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禅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装傻只为保己命救国

刘禅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装傻只为保己命救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657 更新时间:2023/12/11 7:36:06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成为了众人眼中软弱无能的昏君其实。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血战长坂坡赵云为他七进七出,险失大将刘备差点摔了他,诸葛亮辅佐不成他把刘备家当给丢光了,他是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对于这位阿斗,人们给的评价通常是扶不起来,平庸昏聩,碌碌无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司马昭请吃饭,那句乐不思蜀更是贻笑大方,但是这四个字说的可是很值,杀伤力十足报了国仇家恨。《三国演义》: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次司马昭开宴会请刘禅和蜀国旧臣,吃的正乐呵,司马昭不怀好意的安排了个蜀国舞蹈,一帮老臣哭的稀里哗啦,可刘禅不为所动,品头论足,津津有味。

司马昭瞧着挺有意思,果真没心没肺?待我试试他。“刘老弟,想家不?”刘禅看的正过瘾,啥?愣过神来“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一听,乐了:无情至此,难怪诸葛亮这位大牛都扶不起来。旁边蜀国旧臣看不下去了,教了刘禅一手还被这位主子给卖了,“此正郤正所教”,一副表情帝,司马昭高兴坏了,憨态可憎,却也诚实。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刘禅以弱智名传千古

但是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刘禅不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同时也是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年龄最大的,下场也没有很悲惨。若是只凭他的昏庸无能,怎能执政这么久,存活那么久呢?所以,他并不像众人说的愚钝,相反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刘禅从小吃紧苦头,不同于其他的皇室后代。在小沛大败后,刘备受曹操的进攻,丢下家人落荒而逃。那时的刘禅才没几岁,随别人到了汉中,被人所卖。后来关中大乱,刘括逃到了汉中,因为需要奴仆服侍,由他人介绍,刘禅被买去当了书童。后来,在一次他们的对话中,刘括认为刘禅的谈吐不凡,于是将他收为了义子。三年后,刘备夺回了益州,派部下去汉中寻找刘禅。刘禅在刘括那得知了消息之后,便一个人去见了简将军。二人在见面之后,刘禅一一回答了简将军的问题,最后,简将军认为这位侃侃而谈的少年正是当年赵云抱在怀里的阿斗。那时任汉中都督的张鲁,为了讨好刘备,亲自送刘禅回到益州,之后刘备便立刘禅为太子。

从这段少有人知道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年少时期的刘禅尝过各种辛酸。这段难忘的经历对他的性格特点有很大的影响。小时候经历过的各种遭遇,让他学会了万事要察言观色和学会忍让,对他之后在处理与诸葛亮的关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

刘禅其实并不昏庸,也不傻。在面对司马昭提问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如果说思念故国,恐怕会惹来杀头的祸害。人又不是草木,怎么可能没有感情,刘禅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即使他再薄情,对蜀地总归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马昭面前着实演了一场戏。

历代的中国人,多少都有故乡的情怀,尤其是中国人对于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视的,刘禅这样做是想保全刘氏的血脉,使得哪天能够东山再起。所以他选择了忍耐,但是忍让却不代表是无能,如果当时刘禅为了一时之气,就回答说思念故国,那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牵连。

至于蜀汉的灭亡也不能把全部的责任都归结在刘禅一人,蜀汉的灭亡诸葛亮还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首先,诸葛亮和之后的姜维为了完成兴复汉室,多次派兵北征,大大地消耗了兵力和财力,使得征讨的地区人心涣散,民怨沸腾。其次,诸葛亮选择采取强硬严格的法制的措施,在压制一些矛盾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最后,诸葛亮在处理新旧阶层的方式上也严重侵犯了旧权贵的利益,使得旧权贵对新入主的阶层非常痛恨。刘禅投降魏国并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能让蜀汉的百姓少受一次灾难。当然,那些极力抵抗的君主会受到后人的敬仰,自己获得了一世英名,但是对百姓更多的是灾难。所以,刘禅愿意背负昏君的骂名来保卫百姓的安危,怎能说是昏君的做法呢?

