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追忆宋教仁被刺案 中国近代宪政被子弹戳破

追忆宋教仁被刺案 中国近代宪政被子弹戳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085 更新时间:2023/12/26 10:54:46

这是中国历史上离宪政最近的时刻,一颗罪恶的子弹让中华民族与它擦肩而过。

一百年前的3月20日晚,在上海火车站,一颗子弹夺走了一位青年政治家的生命,死者宋教仁,年仅32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谋杀,它直接葬送了中国宪政的第三次机会。当时中国正是一个从专制转型的国家,宪政只有在专制解体之时才有一瞬间的机会。如果整个民族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那么这种难得的机会必然稍纵即逝。中国一连失去三次机会之后,宪政前景也就愈加显得渺茫了。

遇刺后的宋教仁,腹部中弹

20年代的上海沪宁车站

俞晓夫《辛亥革命之宋教仁遇刺》布面油画

中国宪政的第一次机会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起因是1894年甲午海战,清廷吃了败仗,签了《马关条约》,不好国人交待。朝野上下都渴望变法,皇上也是这么想,机会实在难得。可惜一旦触动满清既得利益,皇帝也不管用,更何况他是被老佛爷带大的、吓大的,有点像现在的秘书当政,底气不足,成不了大事。及至维新派冒险笼络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已是大势已去的孤注一掷,自然是凶多吉少。不过至少统治层内部一度发生分裂,如果满清统治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好自为之,不失为步英国君主立宪后尘的一次机会。但是如此高估清朝统治者,的确太不现实。维新失败后,统治层愈加警惕保守。直到后来被迫“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也是一股脑儿皇权至上,看不到一丁点宪政的影子。

第二次机会是1911年武昌起义,吓到了清廷。到了那个时候,老佛爷和光绪都已归天,剩下六岁溥仪孤儿寡母,朝中没人能镇得住,只得服软,颁布了《十九信条》。按说,这就是中国的“虚君制”了;开天辟地第一回,多么好的机会。可是革命党不干,宁愿让袁世凯占便宜,也要废了皇帝。当然,满清固步自封,自作自受,但是这样就把这好端端的第二次宪政机会搅黄了。

宋教仁身亡后所拍照片。黄兴主张衣冠齐整,以显示他的光明正大。

不过,还没有彻底令人绝望,因为所谓的“辛亥革命”实际上只是一次地方兵变,革命党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胜利果实,可以说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虽说以往几次暴动有流血牺牲,毕竟规模不大,结怨不深,确实属于相当不彻底的“小资产阶级革命”,不需要搞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也不需要考虑几千万烈士的待遇问题,因而还是有指望“共和”的。这就是中国宪政的第三次机会。如果满清遗老袁世凯能够和国民党新贵们和睦相处,那么辛亥革命堪称中国的“光荣革命”。然而,国民党、袁世凯两“虎”互不相让,两败俱伤,宪政再次成为泡影。

在这个当口,百年前的被害者宋教仁成为决定宪政成败的关键人物。说起宋教仁这个名字,总给人一种“教父”的感觉。虽然只有三十出头,他的确就是国民党的“教父”。民国成立后,是他将同盟会与其他小党合并,成立“国民党”并宣扬公开合法的多党竞争,通过选票赢得政权,而孙中山则仍然随时准备“继续革命”。孙中山和宋教仁之争不只是关于总统制、内阁制的模式之争,而是关于宪政民主和暴力革命的基本路线之争。孙中山也主张宪政,但是他的宪政首先是建立在暴力革命扫除一切军阀势力的“军政”基础上,然后还要经过一党独裁下的“训政”,而宋教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愿意和袁世凯等旧势力妥协合作,走“体制内”的议会民主道路。

事实证明,宋教仁路线在中国是可以成功的。在1913年的国会大选中,他领导国民党一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大有建立内阁、问鼎总理之势。假如以此渐进理性的道路发展下去,中国未尝不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实施二元首脑的宪政国家。

可惜,罪恶的子弹打破了中国的宪政梦。凶手究竟是谁已不重要,刺宋案的元凶嫌疑不仅有袁世凯,而且也有国民党内的激进革命派。在一个政治游戏规则没有建立起来的国家,宋教仁之死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他的死宣告了国民党和袁世凯的决裂和第三次宪政机会的破灭。

虽然宋教仁临终前致袁世凯的遗言中表达了和平合作的殷切期望,但是已无力回天。孙中山组织“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组建“中华革命党”。十年后,在苏维埃老大哥的调教下,国民党终于从一群多党联盟的乌合之众转变成一个组织纪律严密、绝对服从总理的真正意义的革命党。及至北伐胜利,国民党才取得相对稳固的绝对统治地位:同志努力了,革命成功了,但是这表明宪政的机会却不再来了。

有毒的子弹结束了宋教仁年轻的生命,但是从没有结束“是谁杀了宋教仁”的疑问。百年来,以上诸位“第一反应者”都被放在显微镜下一一过目。曾经板板钉钉“证据确凿”的嫌疑者最后似乎也不那么“证据确凿”。曾经慷慨激昂的同志却在怀疑者的笔下显得“疑点重重”:

民国第一悬案:究竟是谁指使刺杀了宋教仁?

