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史上最早的历史文化典籍 被人遗忘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中国史上最早的历史文化典籍 被人遗忘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016 更新时间:2024/1/22 0:06:41

在华夏民族的的记忆中,有四部古籍被历史所遗忘,这些书籍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也是华夏文明的渊源。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传是我国最古老的四部文化典籍,这些书籍都是被洪水毁灭的史前昆仑文明之后首批出现的历史记录。三坟,相对应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三皇所作的经典是三坟。五典相对应五帝,即少昊氏、颛顼氏、帝喾、舜,五帝所作的档案是五典。《八索》,一般认为是八卦,也有认为是八经。《九丘》,一般认为是一部中国古老地理志。

《尚书序》曰

:“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曰

:“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

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干溪?”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关于“三皇五帝之书”,郑玄的注释是“三坟五典”

书籍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关于书籍,三皇时代称为“坟”,有大意思,五帝时代称为“典”,有常的意思,伏羲时代的书称为“索”,有求的意思,大禹时代的书称“丘”,有聚的意思。当然,这些也有可能是从远古典籍所用载体所用的材质来命名的,比如縹囊、简帙、青缃这些,也是后世对书籍的别称。

贵州红崖天书

三坟

三坟,三皇之书,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尚书序》;“坟”有大的意思。在《辞海》里边,坟有多种解释,墓,大,书籍的一种,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在泥土上和石板上写字作画了,在三皇时代,当时的书籍载体和文字载体有可能是用泥土、石板、或者泥板制成的,也有可能是陶器板材,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土也包括石头,现在的“红岩天书”、“岣嵝碑”、“仙居蝌蚪文”等各种看不懂的天书可能就是三皇时代遗留下来的。

三皇五帝

五典

五典指的是记载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事迹的书。“典”的含义有:常规、法典、典章、姓氏(太昊娶少典氏)、典籍(五帝之书,现在我们知道内容的只有尧典和舜典)等。在汉字里,有典、共、供、具、兵、其、六等字,以及冀、黄、翼和異字,这些都有一种共同的符号,即一横下面加两个支撑状的点,这种符号的象形含义乃是一个陈列架或陈列物品的有腿的桌几;当然,这不是普通的桌几,而是用于陈列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都用于重大仪式或宗教仪式上,所以,“典”有可能是一种陈列在供桌上最有重要意义的文书。

八索

八索为:《道索》、《政索》、《牧索》、《天索》、《地索》、《水索》、《山林索》,每索八篇,共六十四篇,相传为黄帝时慵国国君慵索著,也有说是伏羲时代的书籍。道经《云笈七签》卷九即《三洞经教部》释《洞神秘箓》的《小有经下记》,曰:“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天下有急,召天上神,地下鬼,皆敕使之,号曰三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灵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变,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号曰八索。索有大绳、法、搜索、索引、索取等含义,但是,索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能是结绳记事,或者是丝绸和编织物上的文字。

南宋·禹贡山川地理图

九丘

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 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唐·杨炯 《从弟去溢墓志铭》:“若夫羽陵遗策,汲冢残书,倚相之《八索》、《九丘》,张华之千门万户,莫不山藏海纳,学无所遗。”“丘”字的含义有:阜,山,土之高者(或曰,四方高,中央低为丘),墟,大冢,墓,空,大,聚,区域(四邑为丘)。从字形来说,丘指有平缓坡度的地形地貌。问题是,兵字为什么也要用丘字符呢?《尚书序》取其“聚”的含义,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并不完全。这是因为,丘还有山川的意思、区域的意思、庞大的意思、空墟的意思和大冢(通常都有丰富的随葬品)的意思。有趣的是,上述含义综合起来,很像是一种模拟的实物地图,即在不同模拟区域上有着象征该地理方位的物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社稷坛的五色土上陈列着相应方位的物产。更深一层地说,“丘”字在《九丘》中的使用,还表示中央的统治权力(斤)遍布天下东西南北中的所有区域。

更多文章

  • 中国最古老的书籍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究竟记载的是什么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国

    三坟五典,是指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有注:“皆古书名。”《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

  • 你知道我国的上古三大奇书是什么吗?一本让世界惊叹 两本无一人参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上古,上古三大奇书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像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化传承已经断绝了,只有古中国的文化一直流传着。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想起中华文化,第一印象应该就是源远流长。确实,中国文化从上古乃至更早的时代开始流传,虽然几次面临消亡的危险,但还是挺过来了,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事情。这里,摘取上

  • 《山海经》中记载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山海经》总共有多少篇(上古三大奇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山海经,世界,上古三大奇书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

  • 周易是谁写的 深入了解周易的作者(上古三大奇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周易,周文王,姬昌,上古三大奇书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而且它里边的内容至今为止还对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这本著作就是周文王姬昌所写,周文王勤政爱民,提倡尊老、爱幼的理念,在周易这本书中所提到过,至今对我们还是非常受用的。网络配图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

  • 为什么说山海关之战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原因是什么(山海关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山海关之战,,山海关大战

    1644年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存在着三个主要政权,苟延残喘的明朝,锐意进关的清朝,以及代表以李自成为主的大顺朝。1644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一年。此时的明朝可谓是已经气数无多,既要防备农民军随时会攻向北京,一面要防备虎视眈眈的清朝铁骑。随着孙传庭在潼关战死,潼关失陷,崇祯能够用的军队只剩下关外的关宁军

  • 山海关之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地点在哪(山海关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山海关之战,清朝,山海关大战

    很多了解历史的人,都听过山海关之战是怎样一回事。公元1644年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当时吴三桂等一些前朝名将,合力在山海关内击败了李自成的大军。这场战役非常重要,当时清军入关之后,他们抢夺的土地只有1/3。这些土地能够成功打下就是因为有吴三桂这些前朝的将领,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还是比

  • 山海关之战:决定明末乱局中胜出的关键之战(山海关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山海关之战,清朝,山海关大战

    1644年这一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一年。这一年即是大明崇祯17年,也是大顺永昌元年,也是大清顺治元年,更是大西大顺元年。南明以明年(1645年)为弘光元年,1644年这一整年还是算在崇祯17年里。这一年4月末爆发的山海关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决定了上述4个政权的最终结局。1.李自成的想法

  • 史上唯一一位参加武举的皇帝 人未到场却得满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广,武举

    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为了削弱关陇集团对政权的影响,杨广计划废除门阀士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为了能顺利进行,不要有太多的反对声音,杨广首先推出了小范围的武举考试,考生全部来源寒门子弟,录取500人成为禁军侍卫。网络配图没想到还是受到朝政门阀士族的反对,杨广退让一步,考试分甲乙

  • 解密:明朝时期的武举考试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举,明朝,考试,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

  • 唐朝三受降城非为“受降”而建,对边疆的防御却不亚于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受降城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却并不主张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相对而言,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所费人物财力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西夏和明长城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却起到了不亚于“万里长城”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