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导致朝廷数百官员惨遭杀戮的甘露之变,宦官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导致朝廷数百官员惨遭杀戮的甘露之变,宦官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19 更新时间:2023/12/31 23:10:47

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段被宦官支配的时期,那个时期的中国处于非常动荡的局势中,因为宦官当道而造成的惨剧数不胜数。比如秦朝时,赵高逼死扶苏,拥胡亥继位,却间接导致了秦的灭亡;汉朝时,汉恒帝为了改变外戚梁冀专权的现状,与单超、唐衡等五位宦官联合起来谋杀梁冀,造成了"五候"把持朝政的局面,使汉朝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时间。

等到了唐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后,造成了社会和朝政混乱、藩镇割据、宦官的势力日益壮大的局面。而唐文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将权力再次握在皇家的手里,发动了"甘露之变",结果却引得数百位官员命丧于此,令人唏嘘不已。

唐玄宗影视剧

安史之乱预示着"甘露之变"的发生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人在位的时候积极的扩展疆土,先后平定了辽东、突厥等地区,使唐朝拥有了非常广阔的领土。而为了能够可以更好的巩固对边疆的控制,唐玄宗在边地设立了节度使和经略使。不过节度使不但管理军事,还拥有着辖区内的行政、财政等大权,逐渐成为了皇室隐藏的忧患。

尤其是从开元年间开始,唐玄宗提拔过许多节度使为宰相。宰相李林甫担心文臣们因谋划献计获得战功,得到高位威胁到自己,因此想断了这条路,便向唐玄宗谏言建议剿灭夷狄时,比起相信一些只会出谋划策的文臣,倒不如任用骁勇善战的藩将。

李林甫剧照

唐玄宗采用了他的建议,任命安禄山去带领一支非常精锐的部队。等到"开元之治"末期的时候,唐玄宗丧失了努力进取的精神,开始贪图享乐,荒废朝政,将国事先后交给了李林甫,自己很少在过问朝堂之事。

但是李林甫只知道搜刮民财、压榨百姓,朝政逐渐变得腐败起来,再加上唐玄宗越来越宠信安禄山,使得他独掌大军,引得宰相杨国忠十分记恨安禄山,造成了将相不和的局面,不久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其实从"将相不和"这一点就能说明当时唐朝的内部矛盾很大,唐玄宗偏信李林甫、安禄山等人;中央和地方军队势力之间的争斗,都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消耗了唐朝的国力。而各种社会矛盾比如经济方面、多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等等都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安史之乱

等到"安史之乱"结束后,它造成的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这一次的战乱,烧毁了许多宫殿、良田,上万名将士、百姓死于荒野,整个中国在当时是一片荒凉的景象,历时很久才逐渐恢复过来。并且"安史之乱"毁坏了统治的基础,削弱了皇室的专权,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且对唐朝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间接造成了宦官手握军权,势力日益壮大

自"安史之乱"结束后,在黄河下游的各位节度使们拥有了自己的精兵,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等到唐德宗继位之后,就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建中二年的时候,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想要继承节度使之位,遭到了唐德宗的拒绝。

李惟岳十分气愤,同时也察觉到了唐德宗想要削弱他们这些节度使权力的念头,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他便和其他节度使如田悦、梁崇义等人商议后一同掀起了叛乱。唐德宗便派驻守幽州的朱滔、淮西的节度使李希烈等人平乱,而不久之后梁崇义战败身亡,李惟岳的部下王武俊叛变,趁其不备杀了李惟岳后向中央请降,只剩下田悦苦苦支撑。

唐德宗影视剧

原本这件事应该就到此为止的,但是人总是贪心的。唐德宗虽然事后嘉奖了王武俊、朱滔等人,但是有些人不满唐德宗的赏赐,认为自己的功劳要比其他人更大。于是田悦看准了机会,策反了王武俊和朱滔,得到两人帮助的田悦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几人各自称王。

唐德宗任命李希烈前去镇压,李希烈表面上是去镇压的,但实际上已经早与他们暗中联手,不久后他也自立成王,局势更加混乱。之后,朱滔的哥哥朱泚侵占了长安,自立为帝。唐德宗无奈被困于奉天城,向魏县行营求助,节度使李怀光和李晟前来救援,唐德宗转危为安。

不过唐德宗竟然听信了宰相卢杞的谗言,没有召见李怀光等人,李怀光便按兵不动并上表揭露了卢杞等人的好几项罪状,唐德宗这才贬谪了卢杞。不久之后,李晟大肆收集士兵,势力渐渐强盛起来。李怀光觉得在这样放任下去,有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与权势,而朱泚则主动联系了他,两人达成了先灭李晟的合作共识。

