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史慈武功在江东大多数虎臣之上,为何没能进入江东十二虎臣

太史慈武功在江东大多数虎臣之上,为何没能进入江东十二虎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爱吃回忆的呀 访问量:354 更新时间:2023/12/4 23:08:47

江东最优秀的将领,是他的十二虎臣: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和丁奉,这12位虎将能力不俗,为江东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江东还有一员名将,他就是太史慈,他的武功在大部分江东虎臣之上,但是为何太史慈没能进入江东十二虎臣之列?江东十二虎臣中的程普、黄盖和韩当,是孙坚时期的3员老将,他们跟随孙坚讨伐董卓等,立下了不少功勋。孙坚被黄祖射杀后,他们被袁术接管,但是孙策长大后,他们又回到了孙策身边,跟随孙策横扫江东六郡,奠定了江东基业。孙权时期,程普成了可以和周瑜比肩的江东重要将领。黄盖在赤壁之战时,使用苦肉计,帮助周瑜击败了曹操。韩当也对江东贡献卓著。

甘宁是江东十二虎臣中,武功最高的一员大将,他原本是刘表帐下将领黄祖的手下,但是黄祖不肯重用,这让甘宁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渡江来到了对手孙权的阵营。甘宁能力很出众,他得到了孙权的重用,还跟随孙权攻打黄祖,最终击败并擒杀了黄祖,报了射杀孙坚之仇。赤壁之战后,甘宁跟随周瑜,攻取了由曹魏名将曹仁镇守的夷陵。刘备入川作战时,孙权派手下大将吕蒙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激怒了刘备,他率兵进入公安,让关羽率领兵进驻益阳,准备和江东兵戎相见。让江东都督鲁肃忧心忡忡,但甘宁说,只要给他500士卒,关羽就不敢攻打江东。关羽在准备渡江攻打江东时,发现江东名将甘宁早已做好了防备,他害怕自己的士兵在渡河途中遭到甘宁的袭击,所以主动撤兵了。甘宁还有率数百人夜袭曹营的壮举,这让孙权称赞他:“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将甘宁和张辽相提并论。

蒋钦、凌统和周泰,也是孙权麾下三员悍将。蒋钦曾跟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后来率兵征讨会稽贼吕合、秦狼,又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凌统是三国名将凌操之子,他跟随孙权打败黄祖,跟随周瑜在乌林大败曹操,以及跟随周瑜夺取夷陵,还跟随吕蒙夺取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周泰多次在战乱中保护孙权脱险,为此身受十几处伤,这让孙权很器重他。十二虎臣中的其他名将,如陈武、董袭、徐盛和丁奉,虽然资历不如程普这几位孙坚时期的老将,能力不如甘宁、蒋钦、凌统、周泰几人,但也是实力不俗的悍将,为江东立下了赫赫战功。江东十二虎臣总体来说比较优秀,但是和江东的另一名将太史慈比,大多数虎臣武功比不上太史慈。太史慈是孙策时期加入到江东阵营的,他在江东的资历,比不上程普等人,但是他的武功在程普之上,甚至蒋钦、周泰、凌统三位名将,武功也不如太史慈,只有甘宁可比肩太史慈。

江东武功最好的两位将领是甘宁和太史慈,江东主公孙策不算,按照武功来论,江东十二虎臣中的周泰等十一人,武功不如太史慈,所以太史慈有资格进入江东十二虎臣之列,但为何没进?太史慈是东莱黄县人,因为孔融对太史慈家人有恩,所以在孔融遭对手围困时,太史慈只身前往相助孔融。他替孔融冲去重围,到刘备处搬来了救兵,最终帮助孔融脱困。后来,太史慈加入到了刘繇部下,但刘繇不重用他,只是太史慈做了他手下的一个侦察兵,让他负责侦察军情。太史慈在率领一位小兵侦察军情时,遇到了江东主公孙策,他也带着黄盖、韩当、宋谦等十几位猛将,视察敌情。对手人多势众,但是太史慈遇到孙策后,不但没有害怕,反而觉得他建立功勋的机会到了,他准备乘机擒拿孙策等人,所以太史慈不但没逃,还上前去和孙策大战。

太史慈和孙策两人苦战数个时辰,孙策刺倒了太史慈的座下马,还得到了太史慈系于颈后的手戟,太史慈抢得了孙策的头盔,两人可以说实力相当,难分伯仲,最终在双方兵马赶到神亭后,二人才罢战解散。但是这一战,让孙策见识到了太史慈的勇猛,最后将他招揽到了自己帐下。太史慈加入到江东阵营后,替江东率兵抵御刘磐,以及跟随孙策讨伐麻保贼等,表现十分出色,曹操还专门写信给太史慈,准备招降他,但太史慈对孙策很忠诚。太史慈未进入十二虎臣,是因为《三国志》中,将他和刘繇、士燮同传,即也将太史慈看作是一路诸侯,他只是愿意替孙策打天下,太史慈是孙策的合伙人,而不是孙策的部将,所以不能进入江东十二虎臣之列。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三国演义》等

标签: 太史慈甘宁凌统孙策韩当周泰

更多文章

  • 太史慈捉孙策,为何会有一个战力堪比吕布的帮手?此人是何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大魔王的创始人标签:孙策,吕布,太史慈,比吕布,韩当,三国志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捉拿孙策时,他的身边有一个不出名的小将,战力超高,甚至一度有人认为此人的战力堪比吕布!那么为何这么厉害的人在书中竟然不出名,这个人又到底是何来历呢?罗贯中先生为何要安排一个这么一个隐身高手出场?曲阿小将说起曲阿小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说的是谁,但也有很多人一下子就明白了,此人是绝顶

