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岳飞被平反,官府为什么找不到他的尸骨?

岳飞被平反,官府为什么找不到他的尸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379 更新时间:2023/12/17 14:10:54

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风云变幻中,涌现出了许多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他们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彰显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华夏的后世子孙。民族英雄的故事总是说不完道不尽,今天,我们还是来说说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飞

大家都知道,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一腔热血,力主抗金。收复了不少被金军践踏的河山:建康、襄阳六郡、商州、虢州、郑州、洛阳等。但却在壮年之际,被奸臣秦桧所害,含冤而死。去过岳飞庙的人,会看到铁铸的秦桧跪像,这个奸恶小人理应跪在岳飞墓前永远赎罪。

岳飞当年被秦桧陷害,成为朝廷诛杀的要犯之时,很多人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纷纷与岳飞划清界限,有的甚至昧着良心来检举、揭发、诬陷岳飞。最终,能够站出来为岳飞辩白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更甚者,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向岳飞落井下石。

岳飞有个部下名叫姚岳,原本是陕西人,当陕西遭到金军攻击沦陷之时,姚岳逃奔到了四川,并在1132年考取了进士。岳飞当时任职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一次偶然的机会,岳飞遇到了姚岳,被姚岳的才识所吸引,对这个人也是大加赞赏。

所以,很快岳飞便招其为自己的幕僚,视其为亲信。但是,就在岳飞遭到陷害之时,姚岳为了撇清与岳飞的关系,极力否认自己曾是岳飞的部下,态度实在让人气愤。姚岳甚至为讨好宋高宗,请求将地名中带有“岳”字的“岳州”改为“纯州”,“岳阳军”改为“华容军”,理由是:岳飞是朝廷钦犯,“岳”字当然也是有罪之字。

不成想,宋高宗竟然欣然接受了这一荒唐的建议,真是昏庸至极。

姚岳卑劣的行径,将永远为人们所唾弃,其实,在当时的南宋朝廷,像姚岳这样的无耻之流比比皆是。有些人更是阴险歹毒,挖空心思的来迫害岳飞的家眷。

据相关资料记载,岳飞死后,家里妻儿老小都被流放到人迹罕至的地方,靠朝廷每月给的一点点粮食来勉强度日,条件恶劣,生活艰难。尽管这样,恶毒之人还是不放过他们,竟然想将他们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一位漳州知州为巴结秦桧,干脆上书朝廷,建议取消对岳飞家人那供应的少的可怜的粮食,活活饿死他们,真可谓是厚颜无耻到了极点。

不过,还是有一些实在看不下去岳飞被无辜陷害的身怀正义的士大夫们,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替岳飞鸣不平。枢密院编修胡铨曾向宋高宗上书,请求为岳飞鸣冤雪耻,结果,被秦桧贬职到了海南。布衣刘允升、知浃也上书请求释放岳飞,结果,被秦桧下大理寺处死。这些敢于声张正义的朝廷官员和平民百姓,他们并没有被奸臣秦桧的强权所吓倒,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曾与岳飞交情深厚,因妒忌岳飞反与秦桧勾结一起来陷害岳飞,而同为四将的韩世忠,虽与岳飞走的没有张俊近,但却始终不相信岳飞会有谋反之心,一直为岳飞抱不平。秦桧冠以岳飞“莫须有”的罪名,而韩世忠却质问秦桧,“莫须有”如何能服天下?这说明,韩世忠站在中间立场,虽没有袒护岳飞,但也要坚持正义。

战场上叱咤风云,令金军闻风丧胆的岳飞无罪被杀,就连羁押岳飞的狱卒都做出了正义之举。一个名叫隗顺的狱卒,非常同情岳飞的遭遇,岳飞被杀之后,他就将岳飞的尸首偷偷的抱出来,埋在了九曲丛祠旁。他生怕自己也遭受牢狱之灾,于是,把这件事一直烂在肚里,不敢走漏一点风声。直到快要死的时候,才把自己的儿子叫来,详细的告诉了儿子偷埋岳飞的事。

他说道:“岳飞死后,身上带有玉环,棺上刻有“大理寺”字样,岳飞的坟上还有我亲手栽下的两棵橘树,这些都是我当时埋葬时做的记号,将来有一天,岳飞定会平反昭雪,到时朝廷必定悬赏求岳飞尸骨的下落,那个时候,你可以向官府如实招来。”果不出所料,1162年宋孝宗继位后,很快为岳飞平反洗冤,并打算重葬岳飞,但不知岳飞尸体葬于何处,悬赏求尸。

