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当代人眼光论三国:关羽该不该死,魏延该不该杀

以当代人眼光论三国:关羽该不该死,魏延该不该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公子无用 访问量:3943 更新时间:2024/2/17 11:17:25

过着苦日子,没见过大世面的时候,关羽不嚣张,成天就只低着个头,涨红着脸,卑微地卖着大枣。直到开了些眼界,有了点地位之后,武圣关羽就开始作妖了,脑袋也就作没了……

屯土山兵败降曹,关羽此后跟着曹操的时间并不算短。天天锦衣玉食,美女环伺,曹操还上表天子给他敕封了个汉寿亭侯。

此时的关羽,金银珠宝不缺,绫罗绸缎不少,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身份虽是降将,却备受曹军尊崇。

虽然关羽初心不改,并不稀罕,更不会为之所动,但原来一直过着苦逼日子的关羽突然就发现:原来卖枣的我,竟也可以这么牛掰啊!

关羽内心的虚荣狂妄由此萌芽,极度膨胀之下,死亡的阴影就是从这一刻起,已经开始向他弥漫……

整个三国也就奉先的武力压他一筹,自从奉先白门楼下线之后,关二爷看谁都是插标卖首的鼠辈!

刘备收马超,关羽非要找马超比划比划,这是明摆着丝毫看不上三弟张飞的武力,潜台词很直白:

“挑灯夜战你都拿不下马超,看二哥我只要一出手,必擒马孟起!”

而之前过着苦逼日子的时候,他是这样当着众人之面夸赞张飞的:

“关某何足道哉!吾弟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

言行之间的前后差距,足以说明此时关羽的内心,早已被膨胀所扭曲,为人处世开始前后不一了,人格就此分裂了!

刘备攻占汉中后,晋位汉中王,封五虎上将。

关羽说:“大丈夫当不与老兵同列!”

这句话就更嚣张了,明面上是看不起“箭射盔缨”饶过他一命的老将黄忠,暗地里却是在向大哥刘备叫板:

“曹操都好歹让皇帝老儿封了我个“汉寿亭侯”,大哥你现在是汉中王了,难道就拿个虚头巴脑的“五虎上将”这样的虚名来打发我吗?”

对兄弟张飞,关羽表现出极大的不屑!

对同僚黄忠,关羽表现出极大的不尊!

对大哥刘备,关羽表现出极大的不敬!

对此,刘备看在了眼中,记在了心上!

对此,诸葛亮也看在了眼中,记在了心上!

刘备会想——

“待我百年之后,我儿刘禅昏晦懦弱,面对一个精明强干的诸葛亮,已经够刘禅喝一壶的了,再加上一个如此飞扬跋扈的关二叔,刘氏江山恐难维系!”

诸葛亮会想——

“我比刘皇叔小20岁,待刘皇叔百年之后,昏晦懦弱的刘禅不过是金銮殿上的傀儡,是我股掌之间的玩物。但刘阿斗身边如果有了这个骄狂蛮横的关二叔扶持,我诸葛亮想一手遮天,岂会那般容易?”

于是,刘备、诸葛亮虽各自肚肠,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中心思想——

“若想长治久安,必灭关羽以绝后患!”

而此时的关羽更是愈发在作死的道路上,蹦跶得越来越欢!

“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国策,关羽根本不管不顾,面对孙权的和亲,竟然愚蠢地说道:“虎女岂能嫁犬子?”

这样的蠢话,如果不是狂妄绝顶,膨胀至极,一个正常人怎能说得出口?

嚣张的代价就是关羽与东吴结怨,与曹魏开战,臂中毒箭,堂堂武圣就此独臂难敌一群宵小。

狂妄的代价就是吕蒙乘势白衣渡江,轻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

膨胀的代价就是刘备、诸葛亮密令上庸按兵不发。否则,纵然给刘封孟达一万个胆子,他哥俩也不敢对关羽见死不救。

至于说后来的孟达降魏,刘封被杀,这哥俩无非就是被抛弃了的替罪羊,权术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刚则易折,关羽自大的行为和傲慢的态度为他的死亡做足了铺垫。因为出身卑微,所以他瞧不起士族大户,譬如糜芳等人的出身就令关羽随时感到不快。糜芳的背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关羽的个性所造成的。

关羽的死,怨不得别人,是自己作出来的,他的悲剧告诉世人一个道理——

当一个草根经过艰若奋斗,以为自己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正是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往往接踵而至的就是跌下神坛!

接下来,再来聊一聊魏延之死。这顶“谋反”的帽子扣在魏延头上历经千年,是到了该揭去的时候了,今天必须为魏延讨还公道!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了,怎么死的?

