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的萧皇后身历六帝宠不衰 实属小说家意淫

隋炀帝的萧皇后身历六帝宠不衰 实属小说家意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39 更新时间:2024/1/13 3:13:20

乱世红颜萧皇后虽历经六帝而宠不衰的一生确实无可奈何

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女子不计其数!然而,能象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却是寥寥无几。萧皇后出生时,当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了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萧皇后以后的人生经历,似乎恰好印证了这八个字。

她自十三岁作了晋王妃后,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历经了隋场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后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千般沧桑、万种风流,全溶进了她几十岁的生命历程,使她成为一个命运奇特的女人,这也就是她命中注定的“桃花劫”吧。萧皇后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天保二十年二月十九日卯时出生于后梁国都江陵。此女天生丽质,娇媚迷人,就在萧皇后出世的那年,北周杨坚接受静帝禅位而作了隋文帝,八年以后隋军攻入建康,统一了全国。隋文帝的二儿子晋王杨广,在平陈战争中功绩显赫,为了表彰他文帝除了给他加官晋爵外,还下诏天下名门世家,统统将家中未出嫁女儿的生辰八字呈报朝庭,以便为年方二十一岁的杨广选一相配的王妃。

谁知挑来去,年龄相当的姑娘们这个不合、那个又相克,最终唯独刚满九岁的萧氏女的的八字,与杨广的八字合在一起才是大吉,于是选定了她。因为女方年纪大小,接入宫中后并未马上成婚,独孤皇后对这位稚嫩可人的小媳妇十分喜欢,把她当成是自己的女儿抚养,并为她请了许多师傅,教她读书、作文、绘画、弹筝。聪明过人的萧氏女往往一点就通,四、五年下来,她不但出落成一个明艳秀丽的小美人,而且知书达礼,多才多艺。

晋王杨广这时正驻守扬州,按朝规他每年进京朝觐一次,这一次他便能见到他将来的妻子萧氏女,见到萧氏女一年年长成,又出落得如此动人,他的心为之荡漾不已。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商议决定,在开皇十三年杨广入朝时,为他和萧氏女完成了婚事。杨广这年是二十五岁,新娘才刚满十三岁,在古代十三、四岁出嫁的女子是很普遍的。洞房花烛夜,杨广心花怒放地把娇羞万状的小王妃拥进怀里,也象拥抱了无穷的希望,因为替他们合婚的人,曾经私下里神秘兮兮地向杨广透露说:“萧女命中注定要入主中宫,母仪天下。”

萧氏女既然要母仪天下,那么他这个作丈夫的不就是一朝天子了么?虽然,晋王此时不是太子,但他仍然觉得希望就在前方,因此他把萧妃视为自己命中的福星,对她珍爱备至。因为,有了萧妃这颗希望之星,原本不曾对王位作妄想的杨广,开始有计划地与大哥杨勇展开储位之争了!杨勇这时已立为太子,却因冷落了正房太子妃元妃而宠爱偏房云昭仪,引起了严治后宫的母亲独孤皇后的不满。

杨广乘虚而入,故意在母亲面前极力装出一副仁孝、正派的样子,还有意作出疏远萧妃专心政务的姿态;而聪明识体的萧妃也一本正经地与他配合,还不时到独孤皇后那里哭诉杨广只顾政务冷落了自己。他们夫妻的一唱一和,终于打动了独孤皇后的心,终于废除杨勇太子之位把杨广推上了太子宝座!

这时距离杨广与萧妃完婚已经七年了,也就是说,这对颇有心计的小夫妻,在母亲独孤皇后前面整整演了七年的苦情戏。杨广登太子位一年后,独孤皇后因病而死,隋文帝摆脱了妻子的严厉约束,开始沉溺于酒色,无心管理朝政,把行政大权托付给了太子杨广。事实上,从仁寿二年以后,太子杨广就开始掌有皇帝之权了。一日清晨,杨广入宫向父皇请安,恰好在回廊上与文帝的宠妃─风华绝代的宣华夫人不期而遇。好一个宣华夫人,真的是滑肤如凝脂,粉面似桃花,言语赛黄鹏,行走胜弱柳迎风,杨广不禁为之怦然心动。心动归心动,一想到名分攸关宫中又耳目众多,杨广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天杨广借口就近照顾卧病仁寿宫的父皇,而住进了近旁的太宝殿,他寻机趁着宣华夫人独自入厕之际,蹑手蹑脚地跟随在后,一把抱住心中向往的丽人。宣华夫人是陈后主叔宝的妹妹.虽然国破家亡,却仍然保持着一份金枝玉叶的高洁与矜待,岂肯让杨广随意胡来,她大声叱责奋力争脱,没让这个好色之徒占到便宜。病塌上奄奄一息的隋文帝,看见宣华夫人衣皱发乱、神色惊慌地跑回来,心想一定出了什么事?经一再追问,宣华夫人无奈地说出:“太子无礼!”隋文帝一听,不禁火冒三丈,怒骂道:“畜生!何足以托付大事,是独孤皇后耽误了我啊!”说完,又一选连声地命令身边的近臣柳述、元严道:“速召我儿来见!”并补充说:“是杨勇,不是杨广!”。

