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宁古塔”有多恐怖,为何满清官员宁死都不去

“宁古塔”有多恐怖,为何满清官员宁死都不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612 更新时间:2023/12/23 12:11:14

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为何把罪犯发放自己老家?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

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流人图

自清顺治十年(1653)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余年。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让宁古塔成为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历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到了清代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制度,设置了多处罪犯流放点。顺治初年,已制定了大清律,对罪犯的流放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是流放人员的起因、种类,流放人员的刑期,流放人员的生活等。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特批。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鸡林旧闻录》记载:清兵入关之初,流徙罪犯,多编管于吉江两省。及康熙时云南既平,凡附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于上阳堡,在今开原县边门外,满语称其地为台尼堪,尼堪汉人之谓。

原文释读:清初入关,流放罪犯,大都流放到了吉林、黑龙江两省。康熙二十年(1681)春,清师平定昆明吴三桂部叛乱,凡属吴三桂滇军之人,全部流放到了尚阳堡。尚阳堡位于今开原县东部边门外(今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佟屯村西南10里、清河水库上游淹没区),满语称那个地方为“台尼堪”,“尼堪”是对汉人的称呼。

宁古塔

为何宁古塔是清初最主要的流放地之一?

在清朝初期,流放的地点主要是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内的东北地区。东北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那里一直在清政权掌控中。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个放心的地方去,这也许是中国历代当权者共同遵循的一个规则。而且其他的地域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南方没有完全控制,那更何谈西北了,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而且鉴于当时的中俄关系,为防范沙俄的侵扰,让犯人们戍守边疆也是出于国防需要。

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和宁安市。仅在清初的顺治年间,因科场案、浙东通海案以及文字狱等就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宁古塔。

流人们对宁古塔所做的贡献有哪些?

来自中原以及江南的流人们来到这里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萧条、荒芜的状况。

流人们摒弃东北原始的耕作方式,把内地的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了这里,使粮食产量得以极大的提高,粮食品种也由原来的四、五种增加至十余种。尤其在土地开发上最为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至雍正初,宁古塔将军所辖可耕种的土地也达到了原来的十倍。明末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流放宁古塔后,将中原蔬菜、花卉种子及农业耕种方法也带到这里,被当地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

宁古塔地区原来店铺很少,几乎没有贸易活动,流人杨越建议宁古塔将军建立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仅一年时间,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人参、蘑菇、毛皮等都得到了交换、出卖,并很快吸引了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吴兆骞的儿子吴晨臣二十多年后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的描述,“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可以说,宁古塔的商业贸易是从流人开始的。

医药卫生方面,流放宁古塔的吕氏家族应该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雍正年间震惊全国的文字狱案,是因吕留良的反清思想而起。雍正十年,吕留良在死后49年惨遭开棺戮尸,其孙辈发往宁古塔。全族12户111口人背井离乡,踏上走向塞外边关的远行之路,雍正十一年冬到达宁古塔。宁古塔土著满人崇信萨满教,有病多采用一些土办法,而吕留良的孙子吕懿兼擅长医术,于是他开始在本地行医,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也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医疗环境。据史料记载,他曾被任命为宁古塔戍所的医官,后来清廷下令不许流放人员任官,才被免职。

据记载,吴兆骞离开北京时用牛车带了上万卷书,他和流人杨越一起利用这些千里迢迢带来《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书籍,开设“读书草堂”,对当地人进行文化教育。

流放宁古塔的名人都有谁?

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江南科场案而流放三年宁古塔的方拱乾写了近千首诗,几乎每日都要写一首诗,不仅有他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在谪居地的许多小事也被收入诗中,编成《何陋居集》,这是宁古塔最早的诗歌集。

流人吴兆骞在宁古塔谪居二十多年,发挥其“江左风味”的笔法,他的许多诗作都有戍边卫国之内容,是讴歌戍边将士们的塞外绝唱,其中《秋笳集》赞颂的是大将军安步海东抗击罗刹,还有讴歌山川之美的《长白山赋》等等,可以称之为不朽之作。他的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更让我们深刻了解了流放文人在宁古塔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平日里度日如年,对家乡无尽思念,对父母大人祈盼平安,与友人诗歌唱和,都一幅又一幅地展现于后人面前。

自古以来宁古塔的山川大地留下的名字,多为当地土著人以民族语言所记述的。而明代末的兵部尚书、河南新乡人张缙彦游历了宁古塔新旧两域周围的山川、村落、河流等,为之重新命名,增加了这些山川的文化底蕴,这些默默存在于亘古荒原上的河流大山有了自己的名字,被收入到他的《宁古塔山水记》之中。他又对宁古塔的风土人情和富饶物产做了十分详细的记录,让关内人了解了这塞外的山水、塞外的村庄和民俗、塞外非常丰富的物产。今天我们要了解宁古塔之山水,必读《宁古塔山水记》,文章虽不多,但内涵博大,包含宽广,而且文词优美,笔法简练,不仅是宁古塔乃至黑龙江最早的山水游记和散文集,而且是一部优秀的地域文集,为宁古塔地域研究提供了内容翔实的佐证。许多在正史中找不到的资料多可以在此记中得到,可以说它是历史的补充。

