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不同种族不同文明间的军事冲突,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双方实力悬殊或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寻求战争之外的妥协之道,冲突会自然发展成改朝灭族的持久战争。
比如在我国历史中,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多次爆发军事冲突,距离我们最近的明蒙战争就持续了202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的北伐,明军横扫中原元军,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将蒙古人重新赶回大漠草原。
到朱棣时期,北元灭亡,蒙古势力分裂为鞑靼与瓦剌,明军又进行了五次北伐,主要就是“扶弱抑强”制衡鞑靼与瓦剌,使其实力相当,互相争斗,以维持漠北地区的稳定。这时明军具有碾压优势,却并没有赶尽杀绝,这和大漠荒原经济价值低有很大关系。
朱棣之后,明朝休养生息,逐渐把重点放在了内政经济上,仁宣之治就停止了北伐蒙古,修筑了长城,开始对蒙古实行积极的防御政策,基本是发展自身,和平相处局面。
而瓦剌在此期间快速崛起,并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败明朝二十万精锐大军,使明朝展开北京保卫战,才稳住了阵脚。
此后双方在边境展开了长期拉锯战,明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守势,使蒙古军队得以不时南下骚扰明朝。
这个局面直到隆庆年间得以改变,这时的明朝国力逐渐强盛,明朝成功把握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1507年用贸易协商达成封贡及互通商市。
由此彻底结束长达202年的战争,开始友好和平相处,此后四五十年间不见刀兵,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
这场战争虽然持续时间长,但主动权基本都在明朝手中,由于灭蒙的战争成本远大于取胜的收益,皇权没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明朝是没有意愿和动力通过战争灭蒙的,由此打打停停,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相对和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