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这些年来对中国疆域变迁这一问题的研究心得。
历史上中国的概念
谈到中国疆域变迁,首先要讲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历史上到底什么是中国。我们发现,“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器物何尊的铭文中,铭文说周武王攻克了商朝首都这一带以后,在祭天时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从这来看,“中国”到现在至少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经》中也有“中国”字样,但这里的中国跟今天中国的含义相差很大。中国的含义是逐渐演变的。
首先,从政治上讲,中国往往等同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比如,唐宋时所管辖的范围就可以称为中国,但唐宋没有管到的地方比如南诏也就是通过金庸小说知道的那个大理国,就不属于中国,唐朝、五代、宋朝的历史中是不包括今天云南这个地方的。
其次,从民族上讲,中国的含义又等同于华夏诸族和汉族,与其相对应的是蛮夷戎狄少数民族。我们经常看到古文献记载中云南、贵州等地方不是中国,因为古时人们认为这些地方不是汉人、不是华夏民族住的地方,因此不称其为中国。
第三,从文化上讲,中国往往是指华夏汉族的文化范畴。到现在为止,我们讲中国文化还有这样的缺陷,比如我们一讲中国文化,往往脑子里只想到汉族和华夏文化以及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历史造成的缺陷影响到今天,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四,从地理上讲,中国往往只等同于中原地区,但这个概念是逐步扩大的。为什么扩大呢?因为当周边地区一旦跟中原联系起来,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要强调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无论是统治者或百姓都为成为中国的一分子感到自豪。比如春秋时期,楚国自称蛮夷,老是跟中原打仗。但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就认为,我已经接受了周王的封号,我怎么不是中国呢?又比如四川盆地原来是巴跟蜀的地方,后来秦国把它征服了,很多人迁移到那里去,慢慢四川巴蜀的后代就说我们也是中国。
在不同阶段,史书里面讲的中国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正确理解,不要曲解。
在中国历史上,大家都希望做中国,中国往往就是正统。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主要是由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比如匈奴、鲜卑、羯、羌以及受到这些少数民族影响比较大的汉族建立起来的,一直到唐朝皇帝李氏家族身上还有胡人血统。这样一来,从洛阳逃到南方的宋齐梁陈政权就骂北方是“索虏”,根本不是正统的中国。但北方政权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我们现在统治的地方是长安、洛阳,我们不是中国谁是中国?
从这个争论就能看出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唐朝统一中国后碰到一个问题,怎么修历史,以谁为正统?他们想出一个巧妙的主意,宣布同时修南史和北史,南北朝就这么来的。
明朝的时候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喜欢用China来称中国。从《尼布楚条约》开始,清朝也偶然以中国来代替大清国,但《尼布楚条约》只有拉丁文、满文和俄文版,可能是在翻译满文的时候受到了西方传教士的影响,用China来称中国,但清朝统治者比较喜欢用的不是China,而是CentralEmpire即中央帝国,这符合中国传统心理。
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的概念跟今天中国的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有时候它包括今天整个中国,也就是说包括西藏、新疆、内蒙古、东北,但有时候只是指内地的22个省,而把西藏称为西藏,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或者东土耳其斯坦,把内外蒙古称为鞑靼。对某些政治家或者帝国主义列强来讲,这样界定中国的概念是别有用心的,中国人自己这么界定,实际上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我们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从那时开始,中国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中国就代表着我们这个国家,代表我们国家所拥有的全部领土及主权。