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官名翰林学士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古代官名翰林学士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859 更新时间:2024/1/11 10:59:05

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历史沿革

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

唐代翰林

唐代官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翰林学士一职。

唐初于禁中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但唐初翰林院中,除文词、经学之士外,还有卜、医、棋、术等各种专门伎艺人员。他们定期入值当班,待诏于院中,以备皇帝召见,陪伴天子下棋、作画、写字并为其占卜、治病。总之,他们各以其专长为皇帝游居宴乐服务。此外,皇帝还往往召集一批作为私人参谋的文士,以备顾问。

《唐会要·翰林院》

如《唐会要·翰林院》载,唐太宗曾以世南等才彦之士为弘文馆学士,"会于禁中",参决谋议。

《新唐书·刘祎之传》

《新唐书·刘祎之传》载,高宗时,召刘祎之、元万顷等入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

《新唐书·百官志一》

至唐玄宗时,始置翰林学士,《新唐书·百官志一》说: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书敕。

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

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内制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太子等重要诏书,而外制则只是一般诏书。

著名人物-白居易

例如白居易就曾担任过中书舍人,也做过翰林学士,他的文集中就收有"中书制诰"和"翰林制诰"两种,从中可以看出内制与外制的轻重之别。

标签: 翰林学士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盘点宋徽宗赵佶最宠爱的四个女人 ,命运都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徽宗,宋朝,历史解密

    宋徽宗赵佶是个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他不理朝政,但对女人却有极大的兴趣。他过着糜烂的生活。风流韵事在当时就传出宫外,被老百姓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后宫妃嫔如云,数量多得惊人,不但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还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真正实现了“三千宠爱在一身”。一、郑贵妃徽宗

  • 五姓七族高门之一:太原王氏的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太原王氏,周朝,历史解密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起源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时,炎帝

  • 本居宣长有着哪些国学理论?对日本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本居宣长,日本,历史解密

    本居宣长所处的历史大背景,是 17~19 世纪日本学界风行的“古道学”思潮,它是日本在隋唐时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德川氏锁国政策施行后日本民族精神重建的反映。复古学思潮的发端与文艺复兴类似,均为对本民族经典古籍的总结与再阐释,但民族主义的复古学者们在整理古籍时因时生义地添加了自己的思想。本居宣长的老师

  • 隆科多已经位极人臣,为什么还受到雍正的猜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隆科多,清朝,历史解密

    在《雍正王朝》中隆科多在仕途上可谓是一步登天,原本他只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他的叔叔佟国维身为当朝首辅却不肯给他安排一个显赫的职位,因这让隆科多感到十分的郁闷,但康熙皇帝觉得佟氏家族还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于是就册封隆科多为九门提督,后来还让他辅佐雍正登基,好处就是册封隆科多为上书房大臣,从此隆

  • 揭秘:"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袁绍,官渡之战,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随着夷陵之战(或叫猇亭之战)刘备的惨败,三方均元气大伤,谁也奈何不了谁,三国博弈的历史才真正开始。正史上,官渡之战爆发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在这之前的199

  • 宋朝的历史旋涡,昭示改朝换代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杭州在南宋时称作临安,听听这名,临时安置一下,没成想一下就安了一百多年。宋高宗赵构大概是不想管他爹和哥哥的死活的,反正又不是真的一家子。再说了,虎狼环伺的南宋,能苟安一隅已经很不错了。两宋加在一起三百余年,当时的

  • 雍正一生心思都用在了政治上,为什么留下的只是千古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雍正,历史解密

    雍正一生心思都用在了政治上,为什么留下的只是千古骂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明明让国力达到顶峰,为何雍正还会留下千古骂名?今天小编继续和大家聊历史,说到清朝的皇帝很少有人勤奋能够比得上雍正,作为十分有雄心的皇帝,雍正一生都在为改革奔走。清史稿上曾经有过统计,康熙末年,国库的银子已经不足以支撑一

  • 刘邦杀功臣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并不多,比较著名的像汉高祖刘邦,他虽是一介布衣出身的开国之君,但在他的身上却书写着一个辉煌灿烂的王朝。秦朝末期天下动乱,刘邦趁势而起,成了起义军中重要的一股力量,这个白手起家的泗水亭亭长,如果没有身边那些功臣的辅佐,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可正因为这些是和他,一起白

  • 朱元璋给功臣讲了两个故事,功臣为何立即回京师请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乱世将起,名将辈出。元朝末年,朱元璋从凤阳起兵,身边有徐达、常遇春等猛将。这帮淮西子弟经过15年的拼杀,最终统一中原,建立了明朝。早在朱元璋起兵初期,到濠州募兵,有一对兄弟前来投奔,后来成为朱元璋麾下的两员虎将。哥哥名叫冯国用,战死沙场,弟弟名叫冯国胜,是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因为朱元璋字国

  •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吴鞠通,清朝,历史解密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