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415 更新时间:2024/2/22 15:15:32

外交背景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

有观点认为,明廷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响有明近三百年。也有观点认为,“不征”是明朝对内设定的最优外交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明朝的目的在于以武力为后盾,力争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而具体交往模式的选取,又与交往对象在明朝外交层级中的位置有关。

朱棣篡位后,锐意沟通域外国家。在郑和之前,他派遣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里、满剌加(当时尚未建国),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在郑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发动南征安南,将之纳入明朝版图。“郡县安南”之后,明朝从陆路近可制占城,远可控满剌加,为郑和后续的下西洋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西洋朝贡体系得以顺利建立和巩固。

经济背景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元末时江南地区已有相当规模的海船建造业,到明初更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业,除南京宝船厂外,在苏州、松江、镇江等地均设有官厂。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受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科技条件

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实例),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造船技术

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约在唐代,中国人已经发明水密隔舱、车船、平衡舵、开孔舵。在船型方面,宋元时期,中国海船的船型已经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被认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应用最广、影响最大。在海船船壳结构上,中国海船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亦称“错装甲法”结构),从而使船壳板联结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且不易漏水。

船舶载重量也相当可观,南宋时已可达万石以上;在载客量上,大海船可载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环境上,中国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设施齐全,配备洗漱设施,设有可以携带家属的幽雅客房,备有充裕的食品,甚至在船上养猪、种菜、种药材、酿酒,以及种植盆景以供观赏。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

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在天文航海技术方面,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地文航海技方面,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关于航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郑和下西洋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郑和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是第一个进行世界性航海活动的海上专家,也是中国远航的第一人。朱棣当皇帝以后,明朝的造船业还有航海事业创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郑和下西洋的起因众说纷纭,《明史·郑和传》同时提供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的说法,此外还有防范帖木儿帝国、获取海外朝贡以及出于宗教目

  • 郑和七次下西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经麻喏八歇国时,该国东西二王交战,西王误杀郑和船队登岸人员。事件发生后,西王派使者谢罪。郑和鉴于西王请罪受罚,对该事件予以克制。在三佛齐旧港,郑和招谕当地海盗陈祖义,陈祖义诈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郑和击败了他,杀敌五千

  • 郑和下西洋造成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政治建立政治秩序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而这种政治

  •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1,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档案失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领庞大船队远航,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出发,经过并访问了三百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到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远洋航行的旅途中病逝。郑和下西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远洋航行,不仅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还大大加深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郑和下西洋在二十八年的时间

  • 郑和下西洋停罢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从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回到国内(1433年)之后80年,葡萄牙人来到了澳门,原来行驶着三保船的海洋已经被欧洲人控制了。对于下西洋活动停罢乃至中国航海事业衰落的原因,学界多有讨论。战略重点转移有观点认为,明初时海外威胁受到重视,故有郑和下西

  • 郑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在明朝有很大的一个壮举就是郑和下西洋,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外交交流。能实现这一壮举,除了郑和使团以及各位默默无闻的为下西洋而付出心血的普通人群的参与外,更与当时的郑和下西洋用的工具有很大的关系。郑和下西洋开的船有多大?如果只看《明史·郑和传》、《瀛涯胜览》、《国榷》、《西洋记》等书籍的话,郑和宝船的大小

  • 郑和下西洋怎么互相通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每次船只数量少则一百多艘,多则两百多艘,分为大腙和分腙,并且还设置了一百零九条针路,在如此多而复杂的航路上,郑和是如何实施船队指挥的呢?一支大型船队的海上活动,如果没有统一指挥就会乱套,一旦船队出现混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轻则不能完成远航任务,重则会遭受重大损失。郑和船队所采取的

  • 2001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12月4日,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在这一天中,部分民众可进法院参观。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宪法是国家

  • 郑和下西洋带回神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宋书》记载:“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在我国民俗文化有深厚的内涵,有话是:“麒麟出没的地方,必然带来祥瑞。”不过古时没有人真正看见过麒麟,但却人人了解麒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等。麒麟自古就是祥瑞的征兆,古人一直觉得有麒麟出没就是好事就降临了,所以也有很多麒麟的画像、图腾等周边产物,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