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领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这是中国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所拥有的领土。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造成了我国的版图从“秋海棠的叶子”变成了“一头雄鸡”。历史上在这个范围里面活动的民族,都是我们中国的民族;在这个范围里面所建立的政权,不管是不是属于中央政权管辖,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概念是经过我的老师谭其骧教授和很多专家学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形成确定的,也经过了中央的批准,包括外交部审查通过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对中国历史边疆的处理,就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的。在解放初,也曾经有历史学家比如范文澜同志,主张根据今天的中国来确定历史时期中国的边疆,但实际上这是不妥当的,比如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朝鲜的北部、外蒙古这些地方,历史上都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混淆这个概念,在现实中也会产生影响。同时我们也不能随意地把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中国当成如今的中国,这两方面都应该注意。
疆域和领土有什么区别?有人认为说领土更明白,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谈历史上还是讲疆域比较妥当。我们今天讲领土是以明确的主权为根据的,但疆域所指的就不一定有完全主权的归属。
首先,古代中国不了解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文明,也不承认其他文明比中华文明更好,就认为世界的中心在中国,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中国统治者的概念里,没有世界,只有天下,天底下是地方,周围是四海,四海要么没有人,要么都是蛮夷。统治者大致知道他管辖的地方就行了,不会很具体地像今天这样强调自己的主权。所以翻一部二十四史,上面讲到王朝的疆域,就是个大致的范围。另外,中国没有受到过外来敌人的挑战。中国历史上阿拉伯人没过来,罗马人没过来,直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开始航海,才使我们局部受到威胁。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本埠从来没有受到过外界的挑战。游牧民族比如契丹、女真、满族进来以后,慢慢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这样直到跟西方人接触之前,我国没有一个完整领土的概念,只有一个大致的疆域。
再者,现代意义上的领土包括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是主权国管辖的国家全部疆域。而古代从来没有哪个统治者讲到疆域会强调领空、领海,不只是在我国如此,在西方也是这样。起初很多国家对领海的界定是三海里,原因就是当时的炮最远只能打到三海里。后来逐渐延伸到十二海里,现在一二百海里的也有。
第三,领土一般有明确的界限,而疆域的界限不明显,所以在画历史地图时常有虚线。领土的拥有者都有明确的领土意识,疆域的拥有者未必有主权意识,往往根据各自的标准做出判断。历史上有些地方虽然不是今天中国的领土,当时也不是我们的疆域,但那里的文化跟我国的文化很接近,比如越南、朝鲜、日本。应该承认,越南、朝鲜甚至日本跟我国文化的统一性要远远超过西藏、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西藏、新疆等与祖国内地是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文化,但它们都是一个王朝的疆域,并且构成了我国今天的领土。我国有些学者出于一片爱国之心,片面强调文化统一性,其实不见得是好事,比如今天中国有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他们是炎黄的后代吗?不是,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聚居的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
