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毒士贾诩,堪称是三国中的一大传奇!因为在曹操手下有五大谋士,最出名的是郭嘉,年纪轻轻就病死了——其实是被累死的。元老荀彧最终被曹操送去的一个空食盒,夺了性命。
荀攸眼见叔叔荀彧,竟然这么一个死法,2年后也跟着死了。程昱由于性格刚戾,且还曾用人肉做过军粮,后来基本上离开了核心圈。
以上这四位,都很早追随曹操,结果却是或累死,或被杀,或被边缘化,可偏偏杀死过曹操长子曹昂、大将典韦,号称“毒士”的贾诩,却出人意料的笑到了最后。连曹丕刚登基后都迫不及待地把“杀兄仇人”贾诩封为三公。
为何会出现这种事?只因贾诩虽是“毒士”,却始终没有突破这三条做人底线!
其一:做人再“毒”,也别轻易突破人伦底线
贾诩最被人痛恨的是,他在董卓死后,撺掇着李傕和郭汜重夺长安,导致了汉献帝最终“逃难洛阳”,最后的尊严都失去了。不过可知,贾诩出这条计谋时,他的身份才是低级军官。
且当时的情况是,王允誓言对西凉军赶尽杀绝。因而导致了最终贾诩这条计谋的产生,完全是冒死一搏!所以,这件事首要责任,其实在王允身上!倘若灵活一点,也不会有导致李傕、郭汜拼死一战真就翻盘了。
不过在这时,贾诩却表现出来了做人底线,眼见李傕等人飞扬跋扈,不但断然拒绝了高官引诱,劝说他们“别作死”,并处处维护汉献帝尊严,哪怕汉献帝最终能逃离李傕、郭汜的掌控,都是贾诩出力促成的。
所以一个人再“毒”,也别轻易突破人伦底线!毕竟人类最讲究秩序,而人伦底线,通常又是保持社会秩序依托。如董卓、李傕、郭汜、袁术、许攸等都因突破了这条底线而身败名裂。相反,曹操、贾诩虽一个奸诈无比,一个号称“毒士”,却都全身而退!
其二:做人再“毒”,也别轻易突破信任底线
贾诩在离开李傕和郭汜之后,投奔了老乡段煨,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段煨对贾诩的才能非常清楚,也异常钦佩,但他却有个毛病,就是“小肚鸡肠”或说“胸无大志”。
一面热情对待贾诩,一面又对贾诩防范甚深,原来段煨怕贾诩夺了自己的权。贾诩对此也心知肚明。此刻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其一,用言称或行动,来证明自己没有那么阴险。其二,离开段煨!
贾诩选择了第二条路,理由很简单,对那些小肚鸡肠者,任何解释和表白,其实只能加深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彼此远离。于是,贾诩就开始联络张绣。因为还在长安时,张绣就对贾诩相当看重,曾表示:你跟我走吧。可贾诩却拒绝了。
所以,最终贾诩辞别段煨,投奔了张绣。对此张绣也很奇怪,问:“你跟段煨是老乡,他还那么厚待你,可你为啥却选择了我?”
贾诩说:“段煨对我猜忌,若我俩还在一起,迟早会一山不容二虎。如今我独身来到你这里,段煨必会长松一口气,因而对我的家人会更优待,保全了他们。而你张绣最缺我这样的人才,所以在你这,我也会非常安全。”
人和人之间,无论上下级还是平级,信任从来都是最关键的纽带。倘若这个底线被突破了,基本上都会造成双方内斗或内耗,这等于惹祸上身!所以,连贾诩这样的“毒士”,都不敢轻易突破。由此不但保全了家人和自己,也避免了灾祸的发生。
同理,贾诩后来在杀掉曹昂和典韦后,为何又劝说张绣投降曹操?也是基于这种判断,如曹操都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其三:做人再“毒”,也别轻易突破利益底线
贾诩因对信任底线的把握,最终使曹操、张绣和自己,都得到了最大利益。因而曹操一高兴,就把贾诩封为都亭侯——五大谋士中,贾诩的第一个被封侯的!这代表着一种荣誉和利益!
如关羽,在封侯后,总是亮出“汉寿亭侯”的大旗,但贾诩却反其道行之,在曹操手下低调异常,以至于除了上班外平时就窝在家里,不跟任何人结交,就更不要说去钻营了。
由此想坑贾诩的人,找不到机会。而曹操也开始把贾诩视为自己人了。因为贾诩跟郭嘉一样,没有背后势力,也就证明了他,没有利益之争。这点上,其实荀彧是吃了大亏,他为何被曹操舍弃?
因荀彧是门阀士族的老大,背后势力,逼得他必须反对曹操称魏王,因为曹操太强悍,根本不向门阀士族让利!
所以,贾诩由此置身在“曹操势力”和“门阀士族势力”的利益争斗之外,得以保全。以至于还一句话,决定了曹操选择曹丕当继承人——因为在曹操眼中,此刻只有贾诩的立场最公正!
这就是不突破利益底线的的好处,当别人争来斗去时,却经常使那些,不突破利益底线者最终的利益,基本上都成一种规律了!