他被自己极为膨胀的权力欲望给活活累死的!

身为蜀汉丞相,连小小二十军棍的体罚都要亲力亲为,绝不放过任何一个露脸扬威的机会,这样强烈的权力欲望,估计上下五千年无人能及!

死则死耳,但诸葛亮在死前却做了一件绝顶的坏事,自毁长城,诬杀魏延。

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

陈寿这话既精辟又实在:

练兵还行,打仗就差一些,治国安邦的能力强过指挥打仗。你诸葛亮本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却偏偏喜欢跑去指挥打仗。真到打起仗来,指挥能力却欠缺着一大截!

而陈寿对魏延的评价却言简意赅,仅用4字就对魏延做出高度评价——“以勇略任”。

“以勇略任”什么意思呢?

“任”指的是官职,魏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

“以勇略任”就是说:魏延的勇气和智谋,足以胜任征西大将军的职位。

诸葛亮打仗,台面上打的是战略,实质上打的是政治。尽管政治挂帅,但战略也是不可或缺的呀,但他却偏偏要去制约战略能力卓异超群的魏延,偏偏不愿意将相齐心,携手北伐,使得心高气傲的魏延饱受压制,日子一久,必生怨气,这须怪不得魏延!

但怨气归怨气,跟谋反完全是两回事。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诸葛亮这个宰相的肚里却容不下任何僚属敢于对他心生怨言……

公元234年诸葛亮终于被自己累死了,死前密令杨仪——“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魏延因此抗命:“丞相虽亡,我还活着啊,干嘛因为诸葛亮死了就废了北伐?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岂能服从他杨仪,还为他断后?”

那么,杨仪是什么人呢?

杨仪不过是丞相府长史,既无军功,更没有爵位,还是个文官。划重点:杨仪就是丞相府的秘书长,领导的大秘而已!

而魏延是什么人?

魏延是征西大将军、南郑候、假节。

魏延既是战区司令长官,又是侯爵,还持假节,假节在战时是可以代表皇帝便宜行事的啊!

但诸葛亮却把军权交给杨仪,把几十万将士的生命交给自己的秘书,却反而要求战区司令长官魏延去服从这个秘书的调遣!

这要是放到现在,监委不把你诸葛亮查个底朝天才怪,这个名叫杨仪的秘书,到底是给了诸葛亮多少好处呀?

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诸葛亮这样的做法合适吗?

于情于理,此时的魏延,论官职,除了诸葛亮数他最大。论打仗,一众文武没谁比他更专业。论忠奸,仅凭你诸葛亮会相面,说人家脑后生反骨,就能随意定人忠奸吗?

于公于私,面对诸葛亮的这种任人唯亲,打击报复的权术,魏延必定是要挺身而出的。一方面要为几十万将士的生命着想,另一方面也借机为自己鸣不平!

再者,魏延此时的挺身而出并非是为了谋反!

魏延在诸葛亮手下被压抑了几十年,他要用亲率北伐,来证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

魏延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就差点因为所谓的反骨丢了性命。诸葛亮凭空来一句“脑后生反骨,日久必生异心”先给魏延来个下马威……

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很是无厘头,没有一点点道理!

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主要原因就是怕大权旁落。纵观蜀之诸将,关张赵马黄堪称勇冠三军,上阵拼杀没得说,但战略思想却无人及得上魏延。

“兵出子午谷”就是一例,著名作家柏杨先生对魏延有极高的赞誉:

“魏延先生的子午谷袭击战略,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大战略,跟当年韩信先生暗渡陈仓没有区别,跟曹操先生进击袁尚的柳城白狼山战役更十分相似,全都危险万状,当时如果陈仓道上或白檀塞上,设有伏兵,韩曹二人命运将无法想象。问题是恰恰没有伏兵,所以获得成功。”

从现有典籍史料中看不出子午谷设有伏兵,可惜如此良策,诸葛亮却拒纳,他认为:

“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于是魏延经常发牢骚:“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的直肠子犯了职场大忌,这就是打工人的悲哀!

诸葛亮本身又是一个酷爱权力的人,刘禅从17岁登基到28岁,直到诸葛亮死后才真正亲政,整整忍了11年。

这足以看出诸葛亮的权力野心,他与曹家父子、司马氏父子其实没什么两样,差别只是死得太早,自己儿子又不如曹家、司马家的孩子胸怀大志,诸葛一族因而没能达成企图罢了!

