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实力对比悬殊,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姜维一到就把汉中丢了

实力对比悬殊,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姜维一到就把汉中丢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日落看比俺还 访问量:1562 更新时间:2024/2/15 17:39:36

魏延实际镇守汉中的时间大约是十五年。公元219年,蜀军占领汉中后,刘备决定委派魏延去镇守汉中。八年后诸葛亮挥师北伐{公元227年},汉中的最高指挥权开始落入诸葛亮手中。直到公元234年,杨仪构陷魏延意图谋反,将魏延诛杀。

刘备为何要让魏延镇守汉中呢?仅以高级武将而言,刘备麾下也算是人才济济。关羽镇守汉中时,众人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去镇守汉中。但在刘备的印象里,喜欢饮酒的张飞,对麾下兵卒很是苛刻。因此刘备就觉得,张飞不是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镇守汉中的主将不但要勇武,有谋略,还要做到谨慎。魏延刚投靠刘备,就被刘备破格提拔,可以说这是刘备对魏延的委以重任,魏延又怎能不谨慎镇守汉中呢咱们再来看看《三国志》对魏延的评价:魏延体恤部下,作战勇敢,但他却自视甚高。自视甚高说明,魏延不允许自己犯一点错。

魏延采取何种策略防御曹军呢?刘备曾询问魏延:如今孤对卿委以重任,卿将如何镇守汉中?魏延答道:若曹操倾举国之兵来犯,臣愿为大王据之,若曹操让偏将率十万曹军进犯,臣愿为大王歼灭这十万曹军。刘备对魏延的回答很满意,随即刘备就前去镇守汉中。魏延的回答便是说:敌人势大,我将坚守不出。敌方势弱,我将主动进攻,歼灭敌人。这样的回答,无疑表现了魏延,勇猛却又不鲁莽的一面。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正是镇守汉中将领,应具备的素质。

魏延镇守汉中时,具体的战略布局又是怎样的呢?魏延将蜀军陈兵于汉中外沿,利用地形优势,与曹军形成对峙,消耗曹军兵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魏延的战略布局无疑是最正确的。因为当时蜀国高级武将多,总体兵力却少于魏国。只有据险而守,以蜀国后备力量和曹军打一场防御战,魏延才能取得战场优势。

后来诸葛亮病逝,蜀国陷入内乱,魏延被杨仪冤杀。魏延死后,先后率军镇守汉中的吴懿王平等人,依然沿用了魏延的防御策略。王平镇守汉中时,曹爽曾兴兵十万来犯。在王平严密防守之下,曹爽最终无功而返。等到姜维主导九次北伐时,姜维却放弃了魏延的防御性战略。姜维的战略是屯兵于谷,几年后曹魏对蜀国发动全面战争,汉中彻底沦陷。姜维改变魏延的防御策略有错吗?并没有错,姜维主导九次北伐时,魏蜀之间的大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延、王平等人镇守汉中时,曹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就是汉中。可以说没有分兵的曹军实力是要强于汉中蜀军的,弱势方的魏延、王平自然要据险而守。但在姜维率军北伐失败后,情况却变得有所不同。蜀国高级武将凋零,兵力充足的魏军,开始采取多线出兵的战术攻打蜀国。此时姜维再据险死守汉中,汉中守军无疑会成为一支孤军,随之各地蜀军就会被曹军各个击破。姜维的想法很明确,不据守汉中,但也不主动出击。主动出击失败后,姜维想集中蜀军兵力,将曹军带入自己预设的战场{剑阁}。只要成都不丢失,蜀军就有一战之力。分兵后的曹军,一旦出现丝毫破绽,集中优势兵力的姜维就会各个击破曹军。

可以说汉中沦陷,是姜维无奈之下,做出的战略性放弃。姜维的目的是让曹军分兵,拉长曹军的补给线,随后再各个击破曹军。姜维的想法虽好,但他的队友诸葛瞻刘禅实在是不给力。姜维据守剑阁时,邓艾率军偷渡阴平。面对劳师远征的邓艾,占尽优势的诸葛瞻却败在了邓艾手上。姜维率军抵抗钟会时,曹军已经兵临成都,随后刘禅选择投降,蜀汉灭亡。刘禅的投降,意味着姜维麾下空有蜀国大军,却也变成了一支孤军。

结束语:眼见大势已去的姜维,便随刘禅一起投降。投降后的姜维,开始怂恿钟会反叛魏国。只有魏国内乱,蜀国才有复国的希望。可惜姜维的谋划最终依然以失败,姜维身死而告终,蜀国再没有复国的希望。姜维和魏延,无疑都是蜀国后期最优秀的将领。二人的能力没有高下之分,汉中丢失的原因,是因为蜀汉人才凋零,大形势发生了改变所致。那姜维九伐中原,算不算穷兵黩武呢?并不算,姜维北伐的目的和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一样的。二人都想伺机寻找统一中原的机会。只有不断发动袭击战,才能消耗魏国的实力。咱们可以将六出祁山以及九伐中原之战,看成是蜀国主动进攻的自保行为。

