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若镇守街亭的是姜维,此地还会失守吗?其实魏延已经给出了答案

若镇守街亭的是姜维,此地还会失守吗?其实魏延已经给出了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阿乐聊文史 访问量:3003 更新时间:2023/12/8 6:21:39

东汉末年,因汉室势微致中原之地四分五裂,为了在这乱世中建功立业,群雄逐鹿之战拉开了序幕,数年后暂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国君主刘备为了中兴汉室,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可也未能成功,身为蜀汉的军师,诸葛亮继承着刘备的遗志,发动了北伐战争来讨伐曹贼。

可诸葛亮没有算到的是,自己看重的徒弟马谡丢了街亭,导致了北伐战争失利,紧接着败送了蜀国的气运。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挑起了救国的重担,虽未能力挽狂澜但也没让蜀汉败得太惨。

说到失街亭、斩马谡一事,许多人纷纷表示如果当时镇守街亭的是姜维,此地还会失守吗?其实赵云、魏延早已给出了答案。

街亭之地,意义重大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临终前他把蜀汉的江山托孤给了诸葛亮,曹魏纠集了孙权、孟获等五路大军想要灭亡蜀汉,但最后却被诸葛亮一一化解。

随后的几年中,诸葛亮重视蜀汉内部民生的发展与军事训练,蜀国才算是从危机中解脱。不过,魏国占据天下九州是三国中最有实力的一个国,若是任由它发展下去蜀汉依旧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从某个角度来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更多的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为了拖缓魏国的发展速度,为蜀汉的国祚延续时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孔明认为,想要救蜀汉于危难之中必须要主动出击,这样才会有一线生机。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他的儿子曹叡继位。

诸葛亮认为北上的时机已到,随即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当时,诸葛亮北伐之计大体分为以下两点,一个是速战速决打曹军一个措手不及。

另一个是让赵云引一路军佯装主力,走斜谷道吸引曹军的注意,诸葛亮自己则带着真正的主力,走陇西进攻天水一带。

各位将领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按部就班地出兵攻向魏,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用兵如神,曹军被他打得措手不及,接连丢失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一带的地盘

首战告捷让蜀国士气大增,诸葛亮却来不及高兴,因为他要赶紧布置下一步的计划。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曹魏的部分领地虽然已被拿下,但蜀军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就是大军距离国内路途太远,粮草的运送和储存成为了问题,必须要保障后方补给线、扼守重要关口。为了解决这个当务之急,诸葛亮在地图上再三规划,最终锁定了地理位置相对居中的街亭。

地方一经确定,接下来就得确定让谁来守卫此地。如上述所言街亭之地战略意义重大,所以得一位文韬武略都首屈一指的能将,否则肯定难当大任。

为了保障计划万无一失,诸葛亮迅速召回各路能人异士,共同商议驻守此地人选问题,众人到场之后无不推荐魏延之类的大将来担当此重任。

不过此时马谡突然跳了出来,他毛遂自荐去守街亭,众人听到他所讲后无一不心中腹诽,毕竟马谡没有过领兵作战的实际经验,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诸葛亮竟然同意了。

作为先主刘备钦点的军师、北伐大军的首脑,诸葛亮拥有着决策大权,既然他决定让马谡前去,其他人就算是议论纷纷也不能阻止和更改此事。

街亭失守,挥泪斩马谡

翌日马谡就调兵遣将前往街亭,诸葛亮作为他的恩师,临走前不仅给了马谡一个锦囊,还让王平作马谡的副将,由此可见街亭对蜀军而言十分重要。

马谡到达街亭后将诸葛亮的锦囊丢到一旁,然后仔细查看周围的环境,随即是计上心来。从地图上来看,街亭西北方有陇上山脉、南方有渭水、后方是天水,而曹军肯定会从陈仓方向来攻。