诸葛亮深知魏延对他时常抱怨,而魏延却又不怕公开对诸葛亮发出抱怨,魏延的不满又促使诸葛亮对他更为防范。

这哥俩天生就是一个死结,永远解不了的恶性循环。

当杨仪上书刘禅,诬告魏延谋反时,刘禅无法判断真假而问董允和蒋琬,两人都替杨仪作保却不敢相信魏延。

为什么呢?

因为魏延平时为人孤傲,目中无人,怼天怼地,一贯得罪同僚。一旦到了关键时候,人人巴不得落井下石,置其于死地!

其实魏延不管真反也好假反也罢,只要诸葛亮认定你反了,你不反也是反。于是杨仪替诸葛亮清理门户,派马岱击杀魏延父子,夷三族。

历史上韩信是因先被“诬以谋反”,而后不忿,才生出异心,韩信被诛并不冤枉。而魏延却因“诬以谋反”,连反都没反就惨被割头,可悲可叹!

其实,诸葛亮的无德无谋,先帝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心中就已了然,看得透透彻彻,明明白白!

以下文字,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是没有记载的。这是刘备和诸葛亮鲜为人知的一段对话……

公元223年白帝城内,病榻上半死不活的刘备望着榻前跪着的诸葛亮长叹一声:

“从隆中到现在,你是不是一直都在骗我?”

诸葛亮闻听此言,羞愧难当,一时间涨红了脸,沉默良久,不敢作声,只是不停地搓揉着手中那串已经包了浆的崖柏……

弥留之际的刘备有气无力地继续说道:

“当初我与云长、翼德三顾茅庐,你跟我说只要严格按照你的计划行事,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此,老子大事小事都听你的,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说好的光复汉室,说好的一统天下呢?

你当初归隐山林,隐就隐呗,你那只小手却一刻都不闲着,一天发几十条朋友圈,天天更新微头条,一打开抖音刷到的就全是你的作品。

你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你诸葛亮淡泊名利,岁月静好。你是不是从那时起就专门等着我刘备上钩?

你知道曹操身边有郭嘉、荀彧,你如投他,必不受重用。

你也知道袁绍身边一堆小人,你如去了,许攸、逢纪必不会容你。

你更知道孙权身边有个周喻,连你亲哥在那边都混不出个名堂,你如去了,弄不好连小命都不保。

你太懂得职场规则了:自己上门找工作,与等着大boss登门邀请,这二者的区别真是太大了!

所以你就装模作样的隐起来,天天在卧龙岗上躺平,每天发发朋友圈,日日更新小短文,自比管仲乐毅……

等着舆论造出去了,关注你的人多了,粉丝几十万几百万了,世人都知道卧龙岗上有个二十出头的黄须小儿是个天才、超天才,你再来待价而沽,专门等着如我这般的世界500强上钩!

你还特么的搞出个“饥饿营销”,我一去,你不在家。我二去,你还不在家。我三去,你竟还敢装模作样地睡大觉!

好不容易等你睡醒了,你纸上谈兵,哔哔叭叭地跟我说了一大堆,未出茅庐便已三分天下,把我忽悠得稀里糊涂的就聘了你这么个一无文凭,二无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出任CEO……

更可恶的是,你还虚情假意,装模作样地推辞道: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你的套路得逞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压着云长,管住翼德,把你当神仙一样的贡着,你说往东我绝不去西,你说向北我绝不朝南,大事小事我全听你的,可这几十年过去了,我咋就不见汉室中兴,魏吴灭亡呢?”

刘备越说越气,越想越忿,止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几口鲜血喷出,就此撒手人寰,至死眼睛却还是睁着的……

诸葛亮至此方敢悠悠地说上一句:

“主公,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若不如此炒作,满腹经纶必埋没于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请主公瞑目,恕罪则个,亮并非套路主公,只是当今天下大势流量为王,得流量者得天下,亮也想做个大网红,做个大主播呀!”

更多文章

  • 若镇守街亭的是姜维,此地还会失守吗?其实魏延已经给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姜维,魏延,诸葛亮,蜀汉,刘备,赵子龙

    东汉末年,因汉室势微致中原之地四分五裂,为了在这乱世中建功立业,群雄逐鹿之战拉开了序幕,数年后暂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蜀国君主刘备为了中兴汉室,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可也未能成功,身为蜀汉的军师,诸葛亮继承着刘备的遗志,发动了北伐战争来讨伐曹贼。可诸葛亮没有算到的是,自己看重的徒弟马谡丢了街亭

