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拿破仑金字塔大战:扫清了法军通往埃及的障碍(金字塔战役)

拿破仑金字塔大战:扫清了法军通往埃及的障碍(金字塔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065 更新时间:2023/12/30 17:55:53

金字塔战役,是拿破仑进攻埃及的重要一战,这次战役后,法军通往埃及的障碍被扫清了,那么金字塔战役简介是什么呢?

拿破仑进军埃及

1798年7月,拿破仑率领法国远征军进攻埃及。远征埃及是英法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拿破仑经的梦想,因此对于这次远征,拿破仑极为重视,所挑选的法军都是精兵强将。埃及方面的实力也不容小觑。马木留克兵是埃及最精锐的骑兵部队,他们骑的都是最珍贵的拉伯马,使用的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同时马木留克骑兵骑术精湛,军事素质高,善于单打独斗,具有极高的战斗力。

交战国的两支精锐部队,就在埃及的金字塔下相遇。1798年7月13日。金字塔战役开始。

马穆鲁克军与法军的第一战,以法军的初步胜利而结束。虽然马穆鲁克骑兵舍生忘死地冲锋,但还是被法军的枪炮逼退。法军追击至尼罗河,双方在金字塔群附近集结。旌旗蔽日,烽火连天。

1798年7月20日,规模浩大的金字塔战役正式爆发。马穆鲁克军队杀气腾腾地法军进攻。虽然阵势浩大,但是拿破仑发现了马穆鲁克骑兵薄弱之处。法军有枪声炮火,回击着进攻的马穆鲁克骑兵。几轮下来,埃及人损失惨重。

最终,发生在金字塔下的一场大战,以法军的大胜而告终。拿破仑扫清了通往开罗道路上最后的屏障。金字塔战役,为接下来的进军开罗,奠基了战略基础。

金字塔大战过程

拿破仑有名的战役之中,金字塔大战也绝不可忽视。以下所述的就是金字塔大战的过程。

拿破仑画像

在1798年7月1日凌晨2点,金字塔群附近之开阔地带可谓是旌旗蔽日,杀气腾腾,法军与穆拉德军均摆开阵势,准备好决一雌雄。

这场著名的金字塔大战终于拉开序幕。这是一月的跋涉之后,拿破仑挺进埃及的第一场大战。战争开始前夕,拿破仑携参谋至前沿观察与分析,很快发现敌军弱点,于是下达具体作战方案,即由每个师团组成方阵,五个师团直面敌军一字排开。同日上午11点左右,战鼓声与军号声相继响起。法军之狄舍师团首先向前缓慢移动。几分钟之后,其他几个师团也开始动身。刹时沙土飞扬,马蹄声震天,马穆鲁克兵发出狂野呼喊,排山倒海地扑向法军方阵。

法军即刻停止前进。他们举枪瞄准,由后面士兵迅速传递装满弹药的步枪。乌马穆鲁克骑兵冲至距离法军500米之处时,法军指挥官立即下令,密集的子弹一同发出。不过几分钟,马穆鲁克之骑兵已被大量杀伤。仅少数骑兵奋不顾身突入法军方阵,成功砍倒几个法军士兵,但随后就丧了命。马穆鲁克兵伤亡愈加严重。法军方阵岿然不动。残存的骑兵后撤之时,拿破仑挥军前进,迅速截断部分敌骑兵的退路,将他们消灭。左翼法军则迅速突入敌步兵军团阵地,敌人走投无路,成群跳入了尼罗河之中,无数士兵溺死,其他则均遭法军杀戮。穆拉德贝伊只得率残兵仓皇逃走,易卜拉欣贝伊也率军撤往叙利亚。两个小时的苦战之后,马穆鲁克兵大受惊吓,称拿破仑为"炮火之"、"上帝之鞭"。自此,拿破仑之威名传遍东方。通往开罗的障碍也被扫除了。

通过金字塔大战在过程,可以知道,当历史眷顾一个人在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最终都会赢得胜利。

拿破仑金字塔大战

拿破仑的金字塔大战,是远征埃及的关键一战。在这一战中,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拿破仑金字塔大战的图片

拿破仑的金字塔大战,是远征埃及的关键一战。在这一战中,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战役开始之初,法军和马穆鲁克军队从战斗力来说应该算是不分上下。但是结果却是法军胜利。主要原因是拿破仑根据战场形势,能够随时改变阵型,随机应变。马穆鲁克最精锐的部队应该是骑兵,由12000人组成。骑兵个个身穿白袍,头盔上插着羽,手中的剑寒气逼人,身下是名贵的阿拉伯马。且个人战斗力十分强悍。这支部队,被埃及放在最中央。骑兵军团的右翼力量,是2万的土耳其和阿拉伯人组成的步兵军团。左翼是几千个阿拉伯游牧民族部落的士兵。相对于中路和右翼,这左翼的军队参差不齐,有徒步的有骑马的,甚至还有的骑骆驼,武器的种类也各不相同。