唐德宗影视剧

但是李怀光自视清高,不甘于屈居人下,在与朱泚合作期间,两人也多有摩擦。他心里明白只懂得带兵盲干的朱泚,并不值得自己追随,更何况现在局势越来越混乱,及时止损才是正确的选择,最终与朱泚决裂,逃往河中。因此朱泚孤立无援,唐军趁机挺进长安,最终朱泚等人战败身亡,权力又回到了唐德宗的手上。

不过因为李惟岳、朱滔、李怀光等人接二连三的背叛,唐德宗从此不再信任宰相,对将领们更是十分猜忌,总是怀疑对方是不是有了反叛之心,变得多疑敏感起来,更是认为文官们只适合筹谋谏言,不适合管理军事,削弱了大臣们的军事权力。

唐德宗开始宠信重用宦官,甚至把最重要的掌握十几万神策军(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禁军)的大权交由给了宦官们。掌管了军权的宦官们自然不同于往日,再加上他们基本上就是与唐德宗相处最多的人,对他的脾性有所了解,也会懂得察言观色,唐德宗就更为宠信他们。而有些大臣为了得知唐德宗的消息就会去巴结宦官们,宦官的势力也就日益壮大,导致了"甘露之变"的发生。

李昂影视剧

李训发起"甘露之变",却惨遭失败

宝历二年,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带领着神策军拥立李昂为帝,被称为唐文宗。而李昂在位期间,朝臣们分为两党,各自为政,相互抨击对方,许多清廉、有能力的大臣们都成为了朝堂争斗的牺牲品。又因为宦官仍旧把持着神策军,掌握着军事大权,势力日益壮大,甚至可以威胁到帝位的变动,所以李昂决定除掉宦官。

当时,宦官中权力最大的是拥立李昂即位的王守澄,他觉得李昂软弱可欺,更加的嚣张跋扈。但是沉迷于权势之中的王守澄,哪里会想到李昂已经在暗地里与他手下的两位幕僚李训、郑注联手了,两人借着宦官之间的内斗,一点点削弱了王守澄的势力,最后被李昂寻了个大错,处决了。

不久之后,李昂亲临紫宸殿设宴,百官皆在。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没有遵守宫规,向前禀告说是有士兵发现左金吾衙门后院有甘露降临,此乃祥兆后便退下,百官听后纷纷表示祝贺。李训等人借机劝说李昂前去观看,接受上天赐予的祥瑞。

甘露之变

李昂欣然同意,等他出了紫宸门,到了含元殿的时候,先命李训等人去查看甘露,结果李训回来禀告甘露是假,李昂半信半疑间又派宦官仇士良等人去查看。但事实上,这所谓的甘露不过是发动政变的一个借口,李训等人真正的目的是借机消灭宦官一党。

于是仇士良等人一走,李训就召集了郭行余、王璠两人,两人的私兵皆在门外等待命令。但是仇士良进入了后院后,就发现了不对,急忙逃了出来,也正是因为没有拖延住仇士良等人,王璠又打了退堂鼓,带领的宁兵没有及时支援,李训一手计划出来的"甘露之变"就这样失败了。

仇士良影视剧

仇士良带领着神策军冲回了紫宸殿,打着"讨伐贼党"的旗号大肆诛杀官员,甚至来没有参与进来的宰相王涯等大臣们都惨遭杀害。一时间,宫内血流成河,在大殿之内的数百名官员皆被斩杀。李昂也被宦官们控制,朝政也用宦官们把持,开了第二次的宦官时代。

事实上,"甘露之变"的失败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取决于发起人李训的身上。他其实和李昂联手一是想获得权势,二是他不甘于屈居于一介宦官之下,毕竟宦官一开始不过就是奴才罢了,性格高傲的他哪里会忍受得了奴才在自己的面前耀武扬威。

甘露之变失败

因此他和郑注在与李昂联手的期间,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赏赐,为了能够爬的更高,多次与郑注争功。这次"甘露之变"其实也是因为想要独吞功劳,没有通知郑注的人马提前发动,所以郑注的士兵才没有及时支援,使得原本很有可能成功的"甘露之变"失败了。

