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女子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会委托媒婆为自家女儿介绍夫婿了。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大多早婚早育,二十岁的女子,在我们看来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放到古代却有可能会是没人要的老姑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代法律的问题,每一个新朝代的建立都需要人口,而每次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战争。
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差,很多女子生产本就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但是战争会消耗一个国家大量人口,这时候就需要补充大量百姓,但是全国就这么多,那有什么办法呢?
就只能让女性生育,无媒苟合放到现在都是一件令人脸上不光彩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
如果被人知道一个女子和男人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就私下怀孕,那么惩罚她的可能不仅是国法,还有家规。
而且古代是有连坐的说法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大家族或者是同姓家族里有一个女子品行败坏,那么其他女子的出嫁都要受到连累。
这就干扰了其他人的利益,被干扰利益的人肯定是不愿意的。
所以朝廷为了可以增加人口,就会调整律令,将女子结婚生育的年龄往下一调再调。
比如汉朝时为了增加人口,汉朝皇帝是允许当时的寡妇再嫁生育。
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比如宋朝时女性为死去的丈夫守寡,会被赐贞洁烈妇,而当时的女性都以家中能有这样的牌匾而感到荣幸。
所以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风气问题。
也不是男人们就喜欢这些年龄小的女娃娃,十三四岁一团稚气的时候就要生孩子,也并非他们所愿。
只是说当时的法律以及社会风气不允许女性晚婚晚育。
第二个问题就是当时医疗条件的落后,导致了那时候的人寿命都比较短。
即便是到民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也仅有35岁,而再往前追溯,你会发现平均寿命越来越低。
在最开始的夏商周时期,平均寿命甚至只有18岁。
如果这时候一个男性娶了20多岁的老婆,那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可能就只有几年,如果你娶一个13岁的女娃娃当老婆,那么还能在一起生活二十几年。
同时因为医疗水平和人口普查程度不够,大多数底层百姓甚至是部分上层都不知道,女性过早生育会导致身体的衰弱,以及母子二人有很大可能是无法同时存活的。
当时的人口普查并不能做到像现代这么详尽,底层百姓中甚至有不少都是黑户。
但是为了增加人口,所以大多数朝代都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恶性循环。
虽然这并非君王想要看到的,毕竟如果一个户籍在册的女子因生育而去世,那么要知道这是一尸两命。
当时朝代不仅没有增加人口,甚至会出现负增长。也有皇帝会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发生,所以会将女子适婚适育年龄进行缓慢地回调。
几乎在所有的朝代稳定之后,就可以发现女子的适婚适育年龄相较于朝代初期和晚期都是年龄上限最高的时候。
所以这也是一种时代发展规律,战时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跟不上那么多人口,而战争又会大幅削减人口。
这就导致能够劳作的人很少,但一个人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可能活下来。
就更不要提生儿育女,而在天下太平的时期,生产力和粮食产量都会有所提升,自然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那么在战时被消耗的人口就需要得到补充。女性的婚姻和生育年龄往下降也是一种必然。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的重男轻女,在古代大多数行业都认为男丁才可以继承家学渊源,才可以继承世家。
女子别说是上朝堂的资格,就连读书,行医都是在潜规则中不被允许的。
当时的女性在结婚后甚至是没有资格回到自己的娘家,进行财产分割的。
特别是当女性嫁入夫家时,随着各种意外的发生进行迁移,女性想要回到能给自己撑腰的娘家,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也导致了即便一个家庭中重视自己的女儿,也没有办法得知他的生活状况。
在古代如果一个女性回到娘家诉说夫君的不是,也是一种不贤德的外在表现。
很多女性被嫁出时年龄很小,她们之后的成长路线几乎都是由夫君来引导规划的。
所以古代男子喜欢娶发育尚未成熟的女子,是有着多方面时代特有原因的,而并非真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