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人在西汉受尽压制,到了东汉却立马翻身

商人在西汉受尽压制,到了东汉却立马翻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379 更新时间:2023/12/12 15:24:04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彼时的人们,把农业称为“本业”,把商业称为“末业”,他们提倡“重本抑末”,也就是所谓的重农抑商。

许多人因此以为,我国历代的封建政府都是一成不变的施行“重农抑商”政策的。

其实不然,有一个朝代,不仅不对商人加以限制,反而还任其自然发展,甚至当时整个社会都对“商业”趋之若鹜,这个朝代就是东汉。

在东汉以前的西汉时期,是国家重点打击商人的高峰期。特别是汉武帝时,对商人的抑制可谓是达到了顶点。此时的朝廷实行盐铁酒专卖,令当时无数的大商人退出商业;实行均输、平准法,打击商人赚取各地的差价,还有算缗、告缗加重商人负担,以及收回铸币权,令商人的情况雪上加霜。

为什么西汉时期受到严重抑制的商人,到了东汉时期就变了个样了呢?我们具体来谈一谈。

东汉时期的商业

东汉时期的商业的情况如何?据长沙五一广场出土的东汉简牍可以确定,东汉时期,地方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十分繁杂,商品之间的交换也异常活跃。

活跃到哪个程度呢?我们以洛阳为例,王符在其所著的《潜夫论·浮侈》中说:

「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

上文说过,“末业”就是指商业,那么末者即是指商人。也就是说,商业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很多人为此舍弃了农业。特别是在洛阳,商人的数量竟比农夫的数量多十倍!

或许洛阳的情况与其他地方有所差别,但洛阳是东汉的首都,想必亦是各地风俗的“领军者”,其他地区之情况大概也是向着洛阳的这种趋势发展。故而王符才会说“类皆如此”。

东汉时期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潜夫论·务本》中说:

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

从这段记载我们就可以得知,此时的人们不再像从前一样,只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东汉时期的人们认为,各行各业都有存在的必要,每个行业中都有本有末。比如商业中就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

貌似此时的思想,对商人的看法不再像以往那般偏激了。(这大概是商业兴起而造成的)

为什么东汉的商业会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模样?许多人认为,是因为东汉这个政权本就是在商人地主的支持所建立的,故而东汉的政策才会对商人显得格外的宽容。(西汉末年的商人逐渐兼地主、政客多种角色于一身)。

就拿光武帝刘秀来说,也是当时的商人之一。据《后汉书》记载,地皇三年,南阳发生了饥荒,许多百姓都没有了粮食,但刘秀却还能够跑到宛城去卖粮食。

还有养育刘秀的叔父刘敞,其没有收回来的田租就有“二万六千斛”;刘秀的姐夫邓晨、妹夫李通、舅舅樊宏等等都是当地的大商人、大地主;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将领们也大多是各地的名门望族。

正是因为创建东汉政权的骨干是大商人,所以后世的学者认为,东汉政权对商业才会持放任发展的态度,但笔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

东汉商业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在西汉武帝之后,商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商人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就是因为这一种变化,商人们的势力增大,对政治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故而这些商人才会有能力支持东汉政权建立。

西汉时期商业的变化,为东汉的商业政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上文说过,汉武帝时期抑制商人的政策达到了顶峰。可我们都知道,盛极必衰。以汉武帝时期为分割点,自汉武帝之后,朝廷对于商人的抑制又较以往变得宽松起来了。

(西汉时期“抑制商人”的国策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不同的时期政策松紧不同罢了)

我们单拿盐铁酒专卖来说,武帝时期收回商人贩卖盐铁酒的权力后,至汉元帝时却又罢免了盐铁官,取消了盐铁专卖。虽然此后有所恢复,但终究不如从前了。

当一种社会现象逐渐走向极端后,其结果必将趋向崩溃,随后重新诞生出一种另一种平衡的社会现象。汉武帝后,商人势力的萌芽逐渐出现在了地主阶级。

比如霍光的儿子霍禹,他开始从事屠宰业和买酒;再到后来“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汉成帝时的丞相张禹,更是集大地主、大商人、政治家于一身。

这些迹象都表面,汉武帝后,商人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因为朝廷政策的缘故,巨大的压力使得民间的商业活动近乎绝迹,只剩下了官方运营的商品。但人们对于商业获得的兴趣与需求是不会随着政策的紧缩而减小的,为了满足这一类需求,于是在官僚中便有一部分人抵挡不住诱惑,开始向着商人的模式而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讲,商人阶级在政治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也是东汉商业政策放宽的重要因素。

自秦朝建立以后,就确定了地主阶级统治的封建土地制度。西汉前期的地主阶级,是受赏赐的带有身份性质的地主。这一类人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政治大腕。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确定了抑制商人的国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可后来随着商人的势力增大,他们对政治话语权的需求也愈演愈烈。所笔者认为,商人阶级的萌芽在武帝后出现于官僚集团之中,这是商人阶级内部需求的一种表现,是时代的一种大势。

