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一开始是怎么名扬天下的?

袁崇焕一开始是怎么名扬天下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79 更新时间:2024/2/12 23:04:45

袁崇焕,字元素,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广东东莞水南袁屋坪(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人,可是广西梧州府滕县的人也说他是广东梧州府滕县人。

可是无论是广东东莞水南袁屋坪还是广西梧州府滕县,在大明时期都是除了水稻几乎不长其他农作物,火车汽车轮船全不通的地方,就像我们今天的偏远山区。不像今天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成为许许多多有志青年圆梦的理想场所,甚至连做梦都希望成为这些地区的常住居民。

为什么说这两个地方在大明时期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不盛产读书人啊!特别是广西这个地方,在大明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就没有出现一个状元。根据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哲学观点,我推断袁崇焕的家乡在大明时期是相当贫穷落后的。

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的袁崇焕偏偏就出生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个地区的孩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只有努力读书,争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的名次,好跳出这块土地对自己的束缚。

当然袁崇焕也不例外。

袁崇焕其实并不缺钱花,他祖父袁世祥、父亲袁子鹏都是做木材、药材生意的,可是光有钱没有地位啊!

在大明,商人总是排在所有行业的最后,连辛勤耕作的农民大哥都不如,“士农工商”就是反映这个残酷现实的最好证明。

男人不怕没出身,就怕没出息,你改变不了历史,但也许可以改变未来!

袁崇焕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也开始努力学习,熟读四书五经,基本上达到了过目成诵的程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二十三岁的袁崇焕跑去参加广西桂林举行的乡试,考中了举人。

袁崇焕太得意忘形了,他自从考中举人后,就把大堆大堆的科举考试必读书目丢到了一边,好像对他来说,去北京考进士简直是轻而易举。

他每天沉醉于诗词歌赋,有时间就跑到大街上,听那些老兵讲述他们在辽东同八旗军队作战的辉煌事迹。

太自满,太不知道进取了!

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知道幸运和霉运哪个先来!

历史注定要和袁崇焕开个玩笑!

袁崇焕二十四岁那年来到了北京,参加大明政府三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统一考试会试,袁崇焕兴高采烈地踏进考场,垂头丧气地走出考场。

袁崇焕名落孙山,只好收拾行李灰溜溜地回到了家乡。

悲剧了,不是?袁崇焕遭受到了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次重创!

袁崇焕不是那种碰到困难就低头的人,他像我们今天的许多落榜的高中生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复读。

好紧张啊!

三年后,他再一次来到了北京,袁崇焕又落榜了,他再次灰溜溜地回到了家乡。

不可否认,天赋这东西,不是什么人都具备的!

袁崇焕,只要你好好学习,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

三年后,袁崇焕又去北京参加大明政府举办的全国统一考试会试,可是不久以后,他又像前两次一样,踌躇满志而去,失魂落魄而归。

袁崇焕,你要加油哦,千万别让命运的阴谋诡计得逞哦!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焕经过四次考试失败后,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这个名次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差。

哎,真是不容易啊!

袁崇焕考试的经历,应证了“只要功夫深,铁杵都能够磨成针”这句古话的正确性。

大明政府没有亏待这个有毅力有恒心的读书人,袁崇焕被任命为郡武知县。

袁崇焕终于通过读书考试这条道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士农工商”中最低等的“商”一跃成为最高等级的“士”。

而这些对袁崇焕来说,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袁崇焕对自己的人生设定,一直了如指掌洞若观火!

袁崇焕在郡武县当知县期间,到处结交朋友,为人仗义,经常请朋友喝酒吃饭,为朋友大打出手,得罪过不少人,也交了不少知己朋友。属于那种人际关系很复杂的类型。

袁崇焕与朋友聚在一起喝酒吃饭谈论的话题除了军事还是军事,也不知道袁崇焕是不是脑袋半中风了,导致神志不清,一个话题谈论了这么多遍,不但不感到厌烦,而且越谈越兴奋,越聊越激动。

袁崇焕不但与朋友聚在一起喝酒吃饭的时候谈论军事,而且他只要有时间,就像下班一样,跑到大街上茶馆里去听退休的士兵讲述辽东的事情,很晚都不知道回家,一看就知道不是一个顾家疼老婆的男人。