历史上一些国家和地方对我国称臣纳贡,有人就问,那些对我国称臣纳贡的国家和地方属不属于我国的领土呢?其实称臣纳贡也分几种情况,一是真的称臣纳贡,比如朝鲜、越南,它们被帝国主义控制以前,凡是新国王即位,它们都要派人来报告,要得到承认,这是它们的法统。但它们不属于中国,而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们称臣纳贡,象征性地每年把东西送上来,表示的是一种藩属国的关系。二是相当于做生意。明清的时候,日本的称臣纳贡主要是与我国做生意,因为当时规定中国不能跟它做生意,那怎么办?你可以纳贡,然后我赏给你东西,但是,往往贡的东西少,赏的东西多。实际上这个称臣纳贡对中国而言是赔本的买卖,万国来朝只是满足了皇帝虚荣心。清朝中期,还把所有外国跟中国的来往都说成朝贡,我们看到的朝贡名单包括俄罗斯、英吉利、法兰西、意大利,这些国家来朝贡中国干什么呢?这是为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凡是外国人来中国都说是来称臣朝贡的,因此不能把一般的称臣纳贡都跟我国的领土联系起来。
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中国历史上疆域是如何变迁的。我们都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好。我一般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不要随便说中国的概念。从地图上看,秦朝基本上在今天中国的东部,但它已经包括朝鲜西北、平壤以西,当时叫做辽东,这是从战国燕国的时候就开始从中原不断地迁徙百姓所形成的。南方很多地方比如浙江的南部以及福建省在被秦始皇征服以后,建立闽中郡。两广是秦始皇征服岭南越族后建立的,其中很有名的就是今天广西桂林附近兴安县的灵渠,灵渠把兴安江跟漓江打通,把长江水域跟珠江水域打通,因为当时打仗要解决运输问题,把粮食运过去。秦始皇征服岭南后建立三个郡,一是在广东一带的南海郡,二是在广西的桂林郡,三是在广西跟越南北部的象郡。但秦朝在西南的统治是非常宽松的,实际上这里大部分还都是西南少数民族自己统治,秦朝只是控制了这里的交通线和几个点。尽管如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一个真正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在全国建立了36郡,后来增加到48郡。到西汉时期又有很大变化,开始在朝鲜半岛上设立4个郡,这是汉武帝派兵打下的。所以应该承认,我们扩张的过程,也不完全是和平的,也是有军事征服的,这是事实。当时汉朝从今天山东半岛渡海,两路夹击把朝鲜占领。但这里有个情况,朝鲜基本上都是从中原迁过去的汉人,当地人中也有高丽、朝鲜人,但政权主要是汉人在朝鲜建立的,他们在战国后期把中原的一些人迁移到了那里,朝鲜当时的民族成分中华夏人的比例跟山西那一带是差不多的。所以,今天经常有韩国人到我国中原一带寻根。
秦朝灭亡以后,秦朝名将赵佗(河北正定人)在南越进一步扩展,扩展到越南,到汉朝时就把越南大部分地方都占领了,在那里建立了几个郡。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就是汉朝的一部分。河西走廊归属到汉朝以后,中国的疆域就扩展到了西域,一直到巴尔喀什湖。
今天的内蒙古、外蒙古以及俄罗斯的一些地方当年主要是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这个界线不容易划,你怎么知道游牧民游牧到什么地方呢?只能是大致的范围。尽管匈奴曾经投降汉朝,但是汉朝一直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疆域。所以当时曾经有一句话叫“长城以内,天子有知;长城以外,单于有知”。但我们认为,这些政权所在的地方以后都是属于中国的,所以我们把它看成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西汉时期基本上把中国的疆域确定了下来,虽然以后有伸缩,但一直到清朝,这个界限才最终被打破。
后来经过很长时期的分裂,东汉的疆域逐步缩小了,越南从南部开始慢慢向北后退,主要原因是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向北扩张。朝鲜也有这样的情况,朝鲜中央山脉以东的地方,东汉时期中央政权已经管不到了。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到唐朝统一的时候,中国又出现非常大的疆域。我们以前说唐朝疆域西到咸海,东到朝鲜半岛,南到越南,北到北冰洋,其实不是同时有这么大的疆域,也不是始终有这么大的疆域。在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唐朝拥有了蒙古高原和贝加尔湖流域,随后大量的突厥人内迁,一度每天上朝的官员中突厥人比汉族人还多。波斯王子投奔唐朝,唐朝就派军队把他送回去,封他为波斯大都督,他统治的地方就是咸海以东这块儿地方,但时间很短,只有三年的时间。所以唐朝稳定的疆域并没有那么大。唐朝一度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但安东都护府只存在三年时间,就迁离平壤,迁到辽东,后来迁到辽西。我们再三请示外交部以及中央,最后形成一个原则,从公元五世纪开始把朝鲜半岛作为境外。
高句丽最早在我国东北地区活动,以后逐步扩展,其主体慢慢迁到朝鲜半岛。他们有很多遗迹在中国境内,比如《好太王碑》。我觉得如果韩国人或者朝鲜人怀着一种对祖先的敬意,要来寻访、研究,这是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但是如果因此就提出这些地方是他们的领土,那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如果朝鲜人说长城以北曾经是他们祖先活动的地方,我认为这还是个学术问题;如果蒙古人说他们的祖先曾经一度在长江流域活动,这也是事实。我们也没有把中国人曾经到过的地方,都说成我们的领土,如果个别人超出这个范围,要以此作为领土归属的论据,那我们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我主张把学术上的争论、跨境民族的活动跟政权、领土的归属严格区分开来。