深为独孤皇后生前所看重,而偏心于杨广的尚书右仆射杨素听到了消息,急忙把情况告知了太子杨广。两人合谋,召来了将去给杨勇传信的柳述和元严,篡改了他们手中的诏书,并暗地里把他们两人逮捕入狱。然后,又派左庶子张衡到仁寿宫侍侯病中的文帝,在杨广的授意下,张衡在文帝的汤药中投下了毒药,毒死了隋文帝!宣华夫人听到隋文帝驾崩的消息顿时战慄失色,心想:自己的保护伞已倒,曾被自己得罪的杨广一定不会放过我。当天薄暮时分,杨广派人送来一只锦盒,宣华夫人以为是让她自尽的鸩毒,迟迟不敢打开。经不住使者的一再催请,她双手颤抖地打开锦盒,里面竟是盛着一个五彩丝线编成的“同心结”。宣华夫人明白了杨广的心意,宫人们纷纷向她道喜,她自己的心情却杂乱如麻……。

第二天举哀发丧,丧事完毕太子杨广换上冕服即位而为隋炀帝,萧妃自然也就升为了皇后,印证了袁天纲说她将“母仪天下”的预言,这时杨广是三十六岁,萧皇后才二十四岁。隋炀帝觊觎已久的皇位终于到手,再也没有谁能约束他了,因此就彻底露出他贪欢好色的本来面目。萧皇后已与他做了十余年夫妻,新鲜感已消失,而费尽心机才到手的宣华夫人,则更能刺激他的胃口。因此,他把个同舟共渡十余年的萧皇后冷落一旁。萧皇后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她利用皇后的权力逼迫宣华夫人迁往偏僻的仙都宫,断绝她与隋炀帝的来往。自从宣华夫人远离后,为她所迷的隋炀帝惘然若失郁郁寡欢,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根本不理睬萧皇后。

萧皇后见此情景,知道采取这种强行隔离政策,并不能换回隋炀帝的心不如索性成全他们,自己也能讨得隋炀帝的欢心,反正自己的皇后宝座是谁也占不去的。于是,她诚恳地对炀帝说:“妾因笃念夫妻之情,才劝陛下遣去宣华夫人;不料陛下如此眷恋,倒把妾看作是妒妇而不可理喻,是妾求亲而反疏也。不如传旨召宣华夫人入宫,朝夕以尉圣怀,妾也能分享陛下之欢颜。”

隋炀帝听后大喜,派快飞马前往仙都宫宣召宣华夫人。使者回来时,没召来宣华夫人,却带回夫人所写“长相思”词一阕:【红已稀,绿已稀,多谢春风著地吹,残花离上枝。得宠疑,失宠疑,想象为欢能几时,怕添新别离。】隋场帝看了以后,明白宣华夫人是心中顾忌萧皇后,同时也想乘机绝断与自己的关系,以明旧志。他当然不会就此罢手,当即依韵和词一阕:【雨不稀,露不稀,愿化春风日夕吹,种成千万枝。思何疑,爱何疑,一日为欢十二时,谁能生死离。】垂施雨露、图慕恩爱之情跃然纸上,又遣快马送往仙都宫。难辞炀帝的执着之情,宣华夫人只得重施脂粉,再画娥眉,乘坐炀帝派来的七香车再入宫来。

可惜美景不长,半年之后宣华夫人一病不起,炀帝伤心欲绝整天长吁短叹,再也打不起精神。萧皇后见状劝解道:“宣华虽死,何不更选佳者,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国色天香的丽人么?”一语惊醒了沉醉于旧梦中的隋炀帝,他对宣华夫人的怀念反正是在色不在情,只要另有美人填补,他便可以忘却伤心。于是他一面下诏广征天下美女,一面派遣匠作大将宇文消总管营建东都洛阳,先建显仁宫,后修西苑。广泛搜罗海内外奇材异石,佳木珍草充实其中,准备安置好美女后,他便可以在那里尽享人间乐趣了。

