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鉴真东渡是怎么一回事 鉴真东渡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鉴真东渡是怎么一回事 鉴真东渡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01 更新时间:2024/4/2 21:41:41

唐朝时候,航海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如果想要漂洋过海到其他国家去,风险极大,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有一位法号叫鉴真的得道高僧,为了传播佛法,历尽艰难险阻,去到日本开创了佛教的律宗。

鉴真生于武则天时期,是扬州人。他少年时代进入寺庙当和尚,学习佛教南山律宗的知识。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宗派,鉴真踏踏实实地学到了很多修持戒律方面的知识。除了研究佛法,他还努力学习建筑、绘画和医学,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僧人。

那时,日本有很多人仰慕唐朝的先进化,纷纷来到唐朝学习和通商。有一次,来了两个日本和尚,想邀请一位有名望的中国僧人到日本去传播佛法。他们打听到扬州的鉴真大师精通佛理、德高望重,便去拜访他。

这时,鉴真已经年过半百,他被两位僧人的恳切言辞打动了。但是,当他征询弟子们的意见时,这些年轻的和尚却露出了为难的神色。有一位弟子说:“去日本路途遥远,风急浪大,很多人都在半路送了性命。您年事已高,对这件事还是请多加考虑啊!”

鉴真沉吟了一会儿,坚定地说:“僧人应当以弘扬佛法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如果你们不随我一起去的话,我就自己前往。”众人听了,十分感动,当场有一二十人表示愿意一同前往日本。

可是,当时的朝廷严禁私自出海,鉴真只能在扬州偷偷制造海船。后来,由于一名僧人的诬告,鉴真的海船被官府没收。第一次东渡失败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出海,不是遇到大风,就是被官府阻挠,东渡始终没有成功。

鉴真没有气馁,继续筹划第五次航行。这一次他们刚入海,就遇到狂风巨浪。海船被颠簸得上下起伏,左摇右晃,最后失去了控制,只能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

船上一行人缺少可以喝的淡水,奄奄一息。过了半个月,海船漂到了海南岛。鉴真等人被当地人救上岸去。他们在海南岛修建寺庙,讲授佛法,受到人们的欢迎。

不过,鉴真一直没有忘记东渡日本的初衷。一年以后,他决定返回扬州,再次计划前往日本。这时,他的身体渐渐衰弱下去,视力变得模糊起来。他最得力的弟子也因为积劳成疾离开人世。那两位盛情邀请他去日本的和尚,一个也已去世,另一个离开了他。这些变故丝毫没有动摇鉴真的决心,他依然寻找机会航。

终于,机会来了。753年,日本政府派“遣唐使”到中国。他们听说了鉴真的事迹,专门到扬州邀请鉴真跟随他们一起回国。朝廷依然不同意鉴真赴日本。鉴真只能悄悄上船,在日本大使的帮助下躲过了唐朝官员的搜查。这一次,他们在海上航行了四十多天,终于抵达了日本。

日本天皇听说唐朝的高僧历经九死一生来到日本,大为感动,举办了隆重的仪式来欢迎他,并让他负责统领日本的佛教事务。鉴真在天皇的支持下,开创了日本律宗,建立了正式的戒律制度。公元763年,鉴真在日本圆寂。他的弟子为他雕刻塑像,流传至今。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十二年,经历五次失败,第六次才获得成功。这体现了他为了理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鉴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流传,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人物。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琵琶行》的由来:白居易与琵琶女的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京城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特大谋杀案——力主对藩镇用兵的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的刺客暗杀了。此时,白居易在长安任左赞善大夫。向来心忧国事的他义愤填膺,当即向宪宗上疏,请求急捕凶犯,以肃法纪。但朝廷权贵们却恼恨白居易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强加给他“越职言事”等

  • 唐朝甘露之变是怎么回事 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以后,宦官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从唐德宗开始,皇宫的禁军卫队由宦官统领。唐宪宗、唐敬宗两代皇帝均为宦官所杀。唐文宗即位,他虽然也是由宦官王守澄拥立的,但他非常痛恨宦官专政,因此决心要铲除宦官势力。要对付宦官,就必须依赖朝臣的力量。当时,宰相李训和御史郑注迎合文宗的心意,与他密谋诛灭宦官。李训和郑

  • 为什么说桂林之乱是唐朝灭亡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影响唐朝半壁江山的黄巢起义发生之前,整个社会都几近分崩离析,各藩镇相继起兵自立,无法谋生的民众也揭竿而起。在岭南地区,有一群镇守边疆的士兵,因渴望返回长久离开的故土发动了一场兵变,竟然酿成了长达17个月的波及中国东南的大灾难。这就是“桂林之乱”。“桂林之乱”的缘起,还得追溯到南诏国。在唐朝,南诏国

  • 唐朝的灭亡:唐昭宗是明君还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只解劈牛兼劈树,不能诛恶与诛凶。”这是唐昭宗李晔(yè)《咏雷》中的诗句。他在愤愤不平地责怪天上的雷公,为什么只知道劈牛、劈树,不诛杀凶恶之徒。唐昭宗还写过一首《菩萨蛮》,最后两句是:“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大内,是皇帝居住的皇宫。唐昭宗在痛苦地幻想:什么时候才出现救驾的英雄,将我迎回长安的皇

  • 唐太宗为了太子竟想要杀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十三日,长安皇宫中的两仪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在接见群臣完毕、百官尽退以后,留下晋王李治、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等继续议论政事。君臣说话之间,太宗突然从坐位上站起,情绪异常激动地对三位大臣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位弟弟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那我

  • 杨贵妃死亡之谜:杨贵妃究竟是马嵬身死还是流落民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后,叛军向唐朝的政治首都长安步步进逼。哥舒翰在潼关失守,附近的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郡的守将都弃郡而逃,长安危在旦夕。潼关最为吃紧的当天夜里,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集禁卫六军和马匹。次日黎明,玄宗和杨玉环姐妹及众皇子、嫔妃、皇孙,还有大臣杨国忠等从禁苑西边的延秋门出宫。中午到达咸阳,县令

  • 唐玄宗为何传位于唐肃宗 唐玄宗传位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拥护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但是玄宗却认为李亨年长,又听高力士的话。在他的坚持之下,李亨得以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入主东宫。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安禄山来朝,李亨觉得他有谋反

  •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无字碑有哪几种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凄凉地死去。第二年,她的灵柩被运到长安西80公里的梁山,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梁山是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圆锥形石山,山势峭拔挺立。乾陵以山为陵,将整座山建成了一个巨大的陵园。梁山有三个山头,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天然门户。三

  •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 裴炎真的勾结谋反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裴炎,唐高宗病重时拜相,受遗诏辅佐中宗,是当时的元老顾命大臣,对唐王朝忠心不贰。中宗即位初,重用韦后家族,欲以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坚决反对,引起中宗不满。裴炎惧,乃与武则天密谋,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武则天临朝称制,裴炎与她的矛盾日益突出,光宅元年(684)遭到了杀身之祸,被处斩于洛阳

  • 武则天为什么常住东都洛阳 武则天为什么偏爱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建都于长安,洛阳是它的东都。从唐高祖至高宗,均以长安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除了长安元年(701)十月到三年十月这段时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于684年9月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改东都为神都,无疑是想抬高洛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