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坐拥强兵良将的李自成为何只崛起了两年?

坐拥强兵良将的李自成为何只崛起了两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77 更新时间:2024/2/4 19:14:48

李自成坐拥强兵良将,为何崛起两年就迅速落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李自成这边缺的就是根据地建设,他从崛起到失败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而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第一年李自成在大踏步的前进,推翻了明朝,第二年李自成在大踏步的后退,山海关败后,大顺的力量迅速退出了河北、山东、山西,在随后的战斗中,大顺军在陕西又无法立足,只能又变回流寇。

其次,李自成战略上有严重问题,攻下北京后应该马上转入政权建设,立足北京打防守反击,而不是主动去攻山海关。事实上李自成攻破北京仅仅相当于朱元璋破南京,只是新生政权的开始,满清相当于陈友谅,南明相当于张士诚。李自成必须先重创满清,甚至于将满清灭国,才有能力南下进攻南明。北京守不住,所以他要去拿山海关。结果没打过满清,这相当鄱阳湖水战,朱元璋输给陈友谅。实际上陈友谅实力确实比朱元璋强大。此外,流寇当多了,李自成就没有一个大势力首领该有的觉悟。

败了后不是跟随大军,而是和流寇时代一样带着少数人跑路,最后在湖北咸宁九宫山死于几个农夫之手,这能怪谁呢?他死了不要紧,大顺残余的那么多瞬间就因为群龙无首而分崩离析,还放弃了原有的合理的政治口号,从李自成死亡开始,晚明的时局就彻底不可收拾了,他要是不死,顺军系的义军不与南明那帮猪队友凑到一块去,大顺未必没有机会。大顺的崩溃源于一片石战败,之后一溃千里,却无法依托山西、陕西的山脉关隘止住颓势,最终连最早经营的根据地荆襄都不保。这一切都源于李自成的战略误判,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如果不急着进北京,至少先拿下川陕晋豫,掌握中国的山河形胜,屯田建政,稳打稳扎,不至于一败就一溃千里。就算急着进北京,如果真意识到了满清的威胁,就会第一时间攻击山海关宁远一线,不至于浪费一月时间,让满清完成举国动员,让吴三桂反复横跳,甚至二者合流。就算一片石战败,如果能死守北京,铁了心跟满清耗下去,满清可能都不见得敢打北京。

也不至于人心不安,大量降军又叛变。可惜战败后,李自成就急匆匆西撤,于是人心动摇,清军尾随追击,原明军大批反叛投降,连带着山西也不稳,很快就失手了。李自成要是有朱元璋的水平,有点大局观,在军事战略上重视一下满清,也就没有满清啥事了,李自成手里的野战军可不少,大顺和满清以及吴三桂的辽东兵在山海关对决的时候,几大主力哪去了?大明西北的边军可是明军里的精锐,全部落到李自成手里了。

满清虽然是摘了桃子,但是人家早在明朝灭亡前就意识到明朝灭亡成定局,准备逐鹿中原了。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二者之间的差距会不会出在了教育体制上,朱元璋时代,谋臣如云,为政权如何建立巩固发展提出战略指导、出谋划策。明朝开始实行八股文,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导致人才枯竭,所以一到明末,出现的谋臣很少,基本上都是武将,所以导致李自成难以像朱元璋那样一统天下。

可以说李自成没有朱元璋那种对天下大势那种清醒的认识。在击败孙传庭后,就应该明白明朝已经是冢中枯骨,敌人是其他割据势力,在北方的大敌当然就是已经整合关外的满清,而且这已经是明朝了,关外的势力是有入主中原的先例的。还有人说,如果李自成不去北京,那么满清就会入关,然后能拿起大量军队打李自成。这点先不说满清能不能拿下山海关,即使能拿下,作为灭明的出头鸟,肯定会成为残明势力的首要大敌。

而大顺只要经营好湖广、陕西和山西,作为全是骨干的根据地,肯定比那种吸收了大量明朝降人后虚胖的情况要有凝聚力,要知道满清才开始时也不过是有东北作为根据地。而且满清入关后也是会因为极速扩张而虚胖,这些前明降军不会忠于顺,同样也不会忠于清,只要抗过几板斧,那么八旗的跑马圈地等恶政,将迅速激化与新占区的矛盾。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淝水之战后的谢安,立功了却被降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谢安,晋朝,历史解密

