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末年,最有学问的帝师,还如此自大,连铁路都不让修

清朝末年,最有学问的帝师,还如此自大,连铁路都不让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365 更新时间:2024/1/16 0:36:22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是出了名的骄傲,我们把中国定为世界的中央,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是中原朝对四邻的蔑称。当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优秀的祖先们也有这个资格,璀璨的化给予我们足够的自信。不过到了清朝,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但统治者却依然沉浸于天朝上国之中。

著名的例子就是乾隆时期,马噶尔尼作为英国使者来到中国。双方就该不该双腿下跪争论了小半年,他带来的大炮、摆钟、枪支、弹药都被视为奇技淫巧而束之高阁。此事好歹发生在康乾盛世,还可以理解,但在清朝后期,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签署了不计其数的不平等条约后,满清皇族和高官中仍有太多妄自尊大的人,就太不应该了。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大学士桐。

徐桐此人,按学问来论,那是没得话说。他曾担任同治皇帝的师傅,是当之无愧的帝师。后来慈禧光绪交恶,立溥儁为大阿哥,准备废掉光绪时,他又被任命为溥儁的老师。他协助编纂过《文宗实录》、与其他大臣合编过大名鼎鼎的《治平宝鉴》。

不过他的学问,也就仅限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之中。这本不该怪他,他从小所学所长就是这些。但作为帝师、大学士、吏部尚书,却丝毫不顾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的现实情况,依然发了疯一般排斥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一味妄自尊大。他的这些行为,不仅对国家阻碍了国家进步,也为自己生死名灭埋下了祸根。

徐桐从来不穿洋布做成的衣服,他都是用的土布和丝绸,而且家里人必须如此照办。儿子家里有西洋钟表,他每次路过儿子房间,都要捂住耳朵,闭着眼睛。他的三儿子徐承煜酷爱抽雪茄,被他发现,责罚在烈日下暴晒,而且赌咒再看到他抽洋烟,自己死了就变成鬼奴。

偏偏这位大学士的家,就在东交民巷,与外国使馆区相邻。为了表达自己对洋人的极度憎恶,他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望洋兴叹;与鬼为邻。

由于缺乏基本的知识,他在与人交流时,经常闹出笑话。比如有一次,别人告诉他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两个国家。他坚决不相信,依据很简单: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在他眼里,四书五经之中没有记载的,肯定是杜撰出来哄人的。

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当他听说美利坚这个名字时的反应。徐桐振振有词的说道:“大清国才是真正的既美、又利、又坚,别的国家算什么‘美利坚’?”

如果说这些都是小事,我们再来说说他在朝堂之上盲目排外的大事。清廷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对于陆战溃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面积辽阔,运输能力却不足,物质及兵力也无法保障,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抵抗侵略,因此提出要兴修铁路。

其实当时中国也有不少铁路,它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这位老学究,依然抱着对西方的仇视心理,带头上书反对修建铁路。他声称“轮车所过之处,声闻数十里,雷轰电骇,震厉殊常,于地脉不无损伤”“惊耳骇目,鬼神呵谴”。试问这样的朝廷重臣,还是如此掩耳盗铃,清王朝怎么能跟得上西方列强发展的速度。

晚清最后一次可能融入世界潮流的机会就是戊戌变法,变法维新就是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这一点,连足不出户的慈禧太后都是赞同的,慈禧反对变法是因为触犯了阶级利益。但徐桐则不然,利益与他没关系,他争的就是个正统地位:堂堂天朝上国,什么时候轮到番邦来教我们!你教了我们,我们不就是你学生了?这还了得!

他不仅反对变法,心态都失衡了,听到维新两个字都激动。有次一个大臣在他面前说“违心之论”四个字。他突然站起来,脸色都变了:“什么维新不维新,我最不喜欢这个,连提都不要在我面前提!”