李昂也没有做到用人不疑,因为郑注曾经破坏了他之前除掉宦官势力的计划,所以他一直对郑注有所猜疑,更加信任李训等人,给了李训有恃无恐的资本。而面对李训的争功行为,郑注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不断争斗的两人以及忙于安抚两人的李昂,忽略了仇士良在暗地里快速增长的势力,造成他有了能够屠杀百官的实力,从而在甘露之变中反败为胜,也因此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皇帝身边携带备份诏书故敢于将传位诏书置于“正大光明”匾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正大光明”匾系顺治皇帝所书,悬挂于内廷正殿——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四个字原系顺治皇帝所书,康熙朝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宫御书处,乾清宫悬挂的是乾隆摹拓的,后来嘉庆朝失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现今所看到的“正大光明”匾额就是嘉庆朝留下来的。“正大光明”四个字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

  • 杨国忠所作所为诱发安史之乱,激起军队不满,最终导致马嵬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杨家不灭、大唐必亡。马嵬驿兵变,军人们的目标很明确:灭掉杨家全族,身为核心人物的杨贵妃自然难逃一死。为啥这么讲?绝大部分军事行动,背后都由政治动机驱动;马嵬驿兵变的发生,禁军只是执行者,而主导者则是那股试图改变李隆基逃跑路线的势力,其核心就是太子李亨。对于他而言,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危机处理:杀掉杨家

  • 曹家虽看似光鲜但有很多亏空,清世宗抄家时发现大量当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家族被清世宗下旨抄家,就这样曾经在康熙时期显赫一时的江南曹家就被抄家了,清世宗本以为曹家是家大业大,但是查抄完曹家的家产之后,清世宗才发现曹家的家产连填补曹家造成的国库亏空都不够,而曹家之所以欠了国库这么多亏空,却与他老爹清圣祖有着很大关系。曹家不过是拿着皇家的银子往皇帝

  •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既是中世纪自身发展之果也是促进其发展之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客观地说——中世纪既是文艺复兴和大航海结束的,又不是它俩结束的。说是它俩结束的,因为这两件事,被后来的史学家们,作为中世纪于1500年结束的标志性事件;说不是它俩结束的,因为它们亦是中世纪发展之“果”,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但不是主因和唯有之因。需要说的是,以往人们对中世纪的理解,基本是负面

  • 左宗棠为收复新疆集结七万人,但实际作战者只有三万左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岁月,然而就是这段屈辱岁月中也曾出现过一抹亮色: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当时已70岁高龄的老将左宗棠毅然抬棺出征,从而成功保住了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左宗棠的功绩与才能甚至在国际上

  • 故事:清华园火车站何以成为重要一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机关开始筹备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事宜,决定由周恩来主管迁移工作。其实早在北平正式解放前,1月19日,中央办公厅就曾派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副部长范离和工作人员刘达等前往北平,为中共中央选择驻地。2月5日,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一行从西柏坡出发到达北平,开展中央迁平

  • 项羽宁可自刎也不渡乌江,只因在逃跑途中,一老父对他说了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诗有点吹嘘项羽的意思。要知道在垓下之围时,刘邦、彭越、韩信、英布等人连兵百万,联军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亲自率领的十万楚军围得水泄不通。当此之时,项羽被重重包围且没有外援,就算是天神下凡恐怕也难以挽回局势。而大半个楚国,都已经被刘邦拿下,项羽手中拥有的资本,只剩

  • 这支新四军部队,正在黑夜中急行军,突然发现,身边全是日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943年11月份一个寒冷的夜晚,西北风呼啸着横扫赣榆县城外的一条公路。新四军3师23团刚刚拿下赣榆县城,正排成一路纵队向解放区行军。战友们急促的脚步和着冷风卷起的干枯树叶及扬尘在夜色中向前推进。九连、十一连作为先头部队,早出发了两个小时。十连远远地跟在后面。23团的军装,都是缴获日军的,远远望去,

  • 一代妖僧姚广孝,曾帮助朱棣取得皇位,为何嘉靖帝将其移出太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身旁必有能人辅佐,比如刘邦与张良、萧何,刘备与诸葛亮,赵匡胤与赵普等等,这一对对明星组合或是开创了一个王朝,或是延续了一个朝代的辉煌。而在拥有两百多年国祚的大明王朝中,朱棣与姚广孝这对组合却十分特别,因为姚广孝是一位身披袈裟的空门弟子,但他却辅佐朱棣完成了以燕藩一地之力夺取天下的

  • 妻子汤仪逝后,马一浮孤身60余年,蓄长须纪念,拒绝岳父再娶劝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马一浮与丰子恺在杭州蒋庄“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若是不言背景,谁能想到这样一首对仗工整、富有韵律,又饱含着诗意的五言律诗,是从一个九岁的孩童口中说出来的呢?这位孩童名叫马一浮,那日被母亲私下里叫去,对方指着庭院中盛开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