  • 三国中有两位实力超强的谋士:一人箭术不输太史慈,一人快意江湖

    历史解密编辑:柳絮吹成雪标签:太史慈,鲁肃,刘备,徐庶,周瑜,曹操

    东汉末年,天下尚未成三国鼎立之格局时,当数曹操实力最为雄厚。赤壁之战爆发,曹操倾全部兵马挥师南下,八十多万大军涌涌而来。东吴孙权虽与刘备联合,但势力薄弱,危如累卵。而周瑜和鲁肃挺身而出,带着五万多铁骑正面迎敌。大战尚未开始,便给了曹军一个下马威。说起东吴,都知江东周郎,却少有人能够想起鲁肃。鲁肃如果

  • 拜名师学刀法勇战太史慈的虎将黄忠,舍命救刘磐被埋没的传奇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黄忠,刘磐,太史慈,关羽,刘表,吕布

    黄忠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物,晚年的他有天荡山之谋,定军山之威与长沙城之勇,他也是刘备入西川的四将之首,宝刀未老之名他的老年时代光环无限,其实他在年轻时代就已经成名了。拜名师学艺练出一身本领的他,与刘磐义结金兰,东征西讨屡建军功的他,他的宝刀与神箭绝技之威,也有着令叛匪闻名而降的盛名,不过他与刘磐遭到了

  • 《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死在张辽手下,在现实中他们真有交集吗?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张辽,孙权,关羽,孙策,汉朝,太史慈,古装剧,曹操手下,三国演义(电视剧)

    《三国演义》的作者尊刘抑曹的倾向过于明显,以至于整部书前有刘关张创业,后有诸葛亮北伐,除此之外,其他的事迹大多一带而过。至于说曹操阵营中的人物,尚有关羽的两个朋友张辽、徐晃得到作者的首肯。可是东吴的那些所谓“江表虎臣”,作者借关羽的话来评价,那就是一群鼠辈。不过在东吴的将领中,太史慈的武勇还是让作者

  • 孔融困于北海,太史慈找寻救兵,一番吹捧之语促成刘备自我觉醒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孔融,刘备,太史慈,公孙瓒,袁绍,三国志

    1.前言说起刘备,无论是《三国演义》类的小说还是《三国志》类的正史,记载中的蜀汉昭烈帝都是以仁义著称于天下。在深入去读《三国志》的过程中,我总是觉得刘备的仁义或者说信义之名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至少他年少时并不是这种性格。如果将他后来以仁义行天下是一种自我觉醒的话,那么这中间是有一个觉醒的过程的。那么

  • 太史慈知恩图报救孔融,说明他重情重义,却为何投靠敌人孙策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孔融,孙策,太史慈,刘备,孙权,大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东吴大将太史慈都有印象。太史慈原先是刘繇(yáo)的部下,并帮助刘繇攻打孙策,但是不久,太史慈就投靠了孙策。太史慈为什么要投靠孙策?孙策又为什么能让太史慈投靠他呢?要解开这些谜团,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1、知恩图报太史慈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主要源于他母亲对

  • 孙吴的山越专家登场(孙策南下追击王朗时,太史慈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孙策,王朗,太史慈,山越,太守

    王朗逃到东治时,东治长官商升准备借助王朗的名义起兵(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会稽郡南部(主要是现在的福建地区)基本都是山地。这意味着统治这片土地成本极高,汉武帝在征服闽越之后,就将沿海的闽越之族悉数迁往江淮之地,只留下一个据点东冶城(现在的福州市)孙策也不敢贸然举大兵南下,东治已经是会稽郡

  • 三国中,如果孙策、太史慈对战张辽、许褚,哪一方赢的可能性大?

    历史解密编辑:梦回遇景标签:孙策,张辽,许褚,太史慈,韩当

    三国中,如果孙策、太史慈对战张辽、许褚,哪一方赢的可能性大?矜弈2022-07-0515:07山东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当然是许褚和张辽的赢面更大些。他们四个人的战斗结果,取决于许褚大战孙策的结果。因为张辽和太史慈的武功修为是不相上下的。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 曹魏名将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张辽最终的结局呢?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张辽,太史慈,孙权,孙策,曹操,乐进

    三国太史慈,通常被认为其勇武不亚于吕布、关羽等人,乃是东吴的的顶级战将。而张辽呢,可谓是曹营中,除去曹氏、夏侯氏之外的将领中,排名第一的将领。那为什么张辽能够一战斩杀了太史慈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张辽是武力、智力比较均衡的将领,堪为帅才。而太史慈,虽然谋略也不差,但是对于行军打仗,相对张辽而言还是差

  • 曾经在神亭岭和孙策一战的太史慈,为何籍籍无名呢?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孙策,太史慈,神亭岭,籍籍,东吴,甘宁

    太史慈和江东小霸王的神亭岭一战,大飞熊已经写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战可不是小说虚构的,而是正史上提到为数不多的单挑事例之一,由此可见太史慈确实是历史上的猛将之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呢?但是,太史慈确实不像五虎上将,五子良将那样让人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何?这其实还真不怪《三国演义》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