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孙瓒是如何从威震塞外的猛男,变成一个龟缩防守的“宅男”?

公孙瓒是如何从威震塞外的猛男,变成一个龟缩防守的“宅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凡读史 访问量:4692 更新时间:2024/2/15 17:39:24

提起公孙瓒,大家会想起赫赫有名的白马义从,想起他威震塞外少数民族、大破黄巾军的威势。然而公孙瓒最后的日子,却从一个所向披靡的猛将,变成了一个龟缩易京的“宅男”,直至被袁绍攻破引火自焚。

长得帅、声音洪亮,被太守召为女婿
公孙瓒是贵族子弟,但因母亲出身低微,只能任郡中小吏。但公孙瓒长得非常俊美、说话声音洪亮,而且聪明有辩才,被当时的涿郡太守看重,把他召为女婿。有了太守岳父的提携,公孙瓒回炉重造,拜师当时的大儒卢植,也是在跟随卢植学习的时候,公孙瓒和刘备结下了同窗之谊。

之后,公孙瓒被举孝廉,任为辽东属国长史。有一次公孙瓒跟随数十名骑兵外出巡逻关塞,看到数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就退到空亭对随行队伍说:“如不主动进攻必将被杀。”于是 手执长矛策马带队冲入鲜卑队伍,杀伤数十人,虽幸免于死,自己也损失过半。鲜卑人以此为戒,再不敢轻易越进关塞,公孙瓒升迁为涿县县令。

威震塞外、大破黄巾、与袁绍争雄
光和年间(178年-184年),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征发三千精锐骑兵,并给予公孙瓒都督行事的符节,统帅此三千骑兵。公孙瓒率军到蓟中时,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人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右北平郡(今河北丰润东南)、辽西郡属国的城市。公孙瓒以三千骑兵追讨张纯等叛贼,立下战功,升为骑都尉。

但边境少数民族仍然不时入侵,公孙瓒统领兵马,守护边境。每次一听到敌人来袭,公孙瓒马上声疾色厉,作战时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从此乌桓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聚众三十万,欲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余。青州黄巾军弃辎重,奔走渡河。公孙瓒等他们过到一半时出击,再次大败黄巾军,死者数万,俘虏七万余人,车甲财物无数,于是公孙瓒威名大震。

之后公孙瓒和幽州牧矛盾激化,公孙瓒最终假借朝廷使者之名杀掉了刘虞,自己统领北方四州。当时公孙瓒兵多将广,于是赫然南下和袁绍争夺冀州,结果在界桥之战被袁绍大败,此后双方互有胜负,但随着公孙瓒日益骄矜,不恤百姓,渐渐失去了人心,也多次被袁绍击败。

困守易京,成了宅男一名

接连失败之后,公孙瓒突然性情大变,似乎放弃了争霸天下,选择了在易京固守。公孙瓒也是非常有想象力,他在临易河的易县挖十余重战壕,又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在公孙瓒想来,这样没人能攻破易京。

公孙瓒还斥去左右,下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又让妇人习为大声,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用来传达命令。公孙瓒又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都渐渐疏远了。从此以后,很少出来打仗,变成了一个资深“老宅男”。

公孙瓒曾放言,有这样的堡垒、有三百万斛粮食,足以坚守到天下安定下来。袁绍自然不会让公孙瓒逍遥自在,大举进攻公孙瓒,拔掉外围据点后,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望楼,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杀死自己的妻子后,引火自焚,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胜就骄,败就馁

纵观公孙瓒跌宕起伏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胜不骄败不馁”的反面典型。在大破黄巾声名大振之后,公孙瓒似乎有一种天下我有的感觉,悍然进攻袁绍,而且还杀了老好人刘虞;在遭到袁绍、刘虞部下的反击之后,公孙瓒居然渐渐的失掉了心气,归宿在自己的易京堡垒之中,终日与妻妾为伴,完美的诠释了“坐以待毙”。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只能说公孙瓒太脆弱了,经不起挫折的打击,看看他的同学刘备,屡败屡战颠沛流离大半辈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理想,恐怕这就是所谓的“坚忍不拔之志”。我们每个人一生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不放弃,生活总会变得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标签: 袁绍刘备骑兵太守张纯黄巾汉朝公孙瓒

更多文章

  • 实力对比悬殊,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姜维一到就把汉中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日落看比俺还标签:魏延,姜维,汉中,刘备,诸葛亮,邓艾

    魏延实际镇守汉中的时间大约是十五年。公元219年,蜀军占领汉中后,刘备决定委派魏延去镇守汉中。八年后诸葛亮挥师北伐{公元227年},汉中的最高指挥权开始落入诸葛亮手中。直到公元234年,杨仪构陷魏延意图谋反,将魏延诛杀。刘备为何要让魏延镇守汉中呢?仅以高级武将而言,刘备麾下也算是人才济济。关羽镇守汉

