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爱用火攻,烧出了蜀汉基业,不过最后老天却没帮他

诸葛亮爱用火攻,烧出了蜀汉基业,不过最后老天却没帮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268 更新时间:2023/12/17 11:47:18

《三国演义》里面对于战争场面的描述是非常的细致生动,让人如临其境,惊心动魄。两军交战,对于双方主帅的刻画自然是重中之重,比如曹操打仗,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于双方心理上的较量把握得非常到位,再比如射老虎的孙权,打起仗来就是各种天时地利都齐了,但是还是忍不住要送,前前后后加起来送了有小十万江东儿男吧。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个人是三国人物里面热度排名第二的人,有人专门统计过《三国演义》中人物姓名出现的次数,刘备第一,诸葛亮第二。所以今天聊聊诸葛亮打仗的风格。

诸葛亮自隆中出山,到最后五丈原的秋风送走他,一生以匡扶汉室为信念,鞠躬尽瘁。刘备在他的辅助之下一路开疆扩土建立蜀汉政权,而更多的人感受到的是诸葛亮似乎是凭一己之力帮助刘备拉开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诸葛亮参与的战役中,各种各样的招式他都用过,但是我们仔细归纳下,发现他对于火的运用是很到位的,可以说蜀汉基业就是他一把一把烧出来的。

建安六年,曹操在官渡大获全胜,决定回头处理来自南方的威胁。刘备被打败,随即跑路到荆州投靠刘表,作为同宗,刘表还是很赏识刘备的,刘备被委任守卫荆州北面。曹操此时意气风发,一鼓作气北上彻底清除袁家势力。刘表看准机会派遣刘备出兵北伐,一路打上去都快达到许昌了。曹操意识到中原地区已受到威胁,于是派遣夏侯惇于禁反击。双方在博望坡对峙。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诸葛亮出山第一仗,自然想打得漂亮。不过年纪轻轻又是初来乍到没有什么威信,像关羽、张飞这种老革命自然轻视诸葛亮。但是老大哥发话了,两小弟也得听,他们内心可是还等着看孔明的笑话。这一仗孔明先以老弱残兵诱敌深入,待到曹军进入密林深处,又遣部队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曹军主要部队处于树木交杂之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伤亡惨重。孔明则是见好就收,选择退兵。这一仗后中原南部数年没有发生战争,刘备获得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夏侯惇败退,曹操得知自然忿忿不平,随即亲自领兵来处理刘备。刘备自然是硬刚不过的,便放弃新野逃到樊城。曹仁的前锋部队来到新野,见城门大开心头欢喜,先住进城里再说。午夜时分,突然燃起大火,曹军无比惊慌夺路而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赵云此时又率军来战,曹军哪里肯回首迎敌,最终大败而归。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二把。

赤壁之战可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这也是中华历史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曹军号称八十万军队南下,实际上大概二十来万,而孙刘联军仅有五万余人左右。兵力如此悬殊,诸葛亮与周瑜共同提出使用火攻之术。于是有了黄盖诈降,拉了几船易燃易爆品开到曹操水军营地。可能曹操只记得那天的东南风很急,火也很烈,几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这把火烧走了曹操,孙刘平分荆州,三足鼎立初现。

蜀后主建兴三年,南方有个孟获不安分,于是诸葛亮七进七出孟获平定南方。哦,错了,七进七出应该是赵子龙在长坂坡的事情。诸葛亮是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武力的统一并不是真正的统一,兵法家攻心为上,只有真正心里服了,事情才好解决。光是打别人,保不准哪天他皮又会痒,治标不治本。

孟获有支藤甲兵,刀枪不入非常坚挺。孔明一时间还不知道怎么应对,不过已经深入调查,发现他们所穿的藤甲是经过油反复浸泡晒干所形成之后,孔明计上心头。同样是诱敌深入放火烧之,这老油配藤条,烧起来噗呲噗呲的响。一个个被火烧之人异常痛苦,看得孔明都心痛,心里默念,火攻之术过于残忍,以后用多了都会折寿,最多再用一次。

这最后一把火在上方谷,这是孔明第六次出祁山,此时东吴也在向魏国的合肥地区进发。司马懿熟知老对手孔明的厉害,一直坚守不出。双方在渭南相持不下,由于蜀军作为进攻方旷日持久于自己不利,于是安排魏延将司马懿等人引入了上方谷,随即点燃事先准备的火药硫磺,眼看司马懿等就要葬身火海,此时却天降大雨将火扑灭。司马懿也侥幸逃脱,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摇头叹息:“人算不如天算。”本就积劳成疾的他,再加上天意的打击,不久便在五丈原去世。

诸葛亮自入蜀后,时刻不忘克复中原,无奈蜀地积弱已久,而他自己大小事情又必亲自处理分身乏术。多次北伐过程中多以后勤不到位而失败,其实刘禅虽说不是多么精明的君主,但是也绝对不傻,也曾劝说诸葛亮暂停北伐,但是诸葛亮受先主知遇之恩,不敢懈怠。实际上,在骑兵已经正式走上战争舞台的三国时期,蜀汉地区并无大规模马匹产出,就算蜀军到了一马平川的中原,面对曹魏彪悍的骑兵也没有什么办法取胜。

