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琵琶行》的由来:白居易与琵琶女的故事是怎样的?

《琵琶行》的由来:白居易与琵琶女的故事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827 更新时间:2023/12/11 14:30:12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京城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特大谋杀案——力主对藩镇用兵的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平卢淄青节度使师道派的刺客暗杀了。此时,白居易在长安任左赞善大夫。

来心忧国事的他义愤填膺,当即向宪宗上疏,请求急捕凶犯,以肃法纪。但朝廷权贵们却恼恨白居易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强加给他“越职言事”等等罪名,在皇帝面前告他的刁状。

前些年白居易做谏官时,经常向唐宪宗提意见,宪宗早就嫌他唠叨,想把他打发得远远的,于是不由分说便把白居易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一片报国赤诚,却横遭诽谤、构陷,白居易心灰意冷地离开长安,黯然前往江州赴任。

所幸的是,江州左倚匡庐山,右临浔阳江,是个山清水秀风光如画的好去处。而且当地人气息浓厚,名胜古迹俯拾皆是,再加上司马是州刺史的属官,基本上是个闲职。于是,公务之,白居易便常有余暇,登山临水,吊古访隐,排遣忧愁。

然而,看似安闲舒适的生活终究不能彻底治愈白居易无端被贬所受的创伤。他的委屈和失意暗藏心底,时日越久,积郁越深。

转眼到了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天。一天晚上,白居易到浔阳江湓浦口送别即将乘舟远行的友人。来到江边,白居易举目四顾,但见枫叶如火,荻花似雪,江月茫茫,秋声瑟瑟,天地间尽是一派凄清萧瑟的景象。满怀愁绪的白居易强打精神上船为朋友饯行。

可想而知,在酒宴上,白居易的情绪高不了。埋头喝了几盏闷酒之后,他就打算起身向友人辞别。正在此时,水面上忽然传来一阵清幽高妙的琵琶声,如仙乐般直飘入众人耳中。

“这是京城流行的声韵啊!是那艘船上有人在弹奏。”白居易精神一振,指着不远处一艘小船叫道。唐人大多热爱音乐,白居易更是狂热的音乐发烧友。来到江州后,他最无法容忍的事情之一就是听不到京师名家演奏的美妙音乐。这次江上巧遇,他自然不肯放过,忙命船夫将船靠到那艘小船旁边,并高声邀请弹曲者出来相见。

千呼万唤以后,对面船上才缓缓走出一个中年妇人。她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但仅凭举止、步态已可见风韵。这时下人们已添酒掌灯,重新摆起了酒宴,白居易向那女子表露了对她音乐技艺的欣赏,请求她弹奏几曲,为他们助兴。

见白居易如此喜爱音乐,那女子答应下来,为他们用心弹奏了《霓裳羽衣曲》《六幺》等经典乐曲。但见她拢、捻、抹、挑,手指挥动不停,运用技法纯熟无比,那琵琶声忽而急切恢宏如暴风骤雨,忽而和缓幽微如有人私语,忽而流畅婉转如花下鸟鸣,忽而圆润清脆如珠落玉盘,忽而低沉哀婉如水流冰下凝涩不通,忽而昂扬激越如铁骑厮杀刀枪齐鸣,更有一种淡淡的愁思幽恨始终蕴藏于乐曲的旋律之中。

众人沉浸在乐曲的余韵之中,一时间默然无言,女子却放下琵琶,整衣起立,面含幽怨地向众人讲述自己的身世。她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乐妓,自小拜了名师学琵琶,艺成之后青出于蓝,即使成名多年的乐师也折服于她的技艺。

除了弹得一手好曲,年轻时琵琶女的相貌也是一等一的,色艺双绝的她红极一时,引来裙下之臣无数。当时京师的纨绔子弟不惜一掷千金讨她的欢心。

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醉舞欢歌中,琵琶女的年华空自蹉跎,朝去暮来年长色衰,最后只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收场。无奈之下,她只得嫁给一个商人为妻,随他江湖漂泊,流落到了江州。现在偶尔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的情景,仍会涕泪纵横,痛哭而醒。

听完琵琶女的弹奏,白居易已经是叹息连连了,再听她动情诉说身世,更加情怀激荡,无法抑制。一方面是对琵琶女的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他也迅速联想到自身的际遇。

想当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风光无限,忆往昔步步高升,仕途顺遂,前途无量;哪里想到正准备一展抱负兼济天下时,却突然被皇帝弃如敝屣,这沉重、突兀的打击让白居易难以承受,痛苦不已。