唐朝这样极盛的疆域不是始终存在的,安史之乱以后的疆域就缩小了很多。被唐朝征服的东突厥后来又建立了后突厥国,后来又被回纥人占领了。回纥非常强大,唐朝在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时候,都曾经跟回纥人借兵。唐朝后期管到的地方,东北方向大概就是北京再过去一点,最多到达今天辽宁辽河下游,再往北就管不到了。
唐朝后期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吐蕃。那时吐蕃的势力范围非常大,所以达赖曾经提出,全藏应该包括藏族人历史上到过的所有地方,不仅是西藏,还应该包括四川的西部以及甘肃、青海的大部,云南、新疆、中亚的一部分,也包括尼泊尔。
唐朝以后的五代、宋朝时的中国处于大分裂时期,我不赞成把宋朝叫做统一政权,因为当时北方存在着契丹辽国,后来被女真建立的金国所替代,女真占领了淮河以北。另外,甘肃、宁夏一带有西夏,云南那里始终是大理国,吐蕃那里是藏族政权。
蒙古人结束了这种分裂的局面,蒙古人在蒙古高原兴起以后,先后征服了金朝、西夏、云南、西藏,最后征服了南宋,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的大帝国。元朝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元朝对西藏实行的是宗教统治。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过今天新疆这块儿地方,就没有完全归元帝国统治,所以尽管元朝的疆域很大,也没有包括今天中国的全部。
元朝曾一度占领朝鲜大部分地方,高丽的国王曾经向元朝投降,但实际上元朝也没有把高丽作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而是封他为高丽国王,同时又封他为征东行省的丞相,这实际上使朝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成为元朝的藩属国。元朝的军队曾经多次打到越南,越南也是元朝的藩属国。当时元朝也曾经派船队去征服日本,但路上碰到台风,船队就被吹散了,几次都没成功,据说一部分人就流落到了爪哇、东南亚,这大概是中国移民的最早说法。
到了明朝,朱元璋派军队打到北京,元朝就退了,我们称其为北元。后来北元退到蒙古高原,并且分成两个大部:鞑靼和瓦剌。瓦剌一度打回北京,在土木堡俘虏过明英宗,以后这个部的活动区域就演变成现在的内外蒙古。明朝始终没有占领过西藏,西藏自己也分裂,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政权。明朝一度在哈密地区建立过自己的军事政权,后来退却到了嘉峪关。
当年我国跟苏联论战的时候,经常强调长城不是中国领土的界限,这话是对的,但长城的确是明朝政权、疆域的界限。明成祖时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今俄罗斯境内)设立了一个军事统治机构:努尔干都司,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与宣宗宣德八年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上面讲得清清楚楚,皇帝曾派人来宣抚周围的少数民族。清光绪三十年,二碑被帝俄政府劫去,移置海参崴博物馆,而那时俄罗斯在这里没有任何建制。到明朝后期,明朝已经退到了山海关,把长城外面统统留给了满洲人。
明朝对西藏延续了元朝的统治,但实际上并没有很有效的管理,幸而也没有其他外国政权在这时插手进来。在明朝初期,缅甸的大部分、老挝的一部分乃至柬埔寨都是明朝少数民族地区,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缅甸王朝的兴起,这些地方大多数都被缅甸占领了。明朝初年越南发生内乱,那里的李氏王朝起来以后,把原来陈氏王朝的国王杀了,明朝发现陈氏王朝统治者陈天平的遗孤还在,就把他送回去,但是他又被杀了。明成祖五年派兵统一安南(今越南),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但这个时间只有二十二年,主要原因是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明宣德年间宣布放弃。总的来讲,明朝的疆域呈现的是退却趋势。
清朝疆域是历史上最完整、最大的。清朝是真正跟俄罗斯划定了边界,实行了有效的统治。努尔哈赤首先统一了东北少数民族,然后与内蒙古各部结盟,接着征服了明朝。
清朝跟西藏有一个特殊的关系。15世纪中叶以后,黄教已形成了一个全藏性的、政治经济实力大大雄厚于其它教派的寺庙集团。蒙古人在青海一带游牧,所以黄教从青藏高原通过青海传到了蒙古,结果蒙古人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信黄教了,也有了自己的活佛,而且蒙古首领的孙子曾经是转世灵童,长期以来蒙古是政教合一的,所以蒙古跟藏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清朝很容易跟西藏建立联系,顺治年间,达赖就跑到清朝来朝拜了。
