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正月初一便立春的情况较难遇到,随着置闰发展闰腊月逐步消失

正月初一便立春的情况较难遇到,随着置闰发展闰腊月逐步消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226 更新时间:2023/12/15 4:12:58

“闰腊月有几个除夕?”,肯定是一个。

所谓“除夕”,是指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夜,也泛指不论是农历还是公历新年前的最后一天。

如此说,不管是不是“闰腊月”,或者再多“闰”几个腊月,都只有一个“除夕”。

“百年难逢岁交春”

“岁交春”是说农历正月初一恰好是“立春”节气,与公历新年的元旦无关。

那么,上述含义的“岁交春”,是不是“百年难逢”呢?

不是。

比如,1992年2月4日,农历壬申年正月初一,立春。再比如,2038年2月4日,农历戊午年正月初一,立春。还比如,2087年2月3日,农历丁未年正月初一,立春。

1992年到2087年,不到一百年,其间就有三次“岁交春”。

类似的说法,并非现在才有。

俞樾

清末大学问家俞樾著有《茶香室丛钞》,卷一有《元日立春》条目,说到农家谚“以元日立春为百年罕遇”。他考证,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甲午岁“元日立春”,距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元日立春”,隔三十八年。他还举例,光绪十二年(1886年)“元日立春”,前推至道光九年(1829年)“元日立春”,隔五十七年;再前推至嘉庆十五年(1810年)“元日立春”,隔十八年。他写道:“吴下潘顺之前辈生于嘉庆十三年,至光绪十二年年七十有九,赋诗云:‘微生三遇岁朝春’。”

俞樾总结说:“夫元日立春犹天正朔日冬至也,以古法十九年一章之率推之,本非罕觏之事,田家不谙推步,故有此言,未可信以为实。”

不过,毕竟他没讲清楚为何“岁交春”不是“百年难遇”,但确实也要相隔十几年或几十年。

这件事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和农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系统”。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大约一万年前,中国大地上的先民,就开始由采集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的升落与照射角度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太过紧密。于是,从那个时候起,先民们就开始观测太阳的运行。

立杆测影

大约距今7000年前后的时候,古人通过“立杆测影”,已经掌握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二分二至”四个时间点,叫做“四时”。根据河姆渡文化出土器物上的图案看,很可能,当时古人也掌握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二二闭”四个时间点。与“二分二至”合起来,就是古人一直非常重视的“八节”。

“八节”,继续三分,就是“二十四节气”。尽管目前所知,战国时期有了最早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但极有可能,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间,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框架认知已经形成了。

“二十四节气”,是太阳一个运行回归周期的二十四个“节点”。从这个角度说,“二十四节气”,属于纯粹的“阳历”。

古人在观测太阳的同时,也在对月亮的运行规律进行观测,发现月亮存在循环往复的固定“朔望”也就是“晦圆”周期。这个周期,古人就称之为“月”。

平常的日子,不是白天就是黑夜。但农业的收获,是以一个太阳运行回归周期为时间单位的,古人称之为“年”,并把基本符合“年”的时间长度的十二个“月”融合进了历法。

这就是中国自古历法的形成——从一开始,就是“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从几时几刻“合”在一起呢?古人确定,就是俞樾前面说到的,“天正朔日冬至也”。

“冬至”的这一天,太阳照射在地面的影子最长,正好指向“正北”;这一天的子时,北斗的斗柄,也指向正北。古人称之为“天正”。这个时候,月亮恰好“朔晦”,就是因为其与太阳同处于天上的同一“宫”中,地上的人们看不到月光,即俞樾所说“天正朔日冬至”。古人,就根据这一时刻来确定编制历法。

据说,“夏历”是以“天正朔日冬至”作为正月初一的,这叫“子正”。按照夏历,“元日立春”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因为是“冬至”节气。

“殷历”据说实行“丑正”,就是以斗柄指向“丑”位子时作为正月初一日的开始,基本在“大寒”节气,“元日立春”也没有可能。要说的是,从甲骨卜辞看,殷商的岁首,就是正月并不在“丑”而在“秋分”之后的第一个月。

汉元封七年(前104年),武帝改元为太初元年,推行《太初历》,“建寅为正”,就是将斗柄指寅之月作为正月。从此开始,后世虽对历法做过多次修订,但从未改变以“寅”为岁首的规矩,这才使“元日立春”成为可能。

《太初历》

成为可能,也只是可能。

再来说“千年难遇闰腊月”

“阴阳合历”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太阳运行一个周期和月亮运行十二个周期,存在10到11天的“误差”。

古人解决这一“误差”的办法,是“置闰”。

从甲骨卜辞看,殷商古人,已经在“置闰”。但似乎还没摸到规律,所以多数是在每年的年末“置闰”,叫“十三月”。

可知,那个时候,“闰腊月”很多。

而且,殷人有“失闰”的时候,该“置闰”没“置”,于是出现了一年中两次“置闰”的情况,叫“十四月”。

这就是不管有几个腊月,都只有一个“除夕”的原因。

春秋中期,约在周定王七年(前600年)前后,古人对太阳的观测,精确到了一个周期为365又1/4日;对月亮的运行周期,精确到了29又499/940日。这对于“置闰”,提供了极重要的基础,确定了如俞樾所说“十九年一章”的“置闰法”,“十九年七闰”。“章”,就是一个十九年的“置闰周期”。这种办法叫做“四分历”。