    公元383年12月,在谢安的带领下,能征惯战英雄的谢家子弟以八万对百万打赢了淝水之战,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挽救了东晋政权岌岌可危的命运。按理说,谢安这个大功臣,应该被当作国宝来供奉起来受到举国上下的爱戴才是。可是,中国历史就是那么奇怪。有时,功劳越大,反而名声就会越差;本事越高,反

  • 揭秘:清朝为什么一直拒绝推行君主立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朝末期面对着内忧外患,可以说上上下下的有志之士都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大清现在的制度等很多方面存在着严重性的问题,并且急需改变。如果从清朝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改变的话,自然是不可能会是清朝被推翻的结局,只能是通过改革一些方法,策略来提高自己本身的综合国力,进而达到自立自强的能力,也就是

  • 史上最有魅力的皇帝,都被战俘了,还被敌人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明史上最令人叹息的一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了,五十万大军输得十分惨烈,忠臣良将们死伤五十余人,更奇葩的是皇帝被生擒了,混乱的战场上,明军乱成一团纷纷逃窜,他却稳如泰山静静安坐,正是他的人格魅力,让他第一次躲过了死亡,试图杀他的蒙古士兵发现他气度非凡,便将他带回去了,经过确认,居然把皇帝给绑回来了。碰巧

  • 和珅施粥时将沙子撒到粥里,几百年后,他的做法被世界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和珅,和珅,历史解密

    在大家印象中,什么是坏人,从工作层面来说,那些贪官污吏,他们贪图人们的钱财,用不正当的方式谋取钱财,他们就是坏人。从社会层面来说,那些伤害人的性命的人,他们就是坏人。在古代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坏人存在的,大家印象中最坏的是谁呢?小编可以说,很多人都认识的,和珅,我们所知道的和珅是个妥妥的一个大贪官,却不

  • 辽世宗耶律阮成为皇帝,是夺位还是合法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耶律德光,辽朝,历史解密

    947年5月15日,辽太宗耶律德光病逝于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次日,永康王耶律阮即皇帝位于柩前,是为辽世宗。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辽世宗并非太宗的儿子,而是侄子。太宗本人共有五子,当时还全都在世,他在临终前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要传给侄子呢?考虑到辽世宗的父亲和辽太宗当年有夺位之争,后世许多

  • 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 朱元璋为何没有杀汤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与汤和,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看《明史·汤和传》开头,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这跟徐达差不多,当初在滁州时,徐达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为人质交换孙德崖,同样是其结局的一个伏笔。其实汤和对朱元

  •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史当中,挑选我们所熟知的亲王、郡王和藩王三类来进行具体讲解。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从血缘亲疏、有无实权以及爵位传承等三方面来具体体现。一、

  • 隆科多曾经参过八王议政 雍正为什么最后没有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雍正,隆科多,历史解密

    隆科多是康熙朝后期首辅大臣佟国维的侄子(以电视剧为依据)。他本人也是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曾经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并在战场上杀敌保驾的有功之人,深得康熙赞赏,并赐宝刀以示嘉奖。康熙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远大,于是就把他安排到关外当差,意思是到基层历练,待成大器再加以重用,但是隆科多显然是没有体会到康熙的良苦用

  • 成吉思汗为什么用了22年才消灭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宋朝,历史解密

    当我们翻开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时会发现没有一部《西夏史》,这是为什么呢?是本身就是无关紧要还是另有隐情值得思索,在我看来——西夏的历史之所以在历史上被抹去,是因为蒙古人曾在西夏手中吃过亏。13世纪初期的蒙古帝国如一颗超新星,引燃了北部草原和戈壁。整合了原来分散的游牧部落的蒙古帝国迅速开始对南方的西夏进

  • “第五言福,百家始终”,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传承,从上古八大姓到后来的百家姓,从“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的上古时期到秦汉后姓氏合二为一流传至今,这个标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承载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姓氏有单姓和复姓,比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官职为姓的“司马、司空、司徒”,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