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奥斯曼在维也纳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维也纳战役)

为什么奥斯曼在维也纳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维也纳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085 更新时间:2024/1/5 22:49:29

17世纪帝国的军事支柱近卫军开始走入伊斯兰国家近卫军普遍的蜕变,禁军专权。

而此时欧洲的pike&shot战术已经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虽然土耳其人也使用火枪火炮作战,但是其作用类似于16世纪早期的欧洲,视其为普通的远程武器,而不是战场的主力,耶尼色里虽然也使用火器,但是耶尼色里却更像是多功能步兵而不是真正的火枪兵。土耳其的作战方式已经跟不上欧洲的节奏了。为此,土耳其开始进行了第一次探索,那就是雇佣巴尔干的山民进行散兵战术,由于巴尔干山民擅长山地战且善用火器,他们组成的狙击手部队确实能够对阵线较为死板(相对而言,因为此时奥斯曼既不是方阵阵线也不是线性阵)的欧洲部队形成杀伤。但是问题就在于此时的土耳其无力支付薪水,这导致了杰拉里叛乱。

17世纪的土耳其因为国内发展稳定,导致了人口暴涨,大部分领土是沙漠的土耳其人口达到了3000万,土地压力大大增强导致了国库收入的下降。无力支付复员人员的薪水和土地的结果就是这些雇佣军大规模的叛乱,而叛乱地点又在其政治核心地带的小亚细亚。战乱和后党专政让奥斯曼错过了三十年战争这个机会。

此时的奥斯曼已经无力继续进行进攻了。而扩的停滞让采邑制的西帕希骑兵水平越来越差。也导致了人口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科普鲁律家族接任大维齐尔让奥斯曼在衰退前出现了最后一次中兴。由于调解好了近卫军,后党,官僚的利益矛盾,所以他们才有能力再次进行扩张。对于奥地利的边防军而言,恢复元气的奥斯曼威胁还是很大的,毕竟在技术上,没能形成差距。

但是进入奥地利核心之后,问题就出现了。此时的欧洲已经是线性阵的天下,pike&shot在大孔代的打击下已经显露出了颓势,而后的克伦威尔改革等等则让欧洲军队越来越朝18世纪的排队枪毙刺刀阵演进。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正是欧洲对几种新技术的一次检验。

超大规模的棱堡防御体系,野战炮,刺刀,线性阵。

经过沃邦的改革,17世纪后期的棱堡已经达到了18世纪普遍的水平,而沃邦在攻取棱堡方面也颇有建树。棱堡这种近代防御体系在面对战术还处在艺复兴中早期的奥斯曼时,保持了非大的优势。

野战炮在古斯塔夫二世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更便捷的炮车,更长倍径的炮管,更快速的机动,更快的填装时间。此时的奥斯曼虽然火炮战术也很发达,但是战术思想落后,磅数大,填装慢,机动也差,虽然威力大,但是人家比你快很多。

此时的刺刀还是插入式刺刀,刀柄插入枪管使用,这样无法边防御边射击,不如后来的卡座式。但是比起更早时候火枪手还要用野猪矛来白刃的前辈来说已经强太多了。

17世纪后期的线列战还不是纯的火枪兵线列阵,此时依然还有长矛手,因为插入式刺刀毕竟不方便,空心阵也还没出现。可是由于火枪手比例大增,其杀伤力足以让奥斯曼传统的炮灰精锐骑兵车轮战在一开始就遭到失败。

再加上波兰手上拥有最后一只成规模的拥有贵族血统的职业骑兵,翼骑兵。实际上一开始,奥斯曼就输了。

此战之后,欧根亲开始崭露头角,并在之后数次大胜后成了奥地利的名将。此人能够把奥地利那奇葩的各族人民部队发挥出最大的水平,不得不说是一位军事奇才。

另外由于维也纳的惨败,科普鲁律家族开始逐渐衰退,18世纪初完全退出政治核心,在这之前,近卫军开始全面掌握奥斯曼的军政大权,并且挟天子令诸侯,一直到19世纪马哈茂德二世改革,诛杀近卫军,才结束了百年近卫军专政的衰退时代。