到乾隆中期,也就是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清朝的正式疆域到达巴尔喀什湖,包括整个帕米尔高原。清朝平定天山南北以后,境外的很多小国都要求清朝军队过去,他们一方面害怕清朝军队,一方面也是想寻求保护,但乾隆皇帝在那里立界碑说,我大清疆界到这里为止。所以现在西方有些人说,中国疆域之所以如此大完全是靠武力镇压得来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康熙年间,中国跟俄国划定了边界,这个边界以外兴安岭为主。雍正年间又划定了外蒙古跟俄罗斯这一带的界限,但是西北这一带没有划定。东部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还包括库页岛在内,但在库页岛上没有建立政权,而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每三年到依兰衙门就是今天哈尔滨附近的依兰县纳贡,用这种方法维持当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
台湾是康熙二十三年被征服的,康熙二十二年以前,没有任何外国政权在台湾建立过政权。台湾被征服以后,施琅上书说明如果放弃台湾,海盗、亡命之徒聚集在那里,会威胁到国家安全,一旦台湾被外国占领,就会进一步威胁到福建的安全。康熙接受了他的主意,在台湾建立台湾府,这个府设在今天的台南。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台湾正式是作为中央政府的一个地方行政,在这以前,它是中国的一部分,是由当地民族自己开发的,这些民族最后加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自然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我国的疆域格局到1840年以后就被打破了,香港被割让,一个《瑷珲条约》就把黑龙江以北划给俄国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地方原来是公管待议,后来也被俄国人拿走了。通过《伊犁条约》,又把巴尔喀什湖拿走了。帕米尔高原本来六个坡,只给我们剩下一个坡,其他五个坡都给英国人和俄国人瓜分了,以后成了阿富汗的领土。
越南也是这样,越南对付我们的一个办法就是:如果我们的力量削弱了,他就抢我们;如果我们的力量强大了,他就求我们。比如越南趁明清政权交替时期中国内乱,占领了中国边界三十里的地方。到清朝政权稳定后就向他要回来,他一直不还。雍正皇帝生气了,派军队准备镇压,这时越南国王说,我们其实对中国是很恭顺的,我们是小国,你是天朝大国,我们实在是没有地方住才到你那里去的。雍正皇帝听了很高兴,认为越南的态度很好,三十里不够的话,给五十里吧!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的领导人跟我们的领导人说,我们越南穷,你们要支援我们。于是1958年我们敲锣打鼓地把白龙尾岛送给了越南。现在怎么收回呢?这么长时间了,于是中越两国的划界就成问题了。
另外一个损失是外蒙古。内外蒙古本来是一体的,辛亥革命以后,外蒙古在俄国人的策划下就开始谋求独立,但北洋政府一直没有承认,甚至要派远征军去征服,外蒙古一度宣布放弃独立。后来俄国人策动成立共产党,发动人民闹独立,这次国民政府也没有承认。到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跟蒋介石商量战后的格局时,美国出于其战略考虑,希望中国是未来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因为美国认为自己在亚洲不可能长期驻军,当时日本战败,印度还没独立,只能扶植中国。斯大林提出的条件是,如果中国做常任理事国,就得承认外蒙古独立,承认苏联在东北的权益,承认旅顺军港继续归其使用,承认中长铁路归苏联管。罗斯福同意了这个条件,丘吉尔当然也会同意,因为他们还希望斯大林出兵,减少盟军的损失,蒋介石出于他的考虑也同意了斯大林的条件。为了给中国面子,还举行了外蒙古公民投票,当时国民政府派去的代表只能是监督。投票的结果是99.7%公民同意独立,当天外蒙古就宣布独立了。由于中国共产党跟苏联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同外蒙古建交了,这也就相当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有的人甚至提出要收回外蒙古,这不是收回的问题。但外蒙古外面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原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1921年在苏联的策动下宣布“独立”,1944年为苏联兼并,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省。苏联解体后,唐努乌梁海地区成立“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关于唐努乌梁海的独立,到现在为止历代中国政府都没有同意也没有承认过。中国故土唐努乌梁海一片被遗忘的故土如今怎样了
中国疆域的特点
中国疆域最大的特点是延续性,这里有什么经验教训呢?
