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改革有哪些内容 后期对匈奴战争为何败多胜少?

汉武帝改革有哪些内容 后期对匈奴战争为何败多胜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694 更新时间:2024/1/15 4:21:36

经过数次对匈奴用兵均获得胜利,武帝的威望提升了,在朝廷上也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他遂放开手脚,开始实施自己的改革措施。汉武帝的改革,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收权中央,以巩固皇权,加强封建集权统治。要完成他的目的,第一步就是削弱相权,把统治中心从“外朝”改为“内朝”。

西汉初年继承秦制,宰相具有很大权力,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经过宰相同意,是无法顺利实施的。惠、少、文、景时代,虽曾一度瓜分相权,分置左右丞相,却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皇帝本人的统治权。到了武帝时代,原本跟随高祖起兵的开国功臣们大都已经去世,窦婴田蚡等人去职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干预朝政的势力也消失无踪,这就给皇帝抑制相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元光五年(前130)八月,武帝再次要求地方荐举贤良方正之士以备察考和咨询,并且特别声明要“征吏民明世务,通儒术者”。菑川(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公孙弘因此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博士,后来更升任他为丞相——这是西汉时代第一个出身平民的宰相。

武帝选拔儒生为宰相,这些儒生威望较浅,也没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做靠山,武帝遂将政务中心转入内廷,大事都和自己的亲信秘书班底商讨,并且由这些秘书拟定和颁发诏书,外廷的丞相只主管一些日常行政事务而已。这样相权就逐渐由丞相府、御史府移至皇帝身边的尚书台——尚书台原本不过是皇帝私府中收发文书的小机关,武帝以后地位日益重要,到了隋唐时代,正式确定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演变成为真正宰相机构。

这是对中央政府的改革。而对地方,武帝继续压制国王、列侯们的势力。元朔二年(前127)正月,他接受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各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也可向朝廷申报,割出一块领地来封其余的儿子为王或侯。这样一来,原本较大的王国被逐渐分割为许多小王国,诸侯王国再不能“连州跨郡”,形成足以威胁中央政权的势力了。

元鼎五年(前112)九月,武帝借口列侯们献给朝廷以供祭祀之用的黄金成色太差,进行大规模搜捕、调查,总计削夺列侯爵位106人。文、景时代数次勒令回去封地,却总滞留长安,不肯成行,勾结官员,横行不法的列侯势力,至此几乎被扫荡一空。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初置刺史。他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称为“部”,每部任命一名刺史(京城及附近地区的刺史称为司隶校尉),对地方上的官吏和豪强进行监督。

刺史的监督原则主要是“六条问事”:一,是否有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并且恃强凌弱;二,是否有郡守不遵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渎职;三,是否有郡守审判案件不公,草菅人命,被百姓所嫉恨;四,是否有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任用小人的情况存在;五,是否有郡守的子弟仗势欺人,而其下属不敢纠办的情况存在;六,是否有郡守和地方豪强勾结,欺蒙皇帝的情况存在。十三刺史部,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十三州。

不但在行政制度上中央集权,就连学术思想层面,武帝也要求获得全国的统一,是谓“大一统”。董仲舒曾在上书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我认为对于学习非儒家学说的人,全都堵塞他们当官的途径,这样则各种邪说可以平息,政令可以统一,法令可以清明,老百姓也知道要跟随谁了。”——于是武帝改变高祖以来黄老立国的传统,利用董仲舒的学说,将君权神化,同时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甚至定儒学为官学,以达到全社会思想统一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经济上,汉武帝继续鼓励生产,重农抑商,还任命桑弘羊等人主管财政,确定了盐铁官卖制度。他的许多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这深刻影响是好是坏且不必说,对当时普通百姓所产生的影响,却在相当程度上是灾难性的。

武帝为人外宽内忌,刚愎残忍,仿佛其父刘,野心勃勃,好大喜功,仿佛其先祖刘邦,但从刘邦到刘启,历代汉帝的节俭风气,在他身上却荡然无存。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加之营建宫室、封禅求仙,这些举动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文、景以来充盈的国库短短十数年间就被浪费一空。国家已经没钱了,可是皇帝还想打仗,还想建造楼台宫阙,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刻剥商人,加重赋税以敛财;对商人和农民的征敛自然会造成民心浮动,朝廷的解决办法也不外乎任酷吏,兴大狱。武帝统治前期,是西汉朝光辉的顶点,但到他统治中后期,国家却由盛转衰,江河日下,甚至日暮途穷!

