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渤海国如何被强纳入朝韩史上的“南北朝”?

解密:渤海国如何被强纳入朝韩史上的“南北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237 更新时间:2024/1/17 12:54:57

朝鲜和韩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史记》,是在高丽朝时期由金富轼等人编纂完成的。后来,还出现过《三国遗事》、《三国史节要》等以古代“三国”为记述对象的史籍。这些史书中的“三国”就是新罗、高句丽和百济。虽然,在三国并立的同一时期,朝鲜半岛南部曾长期存在着伽耶诸国,但朝韩史学界习惯上使用“三国时代”来指称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朝鲜半岛。中国读者不陌生的是,历史上唐朝曾分别和三国建立朝贡册封关系,并试图调解三国纷争。7世纪中叶,唐朝最终联合新罗灭亡了百济、高句丽,并大败前来援助的日本水军,奠定了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新格局。

此后,唐代的东北方存在一个“海东盛国”渤海国(698-926年)。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它被认为是肃慎人的后裔靺鞨人所建立的王国,而且,肃慎、勿吉、靺鞨、女真、满洲一脉相承。这是中国历史学界的通行看法。但是,在朝鲜、韩国的古代史体系中,渤海国与新罗王国一起被称为“南北朝”(或直译为“南北国”)。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出版的韩国通史《韩国史》,每一版都明确将渤海国作为与新罗国(此为“统一新罗”或“后期新罗”,676-901年,是吞并了百济全部故土和高句丽南部故土后的新罗)南北对峙的王朝,认为它们同属于一个国家,只是处于分裂的状态。那么,这一历史认识的依据是什么?渤海国和新罗国真的是朝韩古代的“南北朝”吗?

渤海国如何被纳入朝韩“南北朝”历史?

渤海国没有留下自己的史书,渤海人的著述留存得极少,仅有的几方墓志中也找不到这样的证据。9世纪的大文豪崔致远,代表新罗国王给唐朝皇帝的表文《谢不许北国居上表》中,抗议渤海国与新罗在唐朝廷外交礼仪中的争端,将渤海国称为“北国”。上表提及新罗曾授予始建国的大祚荣新罗本国官秩“第五品大阿飡”,并认为大祚荣是“高句丽残孽类聚”,实际上是高句丽的附庸,极力贬辱渤海,并挑动唐朝廷对渤海的恶感。12世纪的金富轼在其撰写的《三国史记》中,强调新罗统一了高句丽、百济的“三国史观”,将统一新罗的北方邻国渤海国排除在外;该书记载了新罗与渤海国的两次通使,并将渤海国写作“北国”,在其他普通记载中则称渤海为“渤海靺鞨”或“靺鞨”。可以说,渤海国人自己、新罗的崔致远,以及高丽王朝的金富轼,全都不能提供存在所谓“南北国”的历史依据。

但是,到了李氏朝鲜时代出现了一股关注北方领土的倾向。在这一背景下,18世纪朝鲜实学柳得恭《渤海考》第一次将新罗与渤海视作“南国”和“北国”,但既未展开论述,也未明确提出“南北国时代”。他认为高句丽百济灭亡之后,新罗分占南北,是为南北国:“昔者高氏居于北曰高句丽,扶余氏居于西南,曰百济朴昔金氏居于东南,曰新罗,是为三国。宜其有三国史而高丽修之,是矣。及扶余氏亡、高氏亡,金氏有其南;大氏有其北,曰渤海,是谓南北国。宜其有南北国史而高丽不修之非矣。”19世纪初的大实学家丁若镛也在《疆域考》中着重将渤海列入。18世纪李朝史学家、《东史纲目》的作者安鼎福则反对将渤海国纳入朝鲜史。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之后,朝鲜进入36年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民族主义史学家申采浩、张道斌等人掀起研究渤海史的热潮,其背景无疑与日本占领有关。这一时期,古代历史研究与民族独立运动紧密相连,他们对中国东北历史格外关心。申采浩批判金富轼《三国史记》排斥了夫余国、渤海国,并将渤海王高王和宣王称为“高帝”“宣帝”。张道斌《国史》(1916年)则将渤海视作高句丽继承国。