太初历

因为太阳运行,毕竟是“阴阳合历”的基础,所以,汉武帝时颁行的《太初历》规定,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且规定在无“中气”之月设置闰月。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具体分为“节”和“气”,或者叫“节令”和“中气”。一般来说,从“立春”开始,处于农历上半月的叫“节”或“节令”,下半月的叫“气”或“中气”。

“二十节气”,一般来说,是每隔15天一个节气,还有五个是相隔16天。而太阴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种“时间差”,就造成了有的农历月份没有“中气”的情况,古人就在这个月设置上个月的“闰月”。

这种“时间差”,也是“元日”与“立春”不可能总是在同一天的根本原因。

商代常常在十二月之后“置闰”,有时候还“置”两次。《太初历》颁行后,因为实行“四分历”和“十九年七闰”法,尽管理论上凡无“中气”的月份皆可“置闰”,但腊月“置闰”已经少了很多。

这是因为当时实行“平气法”,将“二十四节气”按天数平均分配。

刘焯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天文学家们已经认识到太阳和月亮的运行都非匀速。到了隋代,刘焯编制了《皇极历》,创造了“定气法”,即根据太阳的实际运行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刻。

清末颁行的《时宪历》,采用“定气法”来确定“节气”。根据“春分”到“秋分”,太阳运行186天;“秋分”到“春分”,太阳运行179天的情况“置闰”,于是,“闰月”基本在“夏至”前后几个月了。

康熙四年(1665年)开始,已经不仅仅是“千年难遇闰腊月”,很可能永远也遇不到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杨炎的“两税法”使中晚唐能支撑百年,但心胸狭隘使其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杨炎是唐朝最著名的财税高手之一,其颁布推行的“两税法”改革是中晚唐能在安史之乱后,支撑一百五十多年的重要基石之一。但作为一个朝野公认的“贤相”,杨炎只干了不到两年,便败干净了人品,贬官赐死。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今陕西凤翔县),“美须眉,峻风寓,文藻雄丽”!唐代宗大历

  • “宁古塔”有多恐怖,为何满清官员宁死都不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为何把罪犯发放自己老家?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宁古

  • 明清四大名镇,其中三镇变城,一镇还是镇,该镇为何没发展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城,以盛民也。早期诸侯用围合的城墙保护封地的子民,内之为城也。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也逐渐展露,城市的周边也涌现出了一批商业中心,衍生出了城镇的概念。作为集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的“C位地段”,城镇的繁荣不言而喻。明清时期,除了风头最盛的京师外,还有四大名镇一说。时过境迁,如今“四

  • 旧事地图:明嘉靖年间《北京城宫殿之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此《北京城宫殿之图》绘制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可能为1531年前后,原图现藏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是现存最早的明代单幅北京城地图。该图没有比例尺,为民间绘制不属于官修,图上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会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钟鼓楼、景山不在中轴线上,但该图仍为研究明代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

  • 殷商时期占卜刻字的习惯导致后来写字一直是从右向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自从甲骨文诞生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汉字都是由上到下、从右到左书写的,这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最合理”的选择。在殷商时代,采用的是占卜记事的方式。人们先用火焚烧龟甲或牛骨,然后在形成的裂纹之间刻画文字,这就是我们都听说过的甲骨文。从如今发掘的文物上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就是按照由上

  • 王实甫的《西厢记》彰显了人性解放,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一颗闪耀的明星,作者王实甫以“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的爱情”为线索,生动描写了二人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大胆与封建家长进行斗争较量,努力冲破礼教藩篱的束缚。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借鉴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后,结合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儒教束缚松弛、个人意

  • 甲骨文虽为汉字源头,但直到汉代才彻底“隶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方块字”,是对“横平竖直”汉字的“俗称”。而汉字可以“横平竖直”来概括,是“隶变”之后的事情。所以,显然是隶书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即使在“隶变”之后,仍有一些汉字形体并非体现“方块字”特征,例如“行书”、“草书”。又所以,“方块字”只是对隶、楷汉字的“俗称”。目前,殷商甲骨文是公认的汉

  • 恋爱8年,结婚22年,余生33年他守着妻子的骨灰坛度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民国时期的才子们,崇尚个性解放、恋爱自由,骨子里都流淌着一种放荡不羁的风流思想,他们丰富的感情经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似乎一个才子,若没有些风流韵事,都不足以称为才子。但民国却有这样一位才子,他对爱情始终如一,即便与妻子天人永隔,他也守着她的骨灰坛度过了余生33年的漫长岁月,他这一生的爱情故事,只与

  • 结婚31年,她屡次劝丈夫纳妾,甘心解除婚姻,离婚后独自活到85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今宵露寒,先生再见,转身却是泪水潸然。这似水流年,我们不亏不欠,一别两宽各自喜欢。——《先生再见》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前妻卢慕贞在澳门听到这个噩耗后,悲痛万分,她特意在家中为他设了灵堂,还请人代笔,写了悼文。世人皆知山龄喜,谁人知晓卢氏悲?-1-1867年,卢慕贞出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书香门

  • 古人讲“竹子开花、马上搬家”,有啥说法?古人智慧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竹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竹子坚韧挺拔、高风亮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宋代词人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但古代民间又流传着“竹子开花、马上搬家”的俗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你见过开花的竹子呢?《山海经》中说:“竹六十年一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