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清朝为什么一直拒绝推行君主立宪?

揭秘:清朝为什么一直拒绝推行君主立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77 更新时间:2024/2/13 22:09:01

清朝末期面对着内忧外患,可以说上上下下的有志之士都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非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大清现在的制度等很多方面存在着严重性的问题,并且急需改变。如果从清朝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改变的话,自然是不可能会是清朝被推翻的结局,只能是通过改革一些方法,策略来提高自己本身的综合国力,进而达到自立自强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变法。

而当时的清朝也已经意识到了变法的势在必行,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变法思想,清朝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支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的话,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不可能搞得如此的轰轰烈烈,正是因为清朝在深深地体会到了落后必然挨打的这种切肤之痛的时候,做出的必要性的改变,从这一点上来说清朝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希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在当时讨论如用变法的方式救大清的时候,君主立宪这个想法一直是存在的,也有很多的人是持支持的态度的。

但是我们知道清朝对于君主立宪这个想法一直是持否定拒绝的态度的,即便是自己走到了最后的岁月里,清朝对于君主立宪也是没有多提。

那么既然大清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着的落后的客观现实急需要变法,为什么还要否定君主立宪这样当时比较先进的想法和思维呢?

笔者认为这种君主立宪对于大清来说,是能救得了中国,但是救不了大清!

因为无论是时代如何的变迁,大清从骨子里还是一个封建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它是需要有着君王的绝对统治的。而君主立宪正是对皇上的这种权威性,提出了一个极大的否定性的不确定因素,它使得在很多问题和方面上皇族和皇上的权利得到了一个分解,消弱甚至是有可能会出现那个代替皇权的结局,即便是这种思维是比较先进,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拯救现在落后的清朝,但清朝依然也不会用这样的方法改变自己。

原因也比较简单,清朝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权力这种东西一旦自己放手之后再想得到就已经变得难上加难了。

但是,在这里我们先不管清朝当时是出于一种什么方面的考虑,可以单纯的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君主立宪真的成功了,我们的近代史会走何方呢?

笔者个人感觉,即便是当年清朝真的使用了君主立宪这种方法,对于历史的大走向大趋势以及整体的局面影响并不一定会非常的巨大,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已经从内而外腐朽到骨子里去了,并不是靠一朝一夕的所谓的先进思维的变法就能够彻底的解救自己的!

因为当时我国最迫切需要的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变法,而是一场在我国整个历史化之中从未走过的天翻地覆的新道路,新方向。这也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走向,也是清朝必然会被时代浪潮所淘汰掉的核心原因之一。

标签: 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上最有魅力的皇帝,都被战俘了,还被敌人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明史上最令人叹息的一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了,五十万大军输得十分惨烈,忠臣良将们死伤五十余人,更奇葩的是皇帝被生擒了,混乱的战场上,明军乱成一团纷纷逃窜,他却稳如泰山静静安坐,正是他的人格魅力,让他第一次躲过了死亡,试图杀他的蒙古士兵发现他气度非凡,便将他带回去了,经过确认,居然把皇帝给绑回来了。碰巧

  • 和珅施粥时将沙子撒到粥里,几百年后,他的做法被世界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和珅,和珅,历史解密

    在大家印象中,什么是坏人,从工作层面来说,那些贪官污吏,他们贪图人们的钱财,用不正当的方式谋取钱财,他们就是坏人。从社会层面来说,那些伤害人的性命的人,他们就是坏人。在古代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坏人存在的,大家印象中最坏的是谁呢?小编可以说,很多人都认识的,和珅,我们所知道的和珅是个妥妥的一个大贪官,却不

  • 辽世宗耶律阮成为皇帝,是夺位还是合法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耶律德光,辽朝,历史解密

    947年5月15日,辽太宗耶律德光病逝于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次日,永康王耶律阮即皇帝位于柩前,是为辽世宗。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辽世宗并非太宗的儿子,而是侄子。太宗本人共有五子,当时还全都在世,他在临终前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要传给侄子呢?考虑到辽世宗的父亲和辽太宗当年有夺位之争,后世许多

  • 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 朱元璋为何没有杀汤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与汤和,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看《明史·汤和传》开头,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这跟徐达差不多,当初在滁州时,徐达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为人质交换孙德崖,同样是其结局的一个伏笔。其实汤和对朱元

  •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史当中,挑选我们所熟知的亲王、郡王和藩王三类来进行具体讲解。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从血缘亲疏、有无实权以及爵位传承等三方面来具体体现。一、

  • 隆科多曾经参过八王议政 雍正为什么最后没有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雍正,隆科多,历史解密

    隆科多是康熙朝后期首辅大臣佟国维的侄子(以电视剧为依据)。他本人也是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曾经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并在战场上杀敌保驾的有功之人,深得康熙赞赏,并赐宝刀以示嘉奖。康熙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远大,于是就把他安排到关外当差,意思是到基层历练,待成大器再加以重用,但是隆科多显然是没有体会到康熙的良苦用

  • 成吉思汗为什么用了22年才消灭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宋朝,历史解密

    当我们翻开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时会发现没有一部《西夏史》,这是为什么呢?是本身就是无关紧要还是另有隐情值得思索,在我看来——西夏的历史之所以在历史上被抹去,是因为蒙古人曾在西夏手中吃过亏。13世纪初期的蒙古帝国如一颗超新星,引燃了北部草原和戈壁。整合了原来分散的游牧部落的蒙古帝国迅速开始对南方的西夏进

  • “第五言福,百家始终”,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传承,从上古八大姓到后来的百家姓,从“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的上古时期到秦汉后姓氏合二为一流传至今,这个标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承载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姓氏有单姓和复姓,比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官职为姓的“司马、司空、司徒”,以居

  • 左宗棠晚年做错事,慈禧反而开除举报他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左宗棠,清朝,历史解密

    说起晚清时期的历史,始终绕不过这么一个女人——在20几岁时以太后身份临朝,统治晚清朝政数十年之久,凭借政治权术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慈禧太后。总览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有人说她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是靠耍阴谋诡计上位。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晚清数十年波云诡谲的政局动荡中,慈禧始终屹立不倒,其把控形势

  • 揭秘:捻军与太平天国有着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捻军,清朝,历史解密

    捻军(1853-1868年),与太平天国同时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近代历史学家把太平天国拔得很高,使后人忽视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灭亡的捻军。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它俩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各自为政,在中后期时偶有合作,仅此而已。捻军也是民间的秘密结社,称为“捻党”,在《湘军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