朝鲜半岛光复后,朝鲜和韩国分别展开了各自的民族史—国家史构建。1962年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朴时亨教授发表《为了渤海史的研究》之后,朝鲜史学界开始强调渤海国与高句丽文化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朝鲜的“南北国史观”将古代历史传承关系梳理为“古朝鲜——夫余——高句丽——渤海——高丽——李氏朝鲜”,十分强调所谓北方系统的重要性。韩国学者宋基豪等人批判朝鲜的渤海史认识,认为其中充满了政治化的表述,而非学术研究客观性。在韩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将渤海国史纳入韩国史范畴,继承了近代民族主义史学的观点,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开始较为细致的研究。目前,韩国境内没有一处渤海国考古遗存,但是学术界研究热情很高。借助雄厚的资金支持,韩国学术研究机构搜集的中朝俄三国考古发掘资料十分丰富。

朝韩史上的“南北朝”成立吗?

在东亚历史上,古代中国及其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进行过长期而密切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各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中国的南北朝历时近170年,这是东亚各国熟知的历史。而且,中国史学界近年又提出了“第二次南北朝”,即辽金与两宋实际是另外一次南北大分裂的认识。无论是第一次南北朝还是第二次南北朝,它们都至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南北两国皆由一个先行的统一帝国分裂而来;二是南北都自居为正统。14世纪日本出现了短暂的后醍醐天皇的南朝与室町幕府所立光明天皇的北朝分裂对峙的南北朝时代。16世纪越南也出现了北方的莫朝和南方的后黎朝分庭抗礼的南北朝时代。日本和越南的南北朝都基本符合中国南北朝的特征。那么,朝韩史上的“南北朝”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渤海国和新罗国是统一国家分裂出来的吗?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在辽东边地的营州(今辽宁朝阳),契丹部落举兵叛乱,武周朝廷于是联合突厥默啜可汗对契丹进行大举镇压。在营州有一位靺鞨人大祚荣,带领麾下的高句丽残余势力和靺鞨人,趁着营州之乱,向东奔逃。朝廷派李楷固将军追击,《旧唐书》说:大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他将靺鞨人和高句丽人力量凝聚起来,甩开了朝廷追军,最终于圣历元年(698年)在辽东北部的牡丹江流域建国。都城最初是在旧国,后来迁都至东京、中京等地(都在今吉林省延边州境内),但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则是上京(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关于大祚荣建立政权的国号,有“震国”或“振国”、“靺鞨国”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并没有自称“渤海国”。既然大祚荣从未自称渤海国,现在的中外史书为什么都称呼它为“渤海国”呢?

原来,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即位之初,随即派遣使臣崔忻自长安前往大祚荣的王庭予以册封。可能是考虑到突厥和契丹对辽东陆路的阻隔,崔忻一行没有走陆路,他们是自山东半岛渡海经今天的大连旅顺登陆前往大祚荣的都城。这方面的证据是当时在旅顺黄金山开凿的水井上的刻石铭文,其中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等字样(这块刻石在日本侵略东北时期就被当作战利品运回,现藏日本皇宫)。崔忻携带皇命,册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所统为忽汗州,大祚荣领忽汗州都督。《新唐书》记载说,大祚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国的得名实际是来自“渤海郡王”封爵号。

这次册封之后,大祚荣的后代相继也获得了“渤海国王”的封号。大祚荣及渤海国统治阶层主要是靺鞨人,作为唐朝羁縻州的一员——忽汗州,渤海国一直被纳入中国史的范畴。新罗国始建于公元前57年,核心统治区在距离上京千里之外的朝鲜半岛东南端的古庆州地区。渤海国与新罗显然绝非是从一个统一的国家分裂开来的两个国家。

渤海国的最大疆域包括了今中国东北东部、朝鲜东北部以及俄罗斯沿海州的小部分。针对中国和朝韩分别将渤海国纳入本国史的做法,俄罗斯学界全都予以反对。他们更愿意从古代独立国家的角度理解渤海国,而将其放到俄罗斯历史体系中。

东亚各国近代以来遭受西方入侵,在民族独立之后,普遍都具有一种自尊意识和民族史观的浓厚倾向。渤海国被纳入朝韩古代史体系的历程,反映出一种企图超越朝鲜半岛地域局限的意识,这种意识随着不断被写入教科书而成为更广大民众的历史认识。

