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难之役过程始末:分析朱棣谋反成功的原因

靖难之役过程始末:分析朱棣谋反成功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73 更新时间:2024/1/16 13:10:0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但造反者众多,成功者甚少。这是因为在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的战争中,朝廷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和朝廷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中往往在道义和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

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发生了中央朝廷拥有巨大优势,却在镇压藩王造反的战争中屡屡处于劣势,并最终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这场战争就是在后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始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为了应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自北平起兵,历时三年,终于攻克了京师南京,成为了明成祖永乐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宫中的一场大火中而不知所踪。

面对燕王朱棣,身为天子,在战争中拥有巨大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没有削藩成功,反而落了个不知所终的下场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首先便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剧照

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立明朝后,每天矜矜业业,勤理朝政,使得新生的大明在他三十多年的统治下蒸蒸日上,并最终造就了洪武之治。因此,皇太孙朱允炆从他的祖父朱元璋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强盛的大明,并非那容易被地方造反所推翻的腐化王朝。所以,建文朝廷所代表的明朝中央在对燕战争中的失败,应归根于建文帝和建文朝廷自身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在削藩的政策上没有宏观方略,急于求成。

建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深感明太祖朱元璋所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对地方藩王开始有了警戒之心,而后来建文朝的重臣黄子澄对建文帝讲了汉朝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给本就对藩王有警戒之心的建文帝树立了削藩的信心。

于是建文帝刚即位没多久,便立马着手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进,又急于求成。当时的诸王之中,反形最为明显的是燕王朱棣,并且燕王所掌握的势力也是颇为强大。有些朝臣认识到削藩是个敏感问题,搞不好会造成国家动乱,于是给建文帝提供了一些稳妥,效果更好的手段。

如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建文帝,主张将燕王从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远离他势力最为强大的老巢,利于朝廷进一步控制。前军都督府的高魏也曾上书,主张效仿汉武帝时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使其势力越来越弱。

朱棣剧照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两点都是可行的。但建文帝却没有认识到削藩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没有分清主次,愚蠢的先把势力并不强大,反形并不明显的周、齐、湘等王废除,美其名曰“翦燕手足”。那些被废黜的藩王都落了个要么被流放,要么自杀的下场,使得燕王朱棣越来越坚定了反抗的决心。同时,先拿这些威胁小的藩王开刀,为朱棣接下来的反抗留出了宝贵地积蓄力量的时间。

其次,是建文帝在用人上的失当。

朱元璋在洪武朝大杀武将勋贵,给建文帝在战争中的武将任用上造成了先天的不足。更致命的是,朝廷内有谋划之才的大臣也寥寥无几。建文帝所重用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许在治国上他们尚且有些用处,但在战争中,他们多“本书生,战事非其所长”。

建文帝没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靖难之役中,他重用被朱棣称为“李九江,纨绮少年儿”的李景隆,将几十万大军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贪生怕死,气量狭小,使得南军先后在郑村霸之役、白沟河之役和济南城下之大败,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后,如果建文帝严惩李景隆,重新鼓舞士气,组织兵力再战也未尝不可,但他偏偏因李景隆是其表兄弟,“念其至亲”而没有杀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军队将卒愤愤不平。等到燕军包围南京之时,这位建文帝的“至亲”,屡战屡败的大将军李景隆却开门迎敌,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统治被推翻。

而在建文四年,力阻燕军南下,在齐眉山大败燕军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因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建文帝的猜忌,建文帝将其召回南京,使得好不容易有了转机的局势再度恶化了起来。徐辉祖被召回后,燕军所向无敌,南军溃不成军,直至南京被攻破。而被建文帝所猜忌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在南京被围时,仍组织抵抗。城破后,面对被朱棣的召见一言不发,因而被废除爵位,圈禁至死。

最后,建文帝个人性格的柔弱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载,建文帝性格温和,至孝仁厚,并且聪颖好学。这样的性格作为守成之君尚可,但在与燕王的战争中就显得“仁柔少断”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冲锋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数次身陷绝境,几乎必死。但建文帝却给南军将领士卒们下诏,说“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正因此诏,使早就应成为南军“刀下之鬼”的朱棣多次死里逃生,甚至借此为北军充当前锋和殿后,而南军在作战中则束手束脚,顾虑重重。