马谡再三思考后,决定将大军驻扎在陇山中,因为这街亭在陇山山脚,既然是阻击战必然要在敌人的必经之地安营扎寨,为何马谡为何不就地防守。

这是因为街亭城防薄弱,而且地理位置属于易攻难守之型,诸葛亮甚至都觉得街亭不好守:“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因此马谡就想到了上陇山,这样等曹军攻过来时,蜀军居高临下在局势上占尽上风。随军大将王平觉得此事不妥,应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街亭迅速搭建防御才是。

可他终究只是一个副将,最终还是拗不过马谡,马谡引大军去山上驻防,王平则带一小路兵马在山脚处设防不测,以备不时之需。

等一切安排妥当后,曹魏的大军也来了,一场街亭阻击战正式开始。当时,魏帝曹叡让曹真牵制赵云,派司马懿张郃带领大军前去收复失地。

马谡以为自己的部署万无一失,甚至还向众人解释他这样做乃是模仿兵法大家韩信,可等张郃领兵突袭他时他却一败涂地,甚至都没有负隅顽抗,只能原地等待救援。

冷兵器时代攻的一方永远处于相对弱势,况且蜀军基本无人可用,街亭很快失守了。马谡一路逃回了蜀军的大营,但此次失街亭事关重大,恩师诸葛亮不得不将他处斩。

等马谡被拖下去时,诸葛亮眼角含泪,不知是因为怜惜爱徒,还是他知道此次北伐到此已败,这便是失街亭、斩马谡的故事。

姜维的过人之处

马谡因自负丢了街亭,诸葛亮则也因看错了人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战争失败,但诸葛亮此次北伐并非一无所获,他把一位将才姜维收入了麾下,成为了继马谡之后的“第二门徒”。

姜维原本是天水地界人,父亲姜囧在当地担任参军一职,从小他受到父亲的影响,对行军打仗特别感兴趣,以至于他成人后不久就已经官至天水郡参军。

诸葛亮率军进攻天水,姜维屡屡献计来挡,可以说要是没有姜维蜀军可以很轻松拿下天水各郡县,但因姜维的存在延缓了蜀汉的行军速度,给曹魏争取了许多时间。

诸葛亮可是三国谋士第一人,姜维能和他过上几招,由此可见他也是一个可用之才,所以孔明才动了收复他的心思。

巧就巧在天水郡人心动荡,姜维因为受到猜忌被认定为叛贼,最终只能顺着诸葛亮给的台阶下,街亭之战时姜维已经在蜀汉阵营中了,既然如此为何诸葛亮不派他守卫街亭呢?

在说姜维之前咱们先来说说另外一个人,他就是魏延。赵云本是蜀汉阵营中守卫街亭的最佳人选,但当时他作为疑兵吸引曹真,并没有在街亭,而魏延则是第二人选。

不过,自魏延归顺蜀汉以来,诸葛亮一直认为他有反心,一直在用他却又不敢重用。三国时期,英雄好汉虽然也崇尚“士为知己者死”,但更多的是“良禽择木而栖”。

从某个角度来说,魏延也算是“三姓家奴”,而且他投靠刘备时还杀了前主人,这样的人诸葛亮心里很忌惮,所以即使魏延是大将也不敢派他去守卫街亭。

同样的道理,姜维来到蜀国后前期并没有太耀眼的表现,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才临危受命率大军撤回蜀国。大权在握的他不辱使命,以最小的伤亡安全后撤,自此在蜀国崛起。

也就是说街亭之战时,姜维前前后后加入蜀汉集团不过寥寥数日而已,在蜀军中没有任何的威望,更得不到蜀军的信任,别说去镇守街亭了,连实际的兵马都不可能给他。

言归正传,历史已然发生且无法改变,那么假设当时诸葛亮若是派姜维镇守街亭,他能守得住吗?

姜维能守住街亭吗?