萧皇后纵然有天仙般的美貌,但隋炀帝早已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了,所以一心征选新的美女入宫。而萧皇后只好放宽心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随机识趣了。其实,不能不说萧皇后这是明智的举措,位极至尊的皇帝反正也管不了,不去惹他反而保全了自己。正因为萧皇后的忍让大度,所以沉缅于酒色的隋炀帝对她一直十分礼敬,自己享乐也不忘了萧皇后。

西苑的十六院已建成,但尚且缺少美女主持其中。于是隋炀帝与萧皇后一道,从应征而来的天下美女中,选出品端貌妍的十六人封作四品夫人,分别主持各院,这十六院分别是:景明院、迎晖院、栖鸾院、晨光院、明霞院、翠华院、文安院、积珍院、影纹院、仪凤院、仁智院、清修院、宝林院、和明院、绮阴院和降阳院。

接着,又选出三百二十名美女学习吹弹歌舞,次一等的则分为十人一组,分配到各处亭台楼榭充当职役。隋炀帝偕同萧皇后在西苑的湖面上泛舟,在亭谢里赏花,在海山殿上饮宴并观赏歌舞,在嫩草如茵的草坪上驰马追逐嬉戏,其乐融融惹人羡熬。然而,待到华灯初上时,十六院的女主人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宫女簇拥着站在院门前由隋炀帝挑选。

玩腻了十六院,隋场帝又命人建造了一座精巧别致的「迷楼」,楼内分为四阁,分别为「散春愁」、「醉忘归」、「夜酣香」、「追秋月」。更选三千童贞女子轮番入阁值夜,隋炀帝任意寝宿,真可谓是日日新婚、夜夜洞房,乐不可支,把一切军国大事尽抛脑后。萧皇后对此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作了一篇「述志赋」,婉转地劝规隋炀帝有所节制、用心国政,然而一点效果也没有产生。在隋炀帝左拥右抱放荡酒色之际,萧皇后却冷冷清清地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长夜。这时萧皇后方才三十来岁,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的心仍觉得空荡荡的。为了饱览江南秀色,隋炀帝下令凿通了连及苏杭的大运河,然后带领萧皇后及众多佳丽浩浩荡荡幸游江都。炀帝下江南时,只见运河中舢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骑兵沿岸护卫,旌旗敝野。龙船摇橹拉纤的都是年轻的宫女,柳腰款摆姿态曼妙,谓之秀色可餐;而宫女们梳妆洗下的脂粉流满了运河,香气数月都不散尽。

大业六年扬州壮丽的离宫落成,隋炀帝偕同萧皇后再次游幸江都,炀帝还写下了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然而,这种艳丽奢侈的享受,不知耗费了多少的民脂民膏,引得民愤四起。因而,大业十二年秋天,隋炀帝准备偕萧皇后第三次游江都时,众大臣苦苦劝谏:“若再纵情游乐,天下恐生变故!”隋炀帝却心不在焉在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年过半百不为天。”他觉得只需自己享尽了繁华,即使国破人亡也不足惜。第三次来到江都,可惜江都的繁花已开尽,隋炀帝又想东游会稽,命人开凿通会稽的江南河。谁料运河尚未凿成,天下已经大乱。太原留守李渊攻下长安,宇文化及与兄长宇文智及在扬州起兵造反,率兵进入离宫,刚满五十岁的炀帝在寝殿西阁被乱臣缢杀!萧皇后无可奈何地成为了宇文化及的偏房。

这时,在中原一带起兵的窦建德,节节胜利直通江都,宇文化及抵挡不及一败再败,最后带着萧皇后退守魏县,并自立为许帝,改称萧皇后为淑妃。不久,魏县又被攻破仓皇退往聊城,窦建德率军一路追击,最后攻下聊城杀死了宇文化及,这次距隋炀帝的死,还不到一年时间。取得暂时胜利的窦建德,又被萧皇后的美艳姿容和高贵气质迷住了,收她为妾在乐寿地方纵情于声色之娱,几乎忘记了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无奈窦建德的原配妻子曹氏,是一个醋意颇重又十分厉害的女人,她对窦建德迷恋萧皇后一事横加干涉,常在他们两人沉浸于温柔乡中时,不期而至撒泼发怒,弄得窦建德大失情趣。