袁世凯杀宋说:

正方:国会选举前后,宋教仁尖锐地抨击袁世凯专制政治的黑暗,积极宣传责任内阁的主张。这危及了袁世凯的统治地位。

袁害怕宋教仁以合法手段取得权利,后见收买不成,便布置歹徒,对宋教仁下了毒手。反方:不可能!宋是国民党内唯一愿与袁世凯合作的领袖。

赵秉钧杀宋说:

正方:赵秉钧杀人动机很简单,宋要来做了,赵往哪搁呢?此说有“证据”支持:“根据在场目击证人和其他人士,嫌凶很快就锁定在无业流氓武士英头上,随后又有古董商阿法,江苏驻沪巡长应桂馨曾向他出示了某人照片,以1000元赏格,让他去杀掉该人。他推辞了,案发后,他发现照片上的人正是宋教仁。反方:赵与宋其实私交甚好,赵甚至于把宋当偶像看待。

陈其美杀宋说:

正方:宋教仁不仅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说会写,且擅长演说,热衷于政论。尽管孙是国民党的理事长,但是此时的影响力大大下降,已离开北京去了日本。孙中山走后,黄兴也回湖南度岁。宋教仁成了代理理事长,便成了国民党的实际负责人。反方:陈其美和宋教仁交情深厚,又同为一个战壕里的同志,而且宋被刺时,陈就在身边,事后表现也可圈可点。在宋案中,虽然陈其美疑点重重,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陈其美就是杀宋的幕后黑手。那些宋陈恩怨都是捕风捉影。

更多文章

  • 通过伪造夏威夷出生证 孙中山曾是“美国公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中山,孙中山国籍,美国国籍,夏威夷出生证明书,美国出生纸

    孙中山伪称“1870年出生在夏威夷的Ewa”的自述证言(第一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持有美国国籍?这件事最近在广州大元帅府纪念馆搜集到的一批历史文件中得到了证明。大家都知道,孙中山出生在广东中山市翠亨村。“中山市”也因为他,从“

  • “中国船王”卢作孚:指挥“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卢作孚,中国船王

    1939年9月24日,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演讲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曾作出巨大贡献。毛泽东称赞他是“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

  • 国号改为“隨”字改为与“隋” 但是两字混用很平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朝

    2013年4月19日的《东方早报》有《随还是隋?学者质疑“隋炀帝墓”》一文,主要是记者采访了一些江苏的隋唐史学者,谈前些天扬州发现的隋炀帝墓的真假。记者采访了扬州一所高校老师,有老师对轻易断定这个墓是炀帝墓持保留意见,提出了许多看法。这里,我并不想讨论墓的真假问题,只是就其中

  • 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 东德背后被扭曲的体育价值观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德,东德体育,举国体制

    体育价值观的基因失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德逐步建立起了一个金牌至上,体育依附于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的体育价值观,并以这种价值观为指导,构筑了一个竞技体育的国家垄断体制,这个体制组织严密、运作高效、但手段卑劣,甚至不惜泯灭人性。举国体制的东德曾是奥运会历史上的金牌大户形成这样一个以人为&ldqu

  • 杨隋李唐皇室其实是一家人:表亲间的皇位游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朝,唐朝,杨隋,李唐,皇位,隋朝皇帝,唐朝皇帝,独孤信

    自北魏国祚倾移后,中原地区的皇帝宝座就在宇文、杨、李数家表亲间传递,犹如击鼓传花。有意思的是,这三家都出自一个小集团,也都有子弟娶了独孤信的女儿。杨坚是后周皇帝的外公,杨广是李渊的姨表弟。轮番上演3次的相同历史公元618年4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遇弑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王李渊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对群臣说:

  • 皇帝总想长生不老 食“不老药”适得其反中毒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皇帝,皇帝年龄,长生不老,仙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留下过许多宫廷“投毒”谜案。其实,有不少中国封建帝王是属于“主动中毒”的痴迷于服用灵丹妙药“不老药”。这些所谓长生不老的丹药,基本上都含有有毒物质,有的甚至含有剧毒。晋哀帝司马丕“断谷饵药以求长生

  • 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炀帝,面子工程,面子外交,好大喜功

    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毁誉争议最大的皇帝,他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13岁。杨广20岁时,率军浩荡南征,一举平定南陈,结束了自“永嘉之乱”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此后,杨广屡建战功: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

  • “千年犹行秦王政”,重农抑商是几千年传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重农抑商,商人

    商政不相融的历史积淀在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四大行业中,“商”明显被排在了最后,当时的人们视之为“贱业”,还引伸出“无奸不商”“贩夫俗子”“蜀贾卖药”等成语

  • 李姓声威显赫 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姓,姓氏,百家姓,朝代

    根据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李姓95,300,000人,约占中国人口的7.94%,大约9500万人,是中国百家姓第一大姓。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大姓,在朝鲜、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李姓也很常见,在朝鲜则是第二大姓。李姓在中国的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

  • 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是当“书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大图书馆,毛泽东

    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应老师杨昌济的邀请,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罗学瓒、萧子升、张昆弟、罗章龙、李维汉、陈赞周等一行25人离开湖南北上,19日来到北京。第二天,毛泽东瘦高的身影出现在古老的豆腐池胡同9号(今15号)的“板仓杨寓”。恩师杨昌济希望毛泽东要么到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