标签: 魏延姜维汉中刘备诸葛亮邓艾

更多文章

  • 姜维北伐,蜀汉最后的希望——二十二(2)

    历史解密编辑:城南太守标签:姜维,蜀汉,邓艾,费祎,司马懿,诸葛亮,三国

    第二十二章:恩怨情仇第二节:姜维北伐姜维听了夏侯霸的分析,认为司马懿既然集中全部精力整顿国内事务,无暇顾及外事,不如乘着魏国政局不稳之际出兵伐魏。姜维为人好立功名,渴望建立不世出之功业,又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所以这些年来,他都在做着北伐准备。于是姜维将自己的想法撰写成一份军事报告,上奏给后主刘禅

  • 成也凉州,败也凉州:诸葛亮收姜维背后,隐含怎样的政治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诸葛亮,姜维,凉州,蜀汉,马超,曹操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罗贯中这位被誉为“天水英俊”“凉州异才”的人物,就是姜维。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本魏将,官天水郡中郎。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

  •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姜维,蜀汉,丞相,魏延,三国,诸葛亮,司马昭,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当家人。作为当家人,考虑的是能找一个能平衡各方关系的人,能忠诚治理国家的人。显然姜维魏延杨仪都不够资质。姜维和魏延属于军事将领,领兵打仗没有问题。治理国家肯定不会的。至于杨仪虽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通军事。只是气量太小,不够沉重

  • 刘备、关羽、姜维的后代当上唐朝大臣,其中1人后代沦为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刘备,关羽,姜维,蜀汉,唐德宗

    关羽是三国时期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但史籍中对他的妻室和子女情况,均语焉不详。《三国志》中提到,魏国灭掉蜀汉后,庞德之子庞会将关羽的子孙灭族。但事实上,关羽的后代并没有被灭绝。到唐朝时,关羽的后代关播,还曾当过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旧唐书·关播传》中说:“关播,字务元,卫州汲人也。天宝末,举进士。”刘备

  • 姜维二十余年间先后发动十一次北伐,盘点每次北伐的背景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姜维,蜀汉,魏国,邓艾,司马懿,诸葛亮

    当“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后,姜维开始于蜀汉军界崛起,逐渐执掌蜀汉军事,并在延熙元年(238)至景耀五年(261年)间,先后发动了十一次北伐。那么,姜维为何会发动这么多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又是如何呢?第一阶段:受命朝廷,多为奉命出征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升任右监军、辅汉将军,晋封平襄侯

  • 姜维大战邓艾,姜维兵败退守剑阁,钟会处置诸葛绪结怨邓艾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姜维,邓艾,钟会,三国,诸葛绪

    魏国名将钟会在攻阳安关时,邓艾引军对阵姜维,牵制姜维援助阳安关。魏将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大战姜维,被姜维打败,邓艾亲自领军与姜维对战,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姜维听到甘松诸兵寨被金城太守杨欣烧毁,令副将虚立旗号,与邓艾对峙,自引军来救甘松兵寨,行军至山岩下,遭魏军在岩上推下木石,蜀军不能前进,回到半

  •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都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刘禅,姜维,蜀汉,邓艾,魏国,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东汉末年张角黄巾起义后,天下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经过不断的合并和激战,曹操、刘备和孙权成为最后的赢家。 .三国之中,刘备集团最为弱小,开国国号为汉,又称季汉,为第三大汉政权。有人说,如果刘备是三人中最后的赢家,那么汉朝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天命观念,后人也很难取代自己做皇帝。但是历史上没有如果。季汉也在

  • 甘谷:讲好姜维故事 促进民族团结

    历史解密编辑:信息新报标签:姜维,甘谷,民族,诸葛亮,蜀汉,霍去病

    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孔子、老子、孟子、苏秦等有博学广才的文人,卫青、霍去病、韩信这样能征善战、勇猛的武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唐太宗、勾践等英明的皇帝,吴起、姜维、诸葛亮等足智多谋的、忠心耿耿的谋士,这些历史伟人为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秉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彰显着以爱

  • 姜维假意投降意图复汉,为何钟会对他信任有加,言听计从?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姜维,钟会,邓艾,司马昭,刘禅,蜀汉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很熟悉姜维、钟会这两个历史人物,蜀汉大将姜维假意投降钟会,怂恿钟会自立,最后还成功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足智多谋的钟会,怎么会对姜维言听计从,还对这个看着就不靠谱的计划付出了生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姜维、钟会都是出身名门,久负盛名的“小神童”,彼此惺惺相惜

  • 姜维有钟会的支持,为什么还是没能恢复蜀汉呢?

    历史解密编辑:百味生活聊史标签:姜维,钟会,蜀汉,曹魏,邓艾,刘禅,诸葛亮,书法家,史说三国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对于蜀汉来说,虽然竭力抵抗,但是,邓艾的大军突降,还是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试图恢复蜀汉。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