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耀庭:14岁净身入宫,大清亡了,伺候皇后洗澡1年,被赶出皇宫

孙耀庭:14岁净身入宫,大清亡了,伺候皇后洗澡1年,被赶出皇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67 更新时间:2023/12/28 17:06:12

1916年,14岁的孙耀庭被净身入宫。但此时,溥仪已经签署了退位诏书。而孙耀庭,后来被派到皇后婉容身边,专门伺候她洗澡。

孙耀庭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他活到了1996年,享年94岁,被誉为“历史活化石”。

孙耀庭的出身并不低,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还读了4年私塾。

当然,他并非什么富贵出身,否则也不至于净身入宫。

孙耀庭的父亲,主要帮村里的私塾先生干活,这才有了送儿子读私塾的机会。

然而,1916年,战乱四起,私塾先生为了躲避战乱,去了别处,孙耀庭的父母也就此沦为乞丐。

一家6口,等着吃饭。

最终,走投无路的父母,把14岁的儿子狠心送进了宫里当太监。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此时的溥仪,已经签署了退位诏书。他虽然还住在紫禁城里,但早已经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皇帝。

孙耀庭入宫后,饱受欺凌,永远做着最脏最累的活。

但好在,他读了4年私塾,认识一些字,人也比较机灵。

入宫第二年,端康皇贵太妃突然把他调到身边。

为了抓住这次机会,孙耀庭还花了60银元,在老太监手里买了个好听吉祥的名字——成祥。

当然,这不是孙耀庭傻,而是有人敲诈他。

这笔钱,他必须出,否则便会有无尽的麻烦。

最终,孙耀庭掏了60银圆,换来了“司房”的活。

司房,是个肥差,主要负责宫女调动,还有各宫贵人的衣服。

在这里,孙耀庭干了四五年,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太监。

他已经不是初入宫的小太监了。

但他也是有野心的人。

为此,他想办法成为皇后婉容的身边人。

婉容对身边人很好,因此,伺候婉容的日子,是孙耀庭最幸福的时光。

他可以抬着头走路,毕竟他的背后是皇后。

当然,婉容也不好伺候。

在孙耀庭的自传中,详细记录了他是如伺候婉容的。

比如,近身伺候时,目光不能直视主子,必须全程跪着;比如,皇后洗手时,必须跪成合适的角度,把水盆递给皇后,让她刚刚接触到,不能过高,让皇后抬手,也不能过低,让皇后弯腰;比如,皇后抽烟时,点火的太监和宫女,也必须跪着……

而最让孙耀庭印象深刻的,还是伺候婉容洗澡。

"通婉容洗澡,从全身衣服脱光,到洗完再穿上,她不动一点儿手,全由宫女伺候。无论怎样,她都坐在那儿,始终纹丝不动。"

这是孙耀庭自传里的原话。

可见,当皇后的确养尊处优,日常梳洗均无需自己动手。

而伺候她的人,必须全程跪着。

婉容喜欢泡澡,水温必须时刻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而洗完澡后,婉容还喜欢照镜子,她照多久,身边的宫女就要跪多久。

孙耀庭只伺候婉容1年多的时间,但这1年多,是孙耀庭最舒服的时光。

此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婉容和溥仪都被赶出了皇宫,孙耀庭也失去了工作。

他成了无业游民,只能回天津老家。

他想要种田,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土地,最后只能靠兄弟接济。

他无儿无女,没有后人,皇帝皇后没了,他便没有了去处。

好在,他还有些积蓄。

后来,孙耀庭回到北京,在兴隆寺和一群老太监一起,置办了土地和房屋,租赁给别人,换取租金。

他们互相照顾,互相温暖。

曾经,在紫禁城,他们相互陷害,互相算计;如今,走出紫禁城,无人接纳,他们成了彼此最亲近的人。

有句话说得好:

“当你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

在那个旧时代,就算是低人一等的太监,也有三六九等。

大家互相攀比,互相算计,殊不知,有朝一日,这些算计、权谋,都成了一场空。

时代的巨变,不会宽恕任何人。

但是,只要我们拼尽全力,不忘最初的天真和血性,终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就好像,14岁的孙耀庭,肯定想不到有一天,他会成为教授、学者的座上宾,甚至有机会出版自己的个人传记。