世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看待三国时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颇。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在演义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无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无建树,亡国后还在洛阳安逸渡日,对于蜀国毫不怀念。他一直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口口相传于世人之间。

然而刘禅真的如此无用吗?他17岁登基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国时期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他作皇帝的时间也是排的上数的。在和平时期做一个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说是动荡的三国年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多次夸奖刘禅聪颖智慧,且他在《与杜微书》中也称赞刘禅天资仁敏。诸葛亮自是不必说违心之话,而刘备也不是不会识人之人,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汉政权就是他们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刘禅不会是愚笨之人。

刘备去世之后,虽说刘禅继承了帝位,但是蜀国的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较,国必伤之。刘禅对诸葛亮的处处相让,不和他争辩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说明了他心志的坚忍。

乐不思蜀,是刘禅被后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之间最弱的一个国家,蜀国的国力是年年在后退,亡国是迟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国投降。没有一个在金字塔顶峰做过国君的人会愿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司马昭设了一场鸿门宴,若他不说乐不思蜀,不做出这样的行为,那些蜀汉旧臣们必会遭到司马昭的截杀。说他愚笨,倒不如说他是大智若愚。

刘禅并不昏庸。后人认为刘禅是软弱无能的昏庸君主,有两个很大的原因,一是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没有率领士兵做抵抗,而是接纳了谯周投降的建议,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二是司马昭在宴中演奏蜀中乐曲时,刘禅没有一丝的伤心,还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十七岁登基为帝,刘备在遗诏之中,嘱咐他诸事都要和诸葛亮讨论,无论政事大小,都要听从诸葛亮的决策。在当时,他实际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无实权。诸葛亮曾经夸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的形象历来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不会奉承迎合刘备来说违心之语,由此可见刘禅是聪慧的。所谓“大智若愚”,诠释的最完美的就是他了。若他不聪慧,真有那么昏庸,他如何在帝位达42年;若他不装聋作哑几十年,怎么会有一个平和安祥的蜀汉。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就去世了,剩下30年的君王之路都是刘禅一人走过来的。若真没本事,昏庸无道如何在那么动乱的三国生活下来,怎么在君位之上安安当当地坐着,又怎样让蜀汉百姓生活地安宁。

刘禅的投降与“乐不思蜀”,恰好说明了他胸中有丘壑,心里有百姓。大军进犯,失败是必然的,作为一国君主,并不是只要自己英勇就好,他身上还承担着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的生命,如果不投降,蜀汉必将血流成河。而在司马昭的问话之时,若他表现一丝伤感,必会引起司马昭的戒备,后果不知会怎样。刘禅并不昏庸,反之他聪慧,是真正的心有百姓。只是他生于乱世,身为帝王,手中却无实权,一切只能归于无奈。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太子刘禅继蜀汉皇帝位,史称后主。

应该说,刘禅接手的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外部,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内部,精兵良将已所剩无几,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闿、高定、孟获等数郡又先后叛乱,政权随时可能倾覆。真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这么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刘备收拾起来都不容易,何况才年仅十七岁的幼主刘禅呢?

然而刘禅继位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刘禅的能量的话,那么下面这几件事,应该多少可以见些端倪了。他先后立张飞的两个女儿为自己的皇后,又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关羽之孙、关兴之子、年轻有为的蜀汉将领关统为妻,这样就将刘备政权最核心的势力变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脱脱又一个新版的桃园三结义。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将军曹爽死后,因惧于司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携带家小和亲信前来投奔宿敌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动,不禁感叹真有乃父之风。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心结呢!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在两国征战中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刘禅深知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阴影,特意一脸真诚地对夏侯霸说:“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语将这笔血债轻描淡写地撇清之后,话锋一转,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说,你的父亲并非死于我父辈之手,况且,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呢,咱们是真正的亲戚啊!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之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堂妹,这不是一家人吗?一句话,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刘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禅的这一手怀柔之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恐怕刘备在世,也不过如此吧!