  • 汉中出土魏延墓,墓前跪着诸葛亮?专家:蠢货才会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魏延,刘备,蜀汉,蒋琬,汉中,诸葛亮,三国志,三国演义,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罗贯中根据东汉末年的历史,进行艺术加工所著,因其影响力巨大,从而导致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不管《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有多大,但它毕竟只是小说,千万不要拿它当作历史来看。很多人看了多遍《三国演义》后,便自认为掌握了三国历史,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三

  • 展现魏延军事能力的阳溪之战,诸葛亮战后给他连升四级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诸葛亮,魏延,阳溪,司马懿,张郃,刘备

    提起魏延,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魏延脑后有反骨,最终被诸葛亮遗计命马岱斩杀。然而真实的历史上,魏延是继五虎将之后,蜀国武将之首,他也没有反叛,只是和杨仪产生矛盾,最终被杀。魏延没有关张马黄赵的赫赫威名,但他却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将领,当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舍弃张飞而用魏延镇守汉中,足以看

  • 诸葛亮下令杀魏延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演义“骗”了我们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诸葛亮,魏延,马岱,刘备,姜维,关羽

    三国演义中第104回,诸葛亮大限将到,于是一一向姜维、杨仪、费祎等人交代后事。他还交给长史杨仪一个锦囊,郑重其事嘱咐杨仪道:“我死之后,魏延必反,在魏延造反的时候,你只需要在两军阵前拿出锦囊,那时候斩魏延的人就出现了。”当时杨仪听了诸葛亮的话之后,半信半疑,但是基于对诸葛亮的盲目信任,当时没说什么。

  • 诸葛亮临死前给了魏延三条路,为什么魏延都不走?

    历史解密编辑:徐德福讲营销标签:魏延,刘备,姜维,费祎,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那么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怎么样?《三国志》杨仪传中一句话可以看出:“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蜀国中后期,诸葛亮的两个得力助手,一个是杨仪,一个是魏延。杨仪帮助诸葛亮筹办粮草等军中事务,相当于公司的行政副总,魏延却是诸葛亮的先锋大将,相当于营销副总,这两人都很重要

  • 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诸葛亮,魏延,刘备,蜀汉,关羽

    三国演义中,一说到蜀汉大将魏延,很多人都会为其鸣不平。这么一位为蜀汉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功臣,却被诸葛亮认为其脑后有反骨的滑稽罪名,在诸葛亮的计划下,把魏延处死了。那么诸葛亮真的能看得见魏延所谓的反骨吗?其实这只是掩饰之词了,谁脑后有什么反骨?完全是骗人的把戏。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拿着“脑后有反骨”的罪

  • 蜀汉最有争议的将军——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魏延,刘备,蜀汉,诸葛亮,刘表,杨仪

    今天我们的主角是三国时期的名将“魏延”,魏延字‘文长’是蜀汉阵营后期武将中的中流砥柱,也是汉昭烈帝刘备后期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尖刀,深受刘备的器重,在刘备入主蜀地时魏延曾多次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刘备称‘汉中王’力排众议将魏延封为‘汉中太守’委以大任,魏延十分感动在继任之前向刘备说“若曹操举天下

  • 为什么说魏延之死是咎由自取?你看看诸葛亮有多么维护重和用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魏延,刘备,费祎,蜀汉,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需要一名得力猛将镇守汉中。宣布任命时,张飞洋洋得意地走上前,刘备笑骂:“又不是你,你上来干什么!”张飞尴尬不已,憨憨地回到座上。这回刘备打算将治所迁回成都,汉中必将成为边陲重镇,而留守汉中者,非亲信宿将难当此大任。张飞本以为汉中都督之位是自己囊中之物,舍我其谁,众人也都认为

  • 魏延是不是真想叛蜀?(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延,费祎,丞相,三国,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蜀汉很大程度是靠丞相一人在撑着,现在丞相走了,蜀军必定人心浮动,这种情况下,退兵是上策。只是这次撤军差点引发了蜀汉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分裂。丞相走之前的具体的撤军安排如下:1、要求密不发丧,待全军退入斜谷之后再行宣布。2、撤军的负责人选择了驻于斜谷口的杨仪,魏延、姜维负责断后。杨仪,字威公,襄阳人。赤

  • 诸葛亮为何坚持除掉魏延?你看看魏延在朝中的靠山是谁?不除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凡人侃史标签:魏延,刘备,姜维,马谡,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在赤壁之战后,魏延便归刘备所有,历经入川之战,汉中之战,算得上是川蜀阵营之中顶尖上将。除五虎上将之外,魏延堪当川中大将之首,其威望也在姜维、王平等人之前。但就是这样一员大将,却在诸葛亮临死之前,想尽办法将其除掉。在史料《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在史料来看,魏延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