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末才子杨修为何被曹操所杀?

东汉末才子杨修为何被曹操所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747 更新时间:2024/2/17 22:33:32

杨修出生名臣之家,才学聪明,是深得曹操喜欢和欣赏的。以上问题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魏蜀吴三分天下,其中当属曹操势力最大,他不仅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尽取冀、并、幽、青四州之地,还借此一统黄河以北的土地,成为最大最强的诸侯。同时,曹操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文有号称“王佐之才”的荀彧、毒士贾诩、“勇冠贲育”的程昱等;武有能与五虎将媲美的五子良将:张辽、徐晃、张颌、于禁乐进,更有本家猛将曹仁曹纯夏侯惇、夏侯渊等。昔才、爱才的曹操为何却惨下杀死,将杨修置于死地呢?杨修之死又是否为必然呢?

一、世代簪缨,博学多才

杨修者,生于世代簪缨之家,天祖杨宝是颇有名望的隐士,自高祖杨震起,“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修不仅出自钟鸣鼎食之家,而且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由此杨修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甚至曹操曾多次赞叹杨修博学多才。

“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杨修年少有名,又博学多才,不仅曹操手下的一些人争着来巴结他,连魏太子曹丕也要与他交好,可见杨修多么炽手可热,但这也害了他。杨修有才,因此曹操也很信任他,不然也不会任命他为“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很显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杨修并不太懂人情世故,当时杨修任主簿一职,正赶上工匠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旁人都不知道曹丞相题字是为合意,只有杨修看完后,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曹操大喜,众人问故,杨修答:“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曹操善疑,赞叹杨修之才的同时,也在暗心提防这个能看透自己的才子。

二、夺嫡之争,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杨修之死的原因,其一便是:身怀八斗之才。一日,塞北送来一盒酥饼给曹操,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将之置于案头。杨修看到这一盒酥后,竟然与众人分食,曹操问其故,杨修答:“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曹操生性多疑,因为自己曾经趁董卓入睡时提七星宝刀试图将其刺杀,未果后遁逃。当自己位高权重时,曹操害怕自己的侍卫近臣中也有人想趁自己熟睡之际对自己暗下杀手,于是对服侍自己的人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曹操欲试探手下,装睡而落被于地,一位近臣慌忙上前想要重新盖好被子,没想到曹操突然起身,拔出剑来将这名近臣斩杀,又继续睡下,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人如实应答,曹操痛哭,下令厚葬这位近臣,如此世人皆以为曹操果然能在梦中杀人,只有聪明的杨修看透,说了句“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被曹操得知,曹操因此越来越厌恶杨修。

曹操日益年老力衰,因此开始考虑立嫡之事,若非长子曹昂早死,曹操也不会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纠结了。曹操偏爱曹植,因为曹植才华横溢,不仅于诗赋上的造诣远超于哥哥曹丕,“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而且在为人处世上颇有乃父之风,“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因此相比于曹丕,曹植颇得曹操喜爱。

然而曹植身边的谋士党羽却让曹操担忧,那时候,曹植受丁仪、丁廙、杨修簇拥,相比于政治家、军事家,曹植更偏向于诗人、文学家,因此才更对杨修胃口吧,甚至在曹操试探曹植之才时,杨修教他如何应对,“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没想到自己善文的儿子一下子开窍了,曹操高兴之余疑心又在作祟,而哥哥曹丕也不甘心被夺位,暗中买通曹植侍卫,将情况悉数告知曹操后,终于引来了曹操对他的杀心。

三、恃才放旷,终将一死

恰逢曹操进军被马超所阻,进退维谷之际,有一庖官进鸡汤,曹操见碗中鸡肋时有感于怀,正值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了句:“鸡肋!鸡肋!”于是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没想到杨修听后,竟叫随行军士各自收拾好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问其故,杨修答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杨修这一弄让全军都不再思进取,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心乱,巡视军营,没想到众将皆准备行装,立马叫来夏侯惇问其故,夏侯惇答:“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曹操于是叫来杨修,杨修以鸡肋之意对,曹操大怒,说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数次犯曹操之忌的杨修终于被斩首而死了。