对于刘禅,最有资格评价的人便是诸葛亮。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史料有两条,一是《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射援又将诸葛亮的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非常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连丞相诸葛亮都称赞你刘禅聪明过人,雄韬大略,远远超过人们的期望,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二是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一个敏字,明确地肯定了刘禅的天资聪颖、敏锐通达。以诸葛亮的人品,是断不会阿谀谄媚的,以陈寿的治史之严谨求实,也是断不会无端溢美的。

二、很有谋略

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史载,诸葛亮生前辅佐刘禅十余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点,还基本上都是在刘禅继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刘禅年龄大些后,诸葛亮几乎就没有回过成都,一直呆在汉中。

诸葛亮的心思,刘禅显然是读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么真诚又多么令人感动:“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刘禅在后方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们意见如何,要啥给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费了很多钱粮,也从不表露出半点不满。诸葛亮一死,刘禅马上就停止了北伐。

刘禅成为真正的大东家后,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他十分果断,又十分沉稳,从此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也确实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的情况发生,使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国灭亡,将近2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后期虽然宠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倘若姜维等主战派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对外防御,据险固守;对内取和,积蓄国力,蜀国的命运可能不是这样,甚至会改写历史。

三、很有胸怀

刘禅的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

诸葛亮死后,刘禅表现得十分悲痛,可是当时却有一个名叫李邈的官员,向刘禅上了这样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于汉室的权臣吕禄霍光作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以至于刘禅都畏惧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诸葛亮的威势下,胆战心惊,现在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时候了,“宗族得全”,“大小为庆”,否则,将来后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轨之心,劝谏刘禅不必太隆重地为诸葛亮发丧。

要命的是,持这种看法的,却并非李邈一人,还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他们对诸葛亮专权也颇多微词,甚至怀疑其有不臣之心。只不过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连别人都看出来了,后主刘禅本人能没有感觉?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没有在自己羽毛丰满之后来个秋后算账,更没有按照李邈的意见将诸葛亮打入冷宫,仍旧给予了曾经的权臣也是功臣最高的荣誉,自始至终也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坚持,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来全然一样。

因为刘禅深知,尽管当时蜀汉朝廷内部存在着一股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情绪,但是诸葛亮是贤相,为了蜀国的繁荣、强盛和安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大功于国家,有大恩于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见,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内乱之中。因此,他不但没有认可李邈的意见,也为了防止和杜绝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将李邈斩首示众。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见和不满,也不表现出来,以免干扰和破坏整个大局。

刘禅维护诸葛亮维护了一辈子,从而保证了政权内部的长期稳定。能够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的青年帝王,可谓亘古未有。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於是乎不可及。”

刘禅胸怀和肚量之大,令人叹服。然而,他却不是不要原则,相反,在涉及重大问题时,他是坚定不移、毫不妥协的。针对一些大臣和民间要为诸葛亮立庙的请求,刘禅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刘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宋代以前,礼制规定,只有皇室才有资格和权力拥有祭祀祖先的太庙或宗庙。诸葛亮虽然被刘禅以“相父”称之,但是实际上仍旧是臣子,并非皇室中人。《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明确点明了刘禅曾就此专门开了一个御前会议,让大臣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的结果是给诸葛亮立庙是僭越之举,是不妥当的,也是有伤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操守的。

但刘禅在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后来听从了习隆等人的建议,为“断其私祀,以崇正礼”,采用了折中的法子,将诸葛亮的庙立在湖北沔阳。然而,这已是快30年后,蜀汉将要亡国那年了。不管何时,对臣子来说,能够被君主同意立庙,已经是格外优容了。

除这些外,对拂逆他意愿的臣下,刘禅也能容得下。对董允不同意他增加后宫妃嫔数量的要求,刘禅此后不仅再也没有提起过,而且还对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赖。

四、很有德行

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倒时,刘禅心急如焚,立刻派尚书仆射(掌管朝廷文书的官职)、平阳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并让他向诸葛亮询问此后的国家大计,同时日夜为诸葛亮祈福。当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刘禅连日伤感难忍,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还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爵位。