“你这番诉说真是令我悲戚。虽然此前素不相识,但我们沦落天涯的可悲命运却是其相似!”意犹未尽的白居易请琵琶女再为众人弹奏一曲,自己则要创作一篇新诗《琵琶行》回赠给她。

琵琶女被白居易的话感动得呆呆站立了许久,才坐下重新开始弹奏。这一回,她不再注重技法、曲调,而是放纵情绪肆意弹拨,将长久以来的伤心、哀怨和苦痛尽情倾泻在曲中。

这次的琵琶声因而比先前更凄凉悲怆百倍,使得众人忆起了各自的伤心事,纷纷掩面抹泪。而要问其中谁哭得最厉害,那当然是自感沦落,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甘露之变是怎么回事 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以后,宦官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从唐德宗开始,皇宫的禁军卫队由宦官统领。唐宪宗、唐敬宗两代皇帝均为宦官所杀。唐文宗即位,他虽然也是由宦官王守澄拥立的,但他非常痛恨宦官专政,因此决心要铲除宦官势力。要对付宦官,就必须依赖朝臣的力量。当时,宰相李训和御史郑注迎合文宗的心意,与他密谋诛灭宦官。李训和郑

  • 为什么说桂林之乱是唐朝灭亡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影响唐朝半壁江山的黄巢起义发生之前,整个社会都几近分崩离析,各藩镇相继起兵自立,无法谋生的民众也揭竿而起。在岭南地区,有一群镇守边疆的士兵,因渴望返回长久离开的故土发动了一场兵变,竟然酿成了长达17个月的波及中国东南的大灾难。这就是“桂林之乱”。“桂林之乱”的缘起,还得追溯到南诏国。在唐朝,南诏国

  • 唐朝的灭亡:唐昭宗是明君还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只解劈牛兼劈树,不能诛恶与诛凶。”这是唐昭宗李晔(yè)《咏雷》中的诗句。他在愤愤不平地责怪天上的雷公,为什么只知道劈牛、劈树,不诛杀凶恶之徒。唐昭宗还写过一首《菩萨蛮》,最后两句是:“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大内,是皇帝居住的皇宫。唐昭宗在痛苦地幻想:什么时候才出现救驾的英雄,将我迎回长安的皇

  • 唐太宗为了太子竟想要杀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十三日,长安皇宫中的两仪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在接见群臣完毕、百官尽退以后,留下晋王李治、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等继续议论政事。君臣说话之间,太宗突然从坐位上站起,情绪异常激动地对三位大臣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位弟弟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那我

  • 杨贵妃死亡之谜:杨贵妃究竟是马嵬身死还是流落民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后,叛军向唐朝的政治首都长安步步进逼。哥舒翰在潼关失守,附近的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郡的守将都弃郡而逃,长安危在旦夕。潼关最为吃紧的当天夜里,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集禁卫六军和马匹。次日黎明,玄宗和杨玉环姐妹及众皇子、嫔妃、皇孙,还有大臣杨国忠等从禁苑西边的延秋门出宫。中午到达咸阳,县令

  • 唐玄宗为何传位于唐肃宗 唐玄宗传位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拥护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但是玄宗却认为李亨年长,又听高力士的话。在他的坚持之下,李亨得以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入主东宫。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安禄山来朝,李亨觉得他有谋反

  •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无字碑有哪几种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凄凉地死去。第二年,她的灵柩被运到长安西80公里的梁山,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梁山是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圆锥形石山,山势峭拔挺立。乾陵以山为陵,将整座山建成了一个巨大的陵园。梁山有三个山头,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天然门户。三

  •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 裴炎真的勾结谋反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裴炎,唐高宗病重时拜相,受遗诏辅佐中宗,是当时的元老顾命大臣,对唐王朝忠心不贰。中宗即位初,重用韦后家族,欲以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坚决反对,引起中宗不满。裴炎惧,乃与武则天密谋,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武则天临朝称制,裴炎与她的矛盾日益突出,光宅元年(684)遭到了杀身之祸,被处斩于洛阳

  • 武则天为什么常住东都洛阳 武则天为什么偏爱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建都于长安,洛阳是它的东都。从唐高祖至高宗,均以长安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除了长安元年(701)十月到三年十月这段时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于684年9月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改东都为神都,无疑是想抬高洛阳的地位

  • 唐末黄巢结局之谜:兵败身死还是趁乱逃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末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黄巢。874年,河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饥无食,冻无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贩卖私盐出身的黄巢曾几次应进士不第,内心早就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想法,见到这种形势,遂举旗起义。在他的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