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后一个没有试图干预自由市场的美国总统:柯立芝(柯立芝繁荣)

最后一个没有试图干预自由市场的美国总统:柯立芝(柯立芝繁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951 更新时间:2023/12/27 1:47:38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其它各个部门,社会生活极其稳定,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越来越表现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现象与美国当时的当政者柯立芝的名字连在一起,史称"柯立芝繁荣"。一般地讲,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社会生活的治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进退,能够鲜明地反映出这个国家权力核心尤其是掌印者进取心施政得当与否,是衡量当政者政绩的一个标尺。按此逻辑,一个当政者积极进取,施政得当,国家就会发展,反之发展就会停滞。然而,历史并非都按这个逻辑演进。令人惊诧的是,"柯立芝繁荣"并非柯立芝之功,相反,他是一个消极无为的总统。

卡尔·柯立芝(1872~1933)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十位总统。柯立芝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小杂货主的家庭,24岁大学毕业后,做过4年的律师工作。1899年当选为北安普顿市议会议员,从此步入政界。柯立芝在自传中说,他进入政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想藉此广泛结交知名人士,为开展律师业务打下较好的社会基础。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竟在仕途上官运享通,先后担任了市首席司法官、市长、马萨诸塞州议员、副州长、州长。1920年当选为副总统。1923年8月哈定总统突然因病去世,柯立芝以副总统身份继任总统,第二年当选连任总统。

柯立芝是个具有典型的消沉性格的人,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萎靡贪睡。他的睡眠时间要比普通人长好几个小时。他一般是每天晚上9点上床,到第二天早8、9点钟才能起床。中午还要有午睡,1点半开始睡,一直睡到4点半,有时甚至要睡到5点多。当上总统以后,尽管政务繁忙,他的睡眠时间还是照"长"不变。

一天下午,有位白宫工作人员因有急事把柯立芝总统从梦中唤醒。他揉着惺松的睡眼,很不满意地说:"你们这样大惊小怪,美国是不是还在啊。"柯立芝并不认为自己睡得太多了,相反,他却一再说自已保持较长的睡眠时间是非必要的。在他看来,他身为总统就更应多多地睡觉。只有他睡好了,美国才能少生事端,才会国泰民安。为了不误睡眠,他晚上很少看戏。有一天晚上,他偶然去剧场看戏,被一个熟人看见了,特意提醒他:"现在已经过了你的睡觉时间啦!"他解释道:"这是例外的一次。"有人这样讽刺他:"柯立芝真了不起。罗马城门失火,暴虐放荡的尼禄皇帝只不过是丝弦轻拔,不闻不问;而柯立芝却能鼾声如雷,继续睡大觉。"

除了嗜睡成性之外,柯立芝的沉默寡言也是非常出名的。他的个性其实十分不适合做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总统。他从小就木讷寡言,最怕见生人。每逢家里有客人来,他总是设法躲开不见。从政后,他并没有改变性格。他当副总统时,马萨诸塞州州长特意来拜会前任州长。柯克斯问柯立芝:"在你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时,下午不到5点钟你就下班了,而我每天都要拖到9点钟才能下班,这是什么原因呢?"柯立芝回答说:"这很简单,问题就出在你喜欢回答别人的问话。"

柯立芝从政的秘诀就是保持缄默。他入主白宫后,常常在正厅走廊内摆一把安乐椅,坐在那里养神。有时他连续几个小时坐在那里抽烟,一言不发。他在办公室里接见来访者时,常常从头至尾都默默地坐着,只对人家说"是"或者"不",而且即使这样,他也认为是说得"太多了"。在接见记者和参加会议的时候,他也往往不作任讲话。有一次,他在应加利福尼亚州电台记者请求,全国人民讲话时,作了一次世界上最简短而又最无内容的演讲:"再见!"在社交场合,他所说的话也极少。在一次午宴上,坐在他身旁的一位年轻太太对他说,她曾与人打赌,说她与柯立芝谈话,至少能从他嘴里掏出4个字来。可柯立芝连看都没看她眼,冷地回答:"徒劳!"他常为自己的少言寡语辨解:"遇事保持沉默,对方就不会继续纠缠你。"他还把这个宝贵经验向1928年接替他总统职务的胡佛传授说:"如果有人来纠缠你,只要你不为所动,保持缄默,不出3、4分钟,他们就会逐个自动离去。"

柯立芝对待政治事务的态度是很消极的。他的政治哲学是"少管闲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他一直宣扬联邦政府要"无为而治",他说:"事物正在顺利进行,好办法就是不管它。"如果非管不可的话,只能通过数量少而伸缩性大的法案,提供最低限度的社会服务。他鼓吹"地方自治"和"个人至上"论。他说,如果不把更多的权力留给社会基层,让它们负起"责任"来解决各种问题,一个社会将会遇到很大的危险,因为许多问题是联邦政府不可能充分了解并胜任愉快地加以解决的,最明智的做法是尽可能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金钱留给地方当局,让它们负起责任去解决自已的问题。对于大企业,他也主尽量撒手不管,联邦政府不要用政治来冲击经济,不要去大力反对托拉斯,要任凭经济规律和企业的自我调解来解决经济危机和劳资纠纷。他鼓吹联邦政府必须少征税和减少开支。他在任期内否决了两项救济农业的议案和在田纳西河上提供联邦的廉价电力的方案,批准了一些鼓励私人对新工业投资的法案,包括削减所得税税率等。

