仇,那报完仇之后还去打在南方建立政权的朱姓皇族,这样不能让人信服。于是在写史书的时候,刻意将明朝和“南明”那些政权区分开来。

现代研究明朝历史多数是基于清朝人编纂的《明史》,而《明史》也只是记载到崇祯殉国,再往后就没有了,说明当时清朝统治者不想把南明那段历史写进《明史》里。

清人修的明史当中,对弘光朝廷之后的南明小朝廷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对朱由崧也不过是在《诸王传》中提及了一句“自立于南京,伪号弘光”。

在清朝,如果使用南明的名号的记载南明之事是死罪,这样谁还敢提南明之事。

崇祯自缢后到弘光帝继位之间是一段空白,没有皇帝,朱由崧不是”正统“

其次当时的北京先被李自成占据,后被满清占据,到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这段时间内出现了二十多天的空白时期,这段时间内明朝是没有皇帝的,朱由崧虽然被江北四镇拥立,但是当时也只是监国,况且在之前皇帝继承人上朱由崧并不是最理想的。

而在1644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这说明当时朱由崧并没有想自立门户的意思,还认明朝为正朔。朱由崧在南京继位,而明朝之前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在北京继位的,这时他在南京继位,在皇位合法性上就稍逊一点,他又不是上一任皇帝的直系皇子,血缘相对较远,(朱由崧和朱由检的爷爷是万历皇帝)显得不是那么正统。

满清在南下制造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事件,不可能将这些事件写进《明史》,算在明朝的年代里。再者在满清南下的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这些事件。这些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都是发生在南明这段时间,满清统治者为了所谓的民族“和谐共处”,稳定人心,维护统治,去除自己不好的影响,才不把南明这一段历史计算在明朝年代里。

因此,南明弘光政权以及之后的几个政权都没有计算在明朝年代里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彰显自己的正统,刻意排除这段历史,不希望”南明“这段历史出现在明朝的史书中。

标签: 南明明朝正史

更多文章

  • 九五之尊也有如草芥 因一句玩笑话惨死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晋皇帝,司马曜

    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李陵容(孝武文太后)所生,是会稽王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子,他的祖父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曜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372年被立为太子,同年晋简文帝逝,他继位,是东晋的第九任皇帝,当时才11岁。他是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第二年立年号为宁康。一开始由太后摄政。1

  • 汉朝的韩王信和韩信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王信,韩信,汉朝

    有人说,看了史书记载,我怀疑韩王信,和韩信就是同一个人。刘邦时候有一个韩信,功劳很大,军事很牛,但是最终却叛逃匈奴了。就像林某人叛逃成功了。于是刘邦为了消除影响,把真韩信的事迹拆成两部分,把韩信奔匈奴的那年写成被弄死了,然后嫁接同年被弄死的另一个小功臣,让他顶着韩信的名头叛逃。这个人应该才是真淮阴侯

  • 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 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武媚娘,武曌,皇帝,中国皇帝,女皇,一代女皇

    “一代女皇武则天叫什么?”这个标题看起来很矛盾,都叫她武则天了,你骑驴找驴么?还真是……武氏(公元624年2月17日公元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史料上是这么描述她的:武则天(公元

  •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在位九个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仁宗,宋仁宗年号,年号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赵祯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不得不说他确实当得上“仁”之一字,他长达42年的皇帝生涯也唯有一个“仁”字拿得出手。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

  • 古人为什么要在身体上刺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刺字,墨刑,黥刑

    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人在面部、臂部、背部等身体部位上刺字。那么古人为何要在身上刺字呢?一、刺字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亦称墨刑,汉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汉文帝废黥。魏、晋、南北朝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隋唐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五代后晋天福中始

  • 西安还能改名为长安吗?长安从未改名为西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安,长安,古都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伙第一反应应当就是:你连基本历史常识都欠缺,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长安,早在六七百年前就更名为西安了。这还是笔者取错标题了吗?非也!西安还能改名为长安吗?答案是,不存在“改回长安”的问题,因为“西安”之名并不是“长安&rdqu

  • 两个朝廷两套班子:明朝两京制度产生与优劣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两京制度,明朝,两京制度

    古代的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都是相对统一的。以古代的交通工具和运输速度来说,这样的中原,实在是太大了。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如何更好的控制和管理地方,就成了每一个古代政权,必须思考的问题。两京制或者说多京制,最初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核心所在,是王朝政权统治力

  • 洪承畴降清算不算汉奸?当了汉奸被全家唾骂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洪承畴,洪承畴降清,清朝,民族英雄

    明末清初,风云激荡,作为明清交替时的关键人物,洪承畴则是令人一言难尽的人物。他曾是明朝支撑军事大局的统帅,是崇祯皇帝最为信任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曾经有力地为明朝阻挡了来自东、西两方的军事打击。可以说,洪承畴是明朝最后的依仗和救命稻草,为了嘉奖他的杰出贡献,崇祯皇帝对他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拔、嘉奖,君

  • 李清照:好饮好赌好色,中国一千年来第一风流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清照,才女,宋朝

    李清照的才华,李清照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胆魄骨气,足以让那个时代失色,风流无二。1000多年前的宋朝,程朱理学滥觞。传说有人问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颐老先生:“如果有孤儿寡母快饿死,冻死了,能改嫁吗?”程老先生吹胡子瞪眼:“饿死,屁大点事。失节,才是天大的事。&rdqu

  • 历数历代王朝的那些高宗们,他们才配得上“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高宗,庙号

    《饥饿的盛世》里乾隆皇帝的庙号是“高宗”,估计乾隆的儿子嘉庆不太满意乾隆晚年的所作所为,所以给他上了“高宗”这个庙号,而且翻阅前代历史,貌似“高宗”这个庙号,不怎么完满,至少如果一个皇帝庙号是“高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