袁崇焕听了不打紧,关键是他听了,就自认为他已经知道了辽东的所有情况,逢人便说自己是辽东的将才,只要给他兵给他粮,他一个人就可以守住辽东。

这也太自信了吧,人家听了不说他是神经病就已经很给他面子了。

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袁崇焕终于有机会去北京觐见他的老板朱由校,这对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来说,是几年难得一遇的大事情。

由于袁崇焕经常谈论辽东的事情,弄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哪个不知道,就连兵部都知道了袁崇焕的鼎鼎大名。

不久之后,在都察院御史侯恂的极力举荐下,袁崇焕如愿以偿的留在了京师,官升兵部职方主事,官居正六品,踏上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

袁崇焕兵部职方主事这个职务还没有干多久,努尔哈赤就率领八旗军队攻陷了广宁,熊廷弼王化贞率领数十万军民从辽东狼狈逃到了山海关内。

满朝文武大臣马上聚集在一起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议一致通过应该立刻派遣有用的将领驻守山海关,防止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队侵扰内地的决议。

按说这件事情跟袁崇焕一点关系都没有,广宁失陷又不是他造成的,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政府追究刑事责任,就算兵部要找人出来背黑锅,也论不到袁崇焕这个芝麻绿豆大的官,他的上面还有兵部尚书、兵部侍郎等人顶起的。

可是袁崇焕偏偏在这个时候犯了牛脾气,连几头牛都拉不回来。辽东的事情一直都是听从辽东退伍下来的老兵讲述的,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因此他想亲自去山海关看看。

袁崇焕不是那种打定了主意不去干实事的人,他是那种典型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型人才,袁崇焕一想到去山海关看看的主意,连包袱都没有来得及收拾,随从都没有来得及叫一个就奔山海关去了,一路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

袁崇焕不愧是袁崇焕,真特么的任性啊!去山海关连假都没有跟兵部尚书请,一点组织性、纪律性都没有,懒散惯了,也没有告诉家人,是一个典型不着家的人,几天没有回家,家人都认为他被土匪强盗绑架了,派人四处寻找他。或许袁崇焕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可是袁崇焕绝对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男人,不值得天下的女人去爱。

袁崇焕在山海关逛了一圈,又回来了,还大言不惭地当着满朝文武大臣夸下海口:“给我军饷,给我粮食,给我军队,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整个辽东!”

很张狂,是吧!当然,这都是袁崇焕自己说的。

整个官场,为之沸腾!

这年头,吹牛都不用打草稿啊!

朝中许多文武大臣听了袁崇焕大言不惭的话,恨不得马上冲上去把他推倒在地,在踏上一只脚,他们无耻的人、狂妄自大的人见多了,还没有见过无耻、狂妄自大到这种地步的人!

朝中的文武大臣想是这么想,却不敢这么做,朝中的文武大臣现在是非常的沉着冷静,要想自己多活几年,不背辽东这口黑锅,就不能够与袁崇焕一般见识。

就这货了!

你那么能,就你干吧!

既然袁崇焕说他能够守住辽东,那就让他去守吧,反正他守不守得住,都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朝中的文武大臣都装模作样地好好赞扬了袁崇焕一番,还破格提拔他为都指挥佥事,监督山海关外的明军,并且还拨给他了二十万两白银,让他去招募训练士兵。

壮士,一路死好啊!

此时山海关外的大片土地基本上是百里无鸡鸣,千里无人烟,不要说人,就是连鬼都看不到一个,你还去山海关外招募士兵,你去招募鬼还差不多。

因此袁崇焕只有在王在晋手下当个小官,管点事儿,平时就跑跑腿,蹭蹭饭,混日子嘛。

标签: 袁崇焕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卫庄公宠爱的那个儿子啊,你为什么要如此幼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卫庄公宠爱的那个儿子《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古往今来历来如此,中国人对家庭教育是很重视的。一个普通家庭若是家教不好就不会和谐,要是王室之家家教不好,则会出现宫廷之变,严重的就会出现政变,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放在治国平天下前面的,修身齐家不好的,就是明君也会给后人留下烂