建文朝廷和建文帝一系列的错误,使得朱棣积蓄了力量,在获得战场胜利的同时还多次死里逃生,并最终导致了朝廷被推翻,建文帝下落不明。因此,朱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急于求成,缺乏大略方针,用人失当以及建文帝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举兵造反:关键是高僧的八字箴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乐皇帝在历史上还是一位比较杰出的君王,他的文治武功,甚至可以和开国皇帝朱元璋来相提并论。但他的皇位其实也得来的不是那么的光彩,因为他的皇位并不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而是通过造反夺来的。当时朱元璋一直都非常喜欢他的大儿子,可是最惨的是,他的大儿子却很早就死了。朱元璋当然是非常的悲伤了,可以说朱元璋是在

  • 戚继光斩子之谜:戚继光斩子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古“虎毒不食子”,然而戚继光为了严明军纪,竟将自己的儿子斩死于阵前。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戚继光真的会为了严明军纪而大义灭亲么?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戚继光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

  • 嘉靖皇帝明世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历史评价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的一天夜里,紫禁城内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嘉靖皇帝当晚夜宿在宠爱的妃子端妃曹氏的宫中,宫女杨金英等人乘着皇帝熟睡之时,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想把他勒死,可是匆忙中,宫女们将绳子结成了死扣,没办法勒紧,只是把嘉靖皇帝给弄昏迷过去。这时,有一个宫女认为不能勒死皇帝是因为有神灵的佑

  • 乾隆与英国第一次接触发生了哪些故事 如何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间,即从1735年到1795年的60年间,大清国已经出现了极盛转衰的迹象。且不说朝廷中和珅当政,导致朝中政治混沌,就是乾隆皇帝本人晚年,也是志骄意满,思想僵化,听信阿谀,懒于进取,和珅等宵小环绕,更使得老人政治的弊端暴露无遗,大肆地挥霍,造成吏治腐败,人口膨胀,财政紧缺,社会矛盾

  • 《四库全书》值得看吗 《四库全书》毁了多少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审查完李侍尧贪腐的案子,和珅声名鹊起。还在回京的路上,便被升任户部尚书,五月成为御前大臣。李侍尧案审结,和珅的办事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朝廷中对和珅是一片赞誉,这时,乾隆皇帝封和珅为四库馆正总裁,希望能够体察自己心意的和珅参与到自己文治武功的文治方面,做出让自己满意的成绩来。中国向来有盛世修典的传统。

  • 明朝东林党之谜:东林党的存在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副楹联,自晚明以来,它传遍了大江南北,更加因为东林党人的千古奇冤而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大的士大夫政治集团,东林党到底是怎样一个团体呢?东林党产生于明朝末年。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文选司

  • 张居正传奇故事:张居正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居正堪称有明一代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本人曾对人说:“我非相,乃摄也。”所谓“摄”,就是摄政,是代皇帝执政,显然张居正自己也认为,他的权力超出一般的内阁首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也称,张居正“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又有加焉。”张居正号太岳,时人

  •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独宠温体仁?温体仁的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崇祯皇帝即位后,面对外患内乱,急于求治,一旦政事不如意,便常常迁怒于文武百官,重典之下,官员或遭诛杀或遭贬谪,据统计,崇祯一朝,遭诛杀的总督就有7人,巡抚11人。明朝阁臣贵极人臣,很少有因罪被杀的,而崇祯时却连杀二人,其中一人被赐自尽后尸体吊了整整两天两夜,史书称“真从来未有之惨”。而官员替换更是频

  • 魏忠贤专政之谜:魏忠贤是怎么掌控朝政大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乳母,心灵嘴巧,且奶汁稠厚,甚得由校生母王氏的信任。王氏不久被迫害而死,朱由校从小孤苦无依,客氏出自女性的本能,对朱由校十分疼爱,两人日久生情,如同母子。朱由校一登上皇位,便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对其宠惠有加。客氏仗着皇帝为其撑腰,威权日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魏忠贤攀权附贵,千方百计地与客氏勾搭,

  • 明末三大谜案之“移宫案”过程始末,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年仅16岁的皇长子朱由校继承了因服食红丸而去世的明光宗的帝位,但登基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移宫案”,就是有人占据了应该由皇帝居住的乾清宫不愿意搬出来。官员们为了维护皇家的体制,就发动起来逼其迁出以及由此生出的一系列事端。皇帝的寝宫也有人敢占据吗?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