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传奇故事:张居正是怎么死的?

张居正传奇故事:张居正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447 更新时间:2023/12/13 11:09:32

张居正堪称有明一代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本人曾对人说:“我非相,乃摄也。”所谓“摄”,就是摄政,是代皇帝执政,显然张居正自己也认为,他的权力超出一般的内阁首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也称,张居正“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又有加焉。”张居正号太岳,时人竟将太岳相公与大明天子并称,张居正的显贵可见一斑。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超级首辅,却在死后惨遭清算,差一点被“断棺戮尸”。为什么生前威风八面的张居正在死后会受到如此羞辱呢?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明穆宗逝世,年仅10岁的明神宗朱翊钧即位,身为帝师的张居正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在以后的10年时间里,大明王朝进入了张居正时代。作为明代最有建树的政治家,张居正在执政的10年中雷厉风行地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一举扭转了嘉靖、隆庆以来财政连年亏空的窘境,使万历初年成为有明一代最为富庶的时期,同时他在军事上的改革也使原来“虏患日深,边事久废”的局面大为改观。

《明神宗实录》在对张居正的评价中称:“海内肃清,四夷服,太仓粟可地调,洵经济之才也。”对张居正执政10年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即便是对张居正怀有偏见的李贽也感叹张居正是“宰相之杰”。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功勋卓著的张居正却在尸骨未寒之际成为朝野攻击的对象,最后落得个抄家封门的下场。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张居正死后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张居正画像

一种观点认为,张居正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独断专行,树敌过多。《明神宗实录》在论及张居正不足时说:“(张居正)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

不可否认,张居正在实行改革时的确有些独断专行,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改革必须“谋在于众,而断在于独”。其实,张居正的独断专行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张居正执政之初,政局混乱,吏治腐败,官员们整天只知道相互攻击,而对政事却因循敷衍。张居正曾把当时官场中的上下级比作婆媳,称婆婆终日在嘴上唠叨,而媳妇却总是充耳不闻。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张居正力排众议实行了“考成法”,整顿吏治,对官员实行逐级考核,裁撤了一批冗官。那些整顿吏治中受到冷落和打击的官员自然心怀不满。而张居正推行的清丈田粮和一条鞭法,也都会使豪门巨室的利益受损,因此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面对重重阻力,为了使新政得以实施,独断专行便成为张居正最常用的武器,而这也必然得罪了许多人。

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病逝,按照当时的规定,官僚丁忧必须辞官守制。然而当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张居正不愿因为守制使改革半途而废,便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联手策划“夺情”之局,由万历皇帝下旨“夺情起复”,张居正以“在官守制”的形式继续执掌朝政大权。此举引来了一片反对声浪,大臣们纷纷指责张居正违背传统的儒家伦理纲常,不配继续身居高位。

当时反对最激烈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刑部员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由于有万历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加之张居正又与宫内实权人物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结成权利联盟,于是张居正票拟谕旨,对吴、赵、艾、沈四人施以严厉的廷杖,把那些反对者强行打压下去。然而此举遭来更多的非议,张居正也因此四面受敌。

张居正在世时,由于大权在握,加上皇帝、皇太后与冯宝的全力支持,其地位无可动摇,因此百官大多只能将不满埋在心底,表面上还要争相拍马献媚。万历十年(1582)春,张居正病重,久治不愈,朝廷大臣上自六部尚书,下至冗散闲官,无不设斋醮为之祈祷,日夜奔走于佛事道场,把祈求张居正平安的表章供在香火缭绕的神坛之上。然后再把这些表章装进红纸封套,罩上红色锦缎,恭恭敬敬地送至张府以表忠心。然而,张居正去世后,昔日表忠心的表章立即变成了弹劾的奏章,树敌太多的张居正终于遭受了致命的报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张居正身死受辱的真正原因是他威权震主,祸萌骖乘。有学者指出,张居正四面树敌固然对他造成不利的影响,但并不足以招来抄家之祸,而明神宗对他威权震主的报复,才是张居正悲剧结局的关键因素。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10岁,皇太后将小皇帝的调教全权交给了张居正。史载身为帝师的张居正对明神宗的教育是极为严格的,有一次,神宗在读《论语》时,误将“色勃如也”的“勃”字读成“背”音,张居正立刻厉声纠正:“当作勃字!”声如雷鸣,吓得小皇帝惊惶失措,在场的官员也无不大惊失色。

皇太后在宫中对神宗进行管教时,也常常说:“使张先生闻,奈何!”因此,在明神宗幼小的心灵里,对张居正是畏惧大于敬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神宗不再是昔日无知的幼儿,对权力的渴望使他对张居正独揽大权开始心怀不满,然而,皇太后对张居正的全力支持却让他无可奈何,张居正“乞休”事件让明神宗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困境。

万历八年(1580)三月,已经感到“高位不可以久居,大权不可以久窃”的张居正向神宗提出“乞休”的请求,毫无思想准备的神宗第一反应便是下旨挽留,毕竟在他即位的这几年里,一切军国大政都是由张居正主持的,他还真不知道一旦这位让自己敬畏的老师离开,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子,想必他还记得当年张居正回乡葬父时,自己面对军国大政手足无措,不得不一日之内连下三道诏书,催促张居正早日返京的事。

张居正剧照

然而,两天后张居正再次上疏乞休,并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只是请假,并非辞职,国家如有大事,皇上一旦召唤,朝闻命而夕就道。神宗有些心动了,毕竟此时神宗已经年满18岁,按照常规也到了亲政的年龄,他也想尝尝亲政的滋味,只是张居正的地位太过特殊,没有太后的同意自己也不敢做主,于是神宗便去请示皇太后。想不到皇太后竟然说:“与张先生说,各项典礼虽是修举,内外一切政务,尔尚未能裁决,边事尤为紧要。张先生受先帝付托,岂忍言去!