于是,隗顺的儿子按照父亲的吩咐,如实将事情的原委上报给了官府,自此,岳飞的遗骨才得以迁葬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才正大光明的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记,让后世之人络绎不绝地于墓前凭吊。可以说,要不是一个小小的狱卒隗顺,我们今天凭吊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遗体了。

岳飞墓经过历朝历代,仍然保存较为完好,建筑规格曾在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时改变。1979年,岳飞墓按南宋建筑风格全面整修。全墓分为忠烈祠区、墓园区、忠祠区三大部分。可以说,岳飞墓在历史、艺术和社会凝聚力方面都具有巨大价值。在1961年3月4日,岳飞墓更是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 岳飞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商人在西汉受尽压制,到了东汉却立马翻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汉,历史解密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彼时的人们,把农业称为“本业”,把商业称为“末业”,他们提倡“重本抑末”,也就是所谓的重农抑商。许多人因此以为,我国历代的封建政府都是一成不变的施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其实不然,有一个朝代,不仅不对商人加以限制,反而还任其自然发展,甚至当时整个社会都

  • 谭嗣同被杀之时,为什么他的湖广总督老爹没有去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谭嗣同,清朝,历史解密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在戊戌变法中惨遭杀害,历史上称为“戊戌六君子”。在这场政变中,谭嗣同本来是可以逃掉的。不过作为进步青年,他认为,变法革命是必须流血的。因此,他拒绝逃走,不惜以自己的性命警醒世人,希望推动国家的发展。他在狱中留下的绝命诗:“有心杀贼

  • 李世民登位后赐给秦琼爵位,他却装病十二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琼,唐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秦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文章,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便是唐朝的李世民的事情。说起这个朝代,可以说十分的繁盛名,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最这个王朝都非常的向往,都称之为是盛世,许多的外国使者也都是慕

  • 南北朝有一个南齐和北齐,哪个实力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北朝,历史解密

    南北朝是两晋之后、隋唐之前的大分裂时期。南朝计有刘裕建立的宋(420年至479年),萧道成建立的齐(479年至502年),萧衍建立的梁(502年至557年),陈霸先建立的陈(557年至589年)。北朝计有拓跋珪建立的魏(北魏,386年至534年),高欢控制的魏(东魏,534年至550年),高欢后人取

  • 韩信被灭族,萧何曾坐牢,为什么陈平还升官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平,汉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陈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韩信被灭族,是因为韩信的功劳太大了,他的功劳大到让刘邦感觉害怕,毕竟大汉三分之二的领土,是他打下来的。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不是不知道。刘邦活着还好,韩信可能看在刘邦是老上级的面上,不会造反,但是,

  • 辽朝与西夏的决战,10万辽国军队为什么会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辽朝,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对于宋朝和西夏之间的战争,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印象。比如三川口、好水川两次战役,宋朝军队大败亏输。到了最后宋朝不得不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以至于西夏不得不求和。其实就在宋夏战争告一段落之后,北方的大辽国向西夏发动了进攻。辽国皇帝耶律宗真率领10万大军御驾亲征,深入西夏境内400多里。但是随后辽国军队被

  • 揭秘:陈嘉庚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嘉庚,民国,历史解密

    1945年抗战胜利时,历经风险的陈嘉庚从避难的印度爪哇返回新加坡,海内外华夏子孙奔走相告,额手称庆,不但在新加坡隆重庆祝,消息传到国内竟成一重大喜讯新闻,当年11月18日,重庆也举行了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郭沫若,邵子力,黄炎培,陶行知等社会名流吕慧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派人送来亲笔题写八个大字的条幅,因为

  • 古代官名翰林学士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翰林学士,唐朝,历史解密

    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历史沿革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

  • 盘点宋徽宗赵佶最宠爱的四个女人 ,命运都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徽宗,宋朝,历史解密

    宋徽宗赵佶是个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他不理朝政,但对女人却有极大的兴趣。他过着糜烂的生活。风流韵事在当时就传出宫外,被老百姓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后宫妃嫔如云,数量多得惊人,不但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还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真正实现了“三千宠爱在一身”。一、郑贵妃徽宗

  • 五姓七族高门之一:太原王氏的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太原王氏,周朝,历史解密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起源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时,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