这时,北方突厥人的势力迅猛地发展起来,大有直逼中原之势。原来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听到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又打听到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来到乐寿迎接萧皇后,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来使。中原频频的战混已吓破了萧皇后的胆,丈夫及情人的相继惨死更伤透了她的心!她也愿意远走大漠,离开伤心地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天生美质难自弃,突厥可汗见到萧皇后的风采,顿感天下之美都集于此女一身,无可奈何中,萧氏便由隋天子的皇后变成了番王的爱妃。时势至此,命运已经不能由她自己掌握,反正当初袁天纲就预言她命带桃花,在劫难逃那也就只有听天由命吧!

后来,老番王死了由颉利可汗继位,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两人,又被新任番王接手。虽说萧皇后要年长于义成公主,但由于她那卓卓迷人的风韵,颉利可汗更中情于她。十年后,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大将李靖大破突厥索回了萧皇后。这时萧皇后已是四十八岁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三十三岁。但萧皇后入朝时,李世民见她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腰似杨柳,脸似牡丹,美眸流盼,仪态万千……完全没有按年龄而应有的老态。这就样,萧皇后被唐太宗封为昭容,成了大唐天子的爱姬。李世民作皇帝后,为了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在宫中励精图治崇尚俭节。萧皇后来到宫中时,他破格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来欢迎她。四处张挂着华丽的宫灯,歌舞姬们献上轻歌曼舞,桌上堆满山珍海味。唐太宗以为这种场面已够豪奢了,因此问身旁的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其实,眼下这点排场距离隋宫的豪奢情形还差得远呢!

隋宫夜宴时并不点灯,而在廊下悬挂一百二十颗直径数寸的夜明珠,再在殿前设火焰山数十座,焚烧檀香及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昼,又有异香绕梁如入仙境,每晚烧掉的檀香就有二百多车。对此,萧昭容不便明说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王,何必要与亡国之君相比呢?”唐太宗立即明白了她话中的含义,深为她的明晓事理和言语得体而折服,对她愈加敬重和疼爱了。萧皇后在唐宫中度过了十八年平静的岁月,六十七岁时嗑然而逝。在她的一生中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也历尽了沧桑桃花劫。

萧皇后身历六帝宠不衰实属小说家意淫

有许多小说上称萧皇后比杨广小、天保二十年出生、自突厥南反时年四十多岁、与唐太宗关系暧昧、甚至封为昭容等等(清朝褚人获写的小说《隋唐演义》,近代蔡东藩的写小说《唐史通俗演义》都采用此说)。小说《说唐》和小说评书《隋唐演义》里甚至说,萧皇后叫“萧美娘”,本是太子杨勇的妻子,后来被杨广霸占,还有萧美娘调戏李世民,私通李密的故事。这些更是无稽之谈。

话说隋炀帝的这位萧皇后,忒有名的就是那个“身历六帝宠不衰”的传说了。至于萧皇后是不是真的侍奉过六朝帝王,谁又能说得清呢?毕竟连野史都不曾这么绘声绘色传闻过的事,何以小说家就能够如此言之凿凿的。而且萧皇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在“身历六帝”后还保持着“宠不衰”?

乍一看似乎问题不仅多,且无解。不过莫急,就算我们无法穿越回那个时代一探究竟,但仍可以从现存的史料中一窥真相。

电视剧《隋唐演义》剧照

传说中的萧皇后是历经了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章、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兄弟以及唐太宗这六位帝王,所以算下来时间跨度是48年(这才是真正六位帝皇玩一生嫁过六位帝王的女人)。而能够在48年的时间里保持长宠不衰,想来萧皇后绝对得是驻颜有术的高手才对。你问为什么?那么好,我们就先来看看萧皇后的生年为何。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而直接地记载萧皇后究竟是何年所生,不过只要有心,仍能从现存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推测出萧皇后大致的年龄。

电视剧《隋唐演义》剧照

《北史·隋炀帝本纪》中曾提及:“炀帝愍皇后萧氏,梁明帝岿之女也。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养之。未岁,岌夫妻俱死,转养舅张轲家。”

电视剧《隋唐演义》剧照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1、萧皇后是二月份生的。

2、萧岌夫妇收养了这个侄女不到一年便死了。

那么萧岌是何年去世的呢?