但是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无力回天。

最后说一句,近卫军的蜕变几乎是大部分穆斯林帝国都要遇到的问题,这一点从塞尔柱人接受邀请就开始了。不管是古拉姆,还是马穆鲁克,亦或者是齐兹尔巴什,耶尼色里都是例子。像伽色尼王朝,塞尔柱王朝,马穆鲁克王朝等等都是奴隶近卫军或叛乱或篡权建立的王朝。而齐兹尔巴什和耶尼色里,虽然没有导致国家灭亡或者分裂,但是其被镇压的过程中依然损耗了国家的力量。不得不说,虽然职业近卫军一定程度上让国家免于军阀官僚或者其他势力的危害,但是同样的却带来了集权中央被胁迫的风险。这一点其实从罗马帝国就出现,尼禄被刺杀之后,罗马禁卫军多次擅自选举皇帝,暗杀皇帝,这个问题到塞维鲁,克里先才获得了解决,而禁卫军完全被解散要到4世纪的君士坦丁大帝。

更多文章

  • 维也纳战役的详细战斗经过?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维也纳战役,奥斯曼帝国

    维也纳战役/维也纳之战(英语:The Battle of Vienna,德语:Schlacht am Kahlenberg、波兰语:Bitwa pod Wiedniem 或 Odsiecz Wiedeńska、土耳其语:?kinci Viyana Ku?atmas?、乌克兰语:В?денська в

  • 姆岑斯克坦克战之后德军患上“T-34坦克恐惧症”?真相究竟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姆岑斯克坦克战,德国,苏联

    1941年的姆岑斯克之战是二战早期的一场著名坦克战。从这场战斗之后,T-34坦克声名鹊起,从此德国人患上“T-34坦克恐惧症”。当然,一场战斗的胜负手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如果技术优势的任何种类的武器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么必须是一种压倒性的优势。然而,1941年时代的T-34坦克并非一种拥有压倒

  • 姆岑斯克坦克战:苏军坦克旅阻击德军两个装甲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姆岑斯克坦克战,德国,苏联

    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企图以“北方”集团军群,歼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以“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方向实施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以“中央”集团军群,分南、北两路实施钳形攻势,围歼白俄罗斯地区的

  • 姆岑斯克坦克战的详细作战经过是怎样的?战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姆岑斯克坦克战,德国,苏联

    姆岑斯克坦克战是指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后苏联为了阻滞德军进攻,决定将包括独立坦克第4旅在内的几个预备队兵团调集于姆岑斯克地域,阻击敌人。姆岑斯克伏击战的序曲悄然奏响。旅长组织战斗的时间极为有限必须在4小时之内完成战斗准备。因此,旅长

  • 广州发现1860年法军墓碑 或为英法联军罪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广州,法军,英法联军,

    在越秀山原广州美术馆碑廊大门侧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的都是法文,大意是,该碑是为1860年~1861年为法兰西死亡的海员而建立的。他说,这有可能是英法联军入侵广州的重要历史物证。温先生是广州市民,家就住在越秀山附近,他和家人经常爬越秀山锻炼身体。2月份,温先生的儿子告诉他,在越秀山上广州美术馆大门内看

  •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后 法国有多少圆明园的宝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英法联军,圆明园

    从18世纪开始,法兰西人一直做着一个梦。这个梦叫做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

  • 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毒气战:英法联军倾刻死亡上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毒气,英法联军,德国,

    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中,德军惨遭失败,被迫退守安讷河一带。这给英法联军一喘息机会,他们趁机北进,在比利时王国的依普尔运河一带构筑工事,准备随时与德军决战。德军为避其锋芒,改变作战布置,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东线战场,然后伺机与英法作战。这样,两线战场上的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1915年春,东线俄军战

  • 南斯拉夫内战爆发是和一场球赛有关吗?是哪两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斯拉夫内战,南斯拉夫

    前南斯拉夫常常被人们以「一个国家、二种文字、三种语言、四种宗教、五个民族、六个共和国、七个邻国、八个政治区」来形容。经过数百年矛盾积累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前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积怨激化,内战爆发几乎难以避免。这时只需要一个火星,「巴尔干火药桶」就会爆炸。谁擦出了这个火星?克罗

  • 南斯拉夫内战的详细经过?内战中爆发了哪些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斯拉夫内战,南斯拉夫

    总括斯洛文尼亚战争(十日战争)(1991年)克罗地亚战争(1991年–1995年)波斯尼亚战争(1992年–1995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马其顿内战(2001年)斯洛文尼亚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独立。南斯拉夫下令由塞尔维亚控制的斯拉夫联邦军进攻斯洛文尼亚,受到强烈还击。最后经欧共体调

  • 南斯拉夫内战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斯拉夫内战,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列强必争之地。南斯拉夫国内情况和周边情况极为复杂,长期以来人们常用1至8来表达这种复杂性,即1个党(南斯拉夫共产党)和1个领袖(铁托);2种文字或使用2种字母(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3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