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淝水之战后的谢安,立功了却被降职?

淝水之战后的谢安,立功了却被降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77 更新时间:2024/2/13 22:21:34

公元383年12月,在谢安的带领下,能征惯战英雄的谢家子弟以八万对百万打赢了淝水之战,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挽救了东晋政权岌岌可危的命运。按理说,谢安这个大功臣,应该被当作国宝来供奉起来受到举国上下的爱戴才是。可是,中国历史就是那么奇怪。有时,功劳越大,反而名声就会越差;本事越高,反而境遇就会越糟。你造福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非但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打压你,摧残你。

这叫功高谤深,誉至祸随。

谢安也未能幸免。

淝水之战一个月后,作为前线的两名主要将领:谢家老五谢石被封为尚书令,和谢安一起在朝廷中枢主管朝政,谢安的侄子谢玄被封为前将军,可是谢玄没有接受。而谢安呢?他的官职没有动,依然是中书监、录尚书事,还有一个卫将军的头衔。这就很不正常了。

等到384年的3月,谢安由卫将军晋升为太保。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和当年司马懿由骠骑大将军晋升为太傅一样,官位是高了,可实际上是被解除了兵权。这叫明升暗降。

谢安是淝水之战最大的功臣,战争胜利了,他的实际权力并没有扩大,而是缩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在搞鬼。

这个人叫王国宝。名国宝,可实为国之蠹虫。要说王国宝,跟谢安还是亲戚。他本人是谢安的女婿,他的父亲王坦之曾经是谢安的亲密战友,他们曾一起抵制想取代东晋政权的桓温,在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里,二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饶是有这两层关系,王国宝还是站在了谢安的对立面上。可见,亲戚归亲戚,搞不好也会反目成仇的。

王国宝这个人人品很坏——后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谢安很不喜欢他,只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尚书郎。王国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怎么说,他都是堂堂太原王氏根正苗红的子弟,就当个尚书郎,岂不大材小用!

王国宝要报复谢安。

他有一个酒场知己叫他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不是一般人。他是上任皇帝简文帝的小儿子,也是当今皇帝司马曜的亲弟弟。由于有这样显赫的背景,他和谢安一起在中央主持朝政。但是,他也不喜欢谢安。这是必然的。东晋政权自建立起,大权就操控在一个又一个世家大族手里。先是琅琊王氏,那王敦活活逼死了司马道子的爷爷晋元帝。然后是颍川庾氏,那庾亮看谁都不顺,看谁都想揍,差一点把东晋给玩完了。再有就是桓温,这家伙天生就是一头恶狼,把司马氏江山咬的血迹斑斑。最后就是谢安了,此人虽然不恶,但也把天下当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不肯放手。总而言之,他们都是司马氏的敌人。

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真是臭味相投,一起使劲鼓捣着皇帝哥哥疏远谢安,打击谢家的势力。于是,谢安虽然成就了盖世功勋,却没有加赏。

古语有云,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谢安是个聪明人,谢安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朝廷那帮人的心思他早就嗅出来了。那么,他该急流勇退,而从赤松子游吗?这倒也符合谢安的脾性。他本来就是一个逍遥东山的野神仙,追求的是一种闲云野鹤隐士般的生活。现在,功成名就了,还回东山去快活吧。然而,正如当初不得已为了家族利益“东山再起”一样,如今的谢安还要为了家族利益继续奋战。这就叫人在宦海,身不由己,这就叫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一旦走上了这条道路,就无法再回头。

面对王国宝和司马道子等人咄咄逼人的攻势,谢安接招了。他采取了两手。

其一,拉拢桓家势力。桓家,也就是当年图谋篡权的大奸臣桓温的族人。桓家和谢家本来是互为对手,甚至是互为仇敌的。可是,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个时候谢安需要团结桓家,以共同应对来自朝廷的压力。公元384年2月,桓冲死了,把荆州和江州刺史的位置空了出来。这是扩大谢家权力的最好时机。可是,谢安没有让自己的族人去抢占这两个肥缺,而是让桓家子弟继续担任两州刺史。这样,谢家和桓家就成了一个战壕里的盟友了。

其二,为了夺回属于世家大族的军权,谢安决定出师北伐。北伐这个词,在东晋绝对是一个敏感的政治术语。当年,庾亮兄弟、殷浩和桓温都进行过北伐,但是除了桓温取得了一些成果之外,东晋的北伐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就是桓温取得的成果也只是暂时的,很快又得而复失了。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他们的北伐都是为了图谋一己之私,提高个人权力和威望,以向朝廷叫板。从三国时代开始,中国北强南弱的局势已经形成了。北伐根本不会有什么成果的。以谢安之聪明,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像诸葛亮一样明知不可而强为之呢?说白了,还是为了权力,还是为了抓住军权。谢安的北伐,和东晋之前的几次北伐一样,并没有什么新意。

正好北方在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土崩瓦解,本来已经统一的国家再次陷入混乱之中。昔日不可一世的苻坚大王悲催了。一直被他善待被他厚爱的慕容垂和姚苌各自脱离前秦,要复国了。慕容垂雄视关东,姚苌霸占关中,前秦很快被挤兑出去了。北方一片乱世。这就为谢安的北伐创造了时机。

公元384年8月,朝廷不得已批准了谢安的北伐报告,加封谢安为都督十五州诸军事,并加黄钺。十五州是个什么概念?基本上就是东晋的全部地盘。此时的谢安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军权夺回来了。

