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四大名镇,其中三镇变城,一镇还是镇,该镇为何没发展起来?

明清四大名镇,其中三镇变城,一镇还是镇,该镇为何没发展起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033 更新时间:2023/12/18 4:44:13

城,以盛民也。早期诸侯用围合的城墙保护封地的子民,内之为城也。

随着农耕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也逐渐展露,城市的周边也涌现出了一批商业中心,衍生出了城镇的概念。

作为集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的“C位地段”,城镇的繁荣不言而喻。

明清时期,除了风头最盛的京师外,还有四大名镇一说。

时过境迁,如今“四大名镇”却只余“三城”。珠三角的经济强市佛山市,中国瓷器之都的景德镇,九省通衢的武汉汉口市。

余下的一镇又是如今的地,昔日的“四大名镇之一”为何会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四大名镇的“崛起史”

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提上日程”。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迎来了商品经济大发展时期,商业集镇勃兴。

得益于商业贸易,集镇的经济与地位与日俱增,更有甚者能与省会齐名。这些城镇中的“翘楚者”,便以“四大名镇”为代表。

名镇之首的汉口,因汉江在此汇入长江而得名,其实算是个“新兴之秀”。

嘉靖年间才从汉阳分离出来的汉口,凭借得天独厚的九省通衢地理优势,借助长江汉江强大的水运能力成功跻身武汉三镇之首。

四通八达的水路枢纽让其迅速崛起为内河航运最大的港口城市,名誉海内外的著名商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佛山镇作为四镇中仅次于汉口镇的存在,也是与“大哥”汉阳走的是同一条“发家路”。地处珠江下游的海运便利,为佛山的经济注入了无限机遇与活力。

在古代水运相比陆运更为便利与成本较低的条件之下,依托纵横如织的河道,佛山先民传承的制陶和纺织技艺也从这里走全国。

铸造业,制陶业与纺织业三大产业支柱也成功让佛山完成华丽变身,好不繁荣。

临近潘阳湖的景德镇则是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瓷器“实力出圈”。

泥土在匠人的手中千变万化,质地精良的白瓷,釉色似玉的清白瓷,这些在火中涅槃的艺术品不仅深受国人喜欢。更是远销海外,是世界闻名的“瓷器之都”。

宋太祖赵匡胤的建都开封,给了朱仙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虽然仅是地处开封的不经名的小镇,但作为南北运河的交汇处,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都在此汇聚,商贸的交易造成了朱仙镇空前的繁荣。

但光靠地理优势显然并非发展良策,木版年画才是朱仙镇的“特色名片”。

绘画,雕版,造纸技艺为一体的木板年画,是家家户户心中的“年味”。

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木版年画发源地,朱仙镇早已远名在外。加之百姓喜爱,水路便利,木版年画往往供不应求,成为唯一地处北方的“名镇之一”。

“四大名镇”却变三城

最具传奇色彩的汉口镇辉煌又续,与武昌,汉阳二镇合并,组成了如今的武汉市。

作为主城区之一的汉口,经济上也依旧稳定发力,是武汉商业,金融中心,发展势头稳健。

华丽变身的佛山如今仍是繁华依旧,作为全国的制造业中心,佛山仍是“经济巨头”,是珠三角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发展,未来可期。

“瓷器之都”的景德镇继续在制瓷业绘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年来一直专注于制瓷事业,当地大学也为祖国培养上万瓷业人才。近年来更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将陶瓷文化传播与外,发展也更为创新与持久。

按理说,其他三镇都发展不错,朱仙镇却“出了意外”。名噪一时的朱仙镇却仍为小镇,与其他三城相比,尽显黯然。

无限辉煌的“四大名镇之一”,为何会发展为如今名不见经传,历史的长河中,朱仙镇又经历了什么?

朱仙镇没落的“真相”

“因水而兴,也因水而衰”是朱仙镇落败的根本,这又如何说起呢?

黄河的决堤让古运河不幸被沙填,但人口超百万的开封城自然不能没有自己的内河港口。距离城区不远的朱仙镇,也就在这时进入大众视野。

作为贾鲁河航运的终点的朱仙镇,自然而然的因为水运而兴起。贾鲁河是开封城连通外界的唯一通道,所有货物都在此集散,销往各地。

到了嘉庆年间,黄河的再次决堤,一次次的水患让贾鲁河的航运条件难以恢复,朱仙镇的没落也从此刻开始。

时间来到光绪年间,此时的贾鲁河已经全然丧失了通航能力,彻底断航

,航运价值消失殆尽。更让朱仙镇处境“雪上加霜”的是,京广铁路的通车,让沿线城市毫无疑问取代了水路交通枢纽朱仙镇的地位。

商业的衰落导致朱仙镇人口锐减,商人悉数离开,百姓也居家迁往京广铁路沿线的郑州许昌等地。随着人口的流失,也让朱仙镇的辉煌在这一瞬成为了历史。

开封的没落其实也算是朱仙镇衰落的起点,无法再拥有如此历史契机,也决定了朱仙镇无法“东山再起”的悲剧。

以木板年画作为经济产业也显然并非立业之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新的工艺,木板年画这种传统工艺也逐渐落没。