他主张实行"管好自己的事"的"新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表示应让美国垄断企业在欧洲及世界各地进行大量贷款和投资,而美国政府不必跟任何国家政府签署政治协定,参加国际联盟并承担任何国际义务。

在柯立芝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工业和科技都有一定发展,社会生活比较安定。然而,他与此并无直接关系。美国20年代的繁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而产生的力量消长,以及世界经济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柯立芝是一个摘桃人,仅此而已。相反,由于他奉行

"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所以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有人对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柯立芝在5年零7个月的总统任期内,他的政绩就是比历届总统睡得多、说得少。他整日很少说话,脚往桌子上一搁,浑浑噩置地度日。他不像尼禄皇帝那样长于丝弦,他只爱打呵欠、伸懒腰。一呵欠、一伸懒腰不要紧,美国却被他弄得‘呼啦啦’往下坡路上滑——他去世前,美国的经济状况已经面临十分危险的境地。"

1928年大选时,共和党原想提名柯立芝继续竞选连任总统,但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柯立芝觉得做了五年半的总统已经够长的了,他不愿在这个位子上再承担任何风险。1929年3月,他任期届满卸任隐居,把早已危机四伏的国家事务远远地抛开了。在柯立芝下台后仅7个多月,整个美国经济就陷入了历史上最大的萧条之中。

标签: 美国柯立芝柯立芝繁荣

更多文章

  • 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柯立芝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美国,卡尔文·柯立芝,总统,政治家,柯立芝繁荣

    小约翰·卡尔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Jr.,1872年7月4日-1933年1月5日)。柯立芝毕业于美国雪城大学,美国第30任总统,共和党籍。佛蒙特州律师出身,在马萨诸塞州政界奋斗多年后成为州长。1920年大选时作为沃伦·哈定的竞选伙伴成功当选第29任美国副总统。1923

  • 俄国内战中的重要指挥官:科尔尼洛夫,科尔尼洛夫的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俄国内战,科尔尼洛夫

    科尔尼洛夫事件的主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西伯利亚第九师师长,不久转任第48师师长,他使该师有了钢铁48师的称号。《俄语报》把他的秘密电报公开出去, 一时之间,他成了资本主义的和有产者的救星, 19日他被任命为俄军最高统帅。他要求授予他近乎独裁的权利。生平介绍1870年8月18日生于卡尔卡拉林斯克

  • 俄国内战中的孟什维克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孟什维克的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俄国内战,孟什维克

    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俄国早期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

  • 俄国内战什么时候发生的?俄国内战的过程及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俄国内战,俄国

    俄国内战(英语:Russian Civil War),又称苏联国内战争或称对苏干涉战争,是1918年5月31日到1922年在崩溃的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中国外蒙古和波斯。主要战役在1920年基本结束,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其间红军与白军和波兰第二共和国、不列颠帝国、法兰

  • 为什么奥斯曼在维也纳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维也纳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维也纳战役,奥斯曼帝国

    17世纪帝国的军事支柱近卫军开始走入伊斯兰国家近卫军普遍的蜕变,禁军专权。而此时欧洲的pike&shot战术已经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虽然土耳其人也使用火枪和火炮作战,但是其作用类似于16世纪早期的欧洲,视其为普通的远程武器,而不是战场的主力,耶尼色里虽然也使用火器,但是耶尼色里却更像是多功能步兵而

  • 维也纳战役的详细战斗经过?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维也纳战役,奥斯曼帝国

    维也纳战役/维也纳之战(英语:The Battle of Vienna,德语:Schlacht am Kahlenberg、波兰语:Bitwa pod Wiedniem 或 Odsiecz Wiedeńska、土耳其语:?kinci Viyana Ku?atmas?、乌克兰语:В?денська в

  • 姆岑斯克坦克战之后德军患上“T-34坦克恐惧症”?真相究竟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姆岑斯克坦克战,德国,苏联

    1941年的姆岑斯克之战是二战早期的一场著名坦克战。从这场战斗之后,T-34坦克声名鹊起,从此德国人患上“T-34坦克恐惧症”。当然,一场战斗的胜负手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如果技术优势的任何种类的武器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么必须是一种压倒性的优势。然而,1941年时代的T-34坦克并非一种拥有压倒

  • 姆岑斯克坦克战:苏军坦克旅阻击德军两个装甲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姆岑斯克坦克战,德国,苏联

    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企图以“北方”集团军群,歼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以“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方向实施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以“中央”集团军群,分南、北两路实施钳形攻势,围歼白俄罗斯地区的

  • 姆岑斯克坦克战的详细作战经过是怎样的?战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姆岑斯克坦克战,德国,苏联

    姆岑斯克坦克战是指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后苏联为了阻滞德军进攻,决定将包括独立坦克第4旅在内的几个预备队兵团调集于姆岑斯克地域,阻击敌人。姆岑斯克伏击战的序曲悄然奏响。旅长组织战斗的时间极为有限必须在4小时之内完成战斗准备。因此,旅长

  • 广州发现1860年法军墓碑 或为英法联军罪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广州,法军,英法联军,

    在越秀山原广州美术馆碑廊大门侧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的都是法文,大意是,该碑是为1860年~1861年为法兰西死亡的海员而建立的。他说,这有可能是英法联军入侵广州的重要历史物证。温先生是广州市民,家就住在越秀山附近,他和家人经常爬越秀山锻炼身体。2月份,温先生的儿子告诉他,在越秀山上广州美术馆大门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