面对义和团与西方列强的冲突,他对义和团会“刀枪不入”“神灵附体”的说法也深信不疑。因此他力主让义和团来对付西方殖民者,终究酿成了庚子之变。也就是在八国联军入城之后,徐桐作为大学士,自感主辱臣死,上吊自尽。虽然他顽固庸暗,但在国难之时,能以身殉国,还算大节无亏,不过,他盲目排外,拒绝进步的做法,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教训。

参考资料:《清史稿卷四百六十五列传二百五十二》、《清朝通俗演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官员工资有多低?县官工资只够一家吃喝五六天,不贪都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清代君臣所谓俸禄,说直白点就是官员的薪水。皇帝相当于这个国家的“大老板”,官员就是这个国家的“打工人”。既然是打工,自然需要薪水。薪水有多少之别,俸禄亦有高下之分。要说我国古代哪朝的官俸最薄,明清两朝绝对能够排得上号。就清朝官员的正经收入而言,是远远不够其消费挥霍的。俸禄低了,官员贪污扰民,不利于统

  • 建文帝的两大叛徒,出卖主子自己也没有好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是朱元璋屠戮功臣,武将几乎被斩尽杀绝,留给建文帝的班底都是“百无是处”的书生方孝孺、黄子澄这样的人。士大夫的气节和骨气让人可钦可佩,让他们跟朱棣这样的战争狂魔斗,是典型的秀才遇到兵。朱棣打到南京,南京是他老爹朱元璋,用心经营了二三十年,是当年朱元璋“高筑墙、广

  • 北宋灭七国统一天下后,七个亡国之君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五代十国是继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又一个大乱世,虽然只持续了半个世纪,但期间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百姓生灵涂炭。直至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这段乱世才步入尾声。北宋立国之初,周围还有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南平六个割据政权。北宋先后消灭南平、后蜀、南汉三国,又于开宝八年(97

  • 这位皇帝“城会玩”,却是明朝少有的贤明之君,可惜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明宣宗朱瞻基尽管算不上是一代明君,尽管他有些特别的爱好(被称为“蟋蟀皇帝),但他无疑是位守成之君,是位有为之君。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但凡有为之君的早早离世,给国家带来了多大的损失。就以明宣宗为例,他的早亡,让大明王朝走向鼎盛的“仁宣之治”戛然而止,并间接促生了明朝第一个掌权的大太监王振

  • 朱棣和朱高煦,同样的选择不同的人生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和二儿子汉王朱高煦,他们都不是长子,战场上都勇猛善战,战功赫赫。在嫡长子继承的祖制下,都没有资格继承皇位。面对面对短命的大哥太子,侄子继承家业,他们父子两代都逆天改变,一个成功了,一个成功案例给自己后代创造不休的江山,一个身死子嗣灭绝。朱棣和朱高煦,继承了明洪武大帝和绝世名将徐达的

  • 历史上宋朝之后为啥越来越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北宋之后却屡屡被动挨打甚至最后悲惨亡国呢?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网上追溯这些原因的文章很多,但是大多是只见冰山一角、林中一木,不能谈及最根本的问题,对于这种大历史事件,单纯的去找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的原因,都是不能概括整体事件走向的内部发展规律的。对于这种大周期的历史事件,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从

  • 陈友谅,明太祖朱元璋真正的对手?他当时的实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朱元璋是出生在1328年的时候,在1368年上位,小时候非常贫穷,无所事事,最终参军走上人生转折点。经过反抗元朝,攻占集庆路,北伐中原。最后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开始明朝。朱元璋也被称作明天祖,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后统一中国。陈友谅是出身在1320年,湖北人,是元朝末期群雄之一,农民起义的领袖

  • 顾炎武: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旷世大儒,最终却成了清代学者的祖师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1682年2月15日,大儒顾炎武于友人家中不幸离世,享年70岁,而随着顾炎武离世的消息传开,清廷官场上出现了极为怪异的一幕:官员们一边扼腕叹息,一边却又长舒了一口气。图|顾炎武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怪异现象,是因为顾炎武虽然是学究天人的旷世大儒,但同时也是个让清廷觉得如鲠在喉的人。自1671年起,清朝的

  • 一代大儒,王阳明的生平-成为圣贤的道路(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父亲王华,进京参加殿试位居榜首,成为状元郎。一、少年有志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华供职翰林。王阳明与祖父王伦前往京城。同年,王阳明10岁,于京城私塾读书。到了12岁,一

  • 刘鋹要求自宫后才可当官并常鸩杀大臣,看到赵匡胤递酒惊慌失措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早在秦汉时期,形势险要、物阜民丰的广东便成为群雄竞相争夺的重要战场,割据该地称王称帝者不绝如缕,而南明绍武、永历两个小朝廷也曾以此为根据地,长期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最后一位割据广东的皇帝,是南汉亡国之君刘鋹(南明属于流亡政权而非割据政权)。那么,刘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