首先说穷兵黩武。武帝时代,不但北伐匈奴,还南平闽、越,西通西南夷,把汉朝的疆域扩展到今天两广、云贵地区。这对于政府和百姓来说,本来就已经是很沉重的负担了,第5次对匈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虽然取胜,但损失上万人,归来的官、私马匹也不足3万。但在这种情况下,武帝依然不肯罢休,从元鼎五年(前112)到征和三年(前90)间,又六次发兵,北伐匈奴,结果仅一次小有斩获,两次无功而返,三次全军覆没,胜少败多,已不复昔日的荣光了。

考究武帝中后期对匈奴战争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卫青失宠,霍去病已死,缺乏优良的军事统帅;二则国库空虚,战马稀少,很难组织起大集群的远征;三则匈奴虽已衰弱,战略却因此从主力决战转为游击骚扰,行动更为灵活隐秘。本来最后一次远征,是很有希望再取得大捷的,但统帅偏偏是无能的李广利,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更使得连这般庸将也无法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战斗中去,结果主力两万大军尽数覆没,李广利投降匈奴。

武帝一贯重用外戚为将,但前期的卫青、霍去病是天才良将,后期的李广利却又是另外一类人物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巫蛊之祸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政治意义 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当然就是馆陶公主的女儿、“金屋藏娇”的陈阿娇了。但据说阿娇嫉妒心很重,更倚仗娘家的势力为所欲为,加上她并没有生下儿子,武帝的兴趣就逐渐从她身上转移开了。卫子夫进宫以后,很受宠爱,阿娇嫉妒得不得了,听信一个名叫楚服的女巫的话,设坛斋醮,祈祷自己得子,并且重拾武帝的欢心。巫术本是汉宫

  • 王莽篡汉始末 王莽为什么能成功篡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寿二年六月,汉哀帝驾崩,他没有儿子,王政君、王莽和大臣们商议,迎立年幼的中山王刘箕子继承皇帝宝座。刘箕子就是前此被傅太后陷害而死的元帝冯昭仪的孙子,后来改名刘衎,即西汉孝平皇帝。平帝继位时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摄政。第二年改元元始。王莽指使益州当地官员冒充远方小国越裳氏来朝

  • 汉哀帝即位后为什么急于封赏外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哀帝刘欣,本来是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康是元帝刘奭的儿子,因为元帝宠爱其母傅婕妤,爱屋及乌,对这个儿子也非常喜欢,甚至一度想废黜太子刘骜(成帝),改立刘康为继承人。但这件事终究没能实行,刘康被封定陶王,带着母亲傅婕妤离开了长安城,归藩就国。刘康有许多妻妾,其中丁姬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刘欣。刘康早死,刘欣

  • 王莽及其家族是怎样一步步获得权力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魏郡有一个名叫王禁的官僚,多置妻妾,共生了四女八男:长女王君侠,次女王政君,三女王君力,四女王君弟;长子王凤字孝卿,次子王曼字元卿,三子王谭字子元,四子王崇字少子,五子王商字子夏,六子王立字子叔,七子王根字稚卿,八子王逢时字季卿。其中王政君喜欢读书,擅长抚琴,相貌美丽,性格温柔,18岁被选入宫中。当

  •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什么 去的是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元帝时代,国内政治、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但对外关系却机缘巧合地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事情的起源是匈奴衰弱,五单于并立,其中势力最强的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争先向汉朝献媚,送质子、请称臣、请内附,不一而足。汉朝拉一个,打一个,对呼韩邪礼数周到,并且多有赏赐,对郅支则不大理睬,这就引起了郅支单于的极大不满

  • 汉成帝为什么痴迷赵飞燕 赵飞燕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元帝刘奭共有三个儿子:太子刘骜、定陶恭王刘康和中山孝王刘兴。刘骜小时候就很受祖父宣帝刘询的喜欢,给他起表字叫“太孙”,因此元帝虽然宠爱傅昭仪所生的刘康,终于还是不敢废长立幼。竟宁元年(前33),元帝去世,太子刘骜登基,就是孝成皇帝。成帝继续推行以儒术治国的方针,他疏远宦官石显,多次减低赋税,赦免囚

  • 王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农民起义军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莽虽然具有远见卓识,但可惜实际执行能力却有所欠缺,他还书生气十足,相信只要制度一变,天下立可太平。他的各项改革措施,根本上脱离社会实际,违背了客观规律,加之在执行过程中被地方豪强反复歪曲、弱化,这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而且改革速度过快,很容易造成反效果,从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比如王莽明令禁止奴婢买

  • 昆阳之战真的有陨石吗 王莽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地皇四年(23)二月,新市、平林、下江、舂陵四支军队会合以后,将领们商量打出汉朝的旗号来笼络人心,遂立时在平林军中的汉宗室、舂陵戴侯曾孙刘玄为皇帝。刘玄原号“更始将军”,因此便下令改年号为“更始”,封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朱鲔为大司马。汉军主力围攻宛城,认为只要攻破了宛城,则西进可直捣长安,东

  • 吴国灭亡的教训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国人妇孺皆知。但很少人站在吴国的立场想问题,很少人会去想吴国为何会灭亡,吴国灭亡的教训又是什么?越国勾践在吴国服役期间,范蠡让勾践趁着夫差害病时去探望,探望时还要尝一尝夫差的粪便,装模作用的通过味道来判断夫差的病情。两人商议好对策后,找到吴国吃里扒外和自己有一腿的伯嚭说:&l

  • 为何春秋三百年竟无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长达300年,为何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一个亡国之君?历史是对胜利者的记述,而当时与那些胜利者争锋后来却不幸失败的人后来怎样,历史书上记载的很少,我们也知之甚少。世上有开拓疆土的君主,那就一定有失地的君主,那么那些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