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时期宦官王振是怎么掌握朝政大权的?

明朝时期宦官王振是怎么掌握朝政大权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199 更新时间:2024/3/12 21:19:29

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大举进犯中原。明英宗亲自率领50万大军迎敌。蒙汉两军于土木堡附近展开一场大战。结果明军大败于土木堡,不但50万大军损失过半,就连一国之君明英宗也被掠去,一时天下震惊。

事实上,造成这一事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明军的指挥竟然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的太监,此人就是权倾一时的宦官王振。由于王振在这次战争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乱锤击毙,英宗复位后,竟又为王振恢复官爵,并将王振的假身供奉在智化寺,享受祭拜。作为一名太监,王振何以能权倾朝野,左右朝政?

宦官专权乱政在明朝之前便已屡见不鲜了。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吸取历朝历代因宦官而亡国灭家的教训,对宦官的活动和权限做了很严格的限制,绝不允许宦官过问朝政大事。为警醒宦官起见,朱元璋命人在宫门挂一块三尺铁牌,上面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

后来,这条规矩到明成祖的时候就渐渐被破坏了。明成祖朱棣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从道统上来说,显然属于大逆不道之举。为防范大臣反对或于背后非议他,成祖开始重用身边的太监。此后,宦官的权力一步一步得到加强。明成祖的孙子宣宗时期,宦官可以读书识字,甚至司礼监宦官可以代皇帝批阅奏章。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宦官的权力开始日渐膨胀,明代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宦官王振便是其中的典型。

王振画像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曾习儒业,略通经书,也曾参加过数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对他而言似乎不太容易。在做了九年教官后,一次,王振听说皇宫要招太监,便自阉入得宫里。

当时宫里习书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便都叫他“王先生”。王振性情诡异,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由此深得宣宗皇帝的欢心,封他为东宫局郎,专门教太子朱祁镇读书。年幼的朱祁镇爱玩,王振便想出各种方法讨好太子,尽可能让他玩得痛快开心。

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宗一病而终,太子朱祁镇登基称帝,这就是明英宗。英宗继位后,作为老师,王振身价也因此倍增,并最终当上了手握大权的司礼监。

英宗继位时刚满9岁,年幼无知,只得由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氏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全权处理。三杨德高望重,太皇太后也非一般女流之辈,所以当时王振还不敢放肆,对张太后和三杨也极尽殷勤,毕恭毕敬。

一次,英宗朱祁镇与小宦官在宫廷内玩耍,被王振看见了,他暗自得意,一次表现自己忠心的好机会来了。次日,王振故意当着三杨等人的面,向英宗跪奏说:“先皇帝为一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复蹈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并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模样。

三杨听了深受感动,慨叹地说,宦官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啊!对王振的戒备之心也因此日减。为了表示自己遵守规定,不参政事,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时,总是站在门外,假装不敢入内,三杨被其“忠心、守规矩”的假象迷惑。后来,王振再来传旨时,三杨打破惯例,把王振请到屋内就坐,讨论政事时也不加防备。

明英宗画像

渐渐长大的明英宗并不曾过问国事,仍一味追求玩乐。王振在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时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他劝英宗用重典制御臣下。此后,由于王振对皇帝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朝廷大员对王振十分畏惧,因为得罪了他,往往不是被撤职就是遭充军。但由于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仍在间接直接地监管着朝政,所以王振此时仍不敢过于嚣张。

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病逝。而此时杨荣已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引咎辞职,不久去世;只有杨溥在朝,但他年老多病,已难问国事。失去约束的王振便肆无忌惮地飞扬跋扈起来。他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专权干政的计划。

第一步就是把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摘下来,然后又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园林。王振性情残暴,但在表面上仍要装出信佛的样子,祭佛敬神时动辄征军民万人,花费数十万银子。所以当时京城有歌谣这样唱道:“竭民之膏,劳民之髓,不得遮风,不得避雨。”

王振大权在握后,便肆无忌惮,为非作歹。若顺从和巴结他,就会立即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违背了他,就立即受到处罚和贬黜,甚至丧失身家性命。一些无耻的官僚见到王振权势日重,纷纷前来巴结贿赂,以求得升官发财。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长得面白须净,却是个出了名的马屁精。

有一次,王振问他说:“王侍郎,你为什么没有胡子?”王笑着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一句话说得王振心花怒放,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官僚徐希和王文亦因善于谄媚拍马,也先后被王振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使。

朱元璋画像

在打击异己,安插亲信的同时,王振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人,他先后把他的两个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掌管着宫内外的刑侦司狱大权。除中央外,地方各级官员也极尽谄媚之能事,纷纷依附王振,从中央到地方很快形成了一个以王振为核心的朋党集团。

由于英宗终日不理朝政,王振专权后,党同伐异,独断专行,朝政日乱,军纪涣散,边事不修,终于招致了蒙古瓦剌部的进犯。

公元1449年,瓦剌派3000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藉口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对蒙古的赏金和马价。此举激怒了瓦剌首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中原,首犯大同,边境告急。由于准备不足,情况不明,本不应仓促应战,但王振为在朝廷扬威,竭力怂恿快速出兵,并要求英宗带兵亲征。