他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刘禅心里清楚得很,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惹的祸。刘禅短短几句话,“仁敏”二字体现得极其充分。后主兄弟,见于记载的有两人。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因刘永看不惯黄皓的作派,致使黄皓也与刘永为敌,经常在后主跟前说刘永坏话。刘禅便渐渐疏远了这个弟弟,甚至十几年没有见他。但尽管如此,刘永却一没有杀头,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旧。另一个庶弟刘理,被封为梁王。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应当说是比较和谐的。

反观其他两国,杀戮臣下或被权臣谋弑如同儿戏。魏国,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诗,感叹“相煎何太急”。后来的曹芳、曹髦、曹奂等幼帝则朝不保夕。东吴的孙皓更是将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无论是谁,只要看不顺眼,立马刀斧伺候。

后主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怀念刘禅。于南北朝时期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至于“乐不思蜀”这个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实的真相。这样的举动只有特别愚钝和白痴之人才能做出来,除此之外,那就只能是韬晦之计了,装傻,而且,装得特别像,装得特别真,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不能露出半点马脚和破绽,这个功夫,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许有人认为臣子郤正才称得上明白,其实,恰恰是他糊涂,没有看透事情本质。试想,人为刀俎,你为鱼肉,倘若暴露出一丁点的实力和野心,那就不仅仅是刘禅个人的事情,而是跟随他的五十多个大臣及其家属,甚至还有蜀地与他哪怕有一点关联的人都会马上送命,这于事有何补啊?

再想一想,亡国之君哪有几个有好下场的?远的如王莽毒死汉平帝,董卓毒死汉少帝。南唐的李煜,就是因为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而引来一杯索命毒酒。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刘禅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说到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地,本来就是试探他有没有野心,这和曹操当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只不过刘禅表现得更为巧妙,用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轻轻遮过。倘若当时刘禅真的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绫。

至于他的投降则尽可见仁见智了。说他昏庸、怯懦、不孝等,都是说得通的,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而说他顺势而为,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全国之完璧,也不是毫无根据。这从史学家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的评语中得到佐证,更可以从日后蜀国百姓的怀念中得到佐证。

偏居巴蜀一隅的险地,而能执政四十一年,成为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倘若没有过人之处,是绝对不可想象的。有人把刘禅的执政完全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够客观的,也不是事实。因为诸葛亮于公元234年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没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纵观刘禅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韬晦之功绝非其父刘备所能及,堪称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高手!

刘备4个儿子,为何传位平庸的刘禅?论资历和才能,都是他最适合

蜀汉亡于刘禅,所以总有人认为是刘备选错了继承人。其实,除了刘禅,刘备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把皇位传给其他儿子,他们全都不够格!

我们先来看看刘备儿子们的情况。其实刘备不止4个儿子,在徐州时吕布与刘备交战,曾两次俘虏刘备的“妻子(老婆+儿子)”,后都送还。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又一次“虏先主妻子”,还顺便擒走了关羽。

根据正史,关羽离开曹操重归刘备之时并没有小说中的“保皇嫂”,所以这一个(或者几个)儿子再也没有回到刘备身边,想必是被曹操所杀。

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刘备儿子共有4个,分别是刘封、刘禅、刘永、刘理。

刘封并非刘备亲生,而是罗侯寇氏之子。官渡之战后,刘备投身荆州牧刘表麾下,因子嗣尽丧,收养了长沙郡一个刘姓人家的外甥为养子,改名刘封。

刘备对刘封也一直是悉心培养,使其成为一名优秀将领,但是因其拒绝出兵帮助关羽攻打襄樊而被刘备迁怒,加上后来欺压孟达导致其投降曹魏,三郡丢失。诸葛亮又认为刘封在刘备死后必定不服从继位之君刘禅,建议刘备将其处死。