当即,谢安任命时任徐州、兖州刺史的谢玄为前锋都督,开始北伐。刚开始,战争打的还不错,东路军谢玄很快收复了兖州、青州、豫州、四州等四个州,中西路军桓氏诸将也搞定了梁州和益州。东晋的版图由淮河流域推广到了黄河流域。

可是,这个时候,朝廷急了。谢安的功劳越大,他们就越害怕。王国宝和司马道子担心谢安成为下一个桓温,千方百计阻挠破坏北伐大业。在强大的各方压力下,心力交瘁时年六十六岁的谢安主动交出兵权,于公元385年4月,离开朝廷中枢,出镇广陵,继续主持北伐大业。

然而,南方到底不是北方的对手。节节胜利的谢玄遭遇到了北方最能打的鲜卑族杰出的男儿战神慕容垂,在邺城被打了个大败仗,狼狈而退了。

局势已经无可为。此时的谢安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8月,谢安病重,请求回京调养。刚到建康不久,就于22日驾鹤西游了。

三年之后,谢玄和谢石也相继病逝。谢家势力很快风流云散。东晋政权在王国宝和司马道子的折腾下,向灭亡的终极目标飞速前进。

需要交代的是,老谢家留下的那支精锐之师北府兵后来逐渐被一个叫刘裕的寒门子弟掌控了,靠着这支部队,刘裕最终颠覆了东晋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南朝开始了。因此也可以说,北府兵成了东晋的掘墓人。

标签: 谢安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清朝为什么一直拒绝推行君主立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朝末期面对着内忧外患,可以说上上下下的有志之士都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大清现在的制度等很多方面存在着严重性的问题,并且急需改变。如果从清朝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改变的话,自然是不可能会是清朝被推翻的结局,只能是通过改革一些方法,策略来提高自己本身的综合国力,进而达到自立自强的能力,也就是

  • 史上最有魅力的皇帝,都被战俘了,还被敌人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明史上最令人叹息的一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了,五十万大军输得十分惨烈,忠臣良将们死伤五十余人,更奇葩的是皇帝被生擒了,混乱的战场上,明军乱成一团纷纷逃窜,他却稳如泰山静静安坐,正是他的人格魅力,让他第一次躲过了死亡,试图杀他的蒙古士兵发现他气度非凡,便将他带回去了,经过确认,居然把皇帝给绑回来了。碰巧

  • 和珅施粥时将沙子撒到粥里,几百年后,他的做法被世界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和珅,和珅,历史解密

    在大家印象中,什么是坏人,从工作层面来说,那些贪官污吏,他们贪图人们的钱财,用不正当的方式谋取钱财,他们就是坏人。从社会层面来说,那些伤害人的性命的人,他们就是坏人。在古代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坏人存在的,大家印象中最坏的是谁呢?小编可以说,很多人都认识的,和珅,我们所知道的和珅是个妥妥的一个大贪官,却不

  • 辽世宗耶律阮成为皇帝,是夺位还是合法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耶律德光,辽朝,历史解密

    947年5月15日,辽太宗耶律德光病逝于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次日,永康王耶律阮即皇帝位于柩前,是为辽世宗。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辽世宗并非太宗的儿子,而是侄子。太宗本人共有五子,当时还全都在世,他在临终前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要传给侄子呢?考虑到辽世宗的父亲和辽太宗当年有夺位之争,后世许多

  • 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 朱元璋为何没有杀汤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与汤和,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看《明史·汤和传》开头,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这跟徐达差不多,当初在滁州时,徐达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为人质交换孙德崖,同样是其结局的一个伏笔。其实汤和对朱元

  •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史当中,挑选我们所熟知的亲王、郡王和藩王三类来进行具体讲解。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从血缘亲疏、有无实权以及爵位传承等三方面来具体体现。一、

  • 隆科多曾经参过八王议政 雍正为什么最后没有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雍正,隆科多,历史解密

    隆科多是康熙朝后期首辅大臣佟国维的侄子(以电视剧为依据)。他本人也是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曾经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并在战场上杀敌保驾的有功之人,深得康熙赞赏,并赐宝刀以示嘉奖。康熙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远大,于是就把他安排到关外当差,意思是到基层历练,待成大器再加以重用,但是隆科多显然是没有体会到康熙的良苦用

  • 成吉思汗为什么用了22年才消灭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宋朝,历史解密

    当我们翻开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时会发现没有一部《西夏史》,这是为什么呢?是本身就是无关紧要还是另有隐情值得思索,在我看来——西夏的历史之所以在历史上被抹去,是因为蒙古人曾在西夏手中吃过亏。13世纪初期的蒙古帝国如一颗超新星,引燃了北部草原和戈壁。整合了原来分散的游牧部落的蒙古帝国迅速开始对南方的西夏进

  • “第五言福,百家始终”,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传承,从上古八大姓到后来的百家姓,从“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的上古时期到秦汉后姓氏合二为一流传至今,这个标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承载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姓氏有单姓和复姓,比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官职为姓的“司马、司空、司徒”,以居

  • 左宗棠晚年做错事,慈禧反而开除举报他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左宗棠,清朝,历史解密

    说起晚清时期的历史,始终绕不过这么一个女人——在20几岁时以太后身份临朝,统治晚清朝政数十年之久,凭借政治权术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慈禧太后。总览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有人说她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是靠耍阴谋诡计上位。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晚清数十年波云诡谲的政局动荡中,慈禧始终屹立不倒,其把控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