在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相继离世,蜀汉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危机,姜维顶住了压力将蜀汉的命运生生延长了数年,要不是因为刘禅主动投降,估计姜维还可以继续阻挡魏军。

除了这件事外,姜维在洮西地界大败王经,在据守剑阁时阻挡住了钟会的大军,可以说是一位打阻击战的好手。姜维既然有如此才能,那诸葛亮要是派他去守街亭,不敢说是万无一失,但是肯定不会将街亭轻易丢失。

更何况姜维十分敬重诸葛亮,在守街亭一事上必然会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去布置,他久经沙场磨砺,更不会和马谡一样在曹军的攻击下自乱阵脚。

上书提到,镇守街亭的第一、第二最佳人选是赵云和魏延,有两件事情都可以证明姜维的才华不输给此二人。

初到天水时,诸葛亮派赵云偷袭姜维,但姜维却反其道而行之,预料了诸葛亮的预料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事后,赵云对姜维的溢美之词毫不吝啬,说他与别人不同,如此诸葛亮才有了收服姜维的心。

如何才能收服姜维呢?诸葛亮心生一计让魏延去攻打冀县,姜维是一个孝子而他的母亲又在冀县,冀县的长官则直接逃了,以至于当地兵力空虚。

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依然与魏延大战了两场,后者屡屡诈而逃,可前者就是不去追、拒关而受。《三国演义》记载:“延诈败奔走。维入城闭门,率兵守护,拜见老母,并不出战......”

后期还是因为冀县物资打光了,姜维为了城中军民和老母亲才投靠了诸葛亮,从与赵云、魏延的交战过程来看,姜维的武功、谋略都表现的游刃有余,完全有能力胜任保护街亭的重任,甚至于比二人更合适。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马谡镇守街亭一事,魏延等将在一次交谈中曾评价过他。简单来讲,就是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从来只是说得好听,做起来可就成了另一回事。

姜维则与马谡恰恰相反,他从小也熟读理论知识,但在随同父亲保家卫国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经过一次次的打磨,早已经与实践结合到了一起,比赵云、魏延都强何况张郃之流。

诸葛亮为何会重用马谡?一方面是因为马谡的理论知识很多,有意当作继承人来培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马谡的哥哥马亮是多年的至交,马亮后来又为蜀国战死,所以诸葛亮才多加照顾马谡。

但诸葛亮始终没料到,自己的小心思居然需要花费那么大的代价,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悲可叹。

总而言之一句话,姜维是打阻击战的好手,后期借助蜀汉地利力拼曹魏11次就可看出来(11次北伐),守街亭不成问题。

对于姜维是否能守住街亭,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姜维魏延诸葛亮蜀汉刘备赵子龙

更多文章

  • 汉中出土魏延墓,墓前跪着诸葛亮?专家:蠢货才会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魏延,刘备,蜀汉,蒋琬,汉中,诸葛亮,三国志,三国演义,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罗贯中根据东汉末年的历史,进行艺术加工所著,因其影响力巨大,从而导致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不管《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有多大,但它毕竟只是小说,千万不要拿它当作历史来看。很多人看了多遍《三国演义》后,便自认为掌握了三国历史,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三

  • 展现魏延军事能力的阳溪之战,诸葛亮战后给他连升四级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诸葛亮,魏延,阳溪,司马懿,张郃,刘备

    提起魏延,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魏延脑后有反骨,最终被诸葛亮遗计命马岱斩杀。然而真实的历史上,魏延是继五虎将之后,蜀国武将之首,他也没有反叛,只是和杨仪产生矛盾,最终被杀。魏延没有关张马黄赵的赫赫威名,但他却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将领,当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舍弃张飞而用魏延镇守汉中,足以看

  • 诸葛亮下令杀魏延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演义“骗”了我们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诸葛亮,魏延,马岱,刘备,姜维,关羽

    三国演义中第104回,诸葛亮大限将到,于是一一向姜维、杨仪、费祎等人交代后事。他还交给长史杨仪一个锦囊,郑重其事嘱咐杨仪道:“我死之后,魏延必反,在魏延造反的时候,你只需要在两军阵前拿出锦囊,那时候斩魏延的人就出现了。”当时杨仪听了诸葛亮的话之后,半信半疑,但是基于对诸葛亮的盲目信任,当时没说什么。

  • 诸葛亮临死前给了魏延三条路,为什么魏延都不走?