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先生今后再不必兴此念。”明神宗忽然发现,在皇太后眼中,自己竟然还是一个无知小儿,没有丝毫处理朝政的能力!这对一个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的18岁少年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辅尔到三十岁”更是让神宗一下子看不到自己亲政的希望。相信在这时,神宗心中原来对张居正的敬畏已经变成了怨恨,因为张居正已经成为他亲政的障碍。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享年58岁。终于亲操政柄的神宗很快等到了弹劾张居正的奏疏。陕西御史杨四知上疏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尽管杨四知的弹劾没有什么真凭实据,神宗却没有放过这个发泄心中怨恨的机会,立即在奏疏上批示:“居正朕虚心委任,宠待甚隆,不思尽忠报国,顾乃怙宠行私,殊负恩眷。

念系皇考付托,待朕冲龄,有十年辅佐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神宗的这个批示表面看起来还有些顾念旧情的意思,实则不啻是向天下传达了一个可以弹劾张居正的信息。果然,此后弹劾张居正的奏折接连不断,神宗也顾不得什么“姑贷不究,以全始终”了,万历十一年(1583)三月,明神宗下诏追夺张居正官秩,接着又下诏查抄张府,并亲笔写下“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占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都着永戍烟瘴地面,永远充军。你都察院还将居正罪状榜示各省直地方知道。”

张居正死了,他的葬礼可谓极备哀荣。然而,想不到仅仅过了9个月,一切都变了,昔日显赫的江陵张府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还差一点被断棺戮尸。这场奇祸因何而生,是张居正生前树敌太多,还是他威权震主?张居正如果地下有知的话,恐怕要好好反省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独宠温体仁?温体仁的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崇祯皇帝即位后,面对外患内乱,急于求治,一旦政事不如意,便常常迁怒于文武百官,重典之下,官员或遭诛杀或遭贬谪,据统计,崇祯一朝,遭诛杀的总督就有7人,巡抚11人。明朝阁臣贵极人臣,很少有因罪被杀的,而崇祯时却连杀二人,其中一人被赐自尽后尸体吊了整整两天两夜,史书称“真从来未有之惨”。而官员替换更是频

  • 魏忠贤专政之谜:魏忠贤是怎么掌控朝政大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乳母,心灵嘴巧,且奶汁稠厚,甚得由校生母王氏的信任。王氏不久被迫害而死,朱由校从小孤苦无依,客氏出自女性的本能,对朱由校十分疼爱,两人日久生情,如同母子。朱由校一登上皇位,便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对其宠惠有加。客氏仗着皇帝为其撑腰,威权日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魏忠贤攀权附贵,千方百计地与客氏勾搭,

  • 明末三大谜案之“移宫案”过程始末,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年仅16岁的皇长子朱由校继承了因服食红丸而去世的明光宗的帝位,但登基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移宫案”,就是有人占据了应该由皇帝居住的乾清宫不愿意搬出来。官员们为了维护皇家的体制,就发动起来逼其迁出以及由此生出的一系列事端。皇帝的寝宫也有人敢占据吗?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移

  • 明末三大谜案之“红丸案”过程始末介绍,历史影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光宗朱常洛的皇位得来着实很不容易,他从出生后,始终处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境遇之中,在他正式登基之前,曾多次发生意图谋害他的事情,“妖书案”和“梃击案”就是其中较突出的。然而,命运对朱常洛又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继位仅仅4天,就忽然病倒了,并且一病不起,他当上皇帝仅仅一个月后,因为吃了鸿胪寺官员所

  • 明朝崇祯太子下落之谜:崇祯太子的传奇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外城后,崇祯眼看无力回天,就下令后宫的嫔妃自尽,以免落到起义军手中,他亲手剑砍袁妃、长平公主,并紧急召来太子。当时太子才16岁,崇祯命他逃出北京,他自己则与宫内太监王承恩一起登上煤山上吊自杀。经过了明清更替的大动荡,崇祯太子下落开始不明,又于清朝初期几次出现,难辨真假,

  • 南明小朝廷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南明小朝廷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灭亡,一些大臣在南京又建立了一个小朝廷,后世称之为南明,即位的皇帝是宗室朱由崧。不久,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的年轻人来到了南京,使朱由崧神经高度紧张,因为他的皇帝宝座就要不保。于是一场接一场一定要把这个年轻人说成是假太子的审问开场了。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城后,崇祯帝杀妻砍女,并且召来了自己的儿

  • 吴三桂生平故事简介:吴三桂降清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明末的吴三桂,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他引清兵入关的史实,他也因此而遗臭万年,成了人们唾弃的卑鄙小人。对于此种结局,吴三桂想必早有心理准备,可是他为何甘冒身败名裂之险,投降清军呢?吴三桂(1612—1678),辽东人,武举出身,以父荫袭职军官,明末任辽东总兵,驻守宁远。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

  • 昆曲起源之谜:昆曲来源、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1年5月18日,它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了民族的骄傲。

  • 《天工开物》书籍、作者介绍,天工开物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几乎涉及当时全部的社会生产领域,内容广博,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别具一格,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宏著,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科技百科全书”。但关于它的书名含

  • 张献忠简介,“张献忠剿四川”过程始末,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近百年来,一些专家和学者惊奇地发现,很少有四川人是土生土长的,几乎都是“湖广填四川”。四川人口的急剧减少,很多史书和学者将其归结为张献忠的农民军在四川大肆屠杀所造成。事实的真相到底怎样?对此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崇祯三年(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