刘禅,生于刘备寄居荆州之时,生母为刘备妾室甘夫人。刘备早年“数丧嫡室”,所以甘夫人代为主持家务。在刘备存活的亲生儿子中,刘禅就是长子,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刘备的独子。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以刘禅为王太子,称帝后其身份又自然进阶成为皇太子,并最终在刘备驾崩后即位。

刘永、刘理,刘备入蜀后所生,生母、具体出生年月俱不详,刘备称帝后封鲁王、梁王,刘禅即位后改封甘陵王、安平王。

接下去分析四个皇子谁能继承皇位。

首先可以彻底排除刘封。且不说刘封在刘备驾崩时已经被处死,就算刘备没杀他,皇位也轮不到他。原因很简单,领的总不如生的亲,在刘禅出生的那一刻起,刘封就彻底出局了。

即使刘备真的喜欢刘封也没用,毕竟他打的可是兴复汉室的旗号,你弄个姓寇的做皇帝,对得起刘氏列祖列宗吗?还反什么曹魏,反正都是外姓人嘛。

剩下刘禅、刘永、刘理三人。选择皇位继承人,有一个原则是历朝历代都要遵循的,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出身永远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因为皇子的个人能力非常主观,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而嫡庶长幼则是所有人都认同客观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皇位继承的稳定,避免争议。

刘备早年“数丧嫡室”,正妻和可能存在过的嫡子都已死亡。后来娶孙权之妹孙夫人,无子,后回东吴;入蜀后立吴壹之妹为继室,称帝后立为皇后,也一样没生下儿子。所以,刘备不存在嫡子可以继承皇帝,那剩下的只有长子,刘禅是当然人选!

除此之外,现实考量也决定了刘备必然选择刘禅,那就是刘禅背后的政治势力!

皇帝选择继承人,不仅要看继承人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个继承人能否把自己的统治思想延续下去。这点刘禅可能做不到,但是支持刘禅的大臣们能做到。

刘备入蜀后,蜀汉的政治势力可以简单分为两部分:刘备从荆州带入蜀中的荆州集团和西川本土的益州集团。刘备真正能信任的,只有以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而不可能是曾经在刘璋帐下与自己为敌的益州势力。

而荆州集团的大臣,都是看着刘禅出生长大的,当然愿意支持他。至于刘永刘理,生母多半是刘备入蜀后找的益州女子,自然得不到荆州亲信的支持,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继承皇位,则恐吴壹这样的益州大族把控朝局,让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基业大权旁落!

即使完全不考虑政治力量,就单看皇子本身,并且刘禅真的表现不怎么样,刘备就能选择刘永或者刘理吗?

开玩笑!要知道,刘永刘理都是刘备平定西川(214年)后生的,而刘备驾崩是223年,两个最多才8岁的小娃娃,你能赌他们一定是好皇帝?

最后来探讨一个问题,刘禅真的很差吗?恰恰相反,刘禅很适合做皇帝。

诸葛亮曾经评价年少的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并没有任何记载说刘禅继位前愚钝、荒唐。而在他即位后,表现也并不差。

最初,诸葛亮主政,在北伐的关键时刻,刘禅对其充分信任,从没有发生过信任奸佞夺相父权力之事,这说明刘禅识大体,懂大局。

而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不再设丞相,可谓快速收权,却也没有胡作非为,而是任用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等到后期,朝中又形成了诸葛瞻、姜维、黄皓各自制衡的三角平衡,刘禅自己稳如泰山。这难道不是一种高明的权术吗?

蜀汉被曹魏所灭,其实是国力的巨大差距导致的,而并非统治者无能。诸葛亮在《隆中对》种都说,蜀汉夺取天下,要靠横跨荆州益州,再等天下有变,两路出兵。结果刘备在位时荆州就丢了,天下又没有大变,你能苛责刘禅什么呢?

而亡国之后,他面对司马昭时说出乐不思蜀的话,难道不是一种高明的自保手段吗?这样的人绝非资质平平,又为什么不能继承皇位呢?