    历史解密编辑:徐德福讲营销标签:魏延,刘备,姜维,费祎,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那么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怎么样?《三国志》杨仪传中一句话可以看出:“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蜀国中后期,诸葛亮的两个得力助手,一个是杨仪,一个是魏延。杨仪帮助诸葛亮筹办粮草等军中事务,相当于公司的行政副总,魏延却是诸葛亮的先锋大将,相当于营销副总,这两人都很重要

  • 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诸葛亮,魏延,刘备,蜀汉,关羽

    三国演义中,一说到蜀汉大将魏延,很多人都会为其鸣不平。这么一位为蜀汉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功臣,却被诸葛亮认为其脑后有反骨的滑稽罪名,在诸葛亮的计划下,把魏延处死了。那么诸葛亮真的能看得见魏延所谓的反骨吗?其实这只是掩饰之词了,谁脑后有什么反骨?完全是骗人的把戏。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拿着“脑后有反骨”的罪

  • 蜀汉最有争议的将军——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魏延,刘备,蜀汉,诸葛亮,刘表,杨仪

    今天我们的主角是三国时期的名将“魏延”,魏延字‘文长’是蜀汉阵营后期武将中的中流砥柱,也是汉昭烈帝刘备后期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尖刀,深受刘备的器重,在刘备入主蜀地时魏延曾多次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刘备称‘汉中王’力排众议将魏延封为‘汉中太守’委以大任,魏延十分感动在继任之前向刘备说“若曹操举天下

  • 为什么说魏延之死是咎由自取?你看看诸葛亮有多么维护重和用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魏延,刘备,费祎,蜀汉,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需要一名得力猛将镇守汉中。宣布任命时,张飞洋洋得意地走上前,刘备笑骂:“又不是你,你上来干什么!”张飞尴尬不已,憨憨地回到座上。这回刘备打算将治所迁回成都,汉中必将成为边陲重镇,而留守汉中者,非亲信宿将难当此大任。张飞本以为汉中都督之位是自己囊中之物,舍我其谁,众人也都认为

  • 魏延是不是真想叛蜀?(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延,费祎,丞相,三国,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蜀汉很大程度是靠丞相一人在撑着,现在丞相走了,蜀军必定人心浮动,这种情况下,退兵是上策。只是这次撤军差点引发了蜀汉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分裂。丞相走之前的具体的撤军安排如下:1、要求密不发丧,待全军退入斜谷之后再行宣布。2、撤军的负责人选择了驻于斜谷口的杨仪,魏延、姜维负责断后。杨仪,字威公,襄阳人。赤

  • 诸葛亮为何坚持除掉魏延?你看看魏延在朝中的靠山是谁?不除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凡人侃史标签:魏延,刘备,姜维,马谡,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在赤壁之战后,魏延便归刘备所有,历经入川之战,汉中之战,算得上是川蜀阵营之中顶尖上将。除五虎上将之外,魏延堪当川中大将之首,其威望也在姜维、王平等人之前。但就是这样一员大将,却在诸葛亮临死之前,想尽办法将其除掉。在史料《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在史料来看,魏延根本

  • 罗贯中之前,魏延已经是“反派人物”,那么究竟是谁丑化了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岁月标签:魏延,刘备,罗贯中,诸葛亮,小说家,三国演义,曹操手下,中国古文献

    我们都知道,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严重丑化。魏延从一开始出场,就是一个卖主求荣的形象,和忠义的黄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来,在刘备夺成都过程中,庞统准备在宴席中上演一场“鸿门宴”的戏,派魏延学“项庄舞剑”,想以此杀掉刘璋。在雒城之战中,魏延为了争功差点被杀,最终幸亏黄忠出手才把他救下来。后来北伐中,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