  • 锡克教有着哪些禁忌和戒律?锡克教徒能吃肉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锡克教,佛教,历史解密

    锡克教有诸多宗教禁忌,这些禁忌包括有:剪去须发:剪发在锡克教中是被严格禁止的。锡克教徒要求必须保留未被修剪过的头发。使用兴奋品:使用酒精、毒品、烟草或者其他能够让人兴奋的物品都是被禁止的。对于锡克教徒,绝对不可以使用。但是旁遮普省的Nihang们会使用大麻属帮助静修。通奸:在锡克教中,配偶之间必须在

  • 德川幕府的幕藩体制和锁国制 有什么联系?二者有什么关联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幕藩体制,德川家康,历史解密

    1600年9月,德川家康于关原合战中击败忠于丰臣秀吉家族的各派势力。1603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设立幕府。对于天皇朝廷,德川幕府制定了禁中及公家诸法,久而久之,日本人只知有将军而不知有天皇,以致“视万乘之尊如孤豚”。1615年又制定了武家诸法度,将对诸侯大名的干涉行为常规化,未经过幕府同意,各封

  • 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什么缺陷?大将们总是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汉祖起丰沛,承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这是唐朝诗人王硅赞美汉高祖刘邦的一首诗中的几句,对刘邦的才华和功业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的确,刘邦能从一个出身寒微的乡村无赖汉,经过数年奋斗,最终鲤跃龙门当上天下之主,本身就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史诗。

  • 曹爽独霸朝纲,司马懿正在韬光养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曹操选择的继承人曹丕短寿,四十岁就亡故了,曹丕给曹睿安排了三名托孤大臣,曹真,陈群与司马懿。十三年后,托孤的一幕又一次上演,曹睿寿数比曹丕更短,只有三十六岁而且三位亲生儿子皆早夭。这次被托孤的对象成了曹睿的养子齐王曹芳,托孤大臣成了曹爽和司马懿。曹爽,曹真的儿子,作为宗室的托孤代表,直接面对老奸巨猾

  • 宋代最凄惨的君王,掘坟晾尸头颅被做成酒器,元朝皇帝用了90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宋理宗赵昀是南宋第五位皇帝,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当年他18岁就被权臣史弥远带到京城,不到两年就登上了帝位,其经历堪称传奇。赵昀成为皇帝之后,前十年朝中大权被史弥远牢牢掌控,当史弥远死后赵昀得以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从端平元年(1234年)到淳祐十二年(1252年)的180年间,宋理宗在政治、经济

  • 一代明君收婢女为妃,儿子死后依然受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万贵妃,明朝,历史解密

    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是一代明君他为于谦等名臣平反昭雪,安排荆襄流民。作为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两为太子,皇位也是得来不易。在朱见深这动荡坎坷的太子时期,身边一直有位女子陪伴着,她陪伴着朱见深度过了这混乱的太子时期,并且成功的在朱见深成为皇帝之后,封为贵妃,享尽一切荣华富贵。万贵妃出生卑微,相

  • 王人美和叶浅予相爱过吗?他们的婚姻生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王人美,民国,历史解密

    作为一代著名画家,叶浅予有着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即使在他辞世2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被圈内人广泛知晓。在艺术成就方面,他以漫画、速写以及印度舞画而知名,他在当代艺术圈的历史地位极高。但有一些人知道叶浅予,大约也和他的婚姻有关。在44岁之前,叶浅予有数段不成功的婚姻。在四十八岁那年,他有机会牵手王人美……

  • 周介孚: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鲁迅祖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周介孚,鲁迅,历史解密

    周介孚(1838-1904),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浙江绍兴人,生于1838年1月22日,1867年中举人,1871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鲁迅祖父。1893年回乡发生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周介孚因此坐了八年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1

  • 古代人“一日几餐”?秦汉一天两顿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历史解密

    秦汉一天两顿饭从史料所记和考古发现来看,在原始时期并无“一日三餐”的概念,而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定时吃饭”是人们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最晚在上古商代时已形成了“定时吃饭”的习俗。先秦时期,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即所谓“两餐制”。这两顿饭可以看成是“早饭”和“晚饭”。这两顿饭一般在什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