拿破仑看到这个情况,很快发现了马穆鲁克军的弱点:虽然骑兵力量强大,但是两个步兵军团混乱不堪;他们的铁炮,被安置在无法移动的海军式炮架上,灵活性大大降低;还有就是马穆鲁克的土垒防御工事非简陋,用步兵的冲击就可以将其攻破。针对这几点,拿破仑很快调整战斗序列。法军的五个师团向敌军一字排开,每个师团组成一个方阵。等到马穆鲁克骑兵进攻的时候,法军第一排士兵卧倒,第二排士兵蹲下,第三排士兵直立,三排火力同时向马穆鲁克骑兵发射。同时后面的法军装填弹药做好准备。

正是在这个轮番发射的火力下,马穆鲁克骑兵损失惨重。法军乘胜追击,最终占领了埃及的首都开罗。

拿破仑金字塔大战,将马穆鲁克骑兵消灭殆尽。至此以后,拿破仑带领着法国,逐渐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

更多文章

  • 二战期间苏联制定的大雷雨计划为什么不能实施 斯大林是怎么想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联,德国,大雷雨计划

    关于二战,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苏联本来制定了大雷雨计划,只不过还未实施,就被德国打懵了,关于这个说法,应该是有类似计划的。实际战争打响以后,苏军也没有防御方案,预案都是进攻的,结果节节败退,大量盲目反攻的部队被成建制围歼。苏联的综合国力人口数量大大优于德国,军队的人数和装备的数量质量也优势明显,如果

  • 大雷雨计划为什么说不靠谱 原因出在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联,二战,大雷雨计划

    提起“大雷雨计划”,熟悉二战的朋友想必都不会陌生。大雷雨计划是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总参谋部制定的一项完整的对德作战计划,作战主要内容是针对德国进行先发制人打击,在击败德国后称霸欧洲的预案。该计划一直被网友们津津乐道,但事实上,这份流传甚广的“大雷雨计划”其实并不靠谱。第一,大雷雨计划真伪难辨。大雷雨

  • 唐朝贞观四年时间,为什么只有29人被判死罪?(武德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武德律

    唐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体例、内容十分完整的法典,也被称为古代法典中的“最善者”。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典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立法产生过很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法系。当下,我国正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知晓唐律的来龙去脉,增加一些相关知识。中国从夏朝开始就制定法律,其中夏有“禹刑”、商有“汤刑

  • 唐高祖李渊:戎马一生 却饱受史官贬低(武德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高祖,武德律

    史书中最受贬低的皇帝竟是他?此人就是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为何贬低这位戎马一生的开国皇帝呢?原因是李渊目睹手足相残,最后黯然退位。堂堂一位开国皇帝,却落得一个中国史书中最受贬低的君主的地位。其实,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多达三百多位,其中不乏昏君、明君、庸君、暴君。但还有一些君主

  • 昭陵六骏被盗后竟道出李世民的戎马生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昭陵六骏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六骏”是原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立于贞观十年(636年)。约1985年底国宝昭陵六骏其中两骏的被盗,引起了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昭陵石刻中的“六骏”是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表彰他创建唐王朝的戎马生涯。网络配图昭陵是唐太

  • 李世民墓在哪:“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昭陵六骏,李世民

    导读: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人们或许只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曾摒却众人,单独把太子李治留下,让李治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遗命雕刻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我们来看下昭陵六骏指的是那

  • 李世民墓昭陵六骏是哪六匹马?昭陵六骏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昭陵六骏,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人们只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曾摒却众人,单独把太子李治留下,让李治一定要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遗命雕刻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昭陵的6匹骏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纏。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在薛仁杲

  • 大汶口文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今为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与宁阳县)交界的大汶口、堡头遗址,发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独具风格的文物。以后同一类型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在山东和苏北的广大区域也不断发现,这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沙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有堆纹和篮纹。三足器、圆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为觚形器、釜形器、钵形器、罐形器、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宽

  • 揭秘朝鲜史上的甲申政变:只维持了三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甲申政变,朝鲜

    1864年,朝鲜宪宗李昪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他的侄子李熙(宪宗弟弟之子)继承王位。由于李熙年幼,他的父亲以大院君的身份摄政,但他是一个守旧大臣,屡次杀害传教士,反对与外国通商。十年后,李熙开始亲政,不过其妻闵妃(明成皇后)逐渐掌握权力。明成皇后较为开明,主张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改革,而大院君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