张缙彦的另一部散文集《域外集》更是值得一读,这里的“记、论、书、傅、疏、说”主题文章有二十二篇,所记的多与流人有关,也是论述塞外的山水、风俗和物产之作,对研究宁古塔流人生活及塞外之风俗,其史料价值更高。

清代宁古塔的历史记载中流人的活动占有很大部分,这些记述为后来人留下了一笔十分丰厚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可以通过它们去了解三百多年前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曲折。

“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这是诗人吴梅村对流人境况的写照,今天再研究流人,追寻他们的足迹也算是对先人们的一种慰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清四大名镇,其中三镇变城,一镇还是镇,该镇为何没发展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城,以盛民也。早期诸侯用围合的城墙保护封地的子民,内之为城也。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也逐渐展露,城市的周边也涌现出了一批商业中心,衍生出了城镇的概念。作为集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的“C位地段”,城镇的繁荣不言而喻。明清时期,除了风头最盛的京师外,还有四大名镇一说。时过境迁,如今“四

  • 旧事地图:明嘉靖年间《北京城宫殿之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此《北京城宫殿之图》绘制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可能为1531年前后,原图现藏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是现存最早的明代单幅北京城地图。该图没有比例尺,为民间绘制不属于官修,图上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会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钟鼓楼、景山不在中轴线上,但该图仍为研究明代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

  • 殷商时期占卜刻字的习惯导致后来写字一直是从右向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自从甲骨文诞生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汉字都是由上到下、从右到左书写的,这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最合理”的选择。在殷商时代,采用的是占卜记事的方式。人们先用火焚烧龟甲或牛骨,然后在形成的裂纹之间刻画文字,这就是我们都听说过的甲骨文。从如今发掘的文物上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就是按照由上

  • 王实甫的《西厢记》彰显了人性解放,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一颗闪耀的明星,作者王实甫以“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的爱情”为线索,生动描写了二人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大胆与封建家长进行斗争较量,努力冲破礼教藩篱的束缚。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借鉴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后,结合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儒教束缚松弛、个人意

  • 甲骨文虽为汉字源头,但直到汉代才彻底“隶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方块字”,是对“横平竖直”汉字的“俗称”。而汉字可以“横平竖直”来概括,是“隶变”之后的事情。所以,显然是隶书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即使在“隶变”之后,仍有一些汉字形体并非体现“方块字”特征,例如“行书”、“草书”。又所以,“方块字”只是对隶、楷汉字的“俗称”。目前,殷商甲骨文是公认的汉

  • 恋爱8年,结婚22年,余生33年他守着妻子的骨灰坛度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民国时期的才子们,崇尚个性解放、恋爱自由,骨子里都流淌着一种放荡不羁的风流思想,他们丰富的感情经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似乎一个才子,若没有些风流韵事,都不足以称为才子。但民国却有这样一位才子,他对爱情始终如一,即便与妻子天人永隔,他也守着她的骨灰坛度过了余生33年的漫长岁月,他这一生的爱情故事,只与

  • 结婚31年,她屡次劝丈夫纳妾,甘心解除婚姻,离婚后独自活到85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今宵露寒,先生再见,转身却是泪水潸然。这似水流年,我们不亏不欠,一别两宽各自喜欢。——《先生再见》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前妻卢慕贞在澳门听到这个噩耗后,悲痛万分,她特意在家中为他设了灵堂,还请人代笔,写了悼文。世人皆知山龄喜,谁人知晓卢氏悲?-1-1867年,卢慕贞出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书香门

  • 古人讲“竹子开花、马上搬家”,有啥说法?古人智慧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竹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竹子坚韧挺拔、高风亮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宋代词人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但古代民间又流传着“竹子开花、马上搬家”的俗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你见过开花的竹子呢?《山海经》中说:“竹六十年一易根

  • 14岁苏联少女,被拉去洗澡,刚解开衣服,2个男子扑了上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940年,14岁的少女柳芭,被好友丽达拖去澡堂。柳芭满腹牢骚,她饿得头晕眼花,洗什么澡?丽达笑而不语,轻轻推开大门,柳芭一抬头,差点晕过去!只见2个彪悍的男子,正一手提着酒瓶子,一手拿着皮鞭,冷笑着走来……柳芭想跑,却被丽达死死摁住。柳芭是谁?她的结局如何?一、孤立无援,8人战坦克1942年,一个

  • 历史上唯一被穷死的王朝,皇帝向大臣借钱发军饷,群臣却无动于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的灭亡,久经传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个皇帝非常的穷,穷到他向大臣们借钱打仗,所有大臣都不愿借给他,最后他上吊自尽,他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号称“史上最穷皇帝”。他每天都勤于朝政,提倡朴素,最后却因国库空虚而陷入绝境,甚至连向大臣们借钱,都无法扭转颓势。那么,这位非昏庸无道的崇祯皇帝,为何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