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果阿战争:印度迷之自信的来源

果阿战争:印度迷之自信的来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51 更新时间:2024/1/19 23:46:20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最自信的国家是哪个?你肯定会回答:韩国。但如果再问有着“迷之自信”的国家是哪个?答案就是印度。不论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还是军事力量,印度都认为自己的是最好的,但客观地说印度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时期是特别出类拔萃的呀。

回顾过往,历史上印度最强大的时期应该是孔雀朝,但那也只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已,远远称不上“帝国”。甚至唐朝时一个叫王玄策的使者独自一人就可以灭掉印度一个土邦,甚至到了近代印度更是直接成了英国的殖民地,那么他们的“迷之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果从印度近代的历史来看,这可能跟两场运动一场战争有关。其中一场运动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议者甘地,通过这场运动印度取得了民族独立,甘地也因此被冠以“圣雄”的称号。有这样一个影响全国的大思想家,印度的自信心完全有理由爆棚。另一场运动便是独立后的“不结盟运动”,这也是印度首先提出来的,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封印度为“苦哈哈圈大哥”,就是这场运动的结果。

再有一场战争就是“果战争”,发生在印度的果阿地区。这个地方原本是属于葡萄牙管理的,因为临近阿拉伯海,气候温暖湿润,这里被称为印度的“夏威夷”。葡萄牙从大航海时期就开始占领这里,并且一占就是四百年不动摇。当印度葡萄牙提出果阿的主权要求时,当时的大国比如美国、英国都支持葡萄牙采取强硬态度。葡萄牙说果阿是自己的地盘,并且我已经占了四百年,你说不是我的就不是我的呀?

这也难怪,印度古时候一直都是群雄割据的,仅从历史上根本无法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再说巴基斯坦不就分离出去了吗?为什么果阿就不能保留在葡萄牙的治下?但印度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支持当地的游击队独立。

在这样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印度出钱出力,还派了四千人过去,想一举推翻葡萄牙人的统治。当然为了避免武装侵略的嫌疑,这四千人是不拿枪的,但葡萄牙也不含糊,管你拿不拿枪,越境就是非法,直接轻重武器伺候,一下就打死了两百多人。这下印度占据了道德高地,毕竟你打死的是手无寸铁的印度人,就连当时我们的中国政府也是发电支持印度的。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印度就出兵了,三万人马怒气腾腾地杀了过去,而葡萄牙在当地只有三千人,肯定不是对手。所以几乎是在印军刚一过线,葡萄牙就投降了,仗没怎么打,双方伤亡也不过百人,但对印度人来说,这个战绩太辉煌了。

所以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讲话就说:“我国武装部队第一次成为一支非强大、非常有效的战斗力量,我是深知内情才说这番话的。”“深知内情”才说这番话,不知道尼赫鲁究竟是在夸人还是在骂人,但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印度的“迷之自信”就建立起来了。

标签: 果阿战争印度葡萄牙

更多文章

  • 果阿战争爆发原因以及果阿战争的影响与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果阿战争,果阿战争爆发原因

    果阿战役,是印度军队收复果阿地区的一次主动出击。那么这场战役简介是什么呢?现如今的果阿果阿、达曼、第乌岛处于印度的西海岸,面积为3983平方公里,人口为65万人,是印度良好的海港。但是在1560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以后,这三块区域就一直在葡萄牙殖民者手中。即使后来英国人统治了印度,也没有动摇葡萄牙对

  • 皇帝南巡就等于下凡历险,乾坤皇帝还要七下江南的原因是什么?(乾隆帝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坤帝南巡,清朝,乾隆帝南巡

    乾隆曾六下江南,并非七次。当然,如果他喜欢的话,是可以七下甚至八下江南的。然而,其下江南的动机,与其皇祖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是其最崇敬而极力模仿的对象。由是,正如乾隆在位时间明明要超过六十年,却在乾隆六十年退位一样,即不敢也不可超越康熙皇帝也。无他,敬祖也。事实上,乾

  • 同样都是六次南巡,百姓为何欢迎康熙,而将乾隆视为瘟神呢?(乾隆帝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帝南巡,清朝

    清代十二个皇帝中,只有康熙和乾隆两人有南巡的记录,且次数都为六次。同样是南巡,康熙和乾隆又有所不同,不管是在花费上,还是出行的性质上都有很明显的区别。康熙分别与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和四十六年进行南巡。在这六次南巡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康熙都在办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当然,除了治

  • 将专制皇权推向最高峰的皇帝是谁?乾隆真正做到“皇权凌驾于一切”(乾隆帝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清朝,乾隆帝南巡

    乾隆皇帝是对待大臣最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更是空前绝后的唯一真正做到集各种权力与一身的权力拥有者。在乾隆皇帝面前,胆敢有人说半句僭越之语,必定被千刀万剐,诛灭九族。为什么乾隆皇帝会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呢?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乾隆皇帝个人原因。我们先来谈谈历史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帝制制度始于秦始皇。始

  • 什么是平定准噶尔?平定准噶尔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在清代文献中通称为平定准噶尔。这次战争,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经三朝,历时68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1635年10月卫拉特蒙古(新疆)的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清朝前身)

  • 战斗力极强的7万清朝军队,为何被准噶尔打的一败涂地?(平定准噶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众所周知,在清朝前期,清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尤其是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劲旅,当年的战斗力确实不错。但是在公元1731年,清朝军队却遭遇了一次惨败。雍正皇帝集结了7万多军队,准备一鼓作气灭掉盘踞西北的准噶尔部。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被准噶尔部打的一败涂地。在此之后,清朝暂时放弃了征服准噶尔的计划。首

  • 为什么说清朝平定准噶尔时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两万清军士兵血洒漠北草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公元1730年的冬天,清朝的统治者雍正皇帝为了平定准噶尔部的扰乱,派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率领二万余士兵从京城出发,前往喀尔喀蒙古堵截前来掠夺的准噶尔军队。在正式出征的那天,雍正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然而在出征当天,天色突然大变,狂风夹杂着暴雨将出征士兵的军旗和衣物全部打湿,使他们狼狈的奔出德

  • 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将相和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廉颇,蔺相如,赵王,将相和

    蔺相如忠君体国、宽容大度,廉颇负荆请罪、罪错能改,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将相和”。然而,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照例,我们先回顾下事件原委。公元前279年,秦、赵举行了渑池之会,商议和谈。期间,蔺相如以“信不信我溅你一身血”的不要命精神,逼得秦王为赵王敲了敲盆缶,为赵国挣回了面子。会后,蔺相如荣升为上卿

  • 揭秘:“将相和”幕后的真正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将相和

    导读: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将相和”只是蔺相如为赵国着想,面对廉颇的挑衅,处处忍让。然而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将相和”中隐藏着更深刻的内涵,不仅关系到廉颇蔺相如的个人仕途,还关系到整个赵国的外交路线。网络配图首先,战国时期,赵国是东方强国,国内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但是,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

  • 揭秘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之误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趣事,而廉颇更是被认为是知错就改的典范。那么廉颇和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廉颇又为何要负荆请罪呢?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和大臣蔺相如之间的恩怨纠葛,其中蔺相如的勇敢大度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点一直以来都为人所称道。其中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