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昆曲起源之谜:昆曲来源、发展历史介绍

昆曲起源之谜:昆曲来源、发展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669 更新时间:2023/12/27 16:25:39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1年5月18日,它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了民族的骄傲。但直到今天,学术界关于昆曲的起源问题却仍然存在争论。

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南戏发展到金院本,再发展到元杂剧,中国戏曲逐渐推进、衍变。元末发生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封建统治,此时中国的戏剧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形成“北剧”(元杂剧)没落,“南戏”复兴的现象。昆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讲起昆曲的起源,人们一般认为明朝嘉靖年间的魏良辅是昆曲的始祖。魏良辅,字尚泉、一字上泉,江西豫章(南昌)人,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年间流寓太仓南关(明朝时为昆山所辖)。魏良辅原是北曲清唱家,到吴中后,致力于南曲改良。

他认为当时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无意致”(行腔简单,或节奏拖沓),于是以原来的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姚等腔的优点,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并与善吹洞箫的张梅谷以及谢林泉、张小泉、周梦山、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诸人结成在艺术上有共同见解和理想的创作集体,对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

当时,河北的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以罪发配太仓卫,被魏良辅以善歌之女招为婿,他也协助魏“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音相近”。这种新腔的特点是清柔婉转,“调用水磨,拍捱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口轻圆,收音纯细。”从此,昆曲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

上世纪50年代初,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因为有人在明人笔记《泾林续记》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明初,朱元璋曾经邀请一些高寿的老人到南京赴宴,其中有一个名叫周寿谊的老人来自昆山,朱元璋当时就问他会不会唱昆山腔,并且称赞说昆山腔很好听。可见,当时已经有“很好听的昆山腔”了,传统的魏良辅创始昆曲的说法产生了动摇。

后来,人们发现了魏良辅所写的一部专著《南词引正》,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说“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根据这一记载,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太仓一带的民间土腔加以整理改进,创立了昆山腔。当时,虽然由于南北文化差异,传播手段有限,使其仅流传于苏州一带,但已经成为与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并列的南戏四腔之一。而既然昆曲源于昆山腔,那么昆山腔的始祖顾坚应该被看作是昆曲的创始人。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昆曲的历史就可以被提早200多年。

但是,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资料可以证实元末昆山确实存在一个名叫顾坚的音乐家。《南词引正》说他与杨维桢、顾仲瑛等为友,但在顾、杨等人的诗文中却并没有发现过顾坚的名字。还有人认为,顾坚乃是明朝嘉靖朝的进士,并非元人,或者干脆认为顾坚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另外,关于《南词引正》一书的真实性,也有人提出了疑问,认为它的真实作者并不是魏良辅,而是另有其人,而且其内容也非直陈史实,其目的在于抬高昆腔的地位,有利于改革工作。

还有学者指出,昆山腔与昆曲虽然有历史渊源,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昆曲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新声新腔,是创造性的。它和昆山腔的最大区别在于昆山腔更加强调清丽婉转,而昆曲经过魏良辅的改进,吸取了北曲激越高爽的长处,使其柔中有刚,刚中带柔,既有小桥流水的委婉,又有大江东去的气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昆山腔的伴奏以弦索为主,过于轻柔,魏良辅则把北方戏曲中用的笛、箫、笙等也引入昆曲的伴奏,并与锣、鼓、板等结合使用,众乐集成,浑然一体。

另外,学者们关于魏良辅的身份也存在争论,甚至对于他的籍贯也是众说纷纭。多数人的意见认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曲师,而且与下层民众多有交往,同时又以行医为副业。不过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进士,因为招降瑶民起义有功而做过地位很高的布政使。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又以会流落到太仓,生活如此落魄呢?这又是一个问题。