兵部尚书邝和侍郎于谦认为,朝廷没有充分准备,要求皇帝不能亲征。但不懂兵法的王振认为,只要兵多将广,就一定能打胜仗。英宗平时一贯对王振言听计从,禁不起王振的蛊惑,于是不顾大臣的劝谏,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匆匆出发。

这次出兵,由于缺乏必要准备,军队纪律涣散,士气不振,再加上王振的胡乱指挥,战争一开始,部队就一溃千里,未战先败。王振意识到情况危急,急令退兵回北京。但撤退中,王振又想带大兵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于是几十万大军往蔚州方向跑了40里地。

后来王振怕兵马损害家乡的田地,又下命令往回走。这样忽而北,忽而南,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在土木堡,英宗中瓦剌军假议和之计,被瓦剌军包围,明军大乱,损失惨重。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气愤地说:“我为天下诛此奸贼!”说完,将王振乱锤击毙。

眼看明军大败,脱逃无望,英宗便跳下马来,盘腿静坐,束手待擒,成了瓦剌的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臣震惊,悲痛不已。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兵部侍郎于谦向朱祁钰跪求,清除王振党羽,诛其家族。此时朝野上下一致要求诛杀王振党羽,朱祁钰立即下令处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余党。

王振从一个东宫局郎,最后成为一个权倾朝野、独断朝政的权臣,个中原因,深为复杂。有人认为这是王振善于钻营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应归咎于明英宗的昏庸无能,甚至也有人认为这是封建专制体制必然的结果,种种观点,不一而等,到现在仍无定论。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丁丑会试科场案”历史缘由,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创制科举选士制度以来,为体现其“公平”,科举考试中一直坚持“人不分贫富,地不分南北,唯以文章学问是赖”的原则。但耐人寻味的是,到了朱明王朝,却在科举考试中明确规定,人分南北,卷以率取。为什么明朝科举考试时一反常例,试卷要作南北之分?这还得要从明初的一个小故事说起。明洪武三十年

  • 明朝厂卫是什么样的组织?厂卫的职责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厂卫,人们立即想起明朝的“鲜衣怒马”锦衣卫。厂卫到底是什么组织,为什么人们谈起厂卫就会谈“虎”色变?事实上,厂卫并非一个组织,而是数个组织的合称,除了锦衣卫外,还包括东厂、西厂、内行厂等。这些组织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西厂、内行厂,都是手段毒辣、无孔不入的特务组织,这也是人

  • 明朝“空印案”之谜是怎么回事?“空印案”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初年,朱元璋先后兴起过四次大案,除了胡惟庸、蓝玉两案,还有郭桓案及“空印案”,后两案是因官员贪污而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惩治贪污案。对于郭桓贪污案,因为查有实据,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而“空印案”从事情缘由上来说,更接近于作弊行为。“空印案”的牵连之广,对明初的政治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造成

  • 明朝初期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所谓文字狱,就是文人们在写文章时,由于不慎而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并因此受到了残酷惩罚的案件。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也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文字狱之灾,从其残酷程度来说并不下于后来清朝康乾时期的文字狱,而这次文字狱的起因和过程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那么,明初为什么会兴起文字狱呢?明初文字狱的发生,从

  • 朱元璋生平故事介绍,朱元璋的身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自从这首歌谣在大江南北广泛传唱以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凤阳人已经众所周知,就连《辞海》中也讲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朱元璋的籍贯似乎已成定论。但事实上,至今在江苏的句容、盱眙、沛县等地,也流传着朱元璋是当地

  • 明成祖朱棣上位之后为什么要血洗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成祖朱棣应该没有不认识,朱棣上位绝对是不光明的,朱元璋本来是要传位给朱允炆的,朱允炆上位没多久就被朱棣谋反了,最后朱棣坐上了皇位。朱棣其实老早就知道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允炆,所以他也老早做好了准备。朱棣一直觉得朱允炆没有那个能力当皇帝,但是朱棣坐上皇位之后,虽然朱棣登上了皇位,但是并没有受到多少的好

  • 郭子兴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郭子兴为什么会选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贫民皇帝之最非朱元璋莫属。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发家事迹,可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仔细分析,其实这个小乞丐在他的皇帝路上,确实有过不少贵人相助的,其中最大,也是改变最深的帮助。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土豪军阀郭子兴了。郭子兴不仅赏识朱元璋,把自己手下的士兵给他带,攻打滁州时,还全权交由朱元璋负责。并且后来还

  • 朱元璋的故事:朱元璋是怎么收复太平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陈友

  • 朱元璋为什么会成功?明朝将领胡大海是开国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开国皇帝能成就霸业,既靠天时地利,更靠人和。其中“人和”很重要,皇帝开创基业时,靠自身魅力善于笼络人,能让一帮能臣良将死心塌地跟随他,即使为他舍命打江山,如果没有这种“人和”,谈不上建立霸业。朱元璋能成就霸业,并开创明朝,他手下有许多为他舍命打江山的人,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朱元璋手下名将云集,但

  • 朱元璋的历史形象如何?朱元璋有哪些政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权力顶峰的朱元璋,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反之,失人心者就要失天下,元朝的滅亡,便是镜鉴。因此他坐上龙椅之后,便诏谕各级政府:“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而已。”他改革元朝弊政,制定新法,以猛治国,澄清吏治,发展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