《北史·梁萧氏列传》:“岌,詧第六子也。性和,位至侍中、中卫将军。岿之五年,卒。赠司空,谥曰孝。”

可见萧岌是在萧岿登基后的第五年过世的,也就是566年。这样一来,萧皇后最迟也得是566年农历2月出生才符合实际情况。换言之,萧皇后出生的时候隋炀帝还未出生。你又问为什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隋炀帝又是何年出生的。

不同于萧皇后,《隋书》对隋炀帝的生年记载得很明确:“开皇元年,(杨广)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

开皇元年就是581年,这时候的隋炀帝是13岁,但古时候的人都喜欢算虚岁而不是周岁,所以隋炀帝实际的生年应当是569年。又根据《北史·梁萧氏》的记录:“开皇二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可见隋炀帝娶萧皇后的时候实岁才十三岁,而萧皇后至少十六岁了,很明显是“女大三抱金砖”的组合。而这二人的年龄差距正好与《萧氏族谱》中所说的,萧皇后要比隋炀帝大三岁的情况相吻合。

等到开皇二年正式嫁给了隋炀帝,萧皇后一生的命运算是彻底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虽然小说中的萧皇后有着一代妖后的嫌疑,不过正史给予萧皇后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

《隋书·后妃列传》:“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及帝嗣位,诏曰:“朕祗承丕绪,宪章在昔,爰建长秋,用承飨荐。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时后见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为《述志赋》以自寄。”

不仅《隋书》,《北史》中也说萧皇后的性情为人都很不错,小时候寄养在舅舅家,因为贫困还亲自劳作过。只可惜遇人不淑所嫁非人,摊上了隋炀帝这么个败家子,不仅自己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隋炀帝魂断面子工程好大喜功打扮盛世景象),还连累自己的妻子辗转贼人之手。

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就将隋炀帝后宫的一干人等全部据为了己有,其中就包括萧皇后。《隋书·宇文化及列传》:“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

之后萧皇后便跟着宇文化及逃到了聊城,等窦建章攻陷了聊城后又被窦建章带走。谁知窦建章的妻子是个妒妇,容不下隋炀帝的这些美人,就将她们安置在了武强县。不久就有突厥的处罗可汗派人来迎接萧皇后与她的孙子杨政道。可惜处罗可汗也不是个长久的主,没过多久就死了,等他的弟弟颉利可汗上台后,便顺理成章地全盘接受了萧皇后一干人等。

《北史·后妃列传》:“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是时突厥处罗可汗方盛,其可贺敦即隋义城公主也,遣使迎后。建德不敢留,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

所以小说中说萧皇后“身历六帝”,虽然夸张了点,但未必没有事实于其中。正史中对萧皇后的这段遭遇说的比较含蓄,很有可能是因为萧皇后的族人比如她的亲弟弟萧瑀,在唐朝可是重臣,所以那些史官算是笔下留情了。

专家谈萧皇后“一女侍多帝”传闻并不属实荒谬之极

但是史官放过了萧皇后,小说家却没能放过这个可怜的女子,而是继续臆想萧皇后最终是在唐太宗的后宫中颐养天年了,还顺便混了个昭容当当。如此说来,既然萧皇后最后还能与唐太宗谱出一段姐弟恋,那么她与唐太宗之间的年龄差距以及究竟有无可能,我们自然也有必要了解一下。知道唐太宗的父亲李渊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

《册府元龟○卷二◎帝王部·诞圣》:“唐高祖以后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生于长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公元566年农历11月,李渊在长安出生。

还记得萧皇后是什么时候生的吗?根据前面我们的推论,萧皇后最晚得在566年农历2月出生。也就是说,萧皇后至少比李渊大了9个月,比唐太宗更是至少大了33岁!原来萧皇后谱得不是姐弟恋而是黄昏恋啊!因为等到贞观四年(630年)萧皇后归唐的时候,李世民32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而萧皇后至少65岁了。

年近50的萧皇后如何让唐太宗甘拜于其石榴裙下?

要知道萧皇后被宇文化及接收的时候至少53岁了,因为《隋书·炀帝本纪》中说过:“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如果说萧皇后五十来岁的时候还能勉强认为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那么此时已六十多岁饱经磨难的萧皇后,就算再怎么驻颜有术也难逃岁月的侵蚀吧。而诸位觉得面对这样一位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年迈的老太太,唐太宗能对她产生什么旖旎的想法呢?