自古由南向北能够统一的政权太少了,难得也相当大,但是三国给我们留下的故事却是精彩绝伦。正如毛阿敏的歌所唱到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标签: 诸葛亮蜀汉火攻

更多文章

  • 还差一点就成千古一帝的康熙爷,身高一米五几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千古一帝,康熙,康熙身高

    长得高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不会差的,自古以来女性都比较倾向于喜欢高大的男性,这才潜意识里对于开花结果改良后代是有好处的。古代形容男性伟岸基本都会扯到身高上面,比如形容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还有关羽“身长九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以及古人常说的“堂堂七尺男儿怎么样怎么样。”这个尺寸继续往

  • 溥仪为何第一眼看见慈禧被吓哭?慈禧真实容貌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溥仪,慈禧,慈禧真实容貌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继位之时年仅三岁,年号宣统。历史上有很多例子,主少母壮,女人就容易独断专权,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就是出于这个考虑。母子尚且如此,更别说慈禧是溥仪的奶奶辈了,天下大事,生杀大权还不得都她说了算。而慈禧又为什么要选择溥仪呢?因为当时光绪帝和慈禧的关系很紧张,慈禧是保守派,

  • 李莲英是太监,为什么差点成为了光绪的大舅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莲英,光绪,光绪的大舅子,太监

    晚清大太监李莲英在慈禧太后的宠信下,当上清宫太监大总管,成为有清代最大的权阉。但他仍不满足,因为他有一个美貌超群,并且聪明又有些才艺的妹妹,他居然做起了要当国舅爷的清秋大梦。他能成功吗? 李莲英是清朝权势最大的太监之一,始终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但他以为这还不够,他想,如果能成为“皇亲国

  • 陈彭年:推动宋朝科举制度前进一大步,造福无数考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科举,陈彭年

    宋朝建立之初,科举考试制度并不完善和规范,糊名、誊录等防作弊的手段尚未被朝廷采用,故请托作弊之事时有发生,其时,考生个人品德也在考量范围之内,考官有权力根据考生日常德行决定取舍,甚至考官根据个人喜恶来决定考生命运之事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大打折扣。 江西一位才华横溢

  • 中国古建筑为何悬鱼?悬鱼装饰起源及文化特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建筑,悬鱼,悬鱼装饰起源

    我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并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特征,是艺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我国古建筑的艺术,除了了解其主要特征之外,还要了解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装饰就是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从各个细节之处彰显建筑的美感,其中涉及了比如工艺、雕塑、民俗、饮食等各方面的文化。 悬鱼是我国古

  • 进士出身的文官谭纶,却与戚继光齐名,还做到了大明朝的兵部尚书!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戚继光,明朝历史,谭纶,兵部尚书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文武双全的名人,如三国时期的周瑜,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岳飞等等,但是,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奇人:他进士出身,原本为文官,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战功赫赫,与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后来更是做到大明朝的兵部尚书,并且慧眼识人,擢拔了一批良将,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竟然还有深厚的艺术

  • 北宋瀛洲守将李延渥,坚守孤城半个月,打败20万精锐辽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北宋,李延渥,瀛洲,辽军,坚守孤城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打着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的旗号,率领20万精兵南下攻宋,辽军主力推进至瀛洲,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辽军连续攻城十余天,伤亡数万人马,始终无法攻破瀛洲城,无奈之下,萧太后只好率领部队转攻雄州,率领瀛洲军民以寡敌众,挫败辽国大军的宋朝官员

  • 董鄂氏是如何成为了顺治的贤内助?董鄂氏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顺治,董鄂氏,董鄂氏是怎么死的

    董鄂氏是名正言顺地成了顺治的妻子。让我们首先僻个谣,人们总喜欢在私生活做形而下的创作以满足自己形而下的文化需求,顺治帝夺娶弟弟襄亲王福晋的事也一样。 多年来,一直有个说法,说这董鄂氏是顺治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在一次宴会上,顺治帝看中了这个弟妹。于是,百般纠缠,兄弟失和,直到把

  • 狄仁杰为何焚毁江南的1700多所祠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狄仁杰,祠庙

    话说老狄是一个天生劳碌的命,俗语也云能者多劳也。因为他在司法界创出了名堂,当然是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第二梯队干部推荐到地方去做封疆大吏,也作为基层政绩来考察未来的党国栋梁。公元686年,老狄任宁州刺史,宁州是一个边远山区(有点类似于陕甘宁边区),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穷困地方,如果是庸官去那里,一样会认为是

  • 黄巢为何起兵反唐?起义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黄巢,黄巢起兵反唐

    说来领导这场起义的富商家庭出身的黄巢还是一个不第秀才,他的著名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大家可能都是耳熟能详,据说这是他五岁时占的诗句,果然也是智慧超群的神童。尤其是他那“冲天香阵满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充满政治谶语况味的诗句,便已经透露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