在韩国,剧情离奇曲折、大部分为虚构的诸多历史剧,如《大祚荣》《太王四神图》《善德女王》等都创下良好的收视率,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并不严谨的历史观的广泛影响。幸运的是,中韩日三国东亚近代史的共同编纂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中韩日三国历史学家同步编写、同时出版的中文、日文、韩文版《东亚三国的近代史》、《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相继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与韩国、日本相关机构联合主办的东亚青少年间的历史文化交流活动每年在三国轮流举行。我们也十分期待,有朝一日,东亚三国也能解决包括高句丽、渤海、任那日本府、倭寇在内的古代历史分歧,共同编纂一部超越国境和民族主义区隔的新古代东亚史。

标签: 渤海国南北朝朝鲜半岛

更多文章

  • 中国史上最早的历史文化典籍 被人遗忘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上古,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散佚

    在华夏民族的的记忆中,有四部古籍被历史所遗忘,这些书籍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也是华夏文明的渊源。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传是我国最古老的四部文化典籍,这些书籍都是被洪水毁灭的史前昆仑文明之后首批出现的历史记录。三坟,相对应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三皇所作的经典是三坟。五典相对应五帝,即少昊氏、颛顼

  • 中国最古老的书籍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究竟记载的是什么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国

    三坟五典,是指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有注:“皆古书名。”《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

  • 你知道我国的上古三大奇书是什么吗?一本让世界惊叹 两本无一人参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上古,上古三大奇书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像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化传承已经断绝了,只有古中国的文化一直流传着。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想起中华文化,第一印象应该就是源远流长。确实,中国文化从上古乃至更早的时代开始流传,虽然几次面临消亡的危险,但还是挺过来了,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事情。这里,摘取上

  • 《山海经》中记载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山海经》总共有多少篇(上古三大奇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山海经,世界,上古三大奇书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

  • 周易是谁写的 深入了解周易的作者(上古三大奇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周易,周文王,姬昌,上古三大奇书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而且它里边的内容至今为止还对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这本著作就是周文王姬昌所写,周文王勤政爱民,提倡尊老、爱幼的理念,在周易这本书中所提到过,至今对我们还是非常受用的。网络配图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

  • 为什么说山海关之战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原因是什么(山海关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山海关之战,,山海关大战

    1644年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存在着三个主要政权,苟延残喘的明朝,锐意进关的清朝,以及代表以李自成为主的大顺朝。1644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一年。此时的明朝可谓是已经气数无多,既要防备农民军随时会攻向北京,一面要防备虎视眈眈的清朝铁骑。随着孙传庭在潼关战死,潼关失陷,崇祯能够用的军队只剩下关外的关宁军

  • 山海关之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地点在哪(山海关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山海关之战,清朝,山海关大战

    很多了解历史的人,都听过山海关之战是怎样一回事。公元1644年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当时吴三桂等一些前朝名将,合力在山海关内击败了李自成的大军。这场战役非常重要,当时清军入关之后,他们抢夺的土地只有1/3。这些土地能够成功打下就是因为有吴三桂这些前朝的将领,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还是比

  • 山海关之战:决定明末乱局中胜出的关键之战(山海关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山海关之战,清朝,山海关大战

    1644年这一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一年。这一年即是大明崇祯17年,也是大顺永昌元年,也是大清顺治元年,更是大西大顺元年。南明以明年(1645年)为弘光元年,1644年这一整年还是算在崇祯17年里。这一年4月末爆发的山海关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决定了上述4个政权的最终结局。1.李自成的想法

  • 史上唯一一位参加武举的皇帝 人未到场却得满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广,武举

    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为了削弱关陇集团对政权的影响,杨广计划废除门阀士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为了能顺利进行,不要有太多的反对声音,杨广首先推出了小范围的武举考试,考生全部来源寒门子弟,录取500人成为禁军侍卫。网络配图没想到还是受到朝政门阀士族的反对,杨广退让一步,考试分甲乙

  • 解密:明朝时期的武举考试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举,明朝,考试,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