昆曲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今天随着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更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探讨它的起源也将更加具有意义。随着新史料的出现,相信在不久以后,我们一定能够完整地了解昆曲的来龙去脉。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天工开物》书籍、作者介绍,天工开物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几乎涉及当时全部的社会生产领域,内容广博,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别具一格,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宏著,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科技百科全书”。但关于它的书名含

  • 张献忠简介,“张献忠剿四川”过程始末,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近百年来,一些专家和学者惊奇地发现,很少有四川人是土生土长的,几乎都是“湖广填四川”。四川人口的急剧减少,很多史书和学者将其归结为张献忠的农民军在四川大肆屠杀所造成。事实的真相到底怎样?对此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崇祯三年(1630

  • 弘治皇帝朱佑樘生平弘治皇帝是一个好皇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35岁。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孝宗朱佑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

  • 明朝有多少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德祖朱百六:汉族,元代人,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仲八之子,朱四九之父,朱初一的祖父,朱世珍的曾祖,朱元璋追赠德祖。明懿祖朱四九:汉族,元朝泗州盱眙人,朱初一的父亲,朱世珍的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曾祖父,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皇帝。明熙祖朱初一:汉族,宋朝

  •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的真实历史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太后即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是清咸丰皇帝的妃子,深得咸丰皇帝的宠爱,因她生了咸丰的惟一的儿子载淳,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甲)七月,咸丰死,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懿贵妃那拉氏和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上尊号为“慈禧皇太后”和“慈安皇太后”,分居西、东二宫,慈禧太后因居西宫,故称西太后。

  • 明末太子之谜:弘光帝审的崇祯太子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城,崇祯帝杀妻砍女,并且召来了自己的儿子让他们各自逃命。随着崇祯帝在煤山老槐树上吊死去,统治了中国277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崇祯帝自杀的消息传到陪都南京,城中官员一片慌乱。一些臣僚为再树明帜,商议拥立新君。当时思宗的从兄福王朱由崧与从父潞王朱常正避难于淮安。按世

  • 闯王李自成兵败之后去了哪 兵败自杀还是逃之夭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顺治元年(1644),吴三桂迎清兵入关。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受到清军和吴三桂的攻击,力战后败回北京。随后,李自成率军弃京西撤,经定州、真定、固关、平阳撤至西安。次年一月,大顺农民军与清军在潼关展开激战,双方对垒月余,大顺军经顽强抵抗,不敌,遂放弃西安,自陕西商洛山区退往湖北,进驻武昌。清军水陆

  • 努尔哈赤让大妃殉葬的遗嘱是真是假 究竟是何人所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努尔哈赤共有后妃14位,最宠爱的有二位。一位是皇后,她是叶赫部酋长杨吉努的女儿,皇太极的母亲。1603年,她年仅29岁就病死了。另一位是大妃纳喇氏,名阿巴亥,乌喇贝勒满泰女,出生于1590年,12岁时就嫁给努尔哈赤。孝慈皇后死后,她被立为大妃。大妃人长得很漂亮,在众妃子中最为努尔哈赤宠幸。尽管二人年

  • 皇太极是怎样登上皇位的 众人推举还是抢的多尔衮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592年,清太宗皇太极出生,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母为孝慈高皇后。史书上说他仪表奇伟,聪明过人,脸色红润。1615年,努尔哈赤将最初设立的黄、红、蓝、白四旗扩建为八旗,22岁的皇太极为正白旗主旗贝勒。第二年,后金建立,努尔哈赤令四大贝勒共理政务,皇太极是四大贝勒之一。四大贝勒每月一人轮流值事,共同

  • 皇太极庄妃真的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613年,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贝勒寨桑生下了一个女儿。当她13岁时,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练兵路过寨桑部落,发现她特别漂亮,马上派人送上聘礼,要求寨桑将女儿许配给他。当时的后金联合了蒙古各部落反对明王朝,所以鼓励后金贵族与蒙古贵族通婚。皇太极原已与寨桑的妹妹为婚,但婚后多年不育,渐渐对她开始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