而萧皇后最后究竟是否住进了唐太宗的后宫之中,《北史·后妃列传》则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

看到没,正史中说的再清楚不过了,萧皇后从突厥返唐后,唐太宗将其安置在了兴道里,即长安城朱雀门外的东边第一坊。

所以纵观萧皇后的一生,抛开那些小说不谈,根本就是一个可怜女人的颠沛流离的一生。不仅生前饱受屈辱,死后也要惨遭无良YY。萧皇后又是何其的无辜!

标签: 萧皇后隋炀帝

更多文章

  • 大明朝最贪玩和最能折腾的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

    明朝最贪玩的皇帝终于登场了,有人说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但也有人说他追求个性解放、刚毅果断。关于对他的评价,很多历史学家之间甚至还产生了分歧。他自幼聪明伶俐,两岁就被封皇太子,是整个皇室的掌上明珠,16岁就继承大统,君临天下,但终生却只有一个爱好“玩”。他喜欢市井风貌,就动不

  • 由于他,崇祯错过了李自成给明朝的最后一次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崇祯,崇祯帝,朱由检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惜乎大势已倾……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加上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杀了袁崇焕……终于在1644年4月25日

  • 千古谜案:秦始皇遗诏真的被篡改了导致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遗诏,秦始皇,遗诏,秦朝

    所谓遗诏,就是先帝的临终之言。留言人已经死去,死无对证。接受遗诏的人,往往是深深卷入政治旋涡中心的枢要人物,当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处置先帝遗留的种种问题。那么,这些人将如何处理遗诏问题呢?从历代的事例来看,所谓遗诏问题,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本无遗诏,后来出现的所谓遗诏,是由处理临终事宜的人,根据自己的

  • 薛平贵不是薛仁贵 就不要把戏说当历史真相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薛平贵,薛仁贵

    前段时间,与好友聊天,他正在着迷于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由于小编也是薛门之后,便开玩笑说了一句:没看出来,你们薛家居然在历史上也出了薛平贵这样的名将。薛平贵不但不是唐朝皇帝李温也不曾存在过听完他的玩笑话,小编倒是倍感意外,因为从记事起,祖辈们都在将薛仁贵的故事,啥时候又冒出来个薛平贵,难道历史上

  • 察哈尔的赝品玉玺 皇太极却视若珍宝拿来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国玉玺,玉玺,和氏璧,多尔衮,皇太极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君主的玺印是君权的代表。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方玉玺无疑是秦始皇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虽然秦始皇代代相传的梦想到了胡亥就断绝了,但这方玉玺经由投降的子婴来到了刘邦手里。成为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以后王莽、刘秀、董卓、孙坚、袁术、曹操、司马炎、石勒等纷

  •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谥号,谥号含义,谥号大全,皇帝谥号

    谥号亦作“諡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史记·郑世家》:“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无謚号。&

  •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叫中国 清朝皇帝们的“中国观”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中国正统,中华

    清朝对奠定今天中国的版图做出了巨大贡献,近现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概念是在清朝时才出现。今天无论汉族,还是众多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国是中国。然而,中国各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到对统一国家的认同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淀与整合,直到清朝统治的三百年间,才最终成为定局;而作为主导那一时期中国政治

  • 史上最疯狂太监宗爱:不到一年杀死两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宗爱,太监

    拓跋焘回到京城后,整个宫廷开始鬼影幢幢,上演着一部部恐怖片、悬疑片、惊悚片,紧张的气氛让人喘不过气。直到看完了,只知道结果让人目瞪口呆,其中的细节却是看不懂、搞不明白。因为“剧本”经过了无数次的篡改,前后已是衔接不上,至今都无法还原本来的面目。几件惊天“血案&rd

  • 萧皇后身历六帝宠不衰:年过半百依然风韵犹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萧皇后,隋炀帝

    自古英雄不缺美人,看过宫廷剧的都知道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但是有一位皇后竟然让六位帝王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那么这个女人是谁呢?她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萧后。萧皇后是谁?萧皇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母张皇后,南兰陵人(今常州武进万绥乡人)。萧氏出生于二月

  • 被“何不食肉糜”误解的西晋惠帝 其实也不是白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惠帝,司马衷,晋朝皇帝,西晋皇帝列表

    西晋惠帝的时候,天下荒乱,百姓只能吃草根树皮、食观音土,纷纷饿死,“善良”的晋惠帝司马衷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