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金海上之盟简介:宋金海路合盟 商议出兵灭辽

宋金海上之盟简介:宋金海路合盟 商议出兵灭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53 更新时间:2023/12/30 1:18:03

末年宋金之间订立的联合夹攻辽国的军事合作盟约

。由于双方地理上受辽国阻隔无法在陆上接触,而需要海上经渤海往来而得名。重元年(1118年),北宋统治者已看到金强辽弱的形势,遂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此后,金宋使臣频繁接触,至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女真于宋朝的关系很早即建立,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开始,北宋前三朝除了中间断交20年外,长期有政治、经济交往。这种交往在使节形式上是单的,只有女真使者来宋朝贡,没有宋朝使者出使回访,不对等的原因自然是双方都认可的女真属于宋朝的臣属国。

交往的主线是贡赐贸易,女真带来马匹等土特产,宋朝以赏赐形式支付价钱,双方互惠互利,"在我国家之初,女真岁以市马于中国而资富"。在所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中,宋朝对女真是当做一个与高丽、西甚至辽国同等国家来对待的,并不以女真远离中原和人少地小而轻视。在国际战略上,宋朝一直重视女真的地位(不排除后来女真强劲崛起最终摧残宋朝,史家格外关注的强调),前期有赖于其马匹,后期看重其相背的举足轻重。正因为宋朝始终想将其拉拢并制约辽国,所以到了重和年间,一拍即合的"海上之盟"便历史性地顺理成章了。

标签: 海上之盟北宋辽国金国

更多文章

  • 解密:宋金之间的海上之盟因何原因最终失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海上之盟,金国,宋朝,

    应当说联金灭辽的策略在战略上并没有完全错误,无论宋人是否出兵,金灭辽已成定局,拥有了燕云故地再面对金国总比面对一个更强的金国好。问题的关键在于,宋朝的统治集团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没有认识到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内部决策不坚定,政策游移不定。立场不坚定,企图在外交上面两头下注,首鼠两

  • 伪楚存在的背景是什么 为什么会成立伪楚?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伪楚,南宋,金国

    伪楚,国号“大楚”,“楚”,又称“张楚”,为“靖康之耻”后金国扶植原北宋太宰张邦昌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定都金陵。北宋末年,金军南下侵扰,迅速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宗,占领北宋北方大片国土,但由于尚处于奴隶社会晚期的金国无法统治已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北宋国土,同时也为避免受到北方宋朝遗民起义的直接打击,金国

  • 伪齐和伪楚是怎么回事 伪楚存在于什么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金,伪楚

    北宋“靖康之变”,金军南下攻破汴京,俘虏钦徽二宗,占领宋朝北方大片国土,但由于尚处于奴隶社会晚期的金国无法统治已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北宋国土,同时也为避免受到北方宋朝遗民起义的直接打击,金国通过在这些地区扶植了一些傀儡政权加以统治。伪齐政权伪齐政权作为金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在其存在期间充当了金国对中原人

  • 北宋灭亡后存活33天的伪楚政权:张邦昌伪楚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张邦昌,伪楚政权

    导读:宋金争战期间,志在必得的金朝最初的目标其实是在俘获宋朝皇帝以后,将其作为手中的政治筹码,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将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全部在京皇族宗室押送北上,就是以为了让他们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意在将赵宋皇室之合法继承人斩草除根,再卵翼一个傀儡政权,作为金朝的藩属国,进而构成一道金宋

  • 秦赵番吾之战的后续影响:赵国日渐衰弱最终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番吾之战,李牧,秦军,

    番吾之战中秦军战败的消息传来,秦王政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赵军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李牧竟有如此高明的指挥之才。为扭转败局,秦王政召文武近臣聚集咸阳宫,商议对策。商议认为赵国全国大饥,国力不强,民心不稳,赵军缺乏充足的粮草储备,损失的兵力也难以得到补充。赵军久暴于外,必定将乏兵疲,难以持久。而秦军

  • 番吾之战的经过:大将李牧率军击溃秦军的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番吾之战,李牧,秦军,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第三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面对秦军的来势汹汹,赵王迁并不怎么慌乱,因为他身边尚有将军李牧在,宜安之战中,就是这位能征善战名扬于时的大将为赵国建树了奇功。但是,赵王

  • 秦赵番吾之战简介:赵国最后一次对秦军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国,赵国,番吾之战,

    番吾之战,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秦王政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派军兵分两路攻赵,一路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今属河北)进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

  • 宜阳之战的后续影响:东周王朝最终被秦军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我们知道,延续约800年之久的周王朝最终是让秦国给灭掉了。秦国远在西部蛮荒之地,它怎么能灭掉定鼎洛阳的东周王朝呢?这原因说是秦国的强大,或说是周王朝的没落都是对的。但更为关键的原因,却在于它“决胜宜阳”的东进战略。宜阳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大县,又是周室的西部屏障,攻下了宜阳,不仅灭周如探囊取物,东进中原

  • 宜阳之战的历史意义:秦国的统一过程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秦拔宜阳之战,在秦的统一过程中有重大意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孝公死,子驷立。商鞅被诛,但秦法未败。驷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始称王,是为秦惠王。《史记》说:“其后诸侯皆为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广揽各国贤才为己用,张仪入秦为相。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

  • 解密:史书战国策中是如何记载秦攻宜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国策,史书,宜阳之战,

    秦攻宜阳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