四大名镇之兴,都是古代海运发展的产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予了它们可遇不可求的契机与发展。

四大名镇各有千秋,支撑产业也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它们日后的发展各有特点。

朱仙镇的落没,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没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没了交通枢纽的地位,也没有赖以支撑的实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终究被淹没在历史的“优胜劣汰”之中,让人不禁唏嘘一番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旧事地图:明嘉靖年间《北京城宫殿之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此《北京城宫殿之图》绘制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可能为1531年前后,原图现藏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是现存最早的明代单幅北京城地图。该图没有比例尺,为民间绘制不属于官修,图上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会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钟鼓楼、景山不在中轴线上,但该图仍为研究明代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

  • 殷商时期占卜刻字的习惯导致后来写字一直是从右向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自从甲骨文诞生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汉字都是由上到下、从右到左书写的,这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最合理”的选择。在殷商时代,采用的是占卜记事的方式。人们先用火焚烧龟甲或牛骨,然后在形成的裂纹之间刻画文字,这就是我们都听说过的甲骨文。从如今发掘的文物上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就是按照由上

  • 王实甫的《西厢记》彰显了人性解放,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一颗闪耀的明星,作者王实甫以“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的爱情”为线索,生动描写了二人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大胆与封建家长进行斗争较量,努力冲破礼教藩篱的束缚。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借鉴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后,结合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儒教束缚松弛、个人意

  • 甲骨文虽为汉字源头,但直到汉代才彻底“隶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方块字”,是对“横平竖直”汉字的“俗称”。而汉字可以“横平竖直”来概括,是“隶变”之后的事情。所以,显然是隶书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即使在“隶变”之后,仍有一些汉字形体并非体现“方块字”特征,例如“行书”、“草书”。又所以,“方块字”只是对隶、楷汉字的“俗称”。目前,殷商甲骨文是公认的汉

  • 恋爱8年,结婚22年,余生33年他守着妻子的骨灰坛度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民国时期的才子们,崇尚个性解放、恋爱自由,骨子里都流淌着一种放荡不羁的风流思想,他们丰富的感情经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似乎一个才子,若没有些风流韵事,都不足以称为才子。但民国却有这样一位才子,他对爱情始终如一,即便与妻子天人永隔,他也守着她的骨灰坛度过了余生33年的漫长岁月,他这一生的爱情故事,只与

  • 结婚31年,她屡次劝丈夫纳妾,甘心解除婚姻,离婚后独自活到85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今宵露寒,先生再见,转身却是泪水潸然。这似水流年,我们不亏不欠,一别两宽各自喜欢。——《先生再见》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前妻卢慕贞在澳门听到这个噩耗后,悲痛万分,她特意在家中为他设了灵堂,还请人代笔,写了悼文。世人皆知山龄喜,谁人知晓卢氏悲?-1-1867年,卢慕贞出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书香门

  • 古人讲“竹子开花、马上搬家”,有啥说法?古人智慧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竹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竹子坚韧挺拔、高风亮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宋代词人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但古代民间又流传着“竹子开花、马上搬家”的俗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你见过开花的竹子呢?《山海经》中说:“竹六十年一易根

  • 14岁苏联少女,被拉去洗澡,刚解开衣服,2个男子扑了上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940年,14岁的少女柳芭,被好友丽达拖去澡堂。柳芭满腹牢骚,她饿得头晕眼花,洗什么澡?丽达笑而不语,轻轻推开大门,柳芭一抬头,差点晕过去!只见2个彪悍的男子,正一手提着酒瓶子,一手拿着皮鞭,冷笑着走来……柳芭想跑,却被丽达死死摁住。柳芭是谁?她的结局如何?一、孤立无援,8人战坦克1942年,一个

  • 历史上唯一被穷死的王朝,皇帝向大臣借钱发军饷,群臣却无动于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的灭亡,久经传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个皇帝非常的穷,穷到他向大臣们借钱打仗,所有大臣都不愿借给他,最后他上吊自尽,他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号称“史上最穷皇帝”。他每天都勤于朝政,提倡朴素,最后却因国库空虚而陷入绝境,甚至连向大臣们借钱,都无法扭转颓势。那么,这位非昏庸无道的崇祯皇帝,为何最终走向

  • 不是皇后也不是嫔妃,古代皇帝的第一次,被这2类女子“夺”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为了延续政权,传宗接代非常重要,所以皇帝坐拥后宫佳丽三千,就是为了多生一些子嗣,因此,古代的皇室,就会有专门的人去教皇帝一些男女之间的事情。令人好奇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的第一次都是给了谁呢?其实并非是后宫中的嫔妃或者是皇后,而是这两类人。▲晋武帝司马炎(图/翻摄百科词条)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