命运,就是这么神奇。

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总能拥有不一样的美好。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曾是最强大帝国,被从地图上抹去,有一种东西至今大国仍崇拜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提起普鲁士,很多人并不陌生,但军国主义这个词是由普鲁士最先提出的,这个知道的人并不多。就像二战后,德国下跪认错让人们赞叹,但德国为侵略付出的惨重代价并不止于此,还有对内心深处民族情怀的放弃,那就是“普鲁士精神”。现在的普鲁士仅存在于历史典籍里,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曾经的普鲁士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在德

  • 三皇五帝真的存在吗?民国盛行的疑古风为何要否定古史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代,不论是汉、唐,还是宋、明,你若问时人中国古史起源从何而起,恐怕得到的答案中十有八九都是“三皇五帝”。诚然,将三皇五帝作为中华文明史的发端,似乎始终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华人视伏羲为人文初祖,以炎黄子孙自居,也是毋庸置疑的认知。然而到了清朝,开始有学者对古史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

  • 1969年李宗仁追悼会,原定由傅作义主持,周总理沉思后,换成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1969年李宗仁追悼会,原定由傅作义主持,周总理沉思后,换成自己1969年1月31日下午,秘书将周恩来亲自修改后的李宗仁治丧委员会名单放到毛主席案头,主席看后说:“改得好,我同意。”主席为何对治丧委员会的名单如此重视?周总理到底做了什么改动?1965年7月20日,新华社发出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前国

  • 胡雪岩临终前:催促九姨太剪掉自己寿衣一角,家人得以逃过大难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红顶商人胡雪岩,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殊不知,在临终前,这个商界大佬曾催促九姨太把自己寿衣的一角剪掉,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家人还因此逃过的一个大难!这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作为富可敌国的商人,胡雪岩的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堪称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早年,他依靠官商结合的方式精心打造出了

  • 我都对,你都错!看明代“公知”文官集团如何颠倒黑白,血口喷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明代的文官集团,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后慢慢坐大,逐渐开始掌握话语权。英宗朱祁镇幼年即位之时,朝政更是掌握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文官手中。“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的势力一落千丈,到明孝宗朱祐樘时代,文官们在朝堂上的权势达到顶峰。他们要求皇帝事事遵从本集团的教诲,对勋贵和武将拼命打压,对宦官则恨之入骨。

  • 中国历史上最有穿越嫌疑的三人和突然消失的的三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创造历史的那些人,却有着诸多的未解之谜。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看来稀奇古怪,他们的能力旷古烁今,他们的行踪神秘莫测,他们的去向终究成谜。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更有甚者,凭一家之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的思想根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最有穿越

  • 古代有那么多圣旨,为何传到现在的却很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上,圣旨是统治者发表意见、布置政令、表示委任和授予荣誉的一种书面命令。圣旨可以是朝廷高级官员、皇帝或者其他高级贵族发出的,一般记录在文献中并且在当时经常使用。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圣旨传到现在的却很少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原因。首先,圣旨的传承需要长期保管和人为的维护。尽管圣旨本身是统治者政治意

  • 一座汾阳城,两座郡王府:记大明永和王家族两百多年间的奇闻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今山西省汾阳市,在明代是汾州府的附郭县:汾阳县。山西有三家大明亲藩:位于太原的晋王府、位于大同的代王府和位于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的沈王府。一般来说明代各王府下面的宗室郡王、将军和中尉都和本府亲王生活在同一处。但在距离太原三百余里的汾州,却有晋藩两家郡王在此生活了二百多年。位于汾阳城内东北角的庆成王

  • 清朝的特色官报,是如何做到口碑一般但销量领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侵吞清朝利益的同时,也给清朝带来不少新鲜事物,报刊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原本有和报刊类似的的信息传递工具,“塘报和坻报”。塘报是自下而上,由地方官员向朝廷上报地方信息;坻报则是自上而下,朝廷将可公开的朝政信息整理并发抄,以便各地官员了解朝廷动向。不过它们和现代报刊的区别也很明显。例如,

  •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有种方法听起来真的诡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处理方式因各种因素而异,包括文化、宗教、环境等方面。在古代战争时,尸体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导致疾病和臭味等问题。以下是一些古代大规模交战后尸体处理的方式。首先,火葬是古代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在印度教和佛教,火葬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印度教信仰丧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