  • 姜维北伐,蜀汉最后的希望——二十二(2)

    历史解密编辑:城南太守标签:姜维,蜀汉,邓艾,费祎,司马懿,诸葛亮,三国

    第二十二章:恩怨情仇第二节:姜维北伐姜维听了夏侯霸的分析,认为司马懿既然集中全部精力整顿国内事务,无暇顾及外事,不如乘着魏国政局不稳之际出兵伐魏。姜维为人好立功名,渴望建立不世出之功业,又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所以这些年来,他都在做着北伐准备。于是姜维将自己的想法撰写成一份军事报告,上奏给后主刘禅

  • 成也凉州,败也凉州:诸葛亮收姜维背后,隐含怎样的政治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诸葛亮,姜维,凉州,蜀汉,马超,曹操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罗贯中这位被誉为“天水英俊”“凉州异才”的人物,就是姜维。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本魏将,官天水郡中郎。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

  •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姜维,蜀汉,丞相,魏延,三国,诸葛亮,司马昭,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当家人。作为当家人,考虑的是能找一个能平衡各方关系的人,能忠诚治理国家的人。显然姜维魏延杨仪都不够资质。姜维和魏延属于军事将领,领兵打仗没有问题。治理国家肯定不会的。至于杨仪虽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通军事。只是气量太小,不够沉重

  • 刘备、关羽、姜维的后代当上唐朝大臣,其中1人后代沦为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刘备,关羽,姜维,蜀汉,唐德宗

    关羽是三国时期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但史籍中对他的妻室和子女情况,均语焉不详。《三国志》中提到,魏国灭掉蜀汉后,庞德之子庞会将关羽的子孙灭族。但事实上,关羽的后代并没有被灭绝。到唐朝时,关羽的后代关播,还曾当过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旧唐书·关播传》中说:“关播,字务元,卫州汲人也。天宝末,举进士。”刘备

  • 姜维二十余年间先后发动十一次北伐,盘点每次北伐的背景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姜维,蜀汉,魏国,邓艾,司马懿,诸葛亮

    当“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后,姜维开始于蜀汉军界崛起,逐渐执掌蜀汉军事,并在延熙元年(238)至景耀五年(261年)间,先后发动了十一次北伐。那么,姜维为何会发动这么多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又是如何呢?第一阶段:受命朝廷,多为奉命出征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升任右监军、辅汉将军,晋封平襄侯

  • 姜维大战邓艾,姜维兵败退守剑阁,钟会处置诸葛绪结怨邓艾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姜维,邓艾,钟会,三国,诸葛绪

    魏国名将钟会在攻阳安关时,邓艾引军对阵姜维,牵制姜维援助阳安关。魏将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大战姜维,被姜维打败,邓艾亲自领军与姜维对战,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姜维听到甘松诸兵寨被金城太守杨欣烧毁,令副将虚立旗号,与邓艾对峙,自引军来救甘松兵寨,行军至山岩下,遭魏军在岩上推下木石,蜀军不能前进,回到半

  •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都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刘禅,姜维,蜀汉,邓艾,魏国,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东汉末年张角黄巾起义后,天下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经过不断的合并和激战,曹操、刘备和孙权成为最后的赢家。 .三国之中,刘备集团最为弱小,开国国号为汉,又称季汉,为第三大汉政权。有人说,如果刘备是三人中最后的赢家,那么汉朝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天命观念,后人也很难取代自己做皇帝。但是历史上没有如果。季汉也在

  • 甘谷:讲好姜维故事 促进民族团结

    历史解密编辑:信息新报标签:姜维,甘谷,民族,诸葛亮,蜀汉,霍去病

    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孔子、老子、孟子、苏秦等有博学广才的文人,卫青、霍去病、韩信这样能征善战、勇猛的武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唐太宗、勾践等英明的皇帝,吴起、姜维、诸葛亮等足智多谋的、忠心耿耿的谋士,这些历史伟人为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秉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彰显着以爱

  • 姜维假意投降意图复汉,为何钟会对他信任有加,言听计从?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姜维,钟会,邓艾,司马昭,刘禅,蜀汉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很熟悉姜维、钟会这两个历史人物,蜀汉大将姜维假意投降钟会,怂恿钟会自立,最后还成功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足智多谋的钟会,怎么会对姜维言听计从,还对这个看着就不靠谱的计划付出了生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姜维、钟会都是出身名门,久负盛名的“小神童”,彼此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