杨修之死可以说是必然,原因之一便是其卷入了惨烈的夺嫡之争。虽然曹操欲立曹植基本得益于杨修,丁氏兄弟等,然而他们始终只是一批文人墨客,和曹丕手下司马懿、陈群等阴谋家相比明显不足,所以杨修之死的最大原因便是他站错了队伍;其二,杨修与曹操的政治立场不同,杨修继承家族遗风,是个不折不扣的儒学家、复古派,且他的出身也令曹操忌惮,而曹操则是强硬的改革派,因此既然有这么一个处处看透自己,而又不与自己相谋的人在,不得已曹操才杀了他吧。

标签: 杨修

更多文章

  • 三国诸葛亮与张昭同为托孤大臣 谁的权力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张昭

    在汉末三国时期,托孤大臣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魏文帝曹丕临终之际,选择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这四人作为托孤大臣,以此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再比如孙权去世时,则指定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对于托孤大臣来说,自然是因为受到了皇帝的信任

  • 曹操接受的所有降将中待遇最好的人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

    降将是战争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其中姜维更是成为蜀国武将之首的大将军。再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曾是吕布的手下,张郃曾是袁绍的手下。因此,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自然也能

  • 真正的秦始皇长什么样子? 秦始皇相貌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

    说起秦始皇,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帝”。秦始皇的一生非常的精彩,年仅13岁的时候就登机成为秦王,20多岁便能执掌大权,30岁就已经一统天下了,并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国家。可以说在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像秦始皇这么一

  • 北京为何成为首都?有哪些不足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北京

    说起北京,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咱们中国的首都。说起首都北京,相信大家有很疑问的是为何选择是北京作为都城呢?800多年的时间里,在以北京作为都城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暴露出哪些不足的情况呢?那么今天小编就专门来跟大家聊一聊咱们中国的首都北京。说起北京作为首都有哪些不足之处,答案就是肯定有的:1、地理位

  • 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谋反了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文静

    刘文静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今天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李渊太原起兵,为后来他建唐登基做出了良好的起步,后来李渊在武德元年的时候,就评出了“太原元谋功臣”共十七人。太原元谋功臣分别是:秦王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

  • 曹操与曹丕父子是怎么处理司马懿问题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懿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出身士族家庭,政治家、军事家。以上问题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晋泰始二年(266),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曹魏失国,根源就在曹操对司马懿的征辟和曹丕对司马懿的重用,为什么明知司马懿不愿屈就于自己,曹操还是执意要招揽司马懿?曹丕又为什

  • 李隆基决意处死上官婉儿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上官婉儿

    唐明皇李隆基一生功过相伴。他前半生励精图治,将大唐盛世推至顶点;后半生沉迷爱情,为大唐由盛转衰埋下祸根。上官婉儿亦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少有的女政治家,引领唐诗风潮。可身为臣子,毫无忠诚可言,非但几次三番易主求荣,还惑乱宫闱 。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上官婉儿独到的眼光。自武则天起,唐

  • 古代皇帝(驾驭之术)帝王术都是怎么运作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帝王术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提到忠臣,与之相对的就是奸臣。皇帝重用忠臣自然有利于朝政。若是皇帝重用奸臣,可能给人的感觉,皇帝就是昏君,虽然这没有错,但也并非全对。对于奸臣,不仅昏君、暴君重用,就连一些雄才大略的开明之君,有时也会一度的重要奸臣。甚至有的皇帝明知道是谁是奸臣但还是重用。相反的,皇帝明知道谁是忠

  • 清朝宗室大阿哥胤禔为何被圈禁至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胤禔

    清朝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经历几代人奋斗的漫长过程。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到皇太极定都盛京,谁也没有想到满人真的能够取代大明建立帝国。满人在顺治时期进入中原,定都北京,建立清朝,虽说名义上面是中华帝国的正统政权,但实际上却与南明隔江而望。而南明灭亡之后,西南和台湾也依旧在三藩、郑氏的统治

  • 唐高宗李治废掉王皇后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高宗

    在古代,哪怕是普通人家休妻重娶,都不是件容易事情,更何况是备受瞩目的皇室,尤其是在明清以前,大多数皇后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政治势力,每次废后的背后其实都伴随着血腥的政治博弈。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便是如此,其中虽然有王皇后自己问题,但直接原因却是皇帝与朝中权臣之间的博弈,乃是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