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漠南之战的过程

漠南之战的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814 更新时间:2024/2/14 22:41:40

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三次派出十万大军,反击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贤王部和伊稚斜的作战。此战拉开了汉朝大破胡虏的序幕。

战役过程

西汉收复河南地的第二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发兵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兵败降汉,汉武帝封其为涉安侯,不久死于汉。

伊稚斜单于即位后,对西汉边郡进行了更加频繁的袭扰。

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匈奴万骑侵入代郡,杀太守恭友,掠略千余人而去。

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掠千余人。

第二年,匈奴兵分3路,每路3万骑,入代郡、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北)、上郡,杀掠数千人。

匈奴右贤王对西汉收复河南地,筑朔方城,更是怨恨之极,数次进袭朔方,杀掠吏民甚众,企图夺回河南地。

为了确保朔方,给予匈奴进一步的打击,汉武帝决定实施第二步战略计划,发兵十余万,进攻盘踞漠南的匈奴右贤王。汉军兵分两路,以西路军为主攻方向,由卫青直接统领3万骑兵,出高阙北进,并指挥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统兵数万,出朔方,直接进攻右贤王的王庭。东路军由大行李息、将军张次公率领,统数万骑兵,出右北平,进击匈奴左贤王,牵制其兵力,策应卫青军的进攻。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卫青率大军出塞,乘夜悄悄包围了右贤王的王庭(约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右贤王自以为王庭距汉境遥远,汉军不可能奔袭至此,因此未做任何防备,当夜右贤王还喝醉了酒。卫青乘机指挥汉军发起突然进攻,匈奴立刻乱作一团,右贤王从梦中醒来,大惊失色,无法组织抵抗,急忙携爱妾,领数百精骑突围逃走。卫青急令轻骑校尉郭成等率军向北追击。郭成等追赶了数百里,见无法赶上,才返回。此战,汉军俘获右贤王部众男女15000人,裨王(匈奴小王)十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大获全胜。李息、张次公统率的东路军也取得了胜利。

当汉军凯旋回至边塞时,汉武帝派出的使者手捧大将军印信赶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八千七百户,所有将领统归卫青指挥。其余各将也都被大加封赏。为了嘉奖卫青,汉武帝甚至封卫青3个尚在襁褓的儿子为侯,分别封为宜春侯(卫伉)、明安侯(卫不疑)、发干侯(卫登)。卫青推辞,汉武帝坚决不准。

匈奴右贤王失败后,伊稚斜单于极不甘心,同年秋天,他派出1万余骑兵袭入代郡,杀代郡都尉朱英,劫掠千余人而去。

为了寻歼匈奴,巩固边防,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汉武帝令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公孙敖做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做右将军,李广做后将军,李沮做强弩将军,率领十万骑兵,斩杀敌人几千人而回。一个多月后,他们又全都从定襄出兵攻打匈奴,杀敌一万多人。

卫青的外甥、骠骑校尉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初次参加对匈奴作战,时年仅17岁。他率800骑兵,追击数百里,斩获匈奴2000余人,杀伊稚斜单于大行父(与单于祖父同辈)藉若侯产,俘单于叔父罗姑及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全身而返。汉武帝以其功冠全军,封为冠军侯,赐食邑二千五百户。

这次战役,卫青将赵信和苏建两支军队合为一部,与大军分开行进,结果他们单独遇上伊稚斜单于军,3000余汉骑与数万匈奴骑兵搏杀,激战日余,汉军不支,几乎全军覆没。赵信原本是匈奴降将,降汉后受封翕侯,他见匈奴军势众,发生动摇,领800残军投降匈奴。苏建单骑突围逃回。卫青不愿擅杀大将,遣人将苏建送押长安。汉武帝赦免苏建,将其贬为庶人。

赵信降匈奴后,向伊稚斜单于献策,将匈奴人畜军队向北迁移,诱使汉军深入,乘其远来极疲时,再给予打击。伊稚斜单于见汉军日强,便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撤离漠南地区,向漠北远移,同时派军继续袭扰汉边。

第二年,左贤王率万骑又入上谷,杀数百人。

在两出定襄的战役中,汉军改变了以前临战临时编组军队的作法,建立了中、左、右、前、后诸军,由大将军卫青统一指挥,并直接掌握强弩军,从而提高了诸军协同作战的能力。这是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来,军队编组最为严密的一次。但在实战中,由于通信联络不畅,未能协调好右侧防卫军,导致其单独遇上匈奴单于军,3000余骑全军覆没。汉军两出定襄,虽共歼敌19000骑,但并未达到袭歼伊稚斜单于本部的预期目的。汉武帝以这次军功不多,赏主帅卫青千金,未再益封。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霍去病的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物评价: 司马迁: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

  •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和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 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家生死存亡关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

  • 河西之战起因与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河西之战,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今河西走廊),打击匈奴的作战。背景 河西地区系指今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亦称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地区原来是大月

  • 红军四渡赤水的详细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土城作战失利,渡江北上入川受挫。为了摆脱严峻的不利局面,1935年1月29日至3月21日,中央红军在川黔滇交界处的赤水河上,由东至西,由西至东,来来回回作了四次横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渡赤水。我们先来回眸其主要经过:1月29日,中央红军退出土城战斗,在猿猴场到土城之间,分三路西

  • 湘江之战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长征不仅经受了恶劣自然环境,还遭到国民党的层层围追堵截。长征期间共进行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1000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战役战斗600余次,若问哪一场战斗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结果也最为辉煌,熟知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答:

  • 湘江战役惨败是谁的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一方面军长征中,历经百战。但真正对全军生死悠关的当首推湘江之战。林彪的一军团与彭德怀的三军团为中央纵队及整个红军的命运,与湘,桂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残烈撕杀。关于湘江之战,当年林彪的红二师4团团长耿飙和政委杨成武都写过回忆录。彭德怀的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也曾撰文。在潇水与湘江之间,方圆二百里的范围,八万

  • 血战湘江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3道封锁线后,由湖南省南部向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前进。蒋介石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5路专事“追剿”;并令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

  • 四平会战真实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由于东北沦陷的比较早,当二战的战火蔓延到全中国的时候,东北反而保护了下来。所以等到二战胜利的时候,东北却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战略地区,一时间引起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争夺。尤其是当时正值重庆谈判时期,只要是谁能争下东北,在谈判桌上就会增加一分底气。当时的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总之,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万一不

  • 中国巴黎和会不签字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不签字在利益层面上并没有作用,只是政治博弈和民族自尊心的结果况且真要说起来的话,在和约上签字能获得的利益反而更多。但是决定拒绝签字的不是北京政府,而是外交代表团。那么为什么代表团决定不签?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国内的民意和全权代表中反对签字居多,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和约的签订与否其实已经脱离了正常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