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德国一战前的军事准备计划

德国一战前的军事准备计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524 更新时间:2024/1/10 4:57:19

在现代战争史上,还没有一个在战前制定的计划能德军在一战前的军事计划“施里芬计划”相提并论,无论是它的完美性还是对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施里芬计划”不仅主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总格局,而且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各国战争计划制定的参照物。它将德意志民族思辨的天赋,大胆严谨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充分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德意志民族一再从历史的迷失、挫折中迅速崛起的原因。

德国的军事思想体系主要源自于拿破仑战争时的经验,拿破仑以其机动灵活和崇尚进攻横扫了欧陆各国,一度造成了战无不胜的奇迹。这在欧洲各国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对这场战争而得出的军事理论逐渐出现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认为战争应该要以最快速和最简洁的手段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这种手段便是歼灭战。

奇很好的继承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思想和理论,熟悉了解战争规律和政治、军事的整体关系。在普法战争中这一理论由毛奇付诸实践,面对实力相当的法军,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以机动性的大迂回最终把法军包围在色当地区再予以消灭,这个战例经过了施里芬的研究,最终成为了德军的经典思想。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继毛奇和瓦德西之后,施里芬出任了德国在普法战争后的第三任总参谋长,在这十几年时间内,他推出了自己的惊世杰作,即施里芬计划。

19世纪50年代,欧洲大陆的政治形势日益紧,随着而来的是各国积极的军事备战工作的动和完善。1858年毛奇出任德军总参谋长,在他的带动下,参谋部深受他的处事原则和工作作风的影响。

毛奇认为,作为军事将领,必须认清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毛奇到瓦德西再到施里芬任内,已经使得德军的实力大增,无论在战争谋划还是在战略进攻的具体计划而言都比以往更胜一筹,匠心独具。到施里芬接任德军参谋总长,已经预见到战争不可避免,于是提出了酝酿多年的战争设想———施里芬计划。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以出其不意和出奇制胜为先导,实施迂回包围和各个击破的手段,打一场漂亮的预设战争。把一切都事先做出预计,妄想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战争指导进行。

根据欧洲地缘形势和各国的地理位置:法国东北部和德国西北部紧密接壤,而比利时又夹在德法的边界中间。德国军队要想直接通过边境进入法国,是非困难的一件事。法国必然在其东北边境方设有重兵,而且自普法战争以来,德法两国已种下仇恨的种子,互相都防范严密。法国燃烧着的复仇思想也使得德国备战不敢放松。这时候比利时的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计划的重点就是不通过德法边境而是绕道比利时的法比边境,从比利时攻入法国。施里芬的假设是:由于德国东西两边是敌对的法国和俄国,必须在短时间内击溃两国,否则德国就要面对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德国必须面临两线作战,两线作战的结果很可能使德国遭受两面夹击而彻底失败。

施里芬把战略分为两个阶段:集中精兵,用六星期时间以闪电战迅速打败西边的法国;在俄国军队尚未动员时用火车迅速调派德军往东欧攻打敌方。这其实是利用了一个短暂的时间差来部署的,但是这个时间差只是预计,却没有充分彻底的考虑到在六周内能不能迅速击败法国和六周内俄国的动员速度的改变。这本身就存在两个变数。

针对这两个问题,施里芬计划也考虑到了:德军右翼绝不可削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军在西线速战速决,就算俄国动员速度再快,也可以避免两线作战,保证施里芬计划的顺利进行。实质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再以空间对空间。

从1897年到1905年的八年多时间里,施里芬不断地在修改其计划的细节,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德军参谋总部军官军事演习和野外旅行作业中,对合围和俘虏五十万至六十万“敌军”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演练,并对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了充分的考虑。

虽然施里芬计划是经过德军参谋总部进行了周密的谋划的一项堪称完美的军事计划,但是其中却充满了冒险性。施里芬曾经想把右翼迂回限制在法国境内,普法战争时的色当会战,德军的迂回没有超出法国境内。但施里芬所处时代各国军队已经急剧膨胀了,用上百万的军队去保卫上百万的军队,法德边境实在太狭窄,没有回旋的地。

这种情况下,施里芬就打起了比利时的主意,在他看来,比利时的中立比起事关德意志帝国存亡的“时间差”的利用,无关大局。

在政治上,施里芬计划的实施粗暴地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公然践踏国际法,从而惹怒了英国,致使英国有了参战的借口。英国历来实行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不允许欧洲大陆的任一个国家过分强大,令其相互牵制,使得英国坐收渔利,可以不受限制的扩张大英帝国的利益和势力。不允许任何欧洲强国踏入低地国家是英国最后的底线。

在时间上,施里芬计划忽略了老毛奇关于战争长期性的告诫,把赌注都押在速战速决上,确切地说,企图利用俄国动员的迟缓,打一个“时间差”,对法、俄实行各个击破。这就必须冒着被法军突破薄弱的左翼,长驱直抵莱茵河以及俄军攻入东普鲁士的风险。

从德国为实施该计划而作的动员规模来看,属于孤注一掷,他一反预备役部队只从事占领和后方勤务的传统,大胆将预备役部队用于第一线,没有留下战略预备队。这些赌博性质的操作,都为该计划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施里芬计划的具体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施里芬计划可以看成是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也可以说,施里芬元帅也就是

  • 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按照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迅速对法国发动进攻,希望速战速决、获得胜利。结果仅一个多月德国就在马恩河受阻,陷入长期对峙的局面,施里芬计划破产。那么施里芬计划为何会失败呢,小编为你一一道来。一,制定原因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不仅赔款50亿法郎,还将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

  • 施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法国政府,基于阻止“德意志统一造成的失衡”而对普鲁士宣战却折戟色当。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未来的法国任何的军事威胁,统一的德国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从而很

  • 施里芬计划的形成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两大强敌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

  •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vonSchlieffen;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德国总参谋部参谋长。资产阶级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生于柏林。186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曾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1863年起在总参谋部任职。1891—1905年任总参谋长。1

  • 二战美国不参加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就战争性质而言,二战与一战没有分别,仍然是世界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罪恶战争!列强势力分为三方——美英法为一方,德日意为一方,苏联为一方。以中国为代表的二战各参战国,属于被侵略和瓜分的一方。1933年1月3日,阿道夫.希特勒主政德国,二战进入倒计时,仅用6年时间便完成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和战争准备,环顾当时

  •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大战的残酷厮杀打破了人们关于工业社会带来无限光明的想象,发达国家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互相残杀,这一点深深刺伤了许多有良知的人的心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文学进入了“第二次繁荣”。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授予一位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1885~

  • 一战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可以说是

  • 一战和二战间隔时间短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是一项在学术界相当火热的问题,不管是国别研究、历史研究、国际关系研究人员,都对这个问题灌注了不少精力。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义,对于欧洲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创伤,参战的英、法、德、俄等大国,运气坏的发生了解体与革命,整个国家发生崩溃,运气好的也损失惨重、

  • 一战和二战都是德国发起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并没有绝对的正义和非正义的一方。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利益的瓜分不均。19世纪,放眼整个欧洲,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运营模式,主要还是靠从殖民地来掠夺原料,以满足国内生产商品的需求,经过加工,这些商品出售到国外,获得利润。想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就要获得更多的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