更多文章

  • 看似挺假抄袭韩剧《女医明妃传》可信度却很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女医明妃传,明英宗,明代宗

    刘诗诗、霍建华、黄轩等主演的《女医明妃传》除了讲述医道医术,还涉及明朝中期的皇位争斗,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也多有展示。由于多年来时常有古装剧乱改史实的事例发生,这部剧也不免被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那么,对照历史,《女医》的描述可信度有几分?1.服饰抄袭韩剧?错!相像是因为韩国服饰样式参考了明朝

  • 21小时 杭州人当年是这样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尼克松访华,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

    21小时杭州经历了一次不容有失的接待1972年2月26日,杭州出现一位美国来的大人物,他坐着高级小轿车,从笕桥机场,行过机场路。这条路从前叫“走马塘”,各路紧急邮递、官商车马,都从此地进入杭城。这次修建中,机场路给基本拔直了。这条十里路长的道路经半年的辛苦,拓宽到25米,终于

  • 五胡十六国:这是炼狱般时代风云迭起英雄辈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胡十六国

    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无外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大时期。其中,春秋战国虽然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多年,但各时期的历史脉络主次分明。若论纷乱程度根本说不上“最”,因为不管春秋也好,战国也罢,这些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一梳理辨识度还挺高的。五代十国一团乱麻,但即使

  • 石勒生是奴隶 走上了枭雄路成为无数人的梦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石勒,皇帝

    石勒的家在并州上党郡武乡,是个羯人。▍石勒的出身“羯”的本意是“阉割过的公羊”,用来形容人,自然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具有出人意料的创造力。比如匈奴,意思是“来势汹汹的奴隶”,鲜卑,意思是&ldqu

  • 58年前的今天 中国大陆造出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环可可

    1958年3月17日,天津712厂造出了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值得骄傲的是,这台电视机是国人自主研发的。1941年,美国黑白电视开播。1954年,彩电在美国面世,随后逐渐进入人们的家庭。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在国外已相当普及了。但在国内却是另一番景象,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时,人们的

  • 隋炀帝的萧皇后身历六帝宠不衰 实属小说家意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萧皇后,隋炀帝

    乱世红颜萧皇后虽历经六帝而宠不衰的一生确实无可奈何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女子不计其数!然而,能象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却是寥寥无几。萧皇后出生时,当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了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萧皇后以后

  • 大明朝最贪玩和最能折腾的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

    明朝最贪玩的皇帝终于登场了,有人说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但也有人说他追求个性解放、刚毅果断。关于对他的评价,很多历史学家之间甚至还产生了分歧。他自幼聪明伶俐,两岁就被封皇太子,是整个皇室的掌上明珠,16岁就继承大统,君临天下,但终生却只有一个爱好“玩”。他喜欢市井风貌,就动不

  • 由于他,崇祯错过了李自成给明朝的最后一次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崇祯,崇祯帝,朱由检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惜乎大势已倾……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加上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杀了袁崇焕……终于在1644年4月25日

  • 千古谜案:秦始皇遗诏真的被篡改了导致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遗诏,秦始皇,遗诏,秦朝

    所谓遗诏,就是先帝的临终之言。留言人已经死去,死无对证。接受遗诏的人,往往是深深卷入政治旋涡中心的枢要人物,当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处置先帝遗留的种种问题。那么,这些人将如何处理遗诏问题呢?从历代的事例来看,所谓遗诏问题,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本无遗诏,后来出现的所谓遗诏,是由处理临终事宜的人,根据自己的

  • 薛平贵不是薛仁贵 就不要把戏说当历史真相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薛平贵,薛仁贵

    前段时间,与好友聊天,他正在着迷于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由于小编也是薛门之后,便开玩笑说了一句:没看出来,你们薛家居然在历史上也出了薛平贵这样的名将。薛平贵不但不是唐朝皇帝李温也不曾存在过听完他的玩笑话,小编倒是倍感意外,因为从记事起,祖辈们都在将薛仁贵的故事,啥时候又冒出来个薛平贵,难道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