首先,中国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应该承认,汉族起了主体的作用,特别是汉族有很好的传统,它融合了各个民族。历史上凡是从北方进入汉族地区的民族,绝大多数都消失了,他们都加入到汉族里面去了。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实际上就是中亚过来的移民,而我们早就把他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诗人了。南方当地的民族也在逐步改变自己,不断进行汉化。
尽管从今天的眼光看,这种融合可能是汉族一个民族独大不平等的产物,但有这个传统跟没有这个传统是不同的。世界上很多民族过分强调自己的血统,结果造成无休止的民族仇杀,而汉族的这种融合对统一国家、扩大疆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当然这里少不了少数民族的贡献,因为很多地区的开发都是少数民族在做。比如台湾最早谁开发的呢?是当地的高山族,应该承认他们对中国疆域形成以及巩固中国边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农业区的形成和扩展)有利于中国疆域发展。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在衡量一个地方能不能作为自己的疆域时,主要是看这里能不能种地,能不能打粮食,所以中原统治者一次一次到达蒙古高原,但基本上是在那里立个碑,歇息几天,然后就回来了。为什么呢?这个地方不能打粮食,也没有什么人可以统治。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统一,基本上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完成的。第一次是隋唐,第二次是元朝,第三次是满清,这是因为牧业民族懂得牧区的价值,愿意把牧区跟农区联合起来,而农业民族往往不懂得牧区的价值,认为牧业对自己没有什么作用,边疆扔掉也没有什么关系。直到清朝要收回伊犁、新疆,还有不同意见,有些人认为这些地方对我们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左宗棠要出兵,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
第三,农业民族和牧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有利于疆域的扩展和稳定。这个依赖最初体现在生活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牧业民族开始需要汉族的纺织品、茶叶、酒、农具、工艺品等。同样,农业民族对牧业地区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这样一来,内地边疆也逐步相互依赖。特别到了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进展,内地对边疆的资源依赖性越来越大,反过来,边疆对内地的工艺品、教育、文化也很依赖。
清朝能够统治那么大的地方,跟清朝建立了完整的道路交通设施是密不可分的。清朝在唐努乌梁海都建立有台站,过一段路就有一个台站,这样便于联系交通。如果没有这样的联系,是没有办法把全国有效地统治起来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有些边界之所以不巩固,跟地理障碍没有克服有关。比如国民党政府时期,到西藏去走陆路一年都走不到,都是先坐船或者飞机到印度,然后从印度再反过来翻喜马拉雅山脉。所以我们现在西藏修铁路是非常必要的,克服地理障碍也有利国家的统一。对海岛同样也是这样。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罗斯福就要不要把琉球还给中国问题征求过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考虑到我国海军力量不强,所以没有要求归还,估计他认为就算还回来也不一定守得住,这也说明克服地理障碍对于疆域形成的重要性。
第四,中央政府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对于国家统一也很重要。清朝首先及时调整了民族关系,刚刚入关时,满汉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出现了扬州屠城、嘉定抵抗等。后来,清朝逐步调整政策,康熙皇帝跑到南京去祭拜明太祖陵墓,表示对中国汉族统治者的尊敬,同时宣布满洲人也是炎黄子孙,继承的也是中华文明,尊崇儒家学说。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很注意向边疆移民,现在全国有较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新疆南部,其他大多数是经过长期移民而形成的。民族作为一个国家的主体民众,它的地位、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国际上很多有民族冲突的地方,都是因为聚居了不同的民族,长期没有得到融合,比如科索沃地区。
第五,有理有节的对外政策也是形成我国疆域的关键。不是片面地强调自己的领土,因为占领容易统治难,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所以对外要有理有节。比如《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候,并没有把原来清朝占领的地方都要下来,而且适当做出一些退让。我国领土的丧失,除了落后以外,还有腐败、闭关锁国等因素的影响。东北的封禁也是很大的教训,康熙皇帝虽然很英明,但这件事情做得太糊涂。他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继续规定汉人不许迁到东北的封禁区。但俄国一方面签订条约,另一方面不断派哥萨克骑兵考察团沿着黑龙江一路下来,如入无人之境。实际上到签订《瑷珲条约》的时候,这些地方早已被俄国人占据了。清朝一直到1860年才觉醒过来,宣布开放东北封禁,这才保住了东北三省,否则东北三省也就完了,因为没有人居住。日本人占领东北以后,准备把一百万的人口迁到东北来,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简单把有关的问题讲一下,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报告人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据国家图书馆报告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