综合上述,在笔者看来汉武帝以后商人阶级的转变有两种原因:

汉代人民对商业的兴起与需求

商人阶级内部希望拥有更大的权力

两种原因造成了商人的身份向着地主、政治家转变。这种转变是怎么实现的呢?是日益严重的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造成了商人身份的变化。

土地商品化也就是土地买卖,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各地豪强地主大肆的兼并自耕农土地。比如上文说过的宰相张禹,他在富贵后就“买田至四百顷”。

这一种兼并土地的趋势令无数的自耕农破产,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各地的豪强地主。因而兼有地主身份的商人们,势力也愈加的强大。这就导致了东汉政权在商人们的支持下建立,并诞生出了东汉时特有的田庄经济。

(注:田庄经济是一种集耕林渔牧为一体的经济模式,每个豪强地主都有自己庞大的田庄,他们下面有众多依附于其的农民们集体劳动,田庄俨然就是一个“小国家”)

标签: 东汉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谭嗣同被杀之时,为什么他的湖广总督老爹没有去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谭嗣同,清朝,历史解密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在戊戌变法中惨遭杀害,历史上称为“戊戌六君子”。在这场政变中,谭嗣同本来是可以逃掉的。不过作为进步青年,他认为,变法革命是必须流血的。因此,他拒绝逃走,不惜以自己的性命警醒世人,希望推动国家的发展。他在狱中留下的绝命诗:“有心杀贼

  • 李世民登位后赐给秦琼爵位,他却装病十二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琼,唐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秦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文章,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便是唐朝的李世民的事情。说起这个朝代,可以说十分的繁盛名,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最这个王朝都非常的向往,都称之为是盛世,许多的外国使者也都是慕

  • 南北朝有一个南齐和北齐,哪个实力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北朝,历史解密

    南北朝是两晋之后、隋唐之前的大分裂时期。南朝计有刘裕建立的宋(420年至479年),萧道成建立的齐(479年至502年),萧衍建立的梁(502年至557年),陈霸先建立的陈(557年至589年)。北朝计有拓跋珪建立的魏(北魏,386年至534年),高欢控制的魏(东魏,534年至550年),高欢后人取

  • 韩信被灭族,萧何曾坐牢,为什么陈平还升官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平,汉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陈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韩信被灭族,是因为韩信的功劳太大了,他的功劳大到让刘邦感觉害怕,毕竟大汉三分之二的领土,是他打下来的。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不是不知道。刘邦活着还好,韩信可能看在刘邦是老上级的面上,不会造反,但是,

  • 辽朝与西夏的决战,10万辽国军队为什么会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辽朝,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对于宋朝和西夏之间的战争,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印象。比如三川口、好水川两次战役,宋朝军队大败亏输。到了最后宋朝不得不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以至于西夏不得不求和。其实就在宋夏战争告一段落之后,北方的大辽国向西夏发动了进攻。辽国皇帝耶律宗真率领10万大军御驾亲征,深入西夏境内400多里。但是随后辽国军队被

  • 揭秘:陈嘉庚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嘉庚,民国,历史解密

    1945年抗战胜利时,历经风险的陈嘉庚从避难的印度爪哇返回新加坡,海内外华夏子孙奔走相告,额手称庆,不但在新加坡隆重庆祝,消息传到国内竟成一重大喜讯新闻,当年11月18日,重庆也举行了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郭沫若,邵子力,黄炎培,陶行知等社会名流吕慧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派人送来亲笔题写八个大字的条幅,因为

  • 古代官名翰林学士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翰林学士,唐朝,历史解密

    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历史沿革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

  • 盘点宋徽宗赵佶最宠爱的四个女人 ,命运都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徽宗,宋朝,历史解密

    宋徽宗赵佶是个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他不理朝政,但对女人却有极大的兴趣。他过着糜烂的生活。风流韵事在当时就传出宫外,被老百姓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后宫妃嫔如云,数量多得惊人,不但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还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真正实现了“三千宠爱在一身”。一、郑贵妃徽宗

  • 五姓七族高门之一:太原王氏的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太原王氏,周朝,历史解密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起源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时,炎帝

  • 本居宣长有着哪些国学理论?对日本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本居宣长,日本,历史解密

    本居宣长所处的历史大背景,是 17~19 世纪日本学界风行的“古道学”思潮,它是日本在隋唐时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德川氏锁国政策施行后日本民族精神重建的反映。复古学思潮的发端与文艺复兴类似,均为对本民族经典古籍的总结与再阐释,但民族主义的复古学者们在整理古籍时因时生义地添加了自己的思想。本居宣长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